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不投降曹操,官渡之战袁绍一定能赢吗?

mengchuan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从历史上来看,曹操胜利的原因在于火烧乌巢,袁军粮食的烧尽,直接动摇了袁军的军心,直接导致攻打曹军大营的张郃和高览临阵倒戈,倒向曹操,使得袁军直接崩溃。否则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输已经是必然了。这里必须说的是郭嘉的十胜十负论可以说是马后炮,谈一大堆曹操为人用将强过袁绍其实没有意义,最基本的是袁绍势力庞大,曹操势力弱小这一点无法改变,袁军十万多人,泰山压卵使得曹操只得坐守官渡期待袁军能有所失误。下面我以历史记载来说一下情况。

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危机四伏

曹操和袁绍的官渡激战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主要根据地是在许昌所在颍川郡,而此前的兖州已经西部被袁绍占领,早在前一年(199年)袁绍已经开始联系张绣,刘表预备合攻曹操,但是幸运的是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降曹操,但是刘表也没有大规模举兵的动作,孙策也平定了江东。而刘备在徐州拉起反旗,徐州被刘备夺取,刘备派人北上联系袁绍。

在建安五年(200年)局势开始变化,曹操所在的许都董承发动政变,但是被曹操所知,事情败露后被曹操所杀。曹操为了占据徐州,派兵前去攻打刘备。此时在袁军南下时,天意帮助曹操,袁绍儿子生病,袁绍停止了脚步,刘备被打败投奔袁绍。此后袁军南下,曹操虽然斩杀袁军大将颜良和文丑,但是曹军还是抵抗不住,被迫一路向南撤退到官渡,曹军的部队究竟窘迫到什么地呢?当时的程昱只有七百兵守鄄城,曹操想要增兵2000人,被程昱拒绝因为兵少。

而且在这时候孙策带兵来到丹徒意图北渡长江攻打徐州广陵郡,但是天意帮助曹操,孙策在丹徒被许贡门客刺伤,最后病重去世。

东面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汝南郡的黄巾军刘辟部众造反,汝南郡县都响应刘辟,曹操的后院起火,刘备这个时候受到袁绍之命来到汝南支持刘辟,刘备闹出的动静很大,曹操的后方汝南郡和颍川郡,都被刘备袭击,许昌城以南的地方被刘备游击。此后曹仁出击击垮刘备,但是刘备又和汝南的龚都联合继续骚扰曹操的后方。

而且刘表和袁绍开始诱降曹操的部将,比如曹操阳安都尉李通收到了袁绍和刘表的书信,左右的部将都劝李通投降,但是李通拒绝。这只是其中一个小事,当时大部分郡县都背叛曹操,李通在见到朗陵县长赵俨时,赵俨直接说现在各个郡都被背叛曹公,你们阳安没有背叛是好样的。可见当时形势已经坏到了什么地步。

到了同年九月份,曹操在官渡和袁绍相持,曹军多次出战都打不过袁绍,曹操的部下开始和袁绍通信,这个我们都知道此后在袁军的大寨搜出不少这样的信件,最后被曹操烧了,我估计曹操也不敢看里面有哪些人。最重要的是曹操在官渡和袁绍相持半年多,曹操的百姓不堪因为战争带来的劳役和赋税,开始投奔袁绍。曹操甚至想要退回许昌,但是被荀彧劝说继续坚守,说真的到了这年十月份曹军依旧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后来曹丕登基,曾经下一份诏书颂扬颍川郡对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支持,但是也说了在这个时候也只有颖川郡支持曹操,可见曹操的困窘。

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

许攸的叛变和张郃的倒戈造成了袁军的大溃败

曹操之所以选择坚守,就在于曹操期待事情会有所变化,这其实就是运气了。因为袁军发动两次大规模进攻被曹操击退,曹操也烧过一次袁军军粮,但是对于大局于事无补。

但是曹操等待的时机变化终于来了,许攸因为家人在邺城犯法被审配抓捕,许攸恐惧由此叛变,许攸连夜投奔曹操当晚曹操光着脚迎接许攸,许攸是袁绍的高级军事参谋,袁军的一切动向他都了解。他告知了曹操一个军事机密,在故市乌巢之间,袁军囤积大量辎重,袁军防备很虚弱。

由此曹操率领精兵五千人夜袭乌巢,但是淳于琼固守营垒,曹军猛攻却没有攻下袁军营垒,而这个时候袁绍在得知乌巢被袭击,决意派张郃攻打曹军大营,但是张郃要求救援乌巢,袁绍不肯,郭图也赞成袁绍的主意,就这样一部分军队数量前去救援乌巢,在袁军感到乌巢时,曹操还未攻下乌巢守军的营垒,最后曹军被迫死战,最后才大破乌巢守军,焚烧粮食。此时郭图得知乌巢粮食被烧,害怕治罪。而张郃久攻曹军大营不下,于是郭图前去袁绍面前诋毁张郃,说张郃听到乌巢被烧十分开心,张郃知道后害怕被杀,于是和高览投降了曹军,袁军上下得知张郃投降瞬间崩溃,袁绍由此大败。


人者仁义也


我看未必。官渡之战时期,仅仅以实力来论的话肯定是袁绍强大,曹操弱小的。但是决定战争胜败往往不仅仅是实力,还有其他很多重要的东西。袁绍除了实力胜过曹操之外,有很多地方是远不如曹操的,所以袁绍并没有百分百的可能性大败曹操的。


曹操是代表的是正义,袁绍代表的是非正义

曹操当时被汉献帝封为丞相,所以说袁绍攻打曹操在百姓心目中肯定是非正义的,甚至可以说是反贼。而曹操肯定是属于正义的一方的,所以在百姓的支持上面曹操肯定是比袁绍占优势的。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袁绍公开攻打朝廷,虽然是一个几将灭亡的朝廷,在当时也是被百姓所深恶痛绝的,所以袁绍很难得到百姓的支持。

袁绍个人素质不如曹操

早在年少的时候袁绍和曹操都是在一块玩的,而袁绍虽然地位更高,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被曹操玩的团团转的。所以仅仅以个人水平来说袁绍是不如曹操的。

另外一个就是袁绍当时并未去迎接天子,而曹操迫不及待的去迎接天子,就说明曹操的眼光和谋略是远胜袁绍的。曹操有天子在手无论攻打谁都是带天子攻打不臣,说不好听点就是攻打叛贼,这个是多么重要的啊,可以袁绍没这个觉悟!


袁绍不重视人才

在官渡之战时期很多人都是从袁绍那边过去投奔曹操的,包括鬼才郭嘉原先就是袁绍阵营的,充分说明了袁绍不懂得重视人才,所以袁绍方人才流失相当的严重。

官渡之战中也有许攸背叛,还有张郃反水。可见袁绍的人才都是没有受到袁绍的重视的,袁绍对待人才肯定是相当不好的,不然不至于在有优势的情况下,属下叛逃到劣势方。这就是袁绍失败的直接原因。如果许攸不反叛可能还有张三反叛,李四反叛…所以说袁绍不重视人才是他非常失败的地方!


唐朝的长老


许攸投不投降曹操,官渡之战袁绍必败。因为许攸就是曹操潜伏在袁绍内部的内奸,他做到了他能够做到的一切。他最后身份暴露,被迫叛逃。但是,袁绍已经败局已定了。

袁绍和曹操实力相差很大,可是曹操和荀彧都对战胜袁绍充满信心。为此,郭嘉编出了个“十胜十败”的谎言,荀彧编出了一个“四胜论”的瞎话。这些也就骗骗那些人云亦云的人罢了。

在官渡之战后,在袁绍的军营搜到一箱子曹操阵营私通袁绍的书信,曹操让烧掉。说那个时候自己也自身难保,何况他人。可见,官渡之战胜的如何侥幸。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郭嘉和荀彧那些自欺欺人的大话也就是自我安慰罢了。

袁绍如果真的象他们所说的,怎么会夺取四州之地,成为实力最大的军阀。而且失败后,还有无数的人为他去死,宁死不降?可见,他们说的并不是事实。<strong>

那么,袁绍是怎么失败的?这个根本原因就是他的内部出了奸细。这个奸细就是许攸。早在官渡之战以前几年,荀彧就预言了许攸的叛变,这难道还不奇怪吗?史书记载:

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我们知道,许攸和曹操自幼就是好友,他们的交往自然要容易。这样,许攸成为曹操的内奸也顺理成章。只是,许攸脚踩两条船,他一方面为曹操办事,一方面作为袁绍的谋主,两面取事。

袁绍在征服河北四州的时候,一切都顺风顺水,可是一到与曹操为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奇怪事情。

首先是,袁绍的谋主沮授被离间了,手下的兵马全部被剥夺,进言袁绍也不听。

第二,袁绍的最得力的谋士田丰被关了起来,不得随军。曹操知道后说,“田丰不来,袁绍败矣。”

第三,曹操对袁绍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他抓住袁绍的兵力刚刚开始部署,将出未出的混乱时机,首先击破刘备,然后回来刚好赶上白马之战。真是神之又神,这种节奏令人生疑。

第四,曹操兵少粮缺,利于速战。袁绍兵多粮广,利于久持。可是曹操号称用兵如神,却和袁绍打起了持久战。最后被拖得险些崩溃。而后方的荀彧料事如神,说很快有变,不久就等来了许攸。

第五,曹操在最后阶段,始终盯着袁绍的软肋,粮草。他对自己的运粮人员说,十五天就破袁绍。而袁绍第一次大规模运粮,曹军对袁绍运粮部队的人员、将领、时间、路线了如指掌,这不是仅仅侦察就能够得到的情报。

第六,第一次烧粮后,袁绍又组织了一次大的运粮行动。这个时候,许攸去向袁绍建议,分兵袭击许都。理由是曹操没有粮食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曹操没有粮食,指日就能打败,还分兵干什么?

其实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许攸这个内奸,为了给曹操创造烧粮的机会,故意在内部制造混乱。袁绍也不是傻子,他终于发现了许攸的可疑。许攸也因此身份暴露,叛逃曹操,献上了乌巢烧粮的计策。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许攸早就是曹操的内奸。他在袁绍内部的破坏,使得袁绍必败。最后,许攸如果身份不暴露,他会继续潜伏在袁绍内部,继续为曹操效力。而乌巢粮食的情报,曹操必然会得到,也必然会被曹操烧掉。

乌巢的粮食烧掉后,短时间袁绍不可能再有补充的能力,袁绍军队不战自乱,必然失败。

后来为了维持曹操的神武形象,征服河北,失去了利用价值的许攸被曹操杀了灭口。

因此,许攸投不投降都不重要,袁绍有这个内奸在腹心,必败无疑。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答:咱们今天就官渡之战的有关问题,彻底的把它说透。

先说答案,曹操非输不可!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是这么说的,《魏氏春秋》曰: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更为重要问题,袁绍之强!袁绍很强大,强大到曹操都不能自保?事实真的如此吗?换句话说,官渡之战究竟是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战!!!让我们一起先看看来龙去脉: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中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对于《武帝纪》里的这种说辞,“公兵不满万”?裴松之认为,不是事实。他说: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钟繇的两千多匹战马都不翼而飞了?成飞马了!😄。

往下看: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这是说曹操人数少,粮食吃尽了,人数少消耗当然就少了,怎么粮食这么快就吃完了?再者:许攸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柰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

曹操就怕别人知道他粮食软肋,屡次三番撒谎,后来许攸都把事情说出来了“粮谷已尽”你没有粮食了!你还打个屁!!!你自己多危险⚠️你自己不知道。

这就是说,曹操的粮草要比袁绍消耗的更大、更快、更多!可不可以这么说,曹操的人马可能要比袁绍多???!!!

既然曹操占据人数的优势,为什么打的那么艰苦!只有唯一的一个理由,袁绍的军队战斗力超强!曹操的军队指望正面交锋,打不过袁绍!袁绍非常顽强,在明明知道淳于琼被攻击的情况下,仍然发起了惊人的进攻: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那么好了,问题就出来了,曹操兵不满万,自己又带五千人去打乌巢,又十伤其二三,曹洪就带充其量2000人守官渡?能挡住张郃、高览的10万大军的强攻???而且,还是张郃、高览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投降了……文中说的非常清楚,张郃听到淳于琼被打败了才投降的。也就是说,淳于琼不败,张郃、高览一举拿下官渡不在话下,10万对2000,还是张郃、高览主将,曹洪带2000人能挡住???你们谁愿意信谁信。

没有乌巢破琼,曹操必败。


中行偃1


先说观点:

即使许攸不投降曹操,官渡之战袁绍也不一定会赢。



曹操迎许攸

理由如下:

  1. 世事无绝对。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没有发生的事情,就存在发生的可能,无非是可能性的大小。许攸没有投降曹操,可能会有其他的张攸、李攸……谁也说不准。除了投降,也许袁绍还能创造出别的“必败”条件,毕竟开战前,曹操曾经带兵回头打占了徐州的刘备,袁绍的手下——河北名士田丰,劝袁绍袭击曹操后方,袁绍以小儿子生病为理由拒绝了。说不定这回要是袁绍的老婆生病了,袁绍就直接撤军了。
  2. 许攸投降的意义并没有那么重大。回顾官渡之战的过程,转折点确实是许攸来投,献计烧乌巢的袁军粮草。曹操早就知道自己实力比不过袁绍,缺兵少粮,袁绍同样清楚这一点,这才有了两军相持在官渡的局面,关键点就是粮草。所以,许攸投与不投,曹操都是要打袁绍粮草的主意,否则曹操直接粮草耗尽,不战自溃了。
  3. 袁绍的失败原因并非许攸投降。粮草是关键,这一点袁曹双方都清楚。曹操下定决心后,亲自率领5000精兵,突袭乌巢。而乌巢守将淳于琼当初与曹操、袁绍同属“西园八校尉”,实力自然不差,手下士兵更是超过一万多人,两倍于曹军。袁绍得知曹操的动向,选择分兵,一边攻打曹操本部大营,一边援助乌巢。结果袁军两边的表现都不如曹军,粮草被烧,大营也没有打下。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明白许攸的投降仅仅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而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点。真正体现双方优劣的反而是死战的决心。由此,我甚至会觉得,即使没有许攸来投,曹操战胜袁绍的可能性依旧很大。


三点水滴


官渡之战的胜负不在于许攸等袁绍几个谋士,而在于袁绍本人和他的团队。团结是力量,分裂是祸殃。


老伙计162720415


肯定不能。\r 许攸不走的话,他只是可能会赢,但不是一定。毕竟袁绍做过很多错误决定,以后也可能再错,一旦犯了大错,就可能输。十胜十败,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不是没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