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研发中心占全国一半!上海两轮营商环境对标改革有这些成效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经过两轮营商环境对标改革,我们深刻体会到少花钱、不花钱,优化制度性和体制性等一些软环境,让市场主体不断地主动增加投入,带动就业,这比政府直接干更稳定、更有效”,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

10月25日,国新办举行“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吹风会。前一天,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全球10个经济体之一。

其中,北京、上海作为样本城市,代表中国参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两地营商环境实践共同助推了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的进一步提升。

陈寅表示,上海在2017年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的时候,确定了一个优化营商环境的三年目标,到2018年相关领域的短板弱项要明显改善,部分领域的营商环境指标要达到国际公认标准的先进水平;到2020年,各领域营商环境便利度要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到目前来看,这两个目标大部分已经实现,在世行10项测评的指标当中,我们有8个指标进入了全球前60名,5个指标进入全球前30名,这意味着营商环境改革的深度和成效有了长足进步。相关领域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整体面貌也得到了系统性提升”,陈寅指出。

上海比较突出的举措包括:

一、以“自贸区速度”引领带动全市政务服务效率提升。

探索并在全市推广实施“证照分离”等改革,开办企业全流程便利度大幅提升,“准入不准营”难题逐步解决。推出投资建设审批事项 “四个集中一次办成”改革,企业办理建筑许可审批时间和环节大幅缩减。建设高标准“通关+物流”全程可视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口货物时间和成本大幅下降。推出办事大厅“综合窗口”、窗口无否决权等创新举措,全面提升了政务大厅窗口服务效率。

6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和“证照分离”改革领域探索形成了30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推动了营商环境系统性提升。

二、推行“一网通办”,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上海以全市通办、全网通办、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为目标,对政务服务进行革命性再造。成立了市大数据中心,建成“一网通办”总平台,接入203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行政审批全覆盖。并创造性地进行了系统重构,推动服务流程简化优化,90%的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356项事项全市通办。在推进“线上进一网”的同时,推进“线下进一窗”。将专业受理窗口整合为“零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受理人员从“专科医生”升级为“全科医生”,申请人等候时间平均减少了三分之一。

三、推出“企业服务云”,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首创电子政商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市“企业服务云”,面向全规模、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企业,提供普惠制精准性兜底式服务,主要解决政策获取渠道不畅、诉求无处反映、难以有效寻求专业服务等问题。截至目前,“企业服务云”已建成全覆盖政策、兜底式诉求、集成式专业服务体系,网站总访问量累计达848.8万人次, 注册用户49.2万个,完成服务订单9.1万个。

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据陈寅介绍,

一、企业投资的信心在增强。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上海通过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给企业吃了定心丸。上海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保持了向上走的态势,前三季度增长6%,是逐季往上走。另外工业投资也在去年增长17.7%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又增长16.3%,连续18个月保持了两位数的工业投资增长,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二、外商投资更加看好上海。

今年1-9月份,新设外资企业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实到外资这三个方面都实现了同步增长,分别增长了40.2%、8.9%和13%。上海到目前已经累计引进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5家,外资研发中心45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数量约占全国的一半。

三是企业活力在增强,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

今年上海全市日均新设企业1429户,增长7.4%,截至三季度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

陈寅表示,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对标更高标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对标世行营商环境排名前列的先进经济体,以建设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聚焦世行对标改革和“一网通办”等为重点,特别要针对企业反映的一些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不断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