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之道”與領導幹部道德修養

儒家“君子之道”與領導幹部道德修養

領導幹部的道德修養,不僅關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更關乎黨委、政府的整體形象乃至事業的成敗。當前,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關於道德修養的內容更是十分豐富。僅《論語》當中,“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107次,儒家文化的重要主題就是探討如何成為君子,即“君子之道”。這些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對於領導幹部提升道德修養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加強道德修養是領導幹部人生必修課

北宋王安石認為,“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這句話廣為流傳,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個人的修養水平是基礎性的,“修其心、治其身”是個人從政的必要準備,因為設計再精妙嚴密的政治體系,最終也要落實到具體人身上。

我們黨和政府用人講求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這與中國古代的用人智慧一脈相承。道德修養決定了一名幹部的基本素質,是抵抗不良作風的“第一道防線”。一個人如果平時不注重道德修養,就經不住名利、美色的考驗,不良習氣容易侵入其思想。當下,經濟社會體制不斷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新舊觀念相互激盪,給人們的道德觀念帶來了深刻影響,這是一些領導幹部出現問題的外部原因。但與此同時,有些人主觀層面不注重學習,放鬆了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要求,這是他們出現迷失的重要內因。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修身立德的營養,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我們要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寶貴資源,增強人們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要“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要“防微杜漸、不棄微末”“慎權、慎獨、慎微、慎友”。

這些深入闡釋和具體要求,既有認識論,也有方法論,如清心劑、如警世鐘,值得每名領導幹部細讀之、深思之。

儒家“君子之道”的深刻啟示

相對於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對道德修養有著更深邃的思考。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思想。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學說,更是包含著豐富倫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寶庫,提出了諸如“為政以德”“三人行必有我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吾養吾浩然之氣”等道德思想主張,聚焦的都是如何做人、如何做個有道德的人的問題。

“君子”,即道德高尚的人,是儒家思想非常深入人心的一個概念。胡適說:“孔子指出了一種理想的模範,作為個人及社會的標準,使人‘擬之而後言,儀之而後動’。他所說的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標準。”辜鴻銘更是認為,孔子全部的哲學體系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即“君子之道”。細細品讀這種“君子之道”,可為當下領導幹部提高道德修養帶來諸多啟示。

  何為君子?孔子有很多闡釋,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大致說,孔子眼中的君子標準有10條——仁、義、禮、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質彬彬和自強不息。後世學者在此基礎上總結提煉,將君子的標準逐漸明確為“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君子?儒家把進階之道總結為“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經典篇目《禮記·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具體說,格物就是多做調查研究,在讀書和實踐中求知,而後發現規律,明辨道理;致知就是探究事物發展的本來面目和規律,而不是“人云亦云”;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發自於內心,不矯飾不做作;正心就是動機純正,除去各種不良情緒和邪念,不為誘惑所動,“心正不怕影子歪”;修身就是提高修養,端正自身品德;齊家就是管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在這個基礎上再教化他人;治國就是治理國家;平天下就是讓天下太平,進而實現“大同”。

成為君子的這八個“臺階”,當今社會廣為人知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更具基礎性意義。用現在的話說,這四個“臺階”強調通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把握,掌握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君子人格養成的前提和根本,也是一個人人生、事業成功的紮實基礎。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一次講座中,曾深有感觸地談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他回憶說,自己去美國讀書時,起先以為只要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一做研究發現根本行不通,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需要毫無幫助。丁肇中深有感觸地告誡現場學子:不管研究科學還是研究人文,或者在個人行動上,都要保留懷疑求真的態度和靠實踐發現事物真相的方法,大家要重新體會幾千年前書裡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對“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

“誠意”“正心”的重要性也不用多言。歷史上很多有才能的人,因為沒有相應德行,沒有作出相應貢獻,有些反而成了“罪人”。現在很多幹部出問題,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眾對一些幹部的意見,也主要集中在“德”的問題上。有才無德的人,“格物”“致知”可能做得不錯,靈光乍現時也能創造有價值的東西,但人的一生是一場長跑,大方向把握不準,路途長了必然會跑偏。且方向錯了,跑得越快偏得越遠。說到底,“誠意”“正心”這樣的基礎性功課做不好,人生就難以經受住大考驗。

現代“君子”加強修煉的四個關鍵詞

《論語》提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從這個角度看,儒家眼中的君子,與當今領導幹部的角色頗為相似。

當下,我們黨正在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古代,君子追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可以理解為古代君子的初心和使命。主題教育要求“找差距”,以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自覺揭短查短,砥礪初心使命。儒家要求君子“內省”,經常反省自己的意識和行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惡是非。主題教育要求“抓落實”,以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和埋頭苦幹、真抓實幹的自覺行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儒家強調“篤行”,要求君子品行純厚,切實地實行。領導幹部弘揚“君子之德”,踐行“君子之道”,對發揮好“關鍵少數”作用,抓好新時代各項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當下領導幹部加強道德修煉,可從以下關鍵詞入手。

一是正己。孔子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些話都在強調,對領導幹部而言,能力水平很重要,但第一位的要求是“正”,要有公心、講公道,不然難以服眾,正所謂“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只有時時刻刻有“正己”的覺悟,堅守初心,在人所不知、己所獨知的內心裝一把戒尺,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才能堅定理想信念,養成浩然之氣,才能不謀私利、不徇私情、不縱私慾,辦事情、做決策時時處處出於公心,“為天下民,謀天下利”。

二是內省。有哲人說,如果人生能有“如果”,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會成為偉人,這道出了反省之於人生的重要意義。孔子強調,“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曾子強調,“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省自己的不理智之思、不練達之舉、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夠得到真切、深刻的收穫,如果疏忽怠惰,就很可能放過本該及時發現的缺點。敢於直面問題、勇於修正錯誤是我們黨的顯著特點和優勢。“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領導幹部要習慣多用放大鏡、顯微鏡照自己,發現不足,反思差距,使自己不斷完善、不斷進步,讓所作所為經得起群眾“評頭論足”。

三是恕道。簡單地說,恕道就是寬容,推己及人。內省是面向自己的,恕道則面向他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強調說話做事要設身處地考慮對方感受、他人利益,這是正確處理人與人關係、人與社會關係的不二法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事業發展過程中,總會碰到各種難題,處在不同位置、擔負不同職責的人往往會有不同認識,這時候就要多講“恕道”,善於換位思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光算自己的賬、講自己的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特別是一個單位的領導班子,更要堅持“和而不同”,堅持民主集中制,求大同、存小異,取長補短,營造一種堅持原則、充滿生機、積極健康的工作氛圍。

四是篤行。“篤行”就是不怕艱難困苦,持之以恆地踐行。幹好一件事,須咬定目標、不務虛名、腳踏實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抓落實”。反思我們日常工作的成敗得失就會發現,想幹好一件事情,必須有不怕困難的擔當精神和一錘一錘釘釘子的實幹作風。1958年我國決定自主研發原子彈,“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回家對妻子說:“往後家裡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從此鄧老隱姓埋名,與世隔絕26年,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一生。我們民族很多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面對艱難困苦依然矢志不渝、甘之如飴,關鍵在於他們一旦認識到了所從事事業的價值,就能排除萬難、篤定前行。現在我們推進工作肯定也會遇到各種困難,但“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只有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具備主動擔當的自覺、敢於擔當的勇氣、善於擔當的本領,才能直面風險挑戰,知重負重、攻堅克難,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成為帶領人民群眾戰風險、渡難關的主心骨。

作者系大眾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

• end •

來源:《學習時報》2019年10月21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