上海滩大佬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孤身一人,在香港是如何谋生的?

右惜


“这里有7000美金,你替我分一分,妈咪最苦,给她3000。其他的分给三楼和大房。”

1951年8月10日下午,从病痛昏迷中醒来的杜月笙突然在枕头底下一阵乱摸,半晌,他摸出一个毛巾包交给侍立在一旁的陆京士说了这段话。

此时,是杜月笙辞世前的第六天。他口中的“妈咪”,指的是他生前最后一位太太,京剧大师孟小冬。

在此前,杜月笙已经委托陆京士将自己的财产和后事做了最后安排。

这毛巾包里的7000美金,是杜月笙最后的最后安排。这笔钱,也是杜月笙最后的所有。

从他分配这最后一笔财产的种种可见,即便此前他已经将自己11万美金中的两万美金分给了孟小冬,可他对她却依旧不那么放心,以至于最后一点钱也要找个由头分大半给她。

杜月笙的这一细节,除了对新婚妻子不舍和怜惜。依稀透露着遗憾:他死后,没有子女的她将更苦了。

杜月笙对孟小冬有歉疚,这种歉疚在旁人眼里是情义,实际上它更是他对她爱情的表现。

杜月笙曾和友人半玩笑说:“自己活了五六十岁才明白什么是男女情爱。”说完这话他还补充了一堆注解,此前我在文章里有讲,此处不赘言。

很明显,杜月笙这段感慨的来源是冬皇孟小冬。

熟悉杜月笙一生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虽是黑多于白,但在为人处世上他从来情义满满。这情义,他对旁人如此,对孟小冬更甚。

这个“甚”出来的部分,便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因为这情至深,于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歉疚也就越深。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歉疚,通常是觉得自己对他付出不够多,这歉疚背后若没有亏心事,绝是偏爱无疑了。

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哥们对哥们,姐妹对姐妹,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

没错,就是这偏爱,让杜月笙对孟小冬满满都是歉疚。这歉疚在旁人眼里并不存在实际上,因为在所有人看来杜月笙对孟小冬已仁至义尽。

可杜月笙对她有偏爱,所以,他的歉疚便多得吓人了:没在自己最风光的时候娶她,是歉疚!没和她白头到老,是歉疚!没给她买大宅院安顿,是歉疚!没和她生孩子,是歉疚!让他照顾自己病中,也是歉疚!没给她留巨款,也是歉疚……

说来,因着这歉疚,孟小冬一生是值当了。

实际上,孟小冬作为京剧界大神级人物,生计岂会堪忧?但她偏偏就真的“堪忧”了。

孟小冬之维持生计堪忧,在很大程度上,与杜月笙有关。

杜月笙死前,曾表示希望她此后再也不要登台唱戏。杜月笙死后,孟小冬便真的就再也没有登台唱过戏。这意味着,她之最后一次登台是为杜月笙(他六十大寿),它之从此不再登台,也是因为杜月笙。

以唱戏为生的冬皇孟小冬,不再登台唱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将失去最大的收入来源。且,在香港这块儿地方,人生地不熟,孟小冬独居于此,无依无靠,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孟小冬成为一代名伶之前,也是苦日子出身。在香港独居,日子虽然没有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好,较之成名前,却好了很多倍。因此,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生活,并没有太大问题。

在香港的日子里,孟小冬不论生活的有多苦,有一件事从未落下:每日在杜月笙灵位前上香并聊天。

其实,以孟小冬的名气和唱功,只要她肯开口,钱并不是问题。

比如说,孟小冬寡居期间,有人找到她,希望将她的代表着《空城计》等等十余部戏拍成电影,拍完之后,奉送她100万港币作为报酬。

1952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外出访问回国,途径香港时,因仰慕孟小冬的才情,特意拜访了她。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为了表达对张大千的敬意,孟小冬破例清唱了一段戏。作为回报,张大千临别前,赠送她几幅画。

除此之外,著名画家溥儒拜访孟小冬时,也为她留下了几幅画作。

这些画作,在孟小冬身故半个世纪之后的一次拍卖会上,竟然拍卖出近200万元的天价!在这些画作之外,孟小冬还有一枚杜月笙送给她的“定情信物”,一枚17克拉的祖母绿戒指,也拍出了115万元的天价。

可见,孟小冬的困顿,并非她不想过上富足的日子,而是生活里没了杜月笙,一切都可以苟且了。

孟小冬为了让余派艺术不至于断于己手,收了几名弟子,时不时地免费指点他们几下,日子也不显枯燥乏味。学生们也知道“孟老师”的苦,逢年过节,都会找借口,接济她一下。

就这样,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生活了十五六年。

1967年9月,杜月笙的另一个太太姚玉兰(也就是开头所说的三楼),见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孤苦伶仃,多次打电话,极力劝说她到台北,一起生活。

再三思考之后,孟小冬最终接受邀请,而孟小冬之会接受姚玉兰的邀请,一个原因是她俩在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关系最好;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杜月笙被葬在台北。

至此,孟小冬结束了在香港的生活,一直到去世,再未离开过台北。

他和她,终于又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厮守一处了……

后来的后来,孟小冬也终于带着她最后的身份“杜太太”辞别人世了。临走前一天,她还给杜月笙上了最后三炷香。

颇为让人遗憾的是,她死后并未和杜月笙合葬,这多少是顾忌杜月笙四太太、孟小冬好友姚玉兰感受的结果。

她终究是像他的,即便到最后也不肯抛下情义二字。只是,自古忠义难两全,没负如来的孟小冬,最终负了自己!


记者李满


面对周总理的邀请,面对同行马连良、裘盛戎的邀请,面对章士钊的多次邀请,孟小冬自言非常动心,想要回到内地,但是她考虑和纠结的时间实在太久了,66年大乱来临,转过一年,就连香港当时也愈发混乱,虽然台湾也不安生,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亲友众多的台湾,这让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孟小冬的母亲当时尚在,一直定居北京。

孟小冬从未为钱发过愁,就算没有杜月笙的遗产,就算她一生没存过钱,就算杜月笙没嘱托亲朋好友照顾她,就算没有梅兰芳的4万块分手费,就算她天天在家坐着,也有钱送上门来,所以咱们不必替“古人”担忧了,谋生这类事对孟小冬来说,并不能称之为问题。

提起孟小冬,太多的人都下意识的想起杜月笙,其实冬皇的艺术造诣很高,余派的尖峰人物,人气也很高,如果回到内地,身边又没有杜月笙,门槛会被踏破的,她想依托的是家庭、亲人和温暖,而不是钱,杜月笙临死前早已没剩几个钱,而且重病缠身的状态,主要还是孟小冬专门照顾他。

孟小冬根本没在香港和台湾收徒弟,指点一二倒是有的,所谓的徒弟都是热衷追捧余派的人,也有人欣赏冬皇的唱腔,所以有意的学习,牵强附会的算是个老师,称为资深票友或者铁杆粉丝更为贴切一些,他们定期给孟小冬一些钱,说是学生的学费,其实就是对孟小冬的无偿资助,表达对一代宗师的敬意。

其实内地、香港、台湾相对比,孟小冬在香港停留的时间最短,孟小冬本身生活就比较节俭,从小吃过苦受过穷,知道赚钱的艰辛,所以她并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就连下馆子也很少,即便是别人请客她也不爱去。

杜月笙的遗产加上“学生”的馈赠,生存下来并没有问题,有一项资料我们不掌握,以冬皇一生的勤俭,她自己的存款可是少不了的······现在全中国都是歌迷,以前全中国都是戏迷,当初她去上海演出,整个上海为之轰动。

以她的名气和艺术造诣,孟小冬接触的名人非常多,所馈赠的物品中,就仅仅书画作品也是太多太多,都是主动送她的,大多百万级以上,真缺钱······随便卖一样都够吃一辈子的,而事实上,她活着的时候,啥都没卖过,她会缺钱?别人给她买房子她都不住,就自己在台湾租了一间很小很小的房子,一直到她身故。

孟小冬嫁到杜府后,一直非常平静,也可能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无论外界还是杜府内的纷纷扰扰,她都不以为意,如果说还有一件事是她所在意的,那就是她和杜月笙的名分,当时的杜月笙没什么钱,还重病缠身,但孟小冬还是没有犹豫的嫁给了他。很多人都说杜月笙仁义,其实无非是责任,相对来说,仁义这个词放到孟小冬身上好像更合适一点。

到了台湾以后,孟小冬并不寂寞,总是有很多朋友上门聊天闲谈,陪她说说话,麻将一打一天也是常有的事,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她70岁的时候,哮喘后昏迷的孟小冬最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辞世。


古今通史


杜月笙是1951年8月16日去世的,生前他最放心不下、最怜惜的就是五太太孟小冬,去世前几天,他曾对自己最信赖的弟子陆京士说:“只有妈咪最苦!”

与孟小冬在香港举行婚礼后,杜月笙一直称呼孟小冬叫“妈咪”,这个称呼里有无限的温情和安慰。

临终前几天,杜月笙对遗产作了分配,上海滩一代大佬最后的遗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他始终压在枕头下的七千美金,另一部分是一辈子所剩下的全部积蓄,十万美金。

七千美金是陆京士代他分配的,孟小冬分三千美金,三夫人孙佩豪和长子杜维藩各两千美金。

十万美金是按照“先外后内”的原则分配的,孟小冬分到了两万美金,加上那三千美金,孟小冬分得的杜月笙遗产一共两万三千美金。

孟小冬没有想到杜月笙留下的遗产居然只有区区十万美金,分到那两万美金时,她不由地说了句:“这怎么够······”

杜月笙一死,香港杜公馆里是世态炎凉的,听到孟小冬这样讲,杜家人发牢骚说:“美不死你!要不是老头子帮忙,举行过什么结婚仪式!丫头或者女朋友,两千也甭想。”

杜家人对杜月笙快不行时还要和孟小冬举行婚礼,意见很大,甚至有刻薄的说法,觉得孟小冬硬要在那个时候举行婚礼,就是打遗产的主意。

这种说法太过分,一代梨园冬皇没有这么不堪,她说“这怎么够”只是真性情使然,她不是将钱财看得重的女人,若是对钱财看得重,和梅兰芳离婚的时候,她有大把的选择。跟梅兰芳,她是出于爱;跟杜月笙,她是出于情义。跟钱财的关系都不大。

坚尼地台杜公馆本就是杜月笙门生给他租的,杜月笙一死,杜家人纷纷离去,各奔东西,孟小冬也搬了出来,迁居到了使馆大厦。

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孟小冬和姚玉兰既是结拜姐妹,又都是杜月笙夫人,两人走的比较近,杜月笙一死,两人也就渐渐疏远,不再同住一个屋檐下,各过各的生活去了。

1952年10月25日,在香港存放了一年多的杜月笙灵柩,因为陆京士、洪兰友等人的奔走,终于移到台北市南京东路极乐殡仪馆。之后又差不多等了一年,才于次年的6月28日落葬秀峰国小的后山。到这时,杜月笙在孟小冬的世界里就算彻底逝去了,只剩下一块牌位。

如同杜月笙担忧的那样,孟小冬在香港的日子的确过得很苦,一是来自于她孤傲的性格,二是没有收入。

在寡居的日子里,孟小冬再也没有登过台,即便是清唱也不愿意。有时候兴致来了,自娱自乐地清唱一曲,也要紧闭门窗不许别人偷听。

虽然收了几个徒弟,但都是为了传承余派艺术,跟经济几乎不挂钩。

其实,在孟小冬寡居香港的那十五六年时间里,她本是有机会赚钱的。

比如说,她协助孙养龙编写《谈余叔岩》一书。这本书出版后,很畅销,一版再版,据说赚了几十万的稿费,但孟小冬一份钱没要,全部给了家道中落,急需钱养家糊口的孙养龙。

除了这一次,孟小冬还有一次赚钱机会,而且是赚大钱的机会。

那是1963年春,大陆方面和香港方面合作,邀请孟小冬去大陆观光、表演,并建议她灌录十张唱片,更希望她能将她的代表作《搜孤救孤》、《空城计》和《捉放曹》等拍成电影,流传后世,并告诉她,如若成行将奉赠一百万港币作为报酬。

很快,大陆方面、香港方面和孟小冬商定,先拍《空城计》。拍电影的事,只要孟小冬积极配合,还是可以成行的。可是,孟小冬提出“场面及配角人员要在拍摄影片前半年,来香港先行排练,完成准备工作。”

这个要求,难住了大陆方面,因为既需要时间更需要经费,一时半会儿难以达成协议。

孟小冬不愿让步,拍电影的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见,孟小冬即便生活拮据,对名利看得依旧不重,这是她孤傲的性格使然。

后来,有个熟人见她没有收入,建议她拿出些积蓄,投资做生意,赚点钱。孟小冬对这类建议很警惕,怀疑这个熟人是骗子。

之后听说这个熟人又要去台湾,准备找姚玉兰投资合作。孟小冬害怕姚玉兰上当受骗,赶紧给十几年没怎么来往的姐妹打电话,要她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姚玉兰很感动,结拜姐妹的感情从此开始升温,此后,姚玉兰多次打电话给孟小冬,极力劝说孟小冬去台北定居,一起安度晚年。

思量再三,孟小冬终于接受邀请,于1967年9月11日搭乘轮船离开香港,赶赴台北。

到台北后,她在台北信义路租了一处房子,单独居住,但姚玉兰和女儿杜美霞每天都要去到她那里,陪她聊天,陪她散步,这时候,孟小冬算是有了亲人,不再孤独。

经济上,因为台北恒社弟子众多,有他们关照接济,孟小冬的生活不再像在香港时那样拮据,物质上也有了安享晚年的保障。

值得一说的是,在香港时,孟小冬曾给张大千清唱过一回,张大千后来投桃报李,特别用心地专门为孟小冬画了幅“六条通景大荷花图”。

据说,这幅画后来拍卖,成交价高达一百八十万新台币。

安享几年具有人间温情的日子,1977年5月26日,一代佳人、梨园冬皇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岁。

虽说得了善终,但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孤寂中度过的,确实也是红颜苦命。


黑句本



“京剧冬皇”孟小冬在杜月笙还是马仔的时候,就已经红遍全国各地。后来经过杜月笙长达十年的追求,成为了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两人结婚时已经是1950年,杜月笙全家到了香港的时候。在香港的杜月笙跟在上海滩比起来,处境简直是判若两人。更为重要的是,杜月笙到了香港后,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孟小冬还是嫁给杜月笙,并且听从了杜月笙的建议,从此不再登台唱戏。


杜月笙原本想与孟小冬结婚后,与孟小冬开始新的生活,哪知道不到一年杜月笙就去世了。在去世前,杜月笙拿出了全部积蓄,与自己在上海滩的奢华生活相比,只有可怜的十万七千块美金,而杜月笙子女及太太众多,根本不够分,但杜月笙最心疼孟小冬,分了两万三千块美金给孟小冬。



可孟小冬对杜月笙这点家产也是很吃惊,虽然不满,但也只能接受现实。这里要说一句,并不是说孟小冬贪钱,只是基于杜月笙在上海滩的实力,真的很难相信杜月笙晚年这么艰苦。倒是杜家其他人,对孟小冬意见很大,说她一个人既然分这么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孟小冬自然与杜家其他人没有了联系。虽然与杜月笙四太太在后来有了联系,但也是后话了。


一个人的孟小冬,原本性格就有些孤傲,喜欢独来独往,虽然没有继承多少遗产,但原本就很节俭的孟小冬深居简出,日子也算凑合。


其实以孟小冬的名气,如果想过上富裕的生活,完全是很轻松的,因为在香港有很多人慕名前来请孟小冬登台献唱,只是她答应了杜月笙,不在登台演出只能作罢。但孟小冬是“余派”传人,不想这门艺术毁在自己手上,所以也只教了几个有天赋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会利用节日孝敬自己的老师。


至于其他赚钱机会,就更多了。例外在1963年,有关方面想邀请孟小冬去大陆录唱片和拍电影,成行后会有一百万港币的酬劳,经过考虑还是被孟小冬婉拒了。


再者,张大千和溥儒先后在给孟小冬画过几幅画,以这两位的身价,一幅画就可以吃上一辈子,但是孟小冬始终没有变现,说明孟小冬晚年过得还算恰意。



在香港独居了15年的孟小冬,经过杜月笙四太太姚玉兰(也是好友)的一再邀请,孟小冬在1967年踏上了去台湾生活的游轮。去台湾,原因也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杜月笙葬在了台北;二是自己的好友全部在台湾,已经处在晚年的孟小冬动了恻隐之心,所以去了台湾。


孟小冬在人生最后的25年,实践了自己对杜月笙的诺言,不唱不嫁不离不弃,始终以“杜夫人”自居。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去世,享年71年。在孟小冬临死前,还坚持给杜月笙上香。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孟小冬和杜月笙之间这份感情的?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杜月笙在香港去世之后,曾经立下遗嘱,一是希望自己的棺材要葬到上海杜家祠堂旁边,二是有1栋房子,原来在东北路的别墅是他开赌场的地方,后来抗战结束之后,卖给了美国领事馆,卖了10万美元交给宋子安代为保管,他希望把这笔钱留给自己的太太姚玉兰和孟小冬。

但是在杜月笙临终之前,蒋介石派人前来“慰问”,而且很贴心的告诉杜月笙,他的遗嘱必须修改,将死后的埋葬地改为台湾,而且他的遗属必须亲自将尸骨送至台湾安葬,不然台湾当局不会将10万美元的遗产,交给他们遗属。

杜月笙死后,姚玉兰带着孩子扶着灵柩前往台湾,孟小冬却没有去。

有一种说法是,孟小冬认为自己嫁给杜月笙,只是为了报恩,他和杜月笙之间,只是有恩无爱,如今既然恩人死了,那么这份恩情也算了断了。所以她不愿意在以杜月笙太太的身份,抛头露面,前往台湾。

但是后来姚玉兰将这笔遗产领回来之后,还是将孟小冬应得的那一份分给了她。

或许是为了摆脱杜月笙的影子,他离开了曾经都房子,抛弃了原来华贵的家具,出去租了一间小屋。平时就自己一个人唱唱戏,安度生活。当然她还在想念着梅兰芳。

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实在是太过汹涌,也冲进了香港。杜月笙被斥为特务卖国贼,就连曾经到杜月笙家表演过的文艺界人士也被扣上了“参加特务组织”的大帽子。孟晓东面临着这样的激流,不得不独自一人前往台湾。

到达台湾之后,孟小冬没有到杜月笙的坟前吊唁过,也没有和杜家人联系过,甚至从未与自己的门人、徒弟联系过,独自一人居住在台南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市里,就连邻居们都不知道,这个自称为孟家妈妈的人,就是曾经的名角孟小冬。

后来啊,孟小冬不断的会回想起当时恩师余叔岩,忍着身体上的疾病一字一句,教她唱戏的场景。于是想起了自己的使命,认为自己应该将余派唱腔延续下去,开始免费教授学生,就像恩师曾经耐心教导自己一样。

学生们或许大概都知道一些孟老师的过去,但是他们颇有默契的都从未提起过。


一盘拉条子


杜月笙死后,有很多人挂念孟小冬如何谋生。"南张北溥"两大绘画大师都送过画给孟小冬,以备其不时之需。新中国政府也曾多次邀请其回大陆养老。

“冬皇”孟小冬。

孟小冬14岁的时候,就在上海和露兰春、姚玉兰等名角同台演出。18岁到北京深造,钻研余派(新谭派)。也是在北京,“以女性扮男人”的孟小冬,认识了“以男性扮女人”的梅兰芳。两人在多方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不过,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两人分开了。第一件事是“缀玉轩血案”:孟小冬的粉丝王惟琛对孟小冬心仪已久,听说孟梅的事后,拿枪到缀玉轩找梅兰芳。梅兰芳侥幸逃过一劫,但是,王惟琛在开枪打死了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后,也被警察打死。第二件事: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去拜祭。没想到,她却被拦在门外。而此时,梅兰芳却没有站出来支持孟小冬。

于是,孟小冬决定和梅兰芳分开。此时,孟小冬的好友姚玉兰已经是杜月笙的四姨太。于是,姚玉兰请杜月笙出面解决此事。据说,梅兰芳赔了孟小冬四万元。孟小冬也放出狠话:以后我再唱戏,再嫁人,绝不比你差!

1933年9月5、6、7日三天,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头版连续登载了"孟小冬紧要启事",说明和梅兰芳分手的事,以及缀玉轩血案。言语间,孟小冬对梅兰芳失望透顶。

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抑冬更有重要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迫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

而孟小冬和梅兰芳的分手,也给了杜月笙追求孟小冬的机会。姚玉兰本是孟小冬好友,又在杜家受其他姨太太的欺负,她也想让孟小冬到杜家,好多一个帮手。于是,在姚玉兰撮合下,杜月笙的殷勤追求下,1946年,孟小冬走进了杜家。

1949年,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此时,杜月笙年老多病,都是孟小冬照顾他。1950年,杜月笙原打算全家迁法定居。在计算需要多少本护照时,孟小冬说:“我跟着去,是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孟小冬一语方出,环室肃然。杜月笙也知道自己亏待了孟小冬,一直没有给她名分。于是,杜月笙马上决定尽快与孟小冬成婚,地点就在杜公馆。

杜月笙从病床上起来,与孟小冬补办了结婚仪式。杜月笙在港的子女、媳妇、女婿都过来重新见礼。晚辈们一律跪拜磕头,并改称孟小冬“妈咪”。

1951年,杜月笙病逝,同年十一月孟小冬离开杜氏公寓,居使馆大厦公寓。在杜月笙死前,杜月笙曾对亲戚朋友都有交代,让他们好好照顾孟小冬,并叮嘱孟小冬和家人千万不要再让孟小冬唱戏了。

也是因此,孟小冬再也没有登台唱戏。后来,新中国想请孟小冬回去录音、拍电影,她都婉言谢绝了。不过,孟小冬还是经常会在家里给朋友唱两句,并开班授课。

1952年的时候,孟小冬在香港认识了张大千,两人一见如故。张大千还为她画了一幅六尺观世音菩萨。另外,著名画家溥儒先生也曾亲自赠孟小冬一幅《观音像》。溥儒先生(溥心畲(yú))想的很周到,他画观音给孟小冬。一是因为孟小冬信佛;二是因为,万一孟小冬有什么急用,还可以将画变卖,所以这幅画上并没有落款写明送给谁。

(孟小冬和张大千)

就凭张大千和溥儒送给孟小冬的几幅画,也够她应付不时之需了。不过,孟小冬并没有这样的“不时之需”,晚年过得很幸福安逸。

等到孟小冬去台湾以后,基本上不再开口唱戏了,也不吊嗓子了。打麻将、遛狗、看电视是她日常的主业。也是因此,孟小冬的外孙金祖武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的孟外婆是京剧名家。当金祖武在学校的社团学唱老生时,孟小冬说她可以教他。结果,金祖武还给拒绝了,说要跟学校老师学。这可把孟小冬气坏了。

2014年,孟小冬基金会在银座国际拍卖推出“冬皇故物专场”,将孟小冬收藏大半生的名家书画、录音带、首饰、老照片等50余件珍贵物品进行拍卖。溥儒先生的《观音像》最终成交价为230万!杜月笙送给孟小冬的定情信物-----17克拉的“哥伦比亚祖母绿戒指”,最终以115万元成交。京剧大师梅兰芳、余叔岩合作的书画成扇《梅花》,以37.95万元成交。全场总成交额达到700多万。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东皇孟小冬,曾经与梅兰芳步入婚礼殿堂,但却因为梅兰芳的不珍惜,七年之后,孟小冬宣布离开梅兰芳。

一代名伶,孟小冬,初嫁给梅兰芳的时候,杜月笙对两人的婚事并不看好,梅兰芳或许是个好人,但却不是个好丈夫,嫁给梅兰芳的时候,梅兰芳承诺过,从此家中,不分大小,几个老婆都是一样的地位。

真的如此吗?

梅兰芳娶过王明华,娶过福芝芳,王明华为大,福芝芳为小,但王明华没有生育能力,所以福芝芳实际上会成为梅府的掌门人。

但孟小冬加入梅家就不一样了,孟小冬与梅兰芳情投意合,郎情妾意,两人之间关系不是福芝芳可以比拟的,也因此,福芝芳对孟小冬百般刁难。

梅兰芳的养母去世时,孟小冬想要登门拜访,磕几个头 再走,福芝芳却是不允许,她不允许孟小冬前去磕头,连府门都不让进,就算是梅兰芳来了,福芝芳也以腹中与几个孩子的生命为威胁,让孟小冬离开。梅兰芳不仅没有顾及两人之间的感情,更是没有顾及当初不分大小的承诺,还是让孟小冬离开了。<strong>

孟小冬离开以后,被姚玉兰登门拜访,姚玉兰之所以前去拜访孟小冬,正是为了为孟小冬提供一个临时的居所,前往杜家小住几日。

正是在与姚玉兰一起居住的这段时间里,孟小冬与杜月笙发生了关系,当然了,这时候的两人,最多算是姘头,算不得夫妇。

后来杜月笙去香港了,孟小冬无依无靠,本以为此生与杜月笙就此别过,再不相见,谁想,柳暗花明,杜月笙竟然派人去接了孟小冬,让孟小冬也来到了香港。

杜月笙晚年的时候,生活是比较贫困的,相对的,死后自然也没有给孟小冬留下什么遗产,这时候的孟小冬如何生活呢?

孟小冬本就是红遍全国的名伶,就算是杜月笙没有给她留下过多少钱,但晚年的孟小冬,却依旧可以靠着自己过去的名气过的很好。

其次,孟小冬本就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她本身就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就算是没有多少钱财,也能够过得很好。

而且孟小冬晚年的时候,还可以靠着教戏卫生,晚年的孟小冬,只需要将自己的名头亮出去,再附上一句自己要招收徒弟,想必会有很多人手捧千金前来求学。

综上所述,孟小冬晚年的时候,其实是不缺钱财的。


魏青衣


什么叫铁汉柔情?在杜月笙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曾经的上海滩大佬杜月笙可以说也是非常的多情的。在日军的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孟小冬在此时也是感受到杜月笙的温暖,于是二人在好友的撮合之下孟小冬也是打算嫁给了杜月笙。



后来已经年过六旬的杜月笙便和孟小冬成婚,虽然婚后孟小冬一直在照顾着当时已经身体虚弱,卧病在床的杜月笙,可是毕竟孟小冬已经是获得了她最想要的名分,所以婚后的生活虽不如人意,但也不差。


可是这样的生活并没有过多久,两年之后的杜月笙便去世了,但是杜月笙早早的在宋子良处存放了十万美金。据说这就是留给他的家人的遗产,杜月笙的女儿曾经回忆道:“杜月笙吩咐过,这笔遗产,每个太太拿一万,儿子拿一万,没有出嫁的女儿六千,而出嫁的只有四千,孟小冬也得一万。”对于孟小冬来说,自己是也是有着一技之长,日子并不算难过,因为死之前杜月笙想要葬在台湾,死了以后他的家人便带着他的骨灰回到了台湾。

但是孟小冬并没有去台湾,而是留下了精心的研究戏曲,就这样日子过得也还算是不错的,她收了几个自己喜欢的土地,即使是杜月笙不在了,她依然靠着自己喜爱所活,所以她也不会觉得心中不满。但是已经上了年纪的孟小冬始终想要回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身边,于是在她60岁的时候便回到台湾,在台北租了一间房子。



本来就不喜欢热闹的孟小冬也是经常的待在家中,时常不出门的她可让亲朋好友着急坏了,他们也是经常去孟小冬所住的地方陪她聊天,打麻将,就这样孟小冬也是在台北安度晚年,享年70岁。


司徒历史


孟小冬,梨园世家。他不仅仅和杜月笙有过一段感情,在此之前,还有着一位男朋友,叫梅兰芳。相信梅兰芳大家也很熟悉了吧,名满天下的京剧大师,但是也是民国出了名的渣男之一。



在这里也就提一下梅兰芳,其实主角还是杜月笙和孟小冬。


孟小冬她终于没有和梅兰芳走到了一起,后来她去往了自己的好友家里,而她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杜月笙,结果自己的这位好友竟然将她孟小冬和自己的丈夫给撮合到了一起。从此以后,孟小冬渐渐的远离了戏院生活,过起了自己的太太生活。

杜月笙毕竟年纪大了,在孟小冬嫁给他不久以后,他也就撒手而去了,那么孟小冬呢?她其实也还是过着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杜月笙地球依旧在转动。



她搬离了杜月笙的公寓,前往了香港,没事教一教自己的学生。反而开始注重起来了养生,后来又搬去了台湾,过起了完完全全的养老生活。


围知历史


孟小冬一生一共有两段婚姻,虽然孟小冬是名声大振的京剧艺术家,可是纵观孟小冬的一生,虽然事业很好,感情却十分波折。在1907年孟小冬出生,她因为生长在梨园世家,所以从小就在家人的熏陶下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孟小冬后来拜余叔岩为老师,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当时响当当的京剧冬皇。

孟小冬扮相俊朗,一上台无论是外表还是声音都如同男人一般,她的唱腔十分浑厚,和当时同样名声大噪的梅兰芳是搭档,两人在台上雌雄颠倒,配合得天衣无缝,也成为了当时京剧界的一段佳话。后来孟小冬和梅兰芳从台上走到台下,成就了一段姻缘,可是这段姻缘没有给孟小冬带来任何幸福,因为梅兰芳这个人虽然在京剧上的成就斐然,但是没有什么肩膀,在娶孟小冬之前,梅兰芳已经是有家室的人了,虽然当时男子三妻四妾很正常,可是对于心爱的孟小冬,他却一直让她受委屈。对于梅兰芳懦弱的性格,孟小冬一直忍让,可是在梅兰芳的母亲过世时,梅兰芳的妻子居然不让孟小冬进门,而梅兰芳对此也是默认的态度,经过此事让孟小冬心灰意冷,她后来毅然决然和梅兰芳离婚,还发誓,将来要是嫁人一定会找到比梅兰芳更好的人。

离婚之后孟小冬度过了一段十分心痛难耐的日子,不过后来孟小冬重新振奋起来,她后来在杜月笙的四姨太的撮合下,嫁给了杜月笙,杜月笙很早之前就已经十分迷恋孟小冬,所以娶她进门让杜月笙十分欣喜。后来杜月笙在病重期间还为了讨孟小冬的欢心,给她办了宴席,让孟小冬名正言顺的做杜月笙的姨太太。杜月笙离世后,给孟小冬留下两万多美元的遗产,杜月笙生前还曾经帮助孟小冬向梅兰芳索要了四万大洋的离婚赔偿,给孟小冬出了一口恶气,所以从财富方面,杜月笙对孟小冬是不吝啬的,孟小冬在杜月笙离世后也不缺钱。

孟小冬的晚年一直在香港生活,她平时出门不化妆不打扮,就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平时不是打麻将就是练太极,后来也收了一些弟子,但是孟小冬对于弟子的要求很严格,受到孟小冬的悉心教导后,这些弟子日后都比较有成就,这也算是孟小冬晚年时所做的比较有意义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