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複製“中國製造”經濟奇蹟,雄心勃勃的東南亞到底還缺什麼?

靜夜史


面對中國經濟轉型,以及面對貿易摩擦的壓力,一些中低端製造業或加速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但不會動搖中國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

東南亞國家缺的東西還很多,主要在於:

第一,完備的製造業網絡和產業生態。

在中美貿易摩擦情況下,美國大量豁免許多消費品的重要原因,在於難以全球找到替代商品。許多產品的加工組裝,許多產業鏈的分工配合。中國已經有完備的產業分工。如果要把這些產業鏈全部複製到東南亞國家,美歐等企業需要全部的重新投資建廠,消耗大量的資源。任何一個企業做出產業搬遷的決策必然慎之又慎,要考慮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而且這一個調整過程最少要3-4年才能到位。關鍵是,中國製造業門類在聯合國設定的目錄中也最為齊全,高達524個體系和目錄。生產網絡優勢是其他國家短期內難以替代的。

第二,缺乏像中國一樣充分的產能。

如果大量訂單發給東南亞國家,估計一下他們還應付不了。這需要充裕的勞動力、技術積澱、能源儲備、生產效率。僅以工作人口為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8年中國15-64歲男性有5.1億人口,越南僅為3331.3萬,泰國僅為2412萬。中低端製造業需要大量人力投入,也需要熟練工人。這些方面是需要長期積澱的,東南亞國家還難以和中國相比。

第三,基礎設施和物流也是東南亞國家的短板。

從航空客運和貨運量看,中國是6.11億人次、252.56億噸-公里,而越南僅為4704.9萬人次、4.81億噸-公里,泰國僅為7605.03萬人次、26.6億噸-公里。不必多舉例,基礎設施還是東南亞國家的短板。這也是他們要取代中國短期難以跨越的鴻溝。

但我們的一些基建項目,在海外大幅相互殺價,幫助這些潛在的對手們大搞基建。幫助他們實現戰略跨越。我們一些基建企業雖然短期可以賺到前,但長期影響中國的製造業競爭力。這已經涉及到戰略層面。包括南亞的印度,這些國家都有一顆大國的心。但世界除了中國,沒有人可以短時期內讓基建有質的飛躍。而我們正在史無前例地為了短期利益幫助他們,這些國家有的也不領情,還附和美國對我們“債務陷阱”的指責。是時候從戰略角度出發,規範我們的海外基建項目了!

第四,中國市場是東南亞國家不具備的。

202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潛力還會井噴式地發展。許多企業在華投資建廠,為的就是貼近消費市場。這個優勢也是東南亞國家所沒有的。


經韜


中國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進行了經濟改革開放,就是這次轉折點讓我們的經濟騰飛,在短短四十年的時間裡面,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東南亞有一個國家也進行了改革開放,他們的開放時間比我們晚了十年的時間,但是經濟上面的變化卻是比較小的,這個國家就是跟我們有邊境衝突的越南,越南可以說是東南亞里面比較強的國家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但是越南的經濟發展跟我們的速度相比較,那隻能是越南跟我們不在一個檔次上面,越南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步伐沒辦法跟我們比,東南亞各國裡面越南其實算是老大的,但是還發展成為這個樣子,而且西方國家對越南的投資並不少,只是經濟增長和效益遠做不到像我們國內的樣子 ,可以說越南可以代表了整個東南亞的經濟。

越南跟其他東南亞國家比較,越南強上不少,但是遠沒有辦法跟我們做比較,越南作為東南亞經濟的代表,許多的方面都學習中國,但是卻做不到中國的效果,越南只能算是一個初級模仿者,跟正款相比,真的差得太多了,發展三十年其實已經不短了,但是卻看不到能做得像我們這種效果的,原因並不是方式和政策不對,而是問題出在了勞動力上面。

中國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任何苦我們都能吃,就是這種堅毅的精神決定了我們能夠創造奇蹟,勤勞是我們擁有的最大的優勢,這也是其他國家比不了的,為什麼其他國家沒辦法複製我們的奇蹟,其實問題就出在這上面,他們在對待工作勞動,吃苦耐勞方面沒辦法跟我們相比,這不是什麼人口基數的問題,而是做事態度的問題。

並不是說你有雄心就能做到創造奇蹟,想要創造奇蹟不只是需要機遇,還需要正確的方向引導,最重要還是如何去付出這份努力,我們之所以能夠創造奇蹟,原因不只是良好的機遇和正確的方向,還有就是怎麼去抓住這個機遇,如何去做到抓住機遇後用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目標,這是需要付出別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的結果,東南亞各國就是沒有這份韌性,所以永遠做不到像我們這樣的奇蹟,當然東南亞也有我們羨慕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普通工作者來說才是最需要的,只是我們真的沒有。


無法超越的足跡


我給你們舉一個例子:



如你所見,這是一個越南的服裝加工廠,大家可能也知道,這段時間由於中美貿易戰,不少低端產業都跑到越南去了,服裝加工廠就是典型的。

服裝加工廠需要的是什麼?

首先,需要訓練有素的勞動力,這點越南有。

第二,需要基本的電力以及港口,這點越南也有。

第三,需要合格的布匹,這點越南有,但是需要進口。



這是很普通的布,是用來做衣服的原料。布上有顏色,是需要染料進行染色。


那麼就牽扯到生產染料的問題了,生產染料需要什麼?

首先,需要原料。

其次,需染料是汙染性很重的行業,需要廢水處理。


以廢水處理為例,由於染料工業的廢水,COD高,可生化性差,活性汙泥不容易適應多變的染料中間體廢水,且鹽度高,色度高,組分複雜,所以很難處理,越南如果要生產染料,就必須處理這些廢水。


其次,染料本質上其實屬於化學工業,中國每年生產大量的分散染料,活性染料,中間體間苯二胺,間苯二酚,對苯二胺等等,而相當多的中間體之類的,是石油提煉的。

所以不但需要化學工業,還需要石油工業。


這就是為什麼最近越南經濟不錯,並且加大了對外出口,但是根據5月份越南海關的數據表明,越南反而逆差了5.48億美元。因為相當多的東西越南並不能生產。

而就越南的情況,這都還算好的。東南亞不如越南的國家,比比皆是。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那就進口就可以拉,不一定要自己生產的。

首先進口是要浪費相當一部分外匯儲備的,這就是為什麼越南一邊出口加大,一邊進口加大,來回一算,居然是個逆差的原因。

其次,進口源存在不可控的因素在內,前段時間日韓之間發生貿易摩擦,想必大家也都看過了。至於什麼颱風,地震,罷工等等之類的,更是不要說了。

第三,類似於中國的產業園,產業集中化,這會使得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中國這套產業鏈,是從改革開放到今天,花了四十年打造的,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取代的。

圍繞著生產出口,中國建立了成系統的生產體系,從港口公路,到貨運碼頭,從產業園,到產業配套等等等等。


這種強大的生產能力是其他國家很難取代的,以手機為例,任何人,只要帶著錢去深厚著呢,就可以為你量身定做手機,打上你們公司的標籤對外售賣,比如說印度之光的手機商Micromax,Intelx之類的,基本上就是中國的貼牌貨。


李建秋的世界


中國製造經濟奇蹟,說句真話,中國普通老百姓是不明白的,外國人更休想明白其中的彎彎繞繞。至於東南亞確什麼?當然是缺地缺人,至於印度缺的是天時。好了,中國軍工業,什麼東風系列,航母,殲20,這些先不說。我們先說中國的冰山一角,石油,對就是石油,眾所皆知,中國石油是第一進口國,進口量達到五億噸,賽過美國(美國都吆喝賣油了,還進口什麼油),問題是中國本身就是產油國,東北大慶儲備量百億噸,新疆二百億噸,還有青海油田,中原油田,渤海油田,東海油田,南海油田,這些統計起來,中國石油儲備量五百億噸還是有的,中國的石油消耗可想而知。為什麼中國消耗如此多的石油?這個問題先去問黨領導鄧小平同志了,鄧小平同志說改革開放,就要石油工業,第一要中國人有衣服穿,第二要賣衣服給外國人,中國石油經濟第一奇蹟實現,在穿衣服和賣衣服中,中國生產了無數的柴油,汽油,煤油,到如今中國的大街小巷全是汽車,中國還把氣油柴油賣到全世界,不單整個東南亞都進口中國的柴油氣油,連歐洲美國也進口中國的柴油氣油,這是中國石油經濟第二奇蹟。有許多人杞人憂天,日本石油儲備量世界第一,危險!要是美國斷了中國油路就完蛋了,這些話都是新聞媒體炒作,博人眼球,中國的煉化石油產能量,無人取代,如果真斷了中國石油,問題是中國本身有石油,不怕任何人訛詐,完全可以消耗五十年,後果就是全世界的石油跌了,全世界的衣服,柴油氣油都漲價了,說起軍用油,第一品質,航空煤油,這些是非賣品,已中國的生產能力,我看軍用油哪怕發生戰爭也可以消耗百年,絕對保證所有飛機坦克不斷油,日本的石油儲備只是個笑話。


三炮傾人國


東南亞確實具有成為世界工廠的潛質,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且用工成本低,地理位置優越。但東南亞卻沒有發展成為世界工程。東南亞所有國家加起來,GDP總量還不足中國的1/4,工業產值還不足中國的1/5。


有世界工廠的潛質,卻沒有發展成為世界工廠,東南亞缺了什麼?當然是缺了中國有而東南亞沒有的特質。是那些呢?

第一,缺乏完整的產業鏈。要成為世界工廠,當然不能只生產幾個商品,而是能夠生產絕大部分工業產品。我國是全球公認的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沒有之一。上至飛機、衛星,下至紐扣、螺絲釘中國都能生產。除了能夠生產成品,中國還能製造廠商品所需的工業設備。這一點非常重要。整個東南亞地區沒有一個國家的產工業產業鏈是完整的,工業生產設備更是要從中國、日本、韓國進口。就拿越南來說,它每年要從我國大陸地區進口大量的工業設備,為此要耗資數百億美元。


第二,缺乏訓練有素的勞動力。前段時間奧巴馬伕婦出臺了一部紀錄片叫做《美國工廠》。從這部紀錄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工人不僅生產效率高,而且技術熟練,聽從指揮,服從管理。一個國家光有先進的生產設備還不夠,如果沒有熟練的產業功能設備是不可能憑空運轉的。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非常富有,他們能夠買最先進的設備,到他們就是買不來工業化。為什麼?缺乏產業工人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這個世界上,中國或是對“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體會最深的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我國投了鉅額資金進行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機場、能源水利、港口,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一點都不落後於發達國家。但是在東南亞地區,除了少數國家,其他地區基礎設施還相當不完善。菲律賓、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基礎設施非常落後。



當然除了以上幾個原因之外,很多原因制約東南亞成為世界工廠。歡迎網友補充。


財經知識局


成為東亞的經濟附庸,這是東南亞國家最好的出路。

其實就是經濟殖民地了,之所以沒用這樣的字眼,因為有些顯得殘酷。

不過,這個沒有辦法的事情,在其他大洲,這樣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

以德法為中心的歐盟,德國號稱歐洲經濟發動機,歐洲幾十個國家,以德國為經濟中心進行產業分工,大量的中東歐國家淪為德國的經濟附庸,他們向德國源源不斷地輸送原材料和勞動力,同時德國的中高端工業品源源不斷地佔據著歐盟大市場。

在西歐經濟體系的強勢攻勢下,諸多原來華約體系的國家,諸如波蘭、前南地區國家,他們原來擁有自己的工業體系,甚至還能造汽車、飛機、大炮,隨著被逐漸納入歐盟經濟體系,他們原有的工業體系被逐漸摧毀,淪為低端工業國。

現在的歐洲,烏克蘭人拼了命地要往波蘭跑,波蘭人拼了命地想往德國移民,即使是烏克蘭的一個教師,只要有機會,他都願意跑去波蘭做一個農民,因為,距離西邊更近了。

在美洲,整個拉丁美洲和加拿大,幾乎都是美利堅的經濟附庸,美洲距離其他大洲太遠,距天堂更遠,但是距離美國很近,所以,整個拉丁美洲的人源源不斷地向美國移民+偷渡,迫使特朗普不得不想盡辦法修牆。

整個拉丁美洲的經濟非常依賴美國市場,美國幾乎是所有拉美國家的第一貿易大國,他們為美國提供各種需要的商品和原材料,同時從美國進口需要的工業品和科技產品。

中國現在還不是很強,所以這幾十年,一直在拼了命地進行經濟趕超,大規模地搞各種科研,在科技、經濟、工業領域一飛沖天。

等到中國完成產業升級,經濟巨人定型之後,其龐大的經濟體量會對整個東南亞形成黑洞效應,東南亞國家除了繼續充當代工地、當組裝流水線和低端工業品生產國,幾乎無路可走,想要進行產業升級和複製中國經濟更是痴人說夢,因為你努力再多,你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無法獲得市場認同,就無法在產業升級上進行突破。

目前,除了在文化上比較接近中國的越南,在努力了30多年後,比較有希望變得富裕一些,再去掉新加坡,其他國家要發展,真的很難。

從古至今,一個時期內,成功必然只屬於少數國家,其他大多數國家必然需要大國的庇護下,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這話雖然說得有點殘酷,但幾千年來,一直如此,無數文明國家起起落落,其實能混到現在的民族和國家,都是幾千年人類文明的勝利者。

當然,我們不用所謂的“經濟附庸”這類殘酷的字眼,我們使用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當然我們也是希望全世界人民過的“更好一些”,所以,我們把技術、資金傳播到全世界,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向全世界複製,逐漸形成“天下大同”的美好人間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東南亞,好好發展旅遊、文化產業,其實也挺不錯的。


雲中史記


東南亞國家能夠複製中國製造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有四:

首先,缺乏制度優勢,中國奉行的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協商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具有極高的決策效率和強有力的執行力,而且穩定的社會為集中精力專注發展經濟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是多數奉行西方所謂民主制度國家所望塵莫及的,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能夠在較短的時間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推動力和根本保障。西方人鼓吹越南將會成為發達國家,這是不可能的,原因在於越南政體做了些民主化的改革,這樣一來,就等於把一個原本高效的政府變成了像西方國家一樣的低效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缺少政府強有力的推動力是很難取得跨越式發展的。

其次,是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是勤奮的民族,吃苦耐勞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這是大多數國家的民眾所不具備的,東南亞國家也是如此。

第三,受教育的熟練勞動者。中國現在基本上沒有文盲,中國人非常注重教育,而且,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很強。有人說我們是山寨大國,其實就是我們學習能力強的表現,許多東西雖然過去中國沒有,只要中國人看到了,我們不但很快就能仿造出來,而且,性能不僅不比原版的差,價格都能做到白菜價,這也是西方恐懼中國人的原因之一。東南亞國家不具備中國人的學習能力,也沒有中國那樣規模的熟練工人。

還有,中國是超大型國家,而且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經濟體,龐大的消費市場舉世無雙,不會受制於海外市場,所以,中國製造不會因為海外市場出了問題就被扼殺,而且除了不長眼的美國佬,基本上沒有國家敢挑戰中國,那是要砸了自己的飯碗的。東南亞國家本身國內市場規模小,都是外向型經濟體,受制於海外市場,也就是說海外市場決定著東南亞國家的命運。


海闊天空285454586


東南亞想要複製“中國製造”的經濟奇蹟欠缺的東西太多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欠缺三點。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體制,缺乏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缺乏中國人拼搏進取、努力奮鬥的民族精神。

東南亞地區的國家中央政府大都鬆散無力

整個東南亞地區,只有越南的中央政府能夠實際控制國家的每一寸領土,國內並不存在反政府武裝。剩下的東南亞各國中央政府,一個比一個鬆散,國內反政府武裝林立。

這種情況最突出的兩個東南亞國家就是緬甸與菲律賓了。緬甸國內反政府武裝數量眾多,在中緬邊境線上活躍的就有果敢、佤邦、克欽等多隻反政府武裝,緬甸中央政府根本管不到這裡,當地高度自治。


菲律賓的情況比緬甸更糟糕,菲律賓國內面積第二大棉蘭老島上生活的全是反對菲律賓政府的武裝勢力。哪怕以強硬而著稱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對於棉蘭老島也是無計可施。

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就不可能有一個穩定的發展局勢,就是發達國家想要進行產業轉移也不會選擇這些國家。越南就是因為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維持了相對穩定的治安狀況,才成為承接產業轉移最多的東南亞國家。

東南亞地區聯合起來也湊不出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

縱觀全世界,滿打滿算真的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國家加起來不到二十個。遺憾的是,這二十個國家裡並沒有東南亞國家。就是把所以東南亞國家是工業合在一起,都不能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東南亞就是承接發達國家與我國的產業轉移,也只能承接那些科技水平最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附加值更高的高精尖產業,東南亞國家只能望洋興嘆。


也是因為缺乏完整的工業體系,東南亞國家沒有工作機會來吸納農村人口。所以東南亞國家只能發展農業、服務業、觀光旅遊業來吸納失業人口。但是這些產業並沒有不可替代性,只能一時提振國家經濟,不能真的讓東南亞國家強大起來。

缺乏拼搏進取、努力奮鬥的民族精神

東南亞國家基本都是熱帶或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溼潤物產豐富,不需要多麼努力的勞作就可以養活自己。這導致了東南亞國家人口養成了得過且過、混吃等死的民族精神。

而我國恰恰與其相反,龐大的人口帶來的生存壓力讓我們養成了拼搏進取、努力奮鬥的民族精神。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清朝中後期沿海地區掀起了下南洋的風潮。


就是靠著能吃苦願意奮鬥的精神,也就不到兩百年,華人成為了東南亞各國最富有的一個群體。而當地土著只是和他們的祖先一樣混吃等死,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

也是靠著這樣的民族精神,我們從建國時的一窮二白變成了今天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空前強大。因為民族精神的不同,東南亞是無法複製中國的發展奇蹟的。


複製中國發展的奇蹟,只是東南亞各國遙不可及的一個夢罷了。東南亞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70%以上的國民都是華人。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吖! 不方便的話,也謝謝您看我的回答!

大澤遺珠


首先,東南亞不是一個整體。按照一般的地理界定一共有11個國家。中南半島上的國家一共有5個,分別是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島國一共有6個。分別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文萊和東帝汶。雖然現在有一個東盟組織,但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其一體化水準受制於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層次較低的限制,始終處於較低水準。拿東南亞作為一個整體和中國進行比較,其實並不合適。

而東南亞又是全世界各地區當中內部文化差異最大的一個區域。東南亞這個區域本身就不是因為文化原因而歸類在一起的,實際上是因為西方殖民者的原因才被強行的整合在一起。中南半島上的5個國家,在歷史上普遍既受中國文化影響又受印度文化影響。在宗教信仰上,除越南以外,普遍信仰南傳佛教,越南受中國影響主要信仰大乘佛教。

而6個島國,在歷史上是多種文化入侵,勢力極為複雜交錯的地區。菲律賓在歷史上先後被西班牙和美國殖民,因此就形成了既受西班牙影響,又受美國影響的特殊殖民地文化。從宗教信仰上看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但是國內又普遍使用英語。印尼,馬來西亞和文萊都是穆斯林國家。新加坡推行信仰自由,實際上有意壓制穆斯林勢力。東帝汶又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歷史上是葡萄牙殖民地,所以通用帶有濃厚當地色彩的葡萄牙語。也就是說世界三大宗教,在該地區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世界三大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對東南亞地區都有深厚的影響。

從人種上看,除了當地的土著居民以外,東南亞國家很多還有大量來自中國的移民後裔,印度裔移民在某些東南亞國家比例也不低。因此東南亞這一地區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文化宗教人種上面,高度多元化雜揉化。

其次,東南亞國家除了少部分國家以外,幾乎沒有什麼野心可言。在中南半島上,可能越南的野心比較大。越南現在通過歷史上的原因,深度介入老撾的社會政治。但是越南和其他三個國家的關係並不好。綜合實力上看,越南也不見得比泰國有優勢。而且越南始終面臨著中國對它的壓制,很難在東南亞做大。雖然有野心,但畢竟能力不足,還有一個強大的鄰居壓制,長期來看,成不了氣候。

6個島國之中綜合水準最高的是新加坡,但畢竟國小人少,綜合國力其實並不如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這樣的國家。對於它來說能夠保障自身的安全就已經不錯了,野心實在太奢侈了。印尼雖然發展水準較差,但畢竟人口和領土在這6個島國之中,都具有顯著優勢。野心還是比較大的。另外印尼也是穆斯林國家當中人口最多的,是世界人口十大國家之一。所以印尼除了在東南亞地區有野心之外,對於穆斯林事物也有野心。不過,由於其綜合實力要比馬來西亞差一些,有野心也很難做大。穆斯林世界也很講究血統,非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往往被歧視。印尼的人口以馬來人為主。不受阿拉伯國家,比如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認可。在穆斯林世界的發言權其實也不高。

再次,中國模式是不可模仿的。原因有三點。一,像中國這麼大人口和領土面積體量的國家,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學習。二,中國的文化底蘊之深厚在全世界無出其右,並且早就已經實現了整個大國家內部的統一協同,這是東南亞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到。三,中國從晚清以來,經過百年的革命歷程實現了整個社會的全面變革。這為中國經濟在解放以後的轉型調整以及改革開放後的騰飛奠定了充分的政治基礎。

東南亞國家根本不具備前兩條。東南亞國家絕大部分在近代的時候都是西方殖民地,二戰以後憑藉著特殊的歷史契機獲得獨立,大部分沒有經過徹底的社會革命,傳統社會的殘餘非常深厚,對於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是極大的。所以第3條也不具備。

那麼很多人吹捧的越南,能否複製中國的成功?

實事求是的說,越南一直在模仿中國,但不可能超越中國。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在第3條方面做得還相對不錯。但光做好一條是不夠的,前兩條先天性的差異就決定了越南不能複製中國的成功。

另外再說一點,由於越南內部權力機制不是太穩定,再加上國力弱小,所以越南在面對西方國家的時候,並不能很好的維護自身利益。前一段時間,有新聞報道說越南準備放棄以國有經濟為主的模式換取西方國家在貿易方面的優惠。這件事情實際上反映了越南在對外經濟談判時候沒有地位,不得不接受西方的苛刻條件。不難預測,由於越南經濟相對弱小,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傳導,當越南經濟處於衰弱週期的時候,西方資本將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越南的國有資產。越南革新開放的成果,很有可能像97年金融風暴中的泰國和馬來西亞一樣被西方資本收割。

最後,東南亞國家只有新加坡成功的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躍入發達國家行列。馬來西亞和泰國在達到中等收入之後,經濟發展長期停滯。越南雖然發展較快,但因起點較低,在後續的發展當中,前景還不見得很好。就東南亞的整體發展局勢來看,是人類多種宗教和文化以及人種的十字路口,這樣的地區很難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大國,主要是因為碎片化非常嚴重。


zyb38537240


要複製”中國製造”奇蹟?唯一的方法,統一東南亞,複製另一箇中國!

這當然是夢話,十來個東南亞國家,民族複雜,政治制度不一,經濟規模與基礎參差不齊,誰來規劃統一的發展思路?誰能有強大的政策與規劃執行力?都沒有也不可能有!



我們得益於全國政治的高度統一的社會主義制度,得益於建國初期後全國一盤棋指導思想下下,各族人民各路英才團結一心打下的完善的工業基礎體系和工農業合理佈局,得益於老一代領導人對人民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得益於改革開放條件下正逢其時,努力奮發的龐大的有素質,守紀律,吃苦耐勞的勞動大軍,才有了本世紀來我們的厚積薄發。也許當時沒有人感覺到我們的進步,但所有的優勢匯合起來,在某個時間點瞬間閃亮登場,別說外國人,就是我們自己,埋頭忙碌了一陣子後,也在轉身回望之時,不相信自己竟取得了如此絢麗的成就!



就算有號稱”小中國”之稱,什麼都模仿我們的越南同學,近年來經濟發展也很快,但受限於地域資源,人口規模,根本無法代替或複製我們的奇蹟,其他國家,亦受限於制度模式,政府執行力,更不可能,除非東南亞國家形成如歐盟那樣的聯合體,統一行動……



那想想也頭疼,東南亞要一條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光不切實際的雄心勃勃,要複製”中國奇蹟”是不可能的,只有找準自身定位,融入我大中國經濟圈,成為大中國經濟鏈上有力的組成部份,才能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