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金沙江畔的土法熬糖成為群眾致富“甜產業”

金秋十月,走進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灣碧鄉臘務堵村,村前寨後依然一片翠綠,共同孕育著傣鄉的甜蜜生活。坐落於金沙江畔的臘務堵村,當地人俗稱“坪子”,這裡的氣候乾熱、沙壤層厚實,非常適合甘蔗的生長。當地用土法熬製的紅糖品相好、口味俱佳,在臘務堵紅糖種植合作社的運作下,得到了消費者的一致認可,甘蔗種植也逐漸成為了臘務堵村群眾最甜蜜的致富產業。

楚雄:金沙江畔的土法熬糖成為群眾致富“甜產業”

“多虧有精準扶貧政策,我家在去年種了三畝甘蔗,榨出3千多斤紅糖,收入3萬多元,比我在外地打工都划得來!”曾作為臘務堵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建秀家依託產業扶貧政策,將原來種植稻穀、玉米的田地全部改種成甘蔗,並加入了村裡的合作社,加之外出打工增加的經濟收入,全家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並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

據李建秀介紹,她家有兩位老人需要贍養,兩個孩子一個上高中一個讀小學,家庭開支比較大,僅靠他們夫妻倆輪流外出打工支撐著。到了2017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了她家,在駐村隊員和鎮村幹部的幫助下,她將自家的全部土地改種了甘蔗。“今年我特意早早地和老闆請假,趕回來修甘蔗葉。現在是關鍵時期,及時修掉枯葉含糖量就會更高,今年肯定還能多賣點錢。”剛從麗江趕回來的李建秀,邊忙碌著邊笑著說到。

楚雄:金沙江畔的土法熬糖成為群眾致富“甜產業”

作為臘務堵紅糖種植合作社的主要帶頭人,周培榮是村裡的甘蔗種植能手,也是吃著土法熬製的紅糖長大的。在發展產業過程中,他在管理好自家甘蔗園的同時,還把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和新學的技術傳授給鄰里鄉親,特別是村裡的貧困戶,周培榮花的心思就更多了。“去年我家種了25畝甘蔗,收入超過了13萬元。因為我家種甘蔗的時間比較久,有什麼問題村裡的人也都願意找我幫忙!”周培榮說。

楚雄:金沙江畔的土法熬糖成為群眾致富“甜產業”

對於自家勞動力不足的農戶,會把種出來的甘蔗直接賣給合作社;對於自己技術不夠、擔心榨不好的農戶,則會請周培榮來做掌灶師傅,而他也不會向村民收取任何的費用。“自己苦點累點沒有關係,只要鄉親們能夠一起脫貧致富就行了。”每當談及這些,周培榮總是笑著說。有了合作社的帶領,臘務堵村種植甘蔗的農戶也越來越多,整個“坪子”放眼望去都是翠綠的甘蔗林。

楚雄:金沙江畔的土法熬糖成為群眾致富“甜產業”

“種植甘蔗易於管理,種一茬能收三到五年,榨糖留下的甘蔗渣粉碎後當飼料還能賣錢,經濟效益很不錯!”臘務堵村黨總支書記劉桂權介紹,現在全村已有超過150戶農戶在種甘蔗,種植面積達到了500多畝。“按去年每畝收成5000元計算,可以為我們村帶來25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如今看到越來越多的村民種上了甘蔗,劉桂權也有自己的謀劃,他計劃把村集體經濟和紅糖產業結合起來,最終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目標。

楚雄:金沙江畔的土法熬糖成為群眾致富“甜產業”

據悉,今年臘務堵村爭取到50多萬元的集體資金,全部投入到紅糖廠的建設中。“等紅糖廠建成後,我們就可以和合作社齊心協力,對我們村生產的紅糖進行統一生產、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提高我們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帶領更多的老百姓實現致富增收。”劉桂權說。(雲南扶貧熱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