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上幼儿园,早上不愿去幼儿园,如何鼓励他?

其实我不想爱你


幼儿园 “苦情戏”频上演,新入园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让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幼儿园?别急别急,喵姐马上给你奉上让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的三大法宝!

我们就分别从心理适应、身体适应、行为适应三个方面说一说:

心理适应

1.接纳宝宝的分离焦虑情绪,允许他哭

有些父母见到宝宝哭,第一反应是“怎么让他赶快别哭了”。还有些父母喜欢拿不哭的宝宝和自己家宝宝做比较,觉得哭是丢脸的行为;或者为了平息宝宝的哭闹,就没有原则地答应宝宝的各种要求。

其实,哭是宝宝发泄焦虑不安情绪、寻求父母安慰的方式,是一种有利于健康的做法。宝宝哭的时候,父母可以抱着他,拍一拍,哄一哄,也可以通过别的玩具或游戏转移他的注意力。

如果宝宝是在早上送园的时候哭闹,父母一定要明确告诉他:午睡起来,吃好点心,玩一会儿,爸爸妈妈就一定会来接你了。

2.多给宝宝正面鼓励,减少消极暗示

每天利用接宝宝的时间,和老师了解一下宝宝在幼儿园的情况。请老师当着宝宝的面多讲他的进步,父母回家后也可以当着宝宝的面,把他的进步讲给家里其他人听,听到大家夸奖自己,宝宝心里也会很高兴,有利于萌发宝宝入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于宝宝一些还不太适应的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达成默契,背着宝宝私下沟通,以免宝宝听到,会更加没有信心。

还有些父母,放学见到宝宝后总喜欢问:“在幼儿园想不想妈妈”“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老师对你好不好”等等,这样宝宝会认为上幼儿园是爸妈对不起他,会想办法提出各种要求作为补偿,反而不利于宝宝适应幼儿园。

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知道,父母也很想他:“一天没见,我真想你啊!快来让妈妈好好抱抱!”宝宝会在亲密的拥抱中,重新获得爱的能量。

身体适应

1.多喝水

刚上幼儿园的宝宝哭闹多、容易着急上火。父母可以提醒老师和宝宝在幼儿园应该多喝水。

早上临走前喝一杯、晚上回来更要多喝,及时补水。也可在接宝宝时带一瓶白开水或绿豆汤,帮宝宝降火。

2.避免积食

有些孩子会因为幼儿园的饭菜口味比较新奇,一次吃好多,造成积食,一旦着凉就容易引起发烧。

父母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宝宝一天在园的进食、排便情况。晚上回家之后,尽量不再让宝宝吃饭,只补充点水果、汤粥就可以了。

3.穿合适的衣服

父母总怕宝宝着凉,因而容易穿得过多,户外活动时必然出汗,被风一吹极易感冒。宝宝火力壮,运动量大,因此不要给他穿太厚的衣服。

行为适应

1.坚持送宝宝入园

一旦宝宝开始入园,家长一定要信任幼儿园和自己的宝宝,千万不要因宝宝哭闹得厉害而尝试停几天再送幼儿园。那样做只会强化宝宝的哭闹行为,使他觉得只要哭闹就会让父母心软。

告别时不要拖泥带水,拥抱、说再见,承诺晚上一定会按时来接。然后就把宝宝交给老师,自己快速离开。千万不要每天长时间滞留在幼儿园内陪着宝宝,这除了影响幼儿园的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无意义地延长宝宝的适应过程。

2.用多种方法排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比如提前告诉宝宝,他在幼儿园的一天都会做什么事情,大致的先后顺序是什么,让他心中有数,安全感就会强得多。

如果幼儿园允许,可以给宝宝带一个安慰物在身边。比如他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有妈妈味道的围巾、家里用的小毯子、或者一张全家福照片等。当然,给宝宝小手心一个亲吻,然后让他握紧双手,把亲吻装进小口袋也行。

这些都能帮助宝宝在思念爸妈的时候,获得心理上的抚慰和支持。

3.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宝宝获得掌控感

上幼儿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宝宝无法掌控又不得不做的一项“任务”。父母可以陪孩子玩“爸妈送宝宝上幼儿园”的游戏,父母扮演哭哭啼啼不愿意让爸妈走的小孩,让宝宝扮演“父母”,他会给“小孩”讲道理,安慰他。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会自己消化平常爸妈讲的道理,也通过在游戏中掌控一切而找到了情绪的平衡。

喵姐还要叮嘱几句:

不要因为宝宝一开始的不适应就心软妥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要不得,要帮助宝宝从心理和生活习惯上将去幼儿园变成稳定的常态。对于宝宝适应之后又有反复、波折的表现,父母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宝宝不再大哭大闹,并不代表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只是反抗的程度有所降低,不适应更多表现为不亲近老师、不参与活动、不与同伴交往、不好好吃饭喝水睡觉等这类相对温和的抗拒行为。当对环境的陌生感渐渐消除之后,宝宝又可能出现攻击同伴、摔打玩具等非亲社会性行为。

父母别以为只有哭闹、拒绝入园才是不适应的唯一表现,只要宝宝愿意去幼儿园了就万事大吉。要知道宝宝只是接受了必须入园的现实,但未必已经做好了准备和调整。父母需要和老师保持沟通,根据老师的建议在家庭内进行相应的配合。


喵了个小喵的喵


这是我刚刚经历过的一个阶段,我的宝宝现在两岁半,平时一直是我带的,特别黏我。刚去托班的那段时间,每天早上起床换衣服问你妈妈我们要去哪,一听说要去托班就开始哭,哭着说不要去幼儿园,要妈妈一起在小床上睡觉,让人听得很心酸。一路上哭着到托班门口迟迟不肯进去。开学到现在半个月,已经自己很勇敢的和我说拜拜了。

我是这样做的:早上起床先别不和她说去哪,但别骗她,只要她不问去哪,你就先别和她说。要是问了,你就用很开心的语气和她说我们去幼儿园呀!然后美美地吃个早餐,推着小推车带她出门。

出门后,我家娃就会开始问我们去哪,然后和她说我们去幼儿园,一般这个时候就开始哭了。我会和她说妈妈要去上班赚钱,赚钱了给宝宝买好吃的好玩的,不上班的话就没钱给你买好吃的了。妈妈等你睡好午觉,吃完点心,和小朋友上完课就来接你,到时候妈妈给你带蛋糕还是香肠(因为我家是个小吃货),虽然还会哭,但心里已经没那么排斥了。

下午去接她的时候,我会问问她关于幼儿园里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其他小朋友叫什么名字等等一些正面的事情。

平时在家还会给她读读关于上幼儿园的绘本,让她多了解别人的生活。

当然每个小朋友个性都不同,千万不要骂,而且要坚持去,不要哭了就舍不得。


小尼说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闹着不去上幼儿园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太多的不适应,家长应该理解并且做好引导,而不是指责和训斥。



一、我想妈妈了!

很多还是上幼儿园的前几天会哭闹,后面慢慢好了。虽然放学开开心心,每天上学还是哭哭闹闹,着急上班的家长会觉得孩子怎么不听话,好烦人。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我记得我上幼儿园还哭了一个月呢,拉着栏杆哭着要妈妈。所以我们要用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

小宝贝一直在家里,有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突然到了新的集体,一切都很陌生。我们需要给孩子一点时间,相信孩子可以慢慢融入有爱的集体生活。

Tips:中秋国庆小长假过后,孩子又会哭闹一段时间。秋季换季,环境变化,孩子也很容易生病,所以都要小心呵护着。



二、多和孩子分享幼儿园的开心事

1、每天放学接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一下孩子:"宝贝,今天交到新朋友了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引导孩子分享幼儿园的开心事。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观察的好仔细"XX穿着红色外套""XX"有个新玩具"……一路上叽叽喳喳的,说也说不完的开心事。

2、可以问一下老师,平时在班上给小朋友听什么故事放什么音乐。在家里也可以给宝宝播放,让孩子有亲切感。

比如,班上下午起床的音乐是"茉莉花",早上起床时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播放,他会觉得很惊喜然后很快起床了。



三、听懂孩子的话中话

有时候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幼儿园了。"可能他和小朋友闹矛盾了,不知道怎么解决,所以不想上幼儿园。

可能昨天的手工课他不会,所以不想上幼儿园。

这时候我们要问孩子:"幼儿园有那么多小朋友和好玩的玩具,为什么不喜欢啊!可以和爸爸妈妈分享吗?"

先倾听,再帮孩子分析,然后一起找到解决的办法。

比如孩子说:"今天东东和想想有车,他们不跟我玩,我觉得好生气。"

孩子可以完整的叙述事情经过、表达自己的想法。首先我们得给孩子点个赞。

然后我们一起分析并找到解决办法。"那我们可以找别人玩或者带个玩具去交换,我们一起分享"。

最后情景重现,和孩子一起演绎当时的情景,看看孩子会怎么表现。

这样孩子就会解开心结,重新爱上上幼儿园。



我是【因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线工作者,家有两岁半萌娃小久久。我手写我心,育儿路上你并不孤单。欢迎关注!


因为是麻麻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孩子刚上幼儿园不愿意去,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幼儿园有很多好玩的,放学以后妈妈会第一个接你,并在孩子手心里亲吻'告诉孩子想妈妈了可以把手心贴在脸上,妈妈的吻会陪着他。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分离焦虑

孩子在2~3岁分离焦虑会很严重,什么是分离焦虑呢?婴幼儿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结系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这样的情感被称为分离焦虑。

孩子在幼儿园要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离开妈妈独自面对,不想去是很正常的。



如何缓解分离焦虑

  1. 带孩子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可以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带孩子在幼儿园外面多看看,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奇和兴趣。
  2. 参加幼儿园的亲子课。可以多去参加幼儿园的亲子课,让孩子了解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和小朋友们多接触。
  3. 阅读相关的绘本。可以陪孩子看一些关于幼儿园的绘本,比如《幼儿园的一天》《我爱幼儿园》《魔法亲亲》等。《魔法亲亲》里有一个情节就是浣熊妈妈在孩子手里亲吻,想妈妈了可以把手贴在自己的脸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对缓解焦虑很有帮助。



家长心态放轻松

孩子上幼儿园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对家长也是很大的挑战。

家长做好前期准备,一般孩子一周就可以适应了。所以家长即使很担心也不要过度的表现出来,不然只会传递给孩子焦虑的情绪。要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很安全,很好玩,孩子才会更愿意去。

我是育儿达人锦心,家有两个男孩,爱学习爱分享,专注家庭教育领域,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交流探讨,做智慧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