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深夜暴毙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医学如何通过史料记载解密死因?

菜虫~


所谓的慈安暴毙疑案根本没什么疑点,慈安的手段也足以把慈禧捏的死死的,当时的慈禧并不敢在慈安身上动手脚。弱慈安,强慈禧这都是影视剧给人们带来的先入为主的假历史而已。

慈安太后,钮钴禄氏,上三旗镶黄旗,正宫娘娘,咸丰二年以秀女入选并封贞嫔,进而五月份贞贵妃,六月就直接晋升皇后,原本慈禧的晋升速度就已经足够惊人,对比之下无非小巫见大巫。

时值盛年,45岁慈安太后的死过于突兀,她的病由来已久,但却远未到威胁生命的程度,所以一时间流言蜚语传至全国上下。至于传言,比如乾隆朝的叫魂案,大家懂的,几亿人疯传也能轻松短期达成,所以慈禧莫名其妙的背了天知道多少个莫须有的黑锅。

慈禧受宠?难比慈安!

16岁入宫当即被封为嫔,短短4个月的时间就直接蹿到了皇后宝座母仪天下,有清一代,实属罕见。要知道,咸丰初期这个嫔妃,那个贵人的,太多了,能从众多后宫女子中脱颖而出,慈安必有过人之处,无论姿色还是修养都是远超旁人的。

皇后统理六宫,这是个普通人很难想象的任务,皇后可不是见天哼哼唧唧养尊处优的主儿,如果她敢这么干,那么皇帝乐不乐意先不讲,她自己会大权旁落,或说被分权,这是几乎所有皇后都不愿见到的状况,而后宫的管理需要面对至少几十个女人,这还只是日常工作之一,皇后还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大灾发生,收成不好,或者前线钱粮吃紧等等,皇帝有了最高指示,皇后甭等吩咐,直接就要表率,捐些首饰捐些钱,节省开支等等。

宫里嫔妃之间有了争执,口角,不睦,都是慈安出来调停,俗称和稀泥。

宫里嫔妃被皇帝斥责惩罚,都是慈安出来劝慰皇帝,小惩大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后宫也讲女德,慈安要做表率,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要求别人,至少我们从慈安身上看不到一丝妒妇的影子。

咸丰帝脾气挺硬,腰杆忒软。面对英法联军,自己逃到了避暑山庄,让奕訢去和洋人谈判,那真的是用命去谈,估计当时奕訢的心理阴影面积大过天。而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也并不舒服,九五之尊如同丧家之犬,天下人怎么看,避暑山庄避不了心署,太监宫女们都倒了大霉,无辜充当了出气筒的角色。

别人都说不上话,也不敢规劝,只有慈安·安抚好了下人,还要软言慰喻咸丰帝,与其说咸丰帝当时是在自娱自乐,不如说他纯粹是在自黑自虐,那种时候但凡是人都无法平复心情,更何况吃喝玩乐了,慈安在他身上费劲了心机,才使他趋于正常。

御赏和同道堂是咋回事

一般资料上都会写成诸如“咸丰弥留之际赐下御赏,同道堂二印给慈安、慈禧,赞襄政务大臣或八辅政大臣······”其实这么叙述是不严谨的,尤为重要的是变相提高了慈禧的地位,其实咸丰帝弥留之际,只召见了慈安皇后,并御赐“御赏”玺,至于“同道堂”玺,慈禧本人原本是根本没有资格领玺的,同道堂是载淳专玺,只不过年纪太小,所以没有办法才由慈禧代管而已。

注:玺是玺,印是印,级别不同,不好统称。

引:

“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皇帝,比如今上就是指当今皇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讲清这些,二人地位如何?高下立判!慈安贤明,慈禧机敏,相得益彰,当然,这也要同心同德才好,不过慈禧再了不得也不敢得罪慈安,无论咸丰帝在与不在,也无论咸丰帝是否留下“密旨”,慈安都能让慈禧死出九九八十一种姿势,所以说有慈安在,慈禧就得老老实实,地位高是因为儿子,但太出圈慈安会跳过她直接办事,慈禧也不敢说什么,怨望?吓死她······“慈禧摄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所以,乱政自慈安辞世。

比如,安德海就是慈安跳过慈禧授意法办的,这里面也有同治的功劳,丁宝桢善莫大焉,但这件事的真正推手是在宫内,丁宝桢是被“授意”的,另外前门接旨后门杀人那是以讹传讹,丁宝桢想这么干,被劝止了,吹捧要有限度,不能胡吹。

慈安猝死,对于满清政权来说是致命的,慈禧终于熬死了慈安,得以乾纲独断,一切都顺着自己脾气来,一切都按自己利益来,虽然也颇有些政治手腕,但是做事也太没有顾忌,太没有规矩,太过自我,满清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不能把大清亡国的罪责全部推给慈禧,但是她对国家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慈安发病到殒命

我们从帝师翁同龢日记里可以基本还原当时的状况,因为他参与了包括葬仪等几乎所有过程。

第一点,首先确认,慈安的离世非常突然,颇令人生疑的是-既是“偶尔违和”,为何当日连军机大臣都不见,但是等到翁同龢半夜听到叫门声,将人让进来的时候,得到的消息却是慈安已经辞世,这说明抢救时间极短。

第二点,既然抢救时间极短,是否存在施治不当或者有所贻误呢?翁同龢自然要查验一番,他见到了御医所开的五张药方,却原来自早上犯病对于病情轻重就有所隐瞒,由于担心引起不必要的混乱,虽然只说“偶尔违和”,但其实“类风痫甚重”,到了中午已经神志不清牙关紧咬了,后续的抢救显然是尽力而不得力,两副方剂下去未见好转,反倒小便失禁。

人虽然没救回来,但是可以看出,视慈安的病情程度不同,几位太医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应,也就是诊断,开方,进药都跟进及时,不过药石之力终难回天罢了,非人力所能为。

第三点,为了避嫌,慈禧特地让王公大臣们瞻仰慈安仪容,如果是中毒之类,面色,唇色都会有所不同,证明慈禧心里没鬼。

在瞻仰人名单里,就有毓庆宫行走的记录,也就是帝师翁同龢,所以他在日记里所言不虚,除了救治以外,他几乎参与了全部过程,对个中内情比较了解。

第四点,不存在提前入殓的问题,当天死亡转天入殓符合满清正常葬仪,并无不妥,所以也就更不能凭此推断慈禧害命了。

第五点,在政务上,慈安、慈禧并无明显冲突,如果有过节也只会因为安德海。

慈安病症能严重到致命的程度么

慈安应该是死于突发疾病,所谓的慈禧阴谋论或者篡权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有很多推理,但是没有丝毫证据。

厥症:指胸腹剧痛,两足暴冷,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的病症,“轻则渐苏,重则即死”。

轻度:晕倒后自然转醒,诸事无碍。

重度:晕倒后无法转醒,撒手归西。

①慈安太后在28岁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肝厥,疼得说不出话来,病势沉重,共计24天见缓。

②时隔六年再次发作,症状相同,但是严重程度更甚,突然晕厥长达一个多小时才复苏醒。

③翁同龢所见药方可以推断出来(翁同龢本身懂医术),比如描述词风痫甚重,神志不清,小便失禁,痰塞气闭等等,这都是“经典”症状,一般严重到这种程度能活多久呢?

古人总结,立刻死亡→三天,0-72小时。

按现代医学理论分析,慈安死于脑出血,至少能归为脑血管疾病,即便是到了现代的今天,即便是躺在手术台上再犯病,也未必能救得回来。

总结一下,相同的症状,相同的疾病,犯病三次,一次比一次重,最终造成颅内大量出血,无法医治,慈安的病症有发病先例,最终的症状也与老病完全吻合,所以排除其他人为因素,慈禧有本事杀人,但是没本事造病致人死地。


古今通史


个人认为:慈禧谋杀慈安的可能性极大,她有作案的动机、胆略与条件。

1.众所周知,慈禧生前最信任的太监是李连英,而李连英上位前,作为太监安德海才是慈禧的红人,这个不可一世的太监之死是慈安用权为政的结果。同治八年,慈禧为 同治帝筹备大婚,要有人做采购工作,安得想到宫外去风光一回,所以向慈禧申请,自己沿大运河南下去采办这些物品,慈禧以为走水路影响小,就同意了。


安德海从北京启程起就一路招摇过市,船上还带有女性,并且张挂龙凤的旗帜,而且沿途收受贿赂、敲骨汲髓,他处心积虑地骚扰地方,力争利益最大化。

一路顺风顺水,走到了山东地界,当时的山东巡抚是丁葆桢,丁葆桢是恭亲王的心腹,恭亲王和安德海有私仇,丁心知肚明。就果敢地扣留了他,又马上一份奏折快马送到了奕訢中,这时慈禧生病,慈安一人出朝听政。慈安看了奕訢送来的奏折后,立即与诸大臣商议,结果是“太监不得出都门,违者杀无赦,拟就地正法。”,慈安照批不误,丁葆桢接旨照办,这事让慈禧与慈安产生了隔阂。



2.同治帝在选皇后时,二人又加深了矛盾,慈安看中了阿鲁特氏,慈禧看中了富察氏。两宫太后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最后,只能用折中方案,让皇帝自己决定,同治帝选中了阿鲁特氏。慈禧明白自己的亲生儿子与慈安一条心,深深地担忧自己将会大权旁落,就起了杀机。


3.慈禧毒死慈安,在《崇陵传信录》中有记载,说是咸丰帝弥留,因深知慈禧有极强的权力欲,就给慈安私留遗诏:“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而慈安事后向慈禧通报了此事,慈禧惶恐不安,就想方设法地讨好慈安,善良的慈安后来当着慈禧的面烧了这份遗诏。


但慈禧是阴险狡诈的人,虽然表面上慈安心怀感激,其实已经起了杀机!再加上后来发生了上面两件事,就趁着向慈安进献点心的机会,毒杀了她。

由于死亡过程扑朔迷离,现在不少清史专家,给出的结论是:慈安死于脑溢血。熟是熟非?读者自己研判下。


希望星晨58298869


慈安太后是在光绪七年,也就是1881年死去的,据说是由于疾病突发,医治无效而死,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离世的消息惊动了整个朝廷,慈安太后的权力可以说仅次于当朝的咸丰皇帝,哪怕慈禧太后也要敬她三分,慈安太后的死直接改变了朝廷的内部局势,整个后宫也成了慈禧的天下,没有了慈安,慈禧便开始胡作非为,使得清王朝更加混乱,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那么慈安太后深夜暴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慈安太后的离世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说她被谋杀,另一种是说她的确是因病去世,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谋杀说”又可以分成几类,不过罪魁祸首都是指向与慈安太后一直有过节的慈禧太后,众所周知慈安与慈禧两人一间一直有矛盾,在宫中也是明争暗斗,慈禧在宫中的地位远不及慈安,电视剧中慈禧一家独大的场景是有违历史真相的,虽然两人都贵为皇后,但是慈安的权力比慈禧要高很多,宫中要事都是慈安一手处理的,咸丰皇帝对慈安的宠爱程度,在整个大清王朝都是极为罕见的,从她的晋升速度中也不难看出。

慈禧对慈安充满了嫉妒与仇恨,但完全不至于杀掉慈安,有人说慈安的死是因为慈禧在她的药里下毒所致,这只是一种凭空的猜测,完全没有历史与科学依据。另一种说法是慈安是被慈禧刺激加剧病情致死,面对慈禧的冷嘲热讽,善良老实的慈安气不过,从而导致病情更加严重,最后猝死。慈安死于外在因素的可能性不大,慈禧不敢对慈安痛下毒手,更没有机会在慈安面轻举妄动,这两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比较公认的是慈安死于疾病,那么慈安患的又是什么病?在现代医学的范畴中,慈安的死因应当如何解释?

经过现代医学的分析,慈安患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正是由于疾病突发导致慈安猝死。慈安患上这种疾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根据史料记载,慈安先后三次严重的疾病突发,第一次是在26岁时,“有类肝厥,不能言语”,不过很快就恢复正常,第二次发病是在她33岁时,此时就可以判断这种病属于脑血管疾病,直到她45岁的这一年,史料上说她“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然而到了深夜便医治无效而死。

那么脑血管疾病突发究竟能否致命?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说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即便是现在的医生,临床上面对脑血管疾病突发也是无力回天。脑血管疾病的最大特点就是发病突然,发病之前丝毫没有预兆,而且疾病发作让人非常痛苦却又无能为力,当时的医疗水平完全不足以抵抗住这种疾病,直到现在脑血管疾病依然是临床医学的一大难题。一代皇后就这样死于疾病突发,让人既惋惜却又无能为力。


尚武菌


根据《翁同龢日记》 慈安太后曾3次发病 病症基本相同 最后一次致命 应为中风或脑溢血而死 并非毒杀

1、慈安太后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8月12日出生,生母侍妾姜佳氏,嫡母是克勤良郡王庆恒孙女爱新觉罗氏,父亲是广西右江道穆杨阿,钮祜禄氏,满州镶黄旗人。

2、慈安太后是在咸丰二年1852年2月通过八旗选秀入宫,和慈禧太后是同时参加八旗选秀入的宫;3月15日被封贞嫔;5月25日被封贞贵妃;10月17日被封皇后。

当年进宫,当年被封皇后,慈安太后不简单!

相比之下,慈禧太后:1852年2月11日,通过八旗选秀被封兰贵人;1854年2月26日被封懿嫔;1856年,因为生下同治帝被封懿妃;1857年被封懿贵妃。

3、1861年7月,咸丰帝去世,同治帝即位,慈安太后为母后皇太后,慈禧太后为圣母皇太后。8月两宫太后发动政变,废除祺祥年号,改元同治——两宫与天子同治之意。

4、1869年,慈安太后下令诛杀私自出宫的慈禧太后亲信太监安德海。

5、1873年,两宫太后撤销垂帘听政,还政同治帝。

6、1874年,同治帝去世,光绪帝即位,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7、1881年3月10日,慈安太后突然病死。


慈安太后之死

1、慈安太后是1837年出生,慈禧太后是35年出生,慈禧太后比慈安太后年纪大2年;

2、1880年慈禧太后大病一场、1881年1月慈禧太后又大病一场。慈禧太后大病期间,慈安太后不得不亲自处理政务。

3、3月9日早晨,慈安太后还召集军机处理政务,但“两颊微赤”。

"初九日偶染微疴"——《清德宗实录》

10月10日:

“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疾大渐,上诣钟粹宫侍奉汤药,戌刻,慈驭升遐。”

当天恶化、当天去世。

4、《翁同龢日记》记录慈安太后3次发病。在同治2年1863年2月9日慈安太后就病了差不多20天:

“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

也就是说,1863年的这场大病,有可能是中风。

1870年1月5日慈安太后再次生病:

“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

1881年3月10日早上:

“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晚上即去世。

翁同龢记录了慈安脉案、要发和病情进展:

“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根据慈安太后的三次发病记录,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隋丽娟教授判定慈安太后为中风或脑溢血而死,并非毒杀。第一次发病“有类肝厥”、第二次发病“厥逆半时许”、第三次发病“类风痫甚重”“神识不清、牙紧”“已有遗尿情形”“六脉将脱”(心脏衰弱、血液循环缓慢)。

4、当时英国使馆G·道格拉斯·格雷医生在其所著的《龙夫人 慈禧故事》中分析慈安太后死因:

毒药分三种:

腐蚀性,具有难以掩饰的死亡标志;

麻醉性,陷入昏迷或突然死亡;

刺激性,会出现呕吐现象。

慈安太后在9日已经出现生病预兆,因此排除腐蚀性、麻醉性毒药毒杀可能;10日慈安太后死前牙关紧闭、没有呕吐,排除刺激性毒药毒杀可能。因此说明慈安太后并非死于毒杀。

慈安太后朝服像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关系 如同历史上唐高宗和武则天关系

慈安太后和唐高宗一样,都是长期的病体,因此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处置政务,只能委托给低于他们一级的慈禧太后和武则天进行处理,而自己把握重大事务的最后决策。

慈安太后是皇后,慈禧太后只是贵妃,二人地位本来就不平等,即便慈禧太后成为了圣母皇太后,依然不能和作为嫡母的慈安太后相比。慈安太后的权力比慈禧太后大多了:

1、日常奏折都是先送给慈安太后,再送给慈禧太后;

2、日常朝政时两宫太后的表现:

“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

即:重大决策,慈安太后亲自抓,一般性日常性政务交给女汉子慈禧太后做。

3、薛福成的《庸盦笔记》记录:诛杀临阵逃脱的两江总督何桂清、下狱赐死骄奢的胜保、赏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等,都是慈安太后的决定。

4、1880年祭祀咸丰帝祭礼上慈禧太后被迫站着行礼。当时原本是准备了两个跪垫,但慈安太后想起咸丰帝还有没有皇后命的嫡福晋萨克达氏,于是就空着左边的跪垫,自己跪了让本来让慈禧太后跪的右跪垫,慈禧太后不得不跟随宦官、王公大臣们站着行礼。即所谓的:

"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

总的来说,慈安太后将一般性政务交给慈禧太后处置,只掌控重大决策。于是就出现了这种说法:

“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

综述

慈安太后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和辛酉政变的关键决策人,慈禧太后只是日常政务决策人。慈安太后是劳心者,慈禧太后是劳力者。

慈安太后死于慈禧太后毒杀的可能性非常小。慈安太后的三次发病记录都基本类似,只是前两次病情不重,都具有中风的迹象,因此慈安太后是死于中风或脑溢血。引发因素是慈禧太后两场大病迫使慈安太后不得不亲自处理大量繁琐的政务导致身体劳损过甚。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角色关系,和唐高宗、武则天基本一样。而慈安太后的突发病死,和唐中宗的突发病死也一样,都让次一级的慈禧太后和韦后成为了最大的犯罪嫌疑人。

至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谁的治理能力高,非常难说。但慈安太后的远见和魄力,相对慈禧太后高一些。慈禧太后没有在临死前做好自己死后的大清国预案,算是一种失策。慈禧太后,肯定知道裕隆太后和溥仪肯定无法控制大清朝局,但没有为她们二人设立防火墙,是无能为力,还是其他原因都难说。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慈安太后的暴毙之谜,是清廷的又一桩谜案,由于慈安太后的去世太过突然,导致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再加上其去世之后慈禧获利最大,故而大量野史将慈安之死的矛头指向了慈禧。而根据史料记载的慈安发病症状推论,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且是发病极为迅速的脑中风或脑出血。

△慈安太后

慈禧害死慈安之说大多见于野史

根据《清碑类钞》的记载,对于慈安的暴毙,朝野上下完全没有准备,就连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听说之后,也不禁生疑的说道,“昨早对时,上边(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也就是说,昨天慈安太后还好好的,根本不像是生病的样子,如果是因疾病而死,怎么会这么快呢?

△左宗棠对慈安的突然去世也很疑惑

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产生了各种猜测,人们凭借着少之又少的“线索”,想象力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般,“还原”出了各种版本的事件“真相”,而大多故事都将矛头指向了慈禧。而其中最为吃香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慈禧逼死了慈安,另一个则是慈禧毒死了慈安。

1、慈禧逼死慈安之说。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碑类钞》,按照其中所载,咸丰帝死后,慈安与慈禧共同执掌朝政,不过慈禧权力欲极重,而慈安却很少直接参与政事,并不与慈禧争权,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都是相安无事。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禧由于身患重病而卧床不起,不能管理政事,于是这段时期内朝政大事主要由慈安负责,这令慈禧大为不悦。病愈之后,为了重掌朝政,慈禧便“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慈安对此异常气愤,但因木讷不能与之辩,愤恨之下,逐“吞鼻烟壶自尽”。

△慈安、慈禧两宫太后

2、慈禧毒死慈安之说。这种说法记载于《崇陵传信录》,按照其中所载,当年咸丰帝弥留之际, 由于深知慈禧权力欲望极重,于是给慈安留下一份遗诏,要其监视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老实的慈安却将此事告知了慈禧,慈禧自然惧怕无比,于是谨小慎微,百般讨好慈安,最终导致慈安当着慈禧的面将这份遗诏烧毁,而阴险毒辣的慈禧虽然表面对慈安感激不尽,却实际上已经起了杀机,不久后便趁着向慈安进献点心的机会,将其毒死。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虽然各种版本对此事记载都极为详细,似乎如亲历者一般,然而这恰恰成为了最大的疑点,这种宫中秘闻外人是根本无法如此详细探知的,例如遗诏内容、烧毁遗诏、暗中下毒这种事情,外人如何知道如此详细?再加上这些多为民间传言或野史记载,可信度实在不敢恭维。

慈安很有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慈安不是被人所害死,而是真的死于疾病,那么无论是何种重病,总会事先有征兆才对,那么慈安有没有患病的征兆呢?答案是有的,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翁同龢

更难能可贵的是,《翁同龢日记》中记载了慈安太后的脉案、药方和病发情形,“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如此详细的记载,给我们分析其病因提供了极大便利。

现代医学专家从这段记载分析出,慈安的病情特点表现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发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慈安病症的临床表现则为“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可见已经产生了意识障碍、牙关紧闭和尿失禁。

△慈安太后

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医学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且应该是“脑中风”,这与《翁同龢日记》中记载的“类风痫甚重”相吻合。

而且,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慈安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是旧疾,之前便已经出现过两次病史:

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慈安二十六岁时,“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犯病共计二十四天,而根据有类肝厥,不能言语”的表现,依据现代医学解释,应当属于中风前兆,不过病症较轻,加之慈安年轻,因此恢复较快。

△慈安太后曾有两次病史

第二次则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菔子”,这其中说的“厥逆”依然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发,不过由于及时治疗,因此没有造成后遗症。

从《翁同龢日记》的记载来看,慈安太后应当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而根据《述庵秘录》记载,慈安太后发病前一天“两颊微赤”,已经是高血压的表现,再加上病发突然且迅疾,最终诱发脑中风,甚至是脑出血而亡。


香茗史馆


1837年,慈安出生于满洲镶黄旗,比慈禧小两岁,比咸丰小六岁。慈安入宫后,可谓平步青云,短时间内就从刚开始的嫔晋升为中宫皇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慈安的形象、素质都是出类拔萃的,并且深受咸丰宠爱。

咸丰去世后,慈安与慈禧一起参与了辛酉政变,打破了大清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两人共同垂帘听政。

历史记载,慈禧“优于才”,负责处理宫廷的日常事务;慈安“优于德”,享有大事决策权。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制衡。然而,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在钟粹宫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慈安去世前并没有明显征兆,三月初九身体稍微不舒服,第二天晚上就升天了。事发突然,朝野震惊,连光绪也大为惊讶:

“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

慈安平时身体健康,死得突然,再加上从病危通知到后事处理也有不合理之处,种种疑点让人满腹狐疑。即使朝廷宣布慈安是因病去世,但各种说法还是不绝于耳,主要有“慈禧害死说”以及“自尽说”。

“慈禧害死说”

这种说法还分为三种:

第一,汤中下毒。慈禧联合李莲英,授意传膳太监,让他们在慈安进膳时下毒。等到慈安去世的当天夜里,这两个太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说法有漏洞,不足为信,因为清朝帝后吃饭时,会先将饭菜摆好,并不是直接动筷子,而是先看放在碗中的小银牌是否变色。如果饭菜中有毒,银牌就会变黑。同时,在帝后吃饭前,会让太监先“尝膳”。

第二,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点后中毒去世。此说法为民间野史所记载,与可信度很高的《翁同龢日记》相矛盾,所以,也不足为信。

第三,“错用药物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

“或曰慈禧命太医院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之。”

这种说法,没有确切证据,尚且存疑。

“自尽说”

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稗类钞》,主要是说慈安与慈禧关系不和,但是又辩论不过慈禧,只能生闷气,最后自尽。

这种说法,晚清学者张尔田与金梁已经证明,纯属无实文人编造。

慈安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二十年,她们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并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慈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生活上,对慈禧都不构成威胁,所以慈禧没有害死慈安的必要。

民间将慈安去世的责任强加于慈禧,一是因为大家十分讨厌慈禧,将恶名按在慈禧头上是为了故意恶心她;二是“阴谋论”推导,慈安的去世对慈禧最有利,她因此能够大权独揽。

关于慈安的真正死因,清史专家做了大量考察与论证后,得出结论:慈安身患脑血管疾病,极有可能是脑出血。这种病的诱因之一是过度疲劳。

光绪六年,慈禧大病一场,次年正月又卧床不起。在这期间,朝廷政务由慈安代管。慈安不管是从政经验还是才干,都不如慈禧,突然身负重任,极有可能在精力上吃不消,因此造成过度疲劳,引发病症。

慈安的去世,是她的不幸,是慈禧的大幸,从此,两宫太后联合垂帘听政的大戏落下帷幕,大清王朝彻底进入慈禧的寡头时代。


秋媚读史


导语:慈安太后之死,一直是个谜,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个谜,很多人说,慈安的突然暴毙,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暗害,毕竟,作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但还是有东西主次之分,慈安,怎么说也是高慈禧一头,有这层厉害关系,况且慈禧又是个善弄权势之人,因此,慈禧暗害慈安的可能性最大,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根据史料分析推测,慈安太后之死之谜终有一天会解开。


一,慈安太后贵为后宫之首,正宫娘娘,莫名暴毙,实在蹊跷

1.慈禧慈安同被选为秀女,并且得到晋升:咸丰二年,皇太后为咸丰帝在全国海选秀女,15岁的慈安和17岁的慈禧共同作为秀女选秀入宫 ,凭借着慈安的家庭背景实力,最初封贞嫔,五月,晋封贞贵妃,六月,立为皇后,而慈禧,作为咸丰最爱的嫔妃之一,也被封为兰贵人,后升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慈安。兰贵人,懿贵妃的头衔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野心,聪明伶俐的慈禧深深的明白后宫宫斗的重要性,想在后宫站稳脚跟,必须手上有权,虽然深得咸丰宠爱,毕竟头上还有个大大的绊脚石慈安压在头上,总是一块心病,这也是慈禧是最受怀疑的凶手的原因之一。


2.光绪七年三月,慈安太后突然深夜暴毙,四十五岁正当盛年,况且两宫垂帘听政,权势熏天。死的蹊跷,谁也想不到慈安太后会突然暴毙,况且生前也没有什么异样病症,有人说是由于自己吞物不慎噎死的,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是被人为害死的各种怀疑矛头直指慈禧,毕竟,慈安一死,慈禧就是最大的受益人,一家独大,众说纷纭,慈禧暗害慈安似乎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可是事实究竟是这样的吗?


二,关于慈安太后之死的几种猜测,让我们看看那种最符合逻辑事实吧

1.慈禧毒害论:根据宫中起居录记载,慈安太后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照常办公,除了两颊微赤之外,并没有发生任何异常,直到死亡当天,才略感到身体不适当晚就去世。(首先四十五岁的慈安当时的身体情情况还是很好的,前天还在处理政务,脸颊微红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可能吃了什么不洁的毒物,随后暴毙,似乎存在这种可能,况且,慈禧向来心狠手辣,头上绊脚石搬开,自己是最大的受益人从这点看,慈禧是最大嫌疑人)


还有一个原因直指慈禧,咸丰皇帝临死前,就已经察觉慈禧野心,女子不能干预政务这是祖训,可是偏偏慈禧太后经常帮助皇帝代批奏折,后续更是直接相机而断干预朝政,咸丰也不是笨人,早就有所察觉,临死前还安排顾命八大臣节制慈禧,只可惜没有成功,但是咸丰还有后招,那就是留有遗诏给慈安,授权她全权处置骄纵不法,恃子为帝之徒。这道遗诏,可谓是卡住慈禧命脉,这也是慈禧必杀慈安原因之一。

有史料证明慈禧太后专权弄权:《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2.慈禧到底是不是主凶值得商榷:虽然说种种迹象直指慈禧是暗害慈安主凶,无论是动机还是理由似乎都很明了,头上的绊脚石搬去,慈禧是最大受益人,那道懿旨又是慈禧索命符。但是事情越是像,理由动机越是充分,真相确偏偏未必是。

首先,史书记载,慈安太后为人和善,没有权欲心,自两宫垂帘听政以来,虽然有东西之别,地位也略高于慈禧,但是慈安却不太多管政事,主要的政事还是由精明能干的慈禧操持,也就是说,绊脚石虽然存在,但是,对慈禧压迫还是不大,慈禧大权在握,没有必要铤而走险暗害慈安,况且,密诏遗诏之事,仅仅野史记载,正史并无说法,因此这个动机也不成立。


3.难道真如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所说是身有暗疾病死的?两代帝师翁同龢日记里有记载,慈安太后是死于中风,同治二年也发过一次病,只是因为年轻,治疗及时缓解过来,这次病情突然所以抢救不及,当年发病时与这次一样,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伴随着屎尿失禁,其去世前一天面色赤红,就是即将发病的征兆,好吧或许这也有可能是死因之一。

4.现代医学专家根据史料记载病况分析死因:按照现代医学专家从两代帝师的翁同龢的日记里记载的慈安病况病理特征表现为“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发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慈安病症的临床表现则为“神识不清、牙紧”,“有遗尿情形”,可见已经产生了意识障碍、牙关紧闭和尿失禁。根据病情特点和临床表现,现代医学专家有理由相信这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且应该是“脑中风”。


慈安太后之死之谜,流传到现在,众说纷纭,暗害的,毒杀的,病死于脑中风的,种种说法都有,或许谜团今后终有一天会揭开,但是我个人还是偏向于脑中风病死而非慈禧暗杀,毕竟,慈禧真的没必要顶风去杀慈安,要知道,慈安一死,所有人矛头就会直指慈禧,慈禧没有那么傻。


唯恋无名


慈安太后的死因,是清宫谜案中非常有名的一个。

慈安太后还不到44岁,正值盛年,却突然毫无征兆就去世了。那么,她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慈安剧照)

关于慈禧太后的死,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被慈禧太后害死,二是得了脑心血管突发疾病死亡。

认为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害死的,主要有三个理由:

一是慈禧感到了危机。之前慈禧和慈安相处得很好,是因为慈安不揽权,同时,毕竟是慈禧的儿子当皇帝。很多事情,都是慈禧在做主。因此慈安虽然是正宫,但对慈禧并不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后来同治皇帝去世,光绪皇帝上台后,慈禧没有了同治这种儿子的依靠。随着光绪越来越大,慈禧的权力空间将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在慈安去世的前一年,慈禧生了一年的重病,因此事情就交由慈安去做了。虽然后来慈禧病好了,但是慈安并没有要把权力再交回给慈禧的意思,因此,慈禧感到了危机。

二是慈禧没有了顾虑。慈禧之前一直顾虑慈安,据《崇陵传信录》这样的史料记载,是因为咸丰去世前,害怕权力欲望很强的慈禧干政,专门下了一个密诏给慈安。让慈安在关键时候,把密诏拿出来,镇住慈禧。但是,后来由于慈禧不断地讨好慈安,甚至采用介子推对晋文公的方式,终于感动了慈安。慈安为了表示和慈禧的亲密无间,把那个密诏拿出来烧掉了。正是由于慈安烧掉了密诏,她也就没有什么可以钳制慈禧的。慈禧害死慈安,也就有恃无恐了。

(慈禧剧照)

三是慈禧厌倦了共权。从辛酉政变开始到慈安去世的二十年时间里,一直都是慈安和慈禧共同执政。而且在大是大非上,主要还是慈安做主。比如开办“洋务运动”,就是慈安支持奕䜣干起来的。比如同治选皇后,最后同治选择慈安太后喜欢的阿鲁特氏。随着年纪变大,慈禧并不喜欢这种两宫共同做主的模式,她想要独自做主。尤其是要在光绪皇帝亲政之前,实现独立做主的目的。等光绪皇帝亲政后,如果光绪和慈安太后联合起来,就没有慈禧什么事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因此,慈禧才害死了慈安。

但是,以上这些说法,大都只是记载也野史中,或者出自学者们的可能性分析,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就算慈安真是慈禧害死的,那么,慈禧采用什么方式害死慈安,谁是帮凶,都完全没法确定。所以,慈禧害死慈安的说法,并不可靠。

认为慈安是得了脑心血管突发急病而死的,也有以下三个理由。

(光绪剧照)

一是《翁同龢日记》曾记载,慈安太后在同治二年及同治八年得过两场病。根据翁同龢对慈安太后病情的描述,慈安太后所得的这两场病,很有可能就是脑心血管疾病。也就是说,这个脑心血管疾病是慈安太后的老毛病,慈安太后又发病,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是同样根据《翁同龢日记》对慈安最后得病的病情描绘,以及慈安太后用药的情况,她也非常符合脑溢血等急症的症状。慈禧可以对慈安太后用毒,但是并不能让她得脑心血管疾病。

三是慈安太后去世后,根据《翁同龢日记》以及《德宗实录》的记载,慈禧并没有任何隐瞒,整个安葬过程也非常透明,同时也让王公和大臣们瞻仰了慈安太后的遗容。如果慈安是被毒死,或者是其它非正常死亡,那么,慈安的遗容肯定是不能给所有人看的。既然慈禧把慈安的遗容给大家看,就说明不存在慈禧害死慈安的问题。

当然了,之所以大家总是怀疑慈安是慈禧害死的,既有慈禧独裁专权及做事狠毒的本性,让人们不得不怀疑;同时,也是因为慈安太后去世后,清政府走上慈禧独裁时代的同时,也走上最终灭国的命运,让后人诸多的感慨唏嘘。

(参考资料:《翁同龢日记》《德宗实录》《崇陵传信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慈安太后暴毙原因众说纷纭,大概率为脑出血、脑梗之类脑血管疾病致其身亡,当然也有其它说法,我们慢慢剖析。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亡,年方六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尊奉咸丰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皇太后,生母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即后人所称的东太后与西太后。此后,慈安与慈禧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可到了光绪七年,年仅45岁的慈安皇太后突然暴毙。

据说,慈安皇太后在暴亡当天还临朝听政,当时大学士左宗棠、大学士李鸿藻等曾觐见慈安,见其两颊微红,犹如醉色,没有其它病状之处。可过了中午后,突然内宫传出慈安皇太后驾崩消息,大臣们皆惊诧不已。


对于慈安死亡之谜的推测

  • 推测一、慈安自尽而亡。据《清稗类抄》记载,祺祥政变后,两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慈安平日不喜过问政事,而在慈安死前由于慈禧太后不能视朝,便独自主持了一段时间政务。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快,便诬陷其“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致使慈安恼怒之下,“吞鼻烟壶自尽”。这种说法属于野史,没有丝毫佐证,因而此推测不靠谱。


  • 推测二、慈安为慈禧所害。这种推测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种说法是咸丰临死前曾交与慈安太后一道谕旨,写有“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可,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诏除之”。又一次慈禧得病,慈安前去探视,结果发现慈禧与一金姓伶人同床共枕,慈安对其“痛数责之”,并将遗诏给慈禧看。慈禧得知后痛哭流涕,急忙对慈安认错,并杀死伶人,才获得了慈安的谅解。但是慈禧还是心存怨恨,终于派人给慈安送去一盒点心,慈安食后当天暴毙。还有一种说法是权利之争导致了慈禧杀心。光绪六年,东陵祭拜咸丰帝,慈安觉得自己是咸丰皇后,在典礼时理应排在前面,而慈禧认为她是同治生母,应排前面,两人曾发生激烈的争论。因此有人判断慈禧“因愈不悦东宫”而动杀机。
这两种说法也都是野史记载,但是有一定合理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祖制,皇太后驾崩应先召军机大臣前来验证方药,而蹊跷的是慈禧并没有这样做,而且更没让钮祜禄氏家人进宫看慈安皇太后最后一面,便匆忙入殓,所以大臣民间才会推测是慈禧害死慈安。


  • 推测三、服药不对致死。这种说法记载于《清朝野史大观》中,“或曰慈禧命太医院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之”,言下之意就是慈禧在慈安病时,命御医故意配置不对症的药物,慈安服用后病情加重,当天便暴亡。一个“或”字说明完全是出于推测得出的结论,没有丝毫合理性,因而也不能作数。
  • 推测四、突发疾病而亡。左宗棠和李鸿藻在觐见慈安皇太后时便发现其面色犹如醉色,这或许就是脑出血的先兆,而且翁同龢在其《翁文恭公日记》中也记载了治疗到驾崩过程。

则昨日五方皆在,晨方天麻、胆星,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按无药,云头脑混乱,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天脉将脱,药不能下,戍刻仙逝云云……呜呼哀哉!

要知道翁同龢在当时算得上是杏林圣手,他所记录的基本上是抢救慈安皇太后的详细过程。另外他在日记中,还有两次记录慈安的病情慈安在26岁时“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这次卧病24天。依照现在的说法“有类肝厥”就是脑供血不足,“不能言语”也是典型的脑出血脑梗的症状。而另一次记载是在慈安33岁时,“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可见这次也是中风的先兆。



从现代医学来看,天麻和胆星都是治疗脑卒中的必用药物。而“牙紧”“遗尿”就是脑出血病人的典型症状,此时脑部功能已经完全紊乱,大小便失禁,牙关紧闭。而“气闭”情况就更严重了,这也是典型的脑出血病人的症状。一般来说是因为痰堵塞在气管中,呼吸困难。在现代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把喉管切开,用吸痰器来吸痰,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脑出血到了这种地步,基本上是没救的,包括现代。清朝时的医疗条件更是不可能把人救活的。

清政府在光绪七年三月初十发布的正式哀告中也证实了慈安太后死因。

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壅气塞,遂致大渐,于戍时仙驭升遐,呼抢哀号,曷其有极。

根据以上种种,我大胆推测,慈安皇太后应该是死于脑出血造成的气道闭塞,最终闭气而亡,不作他想!


望风瑟瑟


慈安的暴毙目前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病死说,二是被害说。

病死说

奉行这一说法的,大多源自正史。据《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慈安偶感小病,可是次日却是突然病重,到了七八九点的时候,慈安已是处于弥留之际,不久就暴亡。



至于慈安到底是得了什么病,为何不到二天的时间就直接暴亡,史书中并未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据清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的日记《翁同龢日记》中所记载可知,慈安是得了一种脑血管疾病,很有可能是脑中风。

首先,从慈安初九发病,到初十病势陡重,戌时就处于弥留之际,这种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的疾病多是见于脑血管疾病。



再据翁同龢在日记中所记载的慈安死前的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神识不清”就是意识不清,“牙紧”就是牙关紧闭,“遗尿”就是尿失禁,“痰壅气闭”就是痰多气出不了,这些症状结合起来就是脑中风的病症,再加上翁同龢所说“云类风痫甚重”,这就更加能断定慈安因为突发脑中风。



当然,从慈安早些年的病情记载来看,慈安的脑中风应该是早就有之,只不过之前病症较轻,还是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并未危急生命。同样在《翁同龢日记》中曾出现过慈安的两次还是处于脑中风疾病萌芽状态的病史,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这一年慈安26岁,“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这在我们现代看来就是中风的前兆,只不过此时她还年轻,而且病情还不是很严重,所以没过多久就好了。



第二次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这一年慈安33岁,“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厥逆”就是脑供血不足,这次慈安足足昏迷了半时许,说明此时慈安的病情也就是比较严重了,只不过因还不是很严重,再加上治疗及时,慈安才得以幸免于难。

从这两次病情的发作可以看出,慈安的脑血管疾病是越来越严重,如此对于慈安45岁时不足二天就暴毙而亡,也就不难理解了,慈安的脑血管疾病本来就是越来越严重,33岁时就已经发病到能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如此12年后,病情的严重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据《述庵秘录》记载,慈安临死的前一天,脸色上“两颊微赤”,从这一面色来判断,慈安此时的血压可能已经是很高了,如此,加上慈安本来就有脑血管疾病的旧疾,就这样也就直接诱发脑中风的发生。



被害说

这种说法多见于野史,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清稗类钞》所说的“被慈禧逼死”。据说光绪七年,慈禧患血崩剧疾,不能住持朝政,于是这段时间慈安一人独掌朝政,如此因慈安在独掌朝政期间曾做了一些让慈禧大为不悦的事情。于是,不悦的慈禧就“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诬陷慈安肆意干预朝政,祸国殃民,此时慈安不善于言辞,被慈禧这样一骂,她一怒之下就“吞鼻烟壶自尽”了。



二是《崇陵传信录》所说的“被慈禧毒杀”。据说当年咸丰驾崩前,他曾给慈安留下遗诏,说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可是老实巴交的慈安,在被慈禧哄了几年后,她就对慈禧坦诚相待,把咸丰留给慈安的遗诏给了慈禧看,然后当着她的面把这份遗诏烧掉。此时慈禧表面看起来对慈安是感恩戴德的,可是暗地里却是想着慈安对她的威胁太大,谁知道她还留下什么后招,于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她毒杀。

以上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两种慈安被害的说法,而这两种都跟慈禧有关。那慈禧真的有害死慈安的可能性吗?首先有别于“病死说”有着正史的记载为依托,“被害说”并没有正史记载的支持,它完全只见于野史。当然,我们或许能在正史中窥知到慈禧有没有可能害死慈安的可能性。



首先从慈禧在慈安死后的表现来看,她似乎没有害死慈安的可能。

第一慈安死后,慈禧第一时间就让朝中重臣赶往宫中。如翁同龢在子时就接到了入宫的通知,“子初,忽闻呼门,苏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闻云东圣上宾,急起检点衣服,查阅旧案,仓促中悲与惊并”,可以说在慈安的后事上,慈禧没有半刻的拖延,试想如果慈禧真得是的害死慈安的人,她不会那么快的就召集大臣们讨论的,毕竟害人有些蛛丝马迹还是要清除的,这肯定是需要时间的。



第二慈禧在宫中与各大臣商讨慈安后事至天明后,慈禧就领着文武百官前往慈安的寝宫,让他们去瞻仰慈安的仪容。可以说如果慈安真的是中毒而死的话,慈禧不会那么坦然的让大臣们去看的,毕竟要是中毒,从脸色中就可窥知一二。而慈禧敢让他们看,就应该不会有毒害她的可能。

如此,从以上慈禧的表现来看,她似乎真的没有可能谋害慈安的可能。

但是从慈安死后,慈禧得到的回报,似乎又有谋害慈禧的可能。首先慈安死了之后,慈禧就可以一人独掌朝政,掌控整个大清朝,再是,慈安一死,在朝堂上对于慈禧危害最大的奕訢终被慈禧拔倒。如此,清朝权力皆归慈禧,慈禧开始唯我独尊,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开始长达了对清朝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如此,从慈安死后,慈禧得到的巨大回报来看,慈禧似乎又有了害死慈安的可能。

当然事实到底是怎样的,现在真的是不得而知,唯一能得到确实得真相的,恐怕就只有挖开慈安的陵墓,去检验她的尸体了,不然我们真的很难得到事实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