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速读,倍速追剧,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仍然一无所获

前两天,“量子波动速度”再次刷新我们对骗子的认知。

这种培训,号称能让受训者在1-5分钟内,快速看完一本10万字的书,甚至有的培训班,还让学员带上眼罩,基本上是靠心灵感应和意念在读书。

奇葩的是,这种听起来就不靠谱的培训班,居然有不少家长报名,费用在6000-26万不等。

对此,律师回应称,这是典型的诈骗行为。而白岩松更是直言:这是不读书的家长,在交智商税!

一、在老鼠赛跑的游戏中,我们越跑越快

其实,这并不能完全怪家长。

如今,无论家长也好,成年人也罢,“快”,已经成了我们做事的标准。

当朋友圈有人晒出自己一年读100本书,就有人争取要读到200本;各种网剧层出不穷,倍速快进,也要追完。

而打开手机,满屏都是看起来,能让我们缩短奋斗之路的文章:

《一节课从小白到高手》、《副业一年三套房》、《10节课教你财务自由》。

结果就是,我们手机里,囤了几十节课,除了让自己变得更急躁,仍然改变不了,一地鸡毛的生活。

碎片管理,让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琐碎,知识付费,其实是在替焦虑买单。

可即便我们已经如此努力,却仍会时常被那些更努力的人,狠狠虐一番,从而不得不感叹:

那些比你优秀的人,都还比你努力很多。你以为的拼尽全力,只是别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日复一日地工作、加班、学习,到头来却发现,还是比别人差一大截。

我们就好像生活在一个剧场,当前排的人站起来,我们也只能站起来,甚至踮起脚,但如此费力,我们却没有得到更多。

在《富爸爸穷爸爸》中,作者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我们大多数人日常的生活:

老鼠赛跑。

在圆形的笼子中,老鼠一刻不停地奔跑,但到头来却发现,仍在原地。

量子速读,倍速追剧,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仍然一无所获

我们越跑越快,却忘了为什么要跑,也不知道,终点在哪。

二、目标明确,是应对焦虑迷茫的最好解药

由英国ITV电视台(BBC的前身)推出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被称为“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之一。

这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英国人,从7岁至今的人生历程。

从这部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纪录片中,我们能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阶层,几乎无法跨越。

生长在伦敦东区的孩子,长大后,开了出租车;成长在上层家庭的孩子,仍然是社会精英。

而片中唯一一个逆袭成功的孩子,是来自偏远农村的尼古拉斯。

在第一次采访时,7岁的尼古拉斯正在放牛。

这个曾是村里唯一的儿童的农村孩子,能够实现阶层跨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从小就有很明确的目标:学习物理。

量子速读,倍速追剧,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仍然一无所获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别的孩子纷纷尝试了很多人生方向,但,尼古拉斯只是心无旁骛地研究物理。

即便起点再低,只要方向明确,一点点走,总会到达终点。

18岁,尼古拉斯考入牛津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受邀来到美国,成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成功实现从放牛娃到社会精英的跨越。

当别人在青年时叛逆、颓废,在中年时迷茫、焦虑时,唯有尼古拉斯,丝毫没有浪费时间,朝着自己儿时就已经设定好的目标,逐渐迈进。

人生需要不断尝试,但尝试并非目的,而只是让我们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越好。

因为,你越早一天知道自己要到哪,你就能更早一天,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迈进。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

。”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找来一批自身条件都差不太多的年轻人。

这些人中,27%的人没有人生规划,60%的人有比较模糊的人生规划,10%的人有短期规划,而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人,只有3%。

25年后,目标明确的那3%,全部成为社会顶尖人士;有短期规划的人,基本处于中产阶级,从事医生或律师等行业。

有模糊人生规划的60%,成为了社会中下层,自身并没什么作为,但都对下一代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完全没有规划的27%,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觉得世道不公,怨天尤人。

一个人,一旦有了明确目标,就不会轻易被潮流左右,更不会动辄跟风,追随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东西。

而这,也许是应对急躁、焦虑却一无所获的生活的,最好解药。

量子速读,倍速追剧,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仍然一无所获

三、对大多数人来说,比找到方向更难的,是坚持

几年前,家里卖房子时,我认识了两个房产中介的员工。

最开始,是一个男孩负责对接,但是中间出了些问题,进程有些受阻。

没想到,当我们和买家都在积极想办法时,这个中介的男孩,却差点放弃。最后,眼见他跟进的力度很弱了,中介公司不得不换了另外一个女孩跟进。

新换的女孩,积极热情,遇到困难总是第一时间找解决办法,那段时间因为政策变化很快,中间也经常有意外状况,但每次,都是她费力去推动。

最后,房子过户手续顺利办完,而在那之前,女孩就已经升职成营业部负责人。

女孩做的每件事,开始的那个男孩并非不能做,只是,他在遇到第一个困难时,就放弃了。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成功,几乎就是聪明的同义词,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格拉德威尔的著作《异类》中,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教授艾伦,曾录制过一段视频。

视频中,一个名叫蕾妮的中国留学生,正在用软件,解决一个代数问题——计算线的斜率。

蕾妮根据给定的条件,反复试验不同数值,直到22分钟后,她得到了正确答案。

多年后,蕾妮的这段学习视频,仍经常被艾伦教授展示,因为,他觉得,这段视频完美展示了数学学习的秘密——坚持不懈。

在同样的测试中,其他的学生,通常在30秒到5分钟之内,就会放弃测试,而只有蕾妮,坚持了22分钟,也只有她,得到了正确答案。

即便是像数学这样需要高智商的领域,坚持不懈,仍然是超过智商的、最重要的成功秘诀。

IQ学派教旨主义者亚瑟·詹森在其著作《智力测验中的偏见》一书中指出,智商,存在门槛效应。

也就是说,对大多数智商正常的成年人来说,智商超过一个基准值后,就不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时,个人因素,比如性格、个性,发挥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这就好比打篮球时,并不是身高最高的运动员,成绩最好。

这也解释了,我们周围那些最成功的人,并不是最聪明的人。

我们总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智力、才华、机遇,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坚持。

那些成功的人,可能比我们聪明,也可能不如我们聪明,但一定是,面对困难时,比我们更加坚持。

量子速读,倍速追剧,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仍然一无所获

我们总是习惯做加法,想学得更快,做得更好,得到更多。

但到头来,却发现,那些我们费力争取的,可能根本不是我们想要的。

抛掉那些和我们目标无关的包袱,你会走得更轻松,更从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