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阳谷县莲花池发展史记

莲花池村,位于阳谷县城西南17公里,金斗营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里,南北宽约2里。户籍人口6500余人,下分七个行政村。耕地6209亩,土地肥沃,排灌配套设施齐全,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另有大豆、花生、棉花等,莲藕为特产。

历史悠久

莲花池村因村南莲花池而得名。莲花池为一古代湖泊,明嘉靖《山东通志》、明万历《兖州府志》等均有记载。随着治理洪水,以及围湖造田,莲花池逐渐消失不见,至清康熙末年《寿张县志》就已被列入古迹章节。明清两代以及民国、建国初期,莲花池都属于原寿张县。直至1964年寿张县撤销,莲花池村划归阳谷县。元以前之村史、居民无考。传说武氏、李氏、蔡氏(已搬走)为莲花池“老户”,早在元代或以前就定居在莲花池。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居民为杨氏。有杨德(又名杨得)值元末兵燹,自安徽砀山移居今阳谷莲花池,是为莲花池杨氏始迁祖。

至明初,政府组织移民,程、翟等姓自山西洪洞迁居莲花池村。明代前期,李氏其中一族,自胡沙沃迁来。明万历时期,侯姓从寿张县侯那里村迁居村东首。清末明初又有刘、孙等姓搬来。清末、民国,人口移动加速,本村又增加了任、王、陈、钟、魏等多个姓氏。于是形成了今天莲花池的姓氏格局。今天,莲花池姓氏有杨、程、侯、翟、武、刘、李、王、陈、钟、孙、任、岳、张、魏、仝、闫、赵等18个(不含妻子姓氏)。按照人口数量,分为“一大、三中、数小”。“一大”为杨姓(约3500人),为花三、花五、花六、花七四个行政村的主要姓氏;“三中”分别为侯、翟、程姓,各有几百人,分别是花一、花二、花四村的主要姓氏;“数小”,主要有武姓(200多人)、刘姓(100多人)等。

古迹众多

莲花池旧有真武庙、关帝庙、七星庙、三官庙等庙宇,村中还有杨氏、侯氏两座祠堂,以及明朝进士杨瓒“司谏坊”、杨氏先茔“杨老林”等。

真武庙建于明成化年间,占地3亩余,夯土台基高3米,又称大台庙。真武庙为三进院落,“目”字形。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文昌阁、前殿、大殿,分别供奉文昌帝君、碧霞元君、真武大帝。大殿前两侧建有东西厢房。围墙为土墙。东厢房外侧台基下有五道庙(又称无梁庙),东临南北大路。庙前有池塘数亩,称大台坑。庙的东南角,有一水井“八角琉璃井”。此庙毁于大跃进时期。

关帝庙位于村东,建于乾隆年间,庙为三间,长10米,宽6米,高丈许。此庙后被洪水泛滥淹没。光绪二十二年(1896),村人组织重建。后于1958年被毁。

真武庙和七星庙已不存,但真武庙会(农历三月二十日)和七星庙会(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传承至今。因庙中有泰山奶奶(碧霞元君)楼,真武庙会又被称为娘娘庙会。因碧霞元君掌管生育,常有妇女挑着香火和贡品,口中念念有词,来求子或还愿,后演化为文艺形式——担经曲。

杨氏祠堂占地600多平方米,主建筑有门楼、殿堂、厢房,青砖铜瓦,古柏蔽日。祠堂毁于1958年。1987年,杨氏族人重修祠堂。

侯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占地一分五厘。祠堂三间,后被毁,旧址变为小学。2016年,侯氏重修祠堂。

《寿张县志》记载,莲花池村旧有司谏坊,为表彰杨瓒的德行而立。杨瓒,字廷器,生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历监察御史、吏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有敢言风。朝廷褒奖杨瓒德行,封赠其父母,并修建司谏坊。

莲花池村西一华里处,有一片占地数十亩的明清墓群,松柏成林,当地人称之为“杨老林”,是莲花池杨氏先人之茔。年代最早为杨德之墓,他生于元末,逝于明初。墓前原有石碑坊,华表、石狮、石猴、石马等。历经破四旧等运动,加上砖瓦窑取土,石刻、松柏早已不存,坟茔亦所剩不多。

村西共青希望小学校园内有建于1898年的百年青砖古楼一座,为现存最早建筑物。解放初期改建的供销社,前身是清末四合院,至今房屋陈设、售卖货品仍保持计划经济时代风貌。原在村西有土寨墙,称为“圩子”“围子”。村中段有桔槔井,以及舂米大石臼,亦为重要坐标物。

红色沃土

1938年夏天,申云浦代理竹口小学校长,在竹口、莲花池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建立了以张惠民为书记的党支部。

1942年9月27日,日寇“铁壁合围”,扫荡冀鲁豫边区。范县县委、县政府从葛口向东转移。王镜如(曾任中共云南省顾委常委)同县独立营相遇,一起转移到莲花池一带。他们与从冀中突围出来的黄敬同志(时任冀中区党委书记)以及冀中南下支队一起在莲花池活动,后来转移到今莘县樱桃园附近。

1943年秋,日伪军在莲花池村西修筑据点,占地3至4亩。11月6日,曾思玉率冀鲁豫军区二分区七、八团拔掉敌伪军在侯庙和莲花池的据点,生俘伪军中队长李学德、刘金声以下200余人。11月9日,抗日四支队发表《为攻克侯庙、莲花池告寿张县民众书》,言明“在莲花池街上当众处决了人人痛恨之胥小队长。”

1945年7月,八路军攻打阳谷县城,“(寿张)三区莲花池的民兵班护担架、送伤员,不辞劳苦。”“(21日晚)民兵一个班,掩护担架30副到火线,随从主力打进东门,在敌人反冲锋当中拉了3个伤号,放到担架上抬回来。”同时,莲花池群众到前线给人民子弟兵送给养。相关事迹登载在《冀鲁豫日报》。

1947年,专区文工团、音乐训练班、戏曲训练班相继在莲花池成立,莲花池成为冀鲁豫二专区的文化中心。

1947年8月,作家于黑丁到莲花池采风,根据土地改革情况进行创造,塑造了铁面无私的小说人物“杨钦”。

1947年9月,原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王亚平(时任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到莲花池考察,后写诗歌赞扬莲花池的女民兵,收录到《黄河英雄歌》。

1948年4月3日至6月3日,冀鲁豫区第九地委第二期整党在莲花池村进行。

1948年夏,冀鲁豫九专署在莲花池村成立小学教师轮训队。

在阳谷县志上,列有莲花池籍的八路军、解放军烈士27人。尚有国民党籍的抗战烈士数人,如坚守岗位被日军杀害的吉林额穆邮局局长杨甲辰,邹韬奋在《生活周刊》撰文纪念《敬悼殉难的邮局长》;牺牲于安徽蒙城抗日前线的黄埔军校第16期毕业生杨海涛;牺牲于缅北的滇缅远征军杨海宽等。

教育兴盛

旧时,莲花池村有私塾,讲授知识以四书五经为主。近代以来,村人立志创办新式学校,并涌现出杨奇璇、杨沛如、杨伯顺等办学先进人物。新中国建立后,莲花池村先后存在寿张县三中、阳谷县四中、莲花池中学等初高中学,至今仍有共青希望小学、莲花池东小学两所小学。

1920年,杨奇璇开始教村民识字。清晨在村外树上挂小黑板,让村人先认字再去种田。他还办夜间识字班,碰到夜间需要喂牲口的,主动提出帮人喂牲口,也要劝人识字。1928年,杨奇璇腾出自家房屋创办初小,除教授国语、数学,还开设钢琴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业余时间采桑养蚕。同时将学校作为改造乡村社会的窗口,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男女平等,反对裹脚等。抗战爆发后,小学停止运作。

1930年代初,山东省准备建立第八乡师。因烟台、福山两地相争,教育厅举棋不定。秘书杨沛如向教育厅长何思源建议挪到寿张县,何思源同意。杨沛如召集金斗营的王聘三、蔡楼的蔡蕴之、武口的马春海、高庙的张景颢商议此事,并专人到寿张县联络此事。后经寿张县一致努力,终于在莲花池建成山东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

1955年,寿张县决定新建一处中学,传已有校址。时任莲花池乡教委的杨伯顺听后,立即找上级申办。他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仅1955年就徒步往返寿张、聊城数十次,总行程数千里。无经费,他自带窝头,喝凉水,夜不住店,破敞篷和衣而卧。历尽千辛,与乞讨办学的武训无异。此举感动了领导,恰巧建校征地未妥,上级便决定这处中学建在莲花池。别人问杨伯顺图啥?他说:“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学校,百年大计,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中学在1956年建校,1957年招初一新生,始称寿张三中。1958年12月,阳谷寿张合县,称寿张六中,1964年撤销寿张县制,莲花池划归阳谷县,称阳谷四中,1984年机构改革,改称莲花池中学;2005年,与金斗营中学合并,称金斗营中学莲花池校区,2007年,学生全部搬入金斗营中学,至此莲花池中学停办。这所中学是阳谷县西南部地区中学教育的开端,也是高潮。

1993年夏,金堤河流域遭受洪涝灾害。莲花《景阳冈》 2019年 第3期 63 池村受灾严重,中心小学受损,数百名学生只能在危房中上课。团省委从全省特别团费中拨款20万元,又经多方援助,上下一致努力,最终在莲花池建起共青希望小学,实现莲花池村建设一所现代化小学的夙愿。

莲花池学子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明清时候,有进士杨瓒、武进士杨奇璇、武解元杨奇瑛等。尤其是光绪戊子年(1888)山东武乡试,杨奇瑛中第一名,武解元;杨奇瑶中第四名,武举人。清末有大学生两人,杨奇琩(奉天测绘学堂,莲花池第一名大学生)、杨育生(日本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莲花池第一名留学生)。民国时期,大学生有杨江生(日本盛冈高等农林学校)、杨焕章(日本爱知医学专门学校)、杨亚超(北京大学、日本京都医学院,莲花池第一名研究生)、杨廉泉(四川大学)、杨沛如(北平朝阳大学)、杨浩然(中国公学)等。杨育生、杨焕章是原寿张县最早的两名留学生。解放初期,又有杨吾扬(南开大学)、杨少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侯昭坤(山东师范学院)等。文革期间停止高考,村民教育受到影响。恢复高考后,仅1977、1978两年,就有杨可生、杨兴彬、杨世生、武继元、武继扬等多人考入大学。

历年来,村人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数百人,涵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名校,还有毕业于加州大学、京都大学、釜山大学等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高校多人。限于篇幅,其他名字不再一一列举。

文化繁荣

莲花池在文化方面成绩较突出,涌现出戏剧、绘画、秧歌等多方面人才。

1947年4、5月份,在莲花池村成立了冀鲁豫二专区文工团。文工团下设五个部门:戏剧组、宣传队、曲艺队、艺术部、总务科。夏天,同样在莲花池村开办的专区音乐训练班合并至文工团。秋天,又在莲花池村开办戏曲训练班,近百名来自阳谷、寿张、范县、朝城等县的京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艺人接受了培训。

文工团既改编旧剧种,又排演新剧,如《打渔杀家》《天波楼》《绿牡丹》《彩仙桥》《卢龙征北》等,新编历史剧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拳打镇关西》等;现代剧有:《白毛女》《桂祥翻身》《变天账》《小二黑结婚》、陕北秧歌舞等。

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冀鲁豫二专区文工团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在今聊城、濮阳、菏泽等地区为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作出了应有贡献。

集体经济时代,莲花池村建起河北梆子剧团,杨海珠任团长,并到周边县市演出。

冀鲁豫二专区文工团以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为主线,在绘画方面创作了很多新题材,如大量的彩色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四幅屏、八幅屏等宣传画,以及以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总路线为内容的扇面和新年画等多种形式的反映战争、土改的宣传画。并从堂邑、郓城等地请来十多名木刻、绘画艺人,改造旧年画,刻印宣传画。

本村艺人还积极出村参加活动,1947年2月,冀鲁豫文联供应部在阿城成立民间艺术研究会。来自聊城、阳谷、范县、冠县、南乐等十三个县的七十多位艺人出席,本村的绘画艺人杨德懋、杨奇元参加这次盛会。研究会对二人做了介绍。

受过新式美术教育的,主要有杨沛如之妻徐见远(1900—1987),她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师从徐悲鸿工素描。周爱周在济南举办爱美美术中学时,徐见远担任素描课教师,且推荐瞿园初先生(瞿秋白之父)到该校任教山水课。

莲花池秧歌舞者虽主要为女同志,却有很多英武之气。抗战、解放战争时期,莲花池就排演了很多拥军秧歌,获得上级和各界的好评,并由此带动了妇女工作。今日,本村有秧歌队数支。莲花池夯歌也是远近闻名。

2018年8月25日,中元节,莲花池村举办首届河灯会,在金堤河中施放河灯,河灯种类多样,系用芦苇、竹片、纸张等材料精心扎制而成。活动还准备了文艺节目,“坠子大师”郭永章献唱《报母恩》《老来难》等经典曲目,还有精彩纷呈的京剧、歌曲、杂技表演,吸引了周边数万群众参加。

人才济济

明正统年进士杨瓒,官给事中、右参议,因为敢言,朝廷敕建司谏坊。武进士、参将加副将衔杨奇璇,在家乡办学校、种桑养蚕、防治风沙。武解元杨奇瑛,工于骑射,力拔千钧。莲花池村武氏先祖武大成年高德劭,乐善好施。

民国时期主要有,医学专家杨育生、黑龙江省水利委员会主任杨奇琩、少将衔陆军步兵上校杨可传、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代理秘书长杨沛如、体育健将杨翠芳。杨育生爱知医学专门学校(今名古屋大学)毕业后,曾任山东省最早的官办医院济南中西医院院长。后创办育生大药房,为济南有名的私立诊所。1936年委派杨明宪回乡,在寿张城内开设“济时医院”,促进了西医在原寿张县的发展。杨奇琩曾任黑龙江省森林局技师、省水利委员会主任、同善堂教授兼交涉主任,并创办《奎生日报》。1916年2月,时任军需官的杨可传,厌恶袁世凯称帝破坏宪政,遂将所领北洋军阀军饷援助蔡锷的护国联军,并跑到云南。1933年,杨翠芳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获得全国女子铅球第四名。1935年,山东省第八届运动会,杨翠芳获得女子铅球第一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才更多。杨亚超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山东省临床儿科和地方病防治专业奠基人、著名儿科专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曾在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78年3月,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其妻张普云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山东医科大学教授,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尤其是1964年—1975年,夫妻同时担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传为美谈。

杨少华与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妻子李庆瑗青梅竹马,两人放弃燃料工业部的优越环境,到边疆为祖国找石油。杨少华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庆瑗是石油系统的标兵,被称为“柴达木的冉妮亚”,央视《西部女人》电视散文的主人公。杨少华弟杨幼华、杨稚华、杨嗣华、杨子华等也是专家。杨吾扬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学专家。

据不完全统计,莲花池人因科研成绩,涌现全国人大代表2人(杨亚超、张普云)、全国政协委员1人(张普云)、全国劳模1人(杨亚超)、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人(杨少华、杨稚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杨亚超、张普云、杨幼华、杨稚华)、省政协委员1人(杨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