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多元化收益分配助群眾增收

通訊員 胡發偉

今年以來,東鄉縣按照“四帶六片區”的產業發展佈局和“3+N”增收產業體系,先後實施了“155”產業富民增收工程、牛羊產業達標提升工程、貧困村合作社扶持項目、貧困村集體經濟培育壯大項目和光伏扶貧項目,通過完善產業獎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扶貧資金收益分配機制。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入股收益分配模式。東鄉縣針對群眾增收不穩定、自我發展能力弱等問題,在全覆蓋組建合作社、規範提升合作社的同時,積極引進龍頭企業,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戶入股、合作社吸收貧困戶、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發展,採取農戶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合作社)向貧困戶配股的方式進行收益分紅,並將分紅作為一項產業扶貧硬性指標,按照不低於入股本金8%的比例分紅。截至目前,全縣共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481個,入社成員3560戶,其中貧困戶1820戶,戶均分紅760元;伊東羊業、前進牧業、伊淼菌業等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173家,每個合作社實現創收20萬元以上。通過這種分配模式,既保證了貧困群眾每年可穩定收益,又可以釋放出勞動力,外出務工掙錢。

“光伏扶貧+公益性崗位”收益分配模式。該縣還針對光伏扶貧項目覆蓋面廣、收益持續穩定的實際,研究制定了《東鄉縣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資產收益監管辦法》,明確村級光伏電站收益全部歸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只享有收益權,無處置權,到戶收益分配主要通過公益性勞動獲取薪酬的方式兌現收益,兼顧特殊救濟。收益主體上,聯村光伏電站受益對象為貧困村集體,村內光伏電站受益對象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收益用途上,資產收益在貧困戶勞動報酬兌付後剩餘收益資金全部歸村集體使用,具體用途由鄉鎮村及駐村幫扶工作隊組織召開村民大會討論確定,主要用於村級公益事業、獎勵補助、困難群眾臨時救助等支出。分配方式上,按照“公正合理、公開透明、精準扶持、全程監管”的原則,村上建立考核小組,按先考核、後分配和多勞多得、多勞多獎的原則,對貧困戶公益性勞動進行考核,並按考核結果確定公益性崗位勞動薪酬,同時,考核小組對貧困戶參加公益性勞動情況建立臺賬,作為考核及兌付勞動薪酬依據。此外,各村根據實際需求設置農村垃圾清潔員、農村道路維護員、農村水管員、農村公共設施維護員等公益性勞動崗位,貧困戶一人一崗,崗位可適時進行調整。

截至目前,共發電500萬度,在國家補貼未到位的情況下,東鄉縣供電公司按照0.75元/度已支付電費96萬元,涉及10個貧困村的貧困戶已通過參加環境整治、村內道路維修等公益事業獲取勞動報酬76萬元,剩餘20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這種分配方式,一方面杜絕了“等靠要”等現象,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另一方面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為村級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