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速讀,倍速追劇,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仍然一無所獲

前兩天,“量子波動速度”再次刷新我們對騙子的認知。

這種培訓,號稱能讓受訓者在1-5分鐘內,快速看完一本10萬字的書,甚至有的培訓班,還讓學員帶上眼罩,基本上是靠心靈感應和意念在讀書。

奇葩的是,這種聽起來就不靠譜的培訓班,居然有不少家長報名,費用在6000-26萬不等。

對此,律師回應稱,這是典型的詐騙行為。而白巖松更是直言:這是不讀書的家長,在交智商稅!

一、在老鼠賽跑的遊戲中,我們越跑越快

其實,這並不能完全怪家長。

如今,無論家長也好,成年人也罷,“快”,已經成了我們做事的標準。

當朋友圈有人曬出自己一年讀100本書,就有人爭取要讀到200本;各種網劇層出不窮,倍速快進,也要追完。

而打開手機,滿屏都是看起來,能讓我們縮短奮鬥之路的文章:

《一節課從小白到高手》、《副業一年三套房》、《10節課教你財務自由》。

結果就是,我們手機裡,囤了幾十節課,除了讓自己變得更急躁,仍然改變不了,一地雞毛的生活。

碎片管理,讓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瑣碎,知識付費,其實是在替焦慮買單。

可即便我們已經如此努力,卻仍會時常被那些更努力的人,狠狠虐一番,從而不得不感嘆:

那些比你優秀的人,都還比你努力很多。你以為的拼盡全力,只是別人的日常生活。

我們日復一日地工作、加班、學習,到頭來卻發現,還是比別人差一大截。

我們就好像生活在一個劇場,當前排的人站起來,我們也只能站起來,甚至踮起腳,但如此費力,我們卻沒有得到更多。

在《富爸爸窮爸爸》中,作者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我們大多數人日常的生活:

老鼠賽跑。

在圓形的籠子中,老鼠一刻不停地奔跑,但到頭來卻發現,仍在原地。

量子速讀,倍速追劇,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仍然一無所獲

我們越跑越快,卻忘了為什麼要跑,也不知道,終點在哪。

二、目標明確,是應對焦慮迷茫的最好解藥

由英國ITV電視臺(BBC的前身)推出的紀錄片《人生七年》,被稱為“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

這部紀錄片,真實記錄了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英國人,從7歲至今的人生歷程。

從這部跨越了半個世紀的紀錄片中,我們能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階層,幾乎無法跨越。

生長在倫敦東區的孩子,長大後,開了出租車;成長在上層家庭的孩子,仍然是社會精英。

而片中唯一一個逆襲成功的孩子,是來自偏遠農村的尼古拉斯。

在第一次採訪時,7歲的尼古拉斯正在放牛。

這個曾是村裡唯一的兒童的農村孩子,能夠實現階層跨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從小就有很明確的目標:學習物理。

量子速讀,倍速追劇,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仍然一無所獲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別的孩子紛紛嘗試了很多人生方向,但,尼古拉斯只是心無旁騖地研究物理。

即便起點再低,只要方向明確,一點點走,總會到達終點。

18歲,尼古拉斯考入牛津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他受邀來到美國,成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成功實現從放牛娃到社會精英的跨越。

當別人在青年時叛逆、頹廢,在中年時迷茫、焦慮時,唯有尼古拉斯,絲毫沒有浪費時間,朝著自己兒時就已經設定好的目標,逐漸邁進。

人生需要不斷嘗試,但嘗試並非目的,而只是讓我們找到正確方向的過程,這個過程,越短越好。

因為,你越早一天知道自己要到哪,你就能更早一天,朝著正確的方向在邁進。

正如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曾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是順風

。”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找來一批自身條件都差不太多的年輕人。

這些人中,27%的人沒有人生規劃,60%的人有比較模糊的人生規劃,10%的人有短期規劃,而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的人,只有3%。

25年後,目標明確的那3%,全部成為社會頂尖人士;有短期規劃的人,基本處於中產階級,從事醫生或律師等行業。

有模糊人生規劃的60%,成為了社會中下層,自身並沒什麼作為,但都對下一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完全沒有規劃的27%,則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覺得世道不公,怨天尤人。

一個人,一旦有了明確目標,就不會輕易被潮流左右,更不會動輒跟風,追隨那些和自己無關的東西。

而這,也許是應對急躁、焦慮卻一無所獲的生活的,最好解藥。

量子速讀,倍速追劇,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仍然一無所獲

三、對大多數人來說,比找到方向更難的,是堅持

幾年前,家裡賣房子時,我認識了兩個房產中介的員工。

最開始,是一個男孩負責對接,但是中間出了些問題,進程有些受阻。

沒想到,當我們和買家都在積極想辦法時,這個中介的男孩,卻差點放棄。最後,眼見他跟進的力度很弱了,中介公司不得不換了另外一個女孩跟進。

新換的女孩,積極熱情,遇到困難總是第一時間找解決辦法,那段時間因為政策變化很快,中間也經常有意外狀況,但每次,都是她費力去推動。

最後,房子過戶手續順利辦完,而在那之前,女孩就已經升職成營業部負責人。

女孩做的每件事,開始的那個男孩並非不能做,只是,他在遇到第一個困難時,就放棄了。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成功,幾乎就是聰明的同義詞,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在格拉德威爾的著作《異類》中,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教授艾倫,曾錄製過一段視頻。

視頻中,一個名叫蕾妮的中國留學生,正在用軟件,解決一個代數問題——計算線的斜率。

蕾妮根據給定的條件,反覆試驗不同數值,直到22分鐘後,她得到了正確答案。

多年後,蕾妮的這段學習視頻,仍經常被艾倫教授展示,因為,他覺得,這段視頻完美展示了數學學習的秘密——堅持不懈。

在同樣的測試中,其他的學生,通常在30秒到5分鐘之內,就會放棄測試,而只有蕾妮,堅持了22分鐘,也只有她,得到了正確答案。

即便是像數學這樣需要高智商的領域,堅持不懈,仍然是超過智商的、最重要的成功秘訣。

IQ學派教旨主義者亞瑟·詹森在其著作《智力測驗中的偏見》一書中指出,智商,存在門檻效應。

也就是說,對大多數智商正常的成年人來說,智商超過一個基準值後,就不再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這時,個人因素,比如性格、個性,發揮了更為關鍵的作用。

這就好比打籃球時,並不是身高最高的運動員,成績最好。

這也解釋了,我們周圍那些最成功的人,並不是最聰明的人。

我們總將別人的成功,歸因於運氣、智力、才華、機遇,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堅持。

那些成功的人,可能比我們聰明,也可能不如我們聰明,但一定是,面對困難時,比我們更加堅持。

量子速讀,倍速追劇,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仍然一無所獲

我們總是習慣做加法,想學得更快,做得更好,得到更多。

但到頭來,卻發現,那些我們費力爭取的,可能根本不是我們想要的。

拋掉那些和我們目標無關的包袱,你會走得更輕鬆,更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