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第一次知晓这么美的句子是在看电影巜城南旧事》时,听到的片中主题曲。

幼时以为就是一首思乡的电影主题曲,台湾作家林海音对老北京深深的眷恋与乡愁。

年岁渐长后才知这是一首弘一大师在未出家前填词的一首送别歌。

一 李叔同写下巜送别》词送别挚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strong>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整首《送别》读下来,充满离别的感伤和惆怅,人世的聚散无常,让人有想流泪的冲动。

李叔同有一个挚友叫许幻园,李叔同携妻俞氏吃住在他家,两人无话不说,惺惺相惜。

后来许幻园因社会变故,家道败落,生活陷入窘境,许举家欲搬到上海谋生。

临行前,李叔同填了这首巜送别词》给挚友。

所以歌词中有“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一声叹息。

二 弘一大师写下“悲欣交集”送别人世长亭、古道、芳草、晚风、细柳、笛声、夕阳。

这是世间触目可及的景象,此时的诗人还不是弘一大师,他用笔写下这人间的烟火,怀着聚散依依。李叔同借巜送别》送友人,实际上他在这热闹喧嚣的世间已经不再留恋了。他其实是借巜送别》送走了自己的前半生,了断了自己的尘缘。

不久后李叔同就去了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他的日本妻子在他出家后来杭州,想劝他回到红尘中去。

以为自己的丈夫只是一时的冲动,毕竟他曾是留连在花间酒肆,放荡不羁的才子,学者,画家。怎甘余生留在青灯枯卷的深寺中。

弘一法师拒绝再见到相伴11年的妻子,只是答应在西湖上与她见最后一面。

在微寒的湖面上,雾蔼沉沉中,两舟相向而行。妻子轻唤:“叔同一一”李叔同打断:“请叫我弘一”。

妻子悲伤地问:“请告诉我什么是爱?”弘一双手合十回答:“爱,就是慈悲”。

从此世上再无李叔同,少了一个音乐家,画家,书法家,戏剧大师。但是多了一位世人尽知的佛学家一一弘一大师。

在寂静冷落的寺院深处,弘一大师潜心研究佛学,从文学到佛学,从诗词到经书,弘一大师就这样彻底告别了他的前半生。

他的“弘一体”书法古朴自然,浑然天成,字迹的朴和拙无人能妨。他用“弘一体”为世人留下了佛学造诣的经典,用后半生的修佛之心告诉世人要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以一颗普世济人之心诠释了:爱,就是慈悲。

多年以后,弘一大师圆寂前亲笔写了四个字:“悲欣交集”。如果知道李叔同走向弘一大师的人生历程,离世前留下的“悲欣交集”就如他的巜送别》歌一样让人有泪流满面的冲动。其实在他临出家前的《送别》歌词里,大师内心已经绝然离去了。

笛声婉转悠扬,如怨如诉,从此只留给世人一个飘然而去的背影。不必悲伤,人生本就是一场聚和散,离散和孤独是人生常态,不必太过于纠结。

三 巜城南旧事》里反复吟唱的《送别》这首巜送别》除了本身词的意境优美,曲调也苍凉悠远。离情别绪,人生无常的无奈世人十之八九,感同身受。

台湾作家林海音特别喜欢这首巜送别》歌,时时慰藉她旅居台湾,思念家乡北平的寂寞。

后来她把这首《送别》在回忆北平往事的电影《城南旧事》中反复吟唱。

加深了乡愁的浓郁和思念的绵长,《城南旧事》中小主人公英子就是林海音的原型。

林海音是台湾人,生于日本大阪,祖籍又是广东人。她幼年随父母迁到北京,住在城南。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后来父亲不幸病故于北京,滇沛流离后林海音又辗转回到了故园台湾。

对她来说,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家国情怀里浓浓的北平情结是她文字里终生的想念。

看过巜城南旧事》的人都对英子怀着深刻的印象,也记住了这首《送别》,争相传唱。音乐是通向内心深处的声音,美好的文字也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这首巜送别》歌除了词和曲的极致之美,背后还有很多让人潸然泪下的情感故事。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包括他出家前的妻子,从女作家林海音对北平的怀念,到电影中小英子的故事,都是触动到了我们泪点。

即使不知道这些背后的故事,巜送别》中的离愁别绪也会让你莫名流泪,有悲欣交集之感触。

所谓悲欣交集弘一大师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切随心,自由自在,无乐无苦,无喜无悲。

此时,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送别》歌旋律响起,一切随心吧,你有没有泪流满面呢?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课堂


先来欣赏一遍全诗——

送别
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解释:
第一句、写景:走了很长一段路后来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条古道,它通向远方,碧绿的草地与天相连;这一小节诗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出了送别某亲友的一种惆怅心境;
第二句、继续写景:晚风吹动杨柳,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已经坠落远山之外。作者继续借景抒情,亲友远去了,时光也彷佛渐渐暗淡,彷佛世界都在为我唱着伤心曲子。
第三句、这一小节是直接抒发某种感触: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实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继续直抒情怀:一壶酒已经足够叫我欢乐一时,但今夜亲友离别,我的梦里将是一片寒凉。到这句为止,诗人抒发了第一层亲友远离带来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说这一句开始,等于第二段开始,第一小节是重复了最开始的第一小节诗句,完全一样,但因为后续的诗句情意表达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这种重复句式是一种情感的强调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节,即全诗的第六小节诗句,“问君此去几时来”,表述意思和情感都开始升级了,开始发问,你可以理解为问天问地之类的天问,你走了,但什么时候回来?希望回来时不要犹豫、不要徘徊。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的亲友之强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复第三小节诗句,即“天之涯……”那一小节,我如果大声朗诵这个重复的一小节诗句,我会不仅提高声音、还会让语气急促,以表达诗人借这一小节重复诗句所要表达的那种强烈的自怜自爱、对亲友远离不归、知交零落的一种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后一小节诗句,“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是对全诗情感的一种总结、一种强调、一种深深地感慨,也是对前一小节亲友离别后的自怜自爱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续。
评价: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对好诗的评判标准,其用词用句简练、流畅、有韵味,
2、从网上搜索介绍得知,李叔同这首诗是为一首歌填的词,是可以唱的,只不过我不清楚这歌的曲子是怎样的。
3、诗的意境构筑,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清楚地,开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强烈情感的表达、胸臆直抒,一层一层推高,一点也没有累赘的或者多余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发和表达也不繁复、啰嗦。

4、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好诗,不过还算不上是顶尖古典风格的诗,我意思和唐诗宋词中的那些经典诗词作品相比较的话,其意境的广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蕴也略显浅薄、窄小。不过它是一首歌的词,作者也不可能写的太深、那样容易陷入词句晦涩的境地,反为不美。

——回到问题上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的句子,为什么一读就泪流满面?

1、看来你的泪点比较低;

2、他这句诗写的确实比较煽情,而且用词收敛,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连天”这句还叫人想起“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句,中国古代诗人的煽情诗句,实在妙不可言,如此内敛、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李叔同是一个清末民初的人,很显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熏陶,在古典诗词方面还是颇具功力的,虽然其诗还算不上古诗词中的经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现当代来阅读,让后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绝,甚至让泪点低的诗歌爱好者泪流满面,还是绰有余裕的。

3、不少中国人连琼瑶小说都会读的感天动地、泪如雨下,李叔同这首诗、尤其这句可谓全诗最佳句子,起码也算古典诗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动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天淞子


朴树唱这首歌时,泪流满面,他那沧桑与颓废的样子,低沉浑厚的嗓音,真的是让很多人感动不已。

这是传唱了几十年的校园送别曲,有中国人深深的情感眷恋。

1 出处

这么美的句子出自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手笔,他曾经写下的《送别》。

《送别》(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美国作曲家,他创作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有乡村音乐的韵味。

据说,这是1914年,正值国乱,一个大雪飘飞的早晨,李叔同送别好友许幻园离开上海时所作。1918年,38岁的李叔同放下一切,杭州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与其说是送别诗,不如说是李叔同告别俗世,了断红尘的诀别诗。2 首先是送别诗

送别诗里所有的意象,这首诗都包括了,你能看到许多古诗词的影子。

“长亭外”: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西厢记长亭送别》:“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这首词真的和柳永的词风很像。

送别必在长亭外,古代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正是走走停停,把酒话别的地方,“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是古人送别热泪盈眶的感人场景。

“古道边”:是有沧桑之味,历史悠久厚重的地方,是天涯沦落人从此江湖的地方,总有浪迹天涯,一别两宽的味道。

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马致远《天净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芳草”与“柳笛”:是离别之后所见与所听的,芳草萋萋,是一路的生机绿意,渲染离别的景色与设想日后的前景,而柳笛,则有伤感与凄美,悠扬婉转,是寂静无人时,相思之情的悄悄蔓延。

范仲淹《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夕阳外。”

晏殊《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浊酒”:送别必备,质朴无华,有酒糟沉淀的粗酒,是临别赠言,以酒饯行的江湖义气与各自珍重。

包含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之际,最后一次的尽兴洒脱,把盏叙情。

包含陆游《沁园春》:“浊酒一尊和泪斟。”以泪和酒,相逢何期和彼此牵挂的不舍!

这首词最大特点,《诗经》的重章叠句形式,唐诗的离愁别绪意象,宋词的伤感唯美意境。古典诗词的风格,清新自然,优美流畅。

词人将有关送别的场景与道具都拿来了,却只是白描与素写,便营造芳草夕阳的送别,表达浊酒尽兴,别后相思的真情。深厚的诗词功底,信手而来,淡雅干净的文字,悠远绵长。你不得不佩服李叔同,随兴而起,却能一气呵成,妙境而生,或诗词本天成,真情使然。

2 不止是送别,是李叔同出家的前奏曲。

这首词的传唱,总与背后词人李叔同的江湖传奇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李叔同与贾宝玉很像,前半生享尽荣华,后半生落魄,看破红尘。

然而,我觉得,截然不同,李叔同远比贾宝玉潇洒得多,他活出自由精彩的人生。

贾宝玉的《好了歌》是家族败亡,恋人离逝后的心灰意冷,彻底绝望,从此青灯佛门,无欲无求。而李叔同到弘一大师的转变,则是人生的新追求,尘世疲倦,换一种活法。

出生于天津富商家庭,家境殷食,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天才少年之称。

更有自我与主见,赴上海学文学,戏剧,艺术,组建艺术团体,远赴日本留学,学绘画,音乐,将西方艺术传播到中国,甚至娶日本女子为妻。

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深有造诣,丰子恺是其学生,书法艺术连鲁迅都赞叹,远远脱离封建家族对其的束缚。敢做敢为,又不失文人优雅的翩翩气质。

前半生的李叔同已经站在人生的巅峰了,家境优越,有妻儿天伦,做自己想做的,并颇有成就。唯一闹心的,是中国正值革命动乱,他也像其他爱国志士一样,痛心疾首,积极作为。

而后半生的弘一大师,像是优雅转个身,致力于佛学,得道高僧,佛学大师,著作是佛界权威。

所以,看这首词,你会觉得,他不像是在送别友人,而是在与每一个好友告别,即将踏上征程。全词没有具体的送别谁,没有临别殷勤的赠言与祝福,也没有特别深沉的离愁。只有反复咏叹,反复吟唱。

“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阳”...是世间最美的风景,他将离别放眼天涯海角,写得很唯美清新,这是词人对这尘世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知交零落,问君几时来,今宵别梦寒,唯有别离多”...是世间最不舍的情怀,不是在问离别的朋友,而是在劝说自己,看淡离别,是在感叹自己的人生,家国动乱,亲朋沦落,重逢无期,凄寒无比,又有什么不值得放手离开!

选择踏入佛门,只是这样的人生太累了,他要换一种方式,或者要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或者国乱之际,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救民。但绝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

虽是送别词,却也已流露他与俗尘决裂的意愿。他深恋这世间,才将离别写得那么美,他深感人生的不如意,才将情感写得如此沧桑。

读出沧桑味,才是令我们共鸣的地方。

李叔同的放下,才有弘一大师的传奇。离开不是不爱,而是追求人间大爱,值得付出的不一样的人生。

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一绿浮芳


每次读起李叔同《送别》 ,总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这种心情还真难以形容,这是李叔同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 成部分。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河边分手、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特殊声音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无限愁涨,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也许《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李叔同的《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头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仿佛都是虚幻的感觉,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要出家离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和听这首歌,总是感觉人生虚无缥缈,分别就像永久的分离,莫名的忧伤涌上心头,淡淡的思念挂上心头,无穷无尽和无边无际的宇宙让人觉得人类太渺小,叹息人生短暂苦难多。


历史的循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为什么这么美的句子,一读就泪流满面。只因这短短的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代表着离愁别恨。

歌词的出处

这句歌词出自近代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古道,送别故人,

萋萋芳草仿佛延伸到了天边。

晚风吹拂着柳枝轻动,斜阳依依,

却终将消逝在笛外的远山。

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

早已经天涯海角,万水千山。

世间有谁能长久的团圆?

人生总是欢聚的时候少,离别的时候多,

这事有谁能够改变。

问朋友这一去又是多少年,

能够回来的时候,就请不要流连。

且珍惜这短暂的时间把酒言欢,

不要去想别后的寒夜孤枕难眠。

关于词的作者

李叔同:字惜霜,号叔同。民国五年入杭州定慧寺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多才多艺,编歌演剧、作画治印无所不擅,又精通数国文字。诗好作长短不齐之句,著有《弘一法师文钞》。诗作奇趣洋溢。词风豪放婉约兼具。今人辑有《李叔同诗全编》,这首词就在集中。

  他这一生有两个身份,一个风情才子,一个世外高僧。前半生他的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然而在盛名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

俞平伯曾如是说道:“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也成了家喻户晓传唱至今的经典。说到李叔同的《送别》一曲,还是有些来历的。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热衷音乐,对《旅愁》有较深的印象。《送别》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家中破产与他告别。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他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也有人说这首词是送给他的日本妻子叶子姑娘的。

结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是送别的代名词,古道更烘托出了送别之境,芳草碧连天,表明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目送友人远去,已经看不到背影,草色连向天边,人却海角天涯。读起来怎不让人黯然泪下。


美人绝色


每每听到《送别》或者拉起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怀旧,深深的叹息,深深的感动,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的轻狂不羁,更怀念起歌词主人一一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出生于天津,家族世代经营盐业,开设钱庄,家世显赫,可谓津门巨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乐善好施,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且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字好文华,成年后,关心国事的李叔同思想进步,开办过文学社团,着墨并出版过大量诗歌剧本。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更开阔了视野,回国后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专事音乐,其间创作《送别》不朽之词作。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送别》,曾被八十年代著名电影《城南旧事》选作主题曲,在中国传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送别》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有机结合,堪称完美,大众垂青。语言精美,感情真挚,词境深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百感交集,引起万千共鸣,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和时代感,如此这般,弘一大师的心血之作读来上口入脑融心怎能不泪流满面呢?!



闲庭信步206252415


李叔同是近代的传奇,是了不起的国学大师、佛学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唯有别离多。

——《送别》 作词:李叔同

这是李叔同填词的一首歌曲《送别》。这首曲子曾经出现在《让子弹飞》的片头,也出现在《城南旧事》电影中。《送别》堪称传世佳作。

李叔同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戏剧、篆刻、佛学造诣非常深。

李叔同才华横溢,是近代中影响很大的人。在他的弟子中也出现了很多大师,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是非常珍贵的。他在日本表演话剧《茶花女》曾经轰动一时,李叔同可以说是时代杰出的才子。




李叔同写了词《南浦月》,请大家欣赏: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秋愁千缕。

惺依如许,紫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尽是无凭据。

离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李叔同于1918年8月19日出家学佛,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出家成为后来著名的弘一法师,也是中国近代的著名的佛学大师。



弘一大师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了他的一生,那就是:悲欣交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特别是那一句“天心月圆”,更是潜藏了极大的深意,也感动了无数的心灵。

弘一大师的一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事迹被记录下来的也是非常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好好的去寻求和探索。


心智无碍畅游虚空


最近女儿在家刚好练钢琴的一首曲子里就有李叔同的《送别》,整个曲子的旋律优美婉转,很容易让人有一种淡淡的离别哀伤之情。

这首词的中提到了长亭、古道、晚风、柳、残笛、夕阳等,基本上把古代离别、送别时常用的词语都使用了,构造了一幅凄美、悲凉之绪。简单的词语勾勒出一幅画面,古道长亭边,残阳西下,红霞漫天;晚风轻拂,柳树随风摇曳;耳边不时传来略有悲伤的笛声;知己难觅,今日一别,再相见不知是何年;往后余生再无人可以秉烛夜谈,昏黄烛光下,仅凭一壶浊酒慰余生。

这首词的美有两个方面:1、靠着简单的词语让人在脑海中一下就能构造出一幅唯美的画面,句子简单,郎朗上口。2、旋律优美,送别一词,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本就是经典之作。

古诗词中采用简单的词语勾勒出唯美画面的列子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简单的词语就把我们带入一幅或唯美、或凄美、或悲凉的、或悲壮的画面。诗词之美,在于其意境之美。


蒙默


意思是:在长亭外面,古道的边上送别亲友,翠绿的草望不见头,仿佛连着天了,形容离人一去千里。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送别词: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赏析: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参考资料:


蔓莓爱插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看到这样的诗句,眼前就会浮现出空旷幽远的景象,让人浮想联翩,这首著名的词句是近代大师李叔同所写,出自《送别》。 我看过李叔同的生平事迹材料,对他很敬仰,李叔同太不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是神话一般的人物。

我昨天看了一本描写古代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书,书中讲述了卫子夫、苏小小等人的爱情故事,让我很是感慨,她们天生丽质,但大都结局悲惨。人生中特别美满的事情很少,古代的才子佳人能够结成美满姻缘的也是很难。人生中总有着无尽的遗憾。

能够写出《送别》这样动情的诗句的人,一定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人,对,这个人就是一代才子李叔同。李叔同是一位全才,他是一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还是开拓中国话剧的人之一。李叔同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人惊叹。

李叔同的书法水平很高,“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这样的名人如果能够得到一幅李叔同的墨宝都感到无上的荣耀。他的弟子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

李叔同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李筱楼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进士,当过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富豪。李叔同是一位地道的贵族公子,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李叔同能够放弃富贵的生活,选择遁入空门,并且成为一代大师,让人惊奇。

描写送别场景的诗句有很多, 世界上什么最珍贵?我认为是真情,当有一首诗词你读过之后让你流泪,能够唤醒你的内心,说明诗词写得好,也说明读这首诗的人是一个懂感情的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大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感情,都动过真情。有生活经历的人,内心有故事的人,当读到打动内心的诗句的时候,就会有同感,就会泪流满面。

描写送别的诗句有很多,比如说唐代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友人的时候,依依不舍,不由自主的流泪了。 唐代诗仙李白还写过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也是脍炙人口,就是《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商隐写过《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