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守初心帶領村民脫貧的白富昌

沒有水,生存困難,路不通,致富困難。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鹿鳴鄉雄裡坡村白富昌23年黨總支書記的生涯裡,他從上任那天就想著要讓村民吃上一口乾淨的水,有一條通往村裡的路。

10月23日,站在海拔2100米的大尖山上,鐵絲網圍著六個儲水池,這裡儲有700立方米從山下雄裡河通過二級泵站引上來的水。記者極目眺望,四周山上泥土裸露、林木稀少。

“這是我們村委會最缺水的村子,現在水已通到家裡啦。通過山下切河取水,引水到13個這樣的儲水池,已完全保障我們村委會的人畜飲水,靠天吃水的歷史結束了。走,我帶你們去看下以前收集雨水的水塘。”白富昌一邊說一邊把記者帶到一個有著渾濁雨水的泥塘邊。

“要遇上大旱老天不下雨,連這種水都沒得吃。天上下雨時,就靠水塘收集雨水使用,挑回去撒點石灰沉澱下就吃,衣服從來就無法洗乾淨,以前我們祖祖輩輩就一直這樣吃水。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不但公路通到家門口,水管也拉進廚房裡,很方便。” 雄裡坡村8組的羅永說。

雄裡坡村位置偏僻,生態環境脆弱,是當地嚴重乾旱的地方,由於自然災害頻繁,以玉米為主的單一產業廣種薄收,所轄13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590戶2097人中,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70戶213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幹過2年農機員、3年文書的白富昌自1996年當上雄裡村的書記後,心裡一直謹記作為一黨員幹部的初衷:讓雄裡坡村的百姓擺脫缺水和貧窮。

“每次看到大家冒著漫天灰塵到幾公里外去找水我就心裡難過。”白富昌回憶,當時村裡通往外面的一條土路,地上黃灰比鞋厚,他騎著自行車去開會或者協調資金時,都得多帶一套衣服,1公里多山路總會讓他灰頭土臉全身灰,到目的地就要洗臉換衣服。

“守初心,擔使命。” 23年來,白富昌帶領支部黨員幹部和各村小組長一步步地把貼在雄裡坡村“邊、遠、窮、旱”的標籤一個個撕下來。

路硬化了,水電通了,村民們住進新房子,新建寬暢的大農貿市場結束了曾經一到趕集天只能擠在村委會院子裡的雜亂擁擠場面。

53歲的白富昌又有新的目標,發展花椒、核桃等產業,做好帶頭人,帶領村民們增收致富。

雲南網記者 黃興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