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規模籌建公共住房,向“居者有其屋”發起衝刺

曾幾何時,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吸引了多少追夢者的目光,多少懷揣理想的年輕人堅定向南,為深圳的建設出謀劃策、添磚加瓦。而深圳也從未讓人失望,這座城市年輕有活力,從不吝惜向年輕人展現善意,給予機會。良性循環下,深圳的發展日新月異,2018年末常住人口達1302.66萬人,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21.98億元,人均GDP、空氣質量、專利總量等各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但高速發展之下,我市商品住房價格上漲較快,住房供需不平衡、結構不合理、保障不充分等問題日益突出,高房價、高房租正逐漸成為吸引人才、推動產業升級的“絆腳石”。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深圳亟需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供應,擴大保障範圍,不斷提升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努力讓全體市民住有所居。

好在,深圳從不會讓市民等得太久。

深圳大規模籌建公共住房,向“居者有其屋”發起衝刺

呈祥花園二期項目,共建設公共租賃住房2328套。(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2018年8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出臺《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提出系統構建面向2035年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將新增建設籌集各類住房17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總量不少於100萬套。近日,《深圳特區報》刊文《深圳大規模開展公共住房建房行動》關注我市住房保障問題,我市公共住房籌集、建設與供應再傳佳音。

明確多主體供給,豐富房源供應渠道,房源數量有保障。當前,深圳市、區兩級大規模開展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用地梳理和選址,並明確了用地供應時間計劃表。本月底至明年1月,深圳總共將出讓34宗公共住房用地,總用地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預計可建公共住房超過6萬套。此外,市、區兩級政府還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充分激發房地產開發企業、住房租賃經營機構等各類住房供應主體的積極性,豐富保障房籌集、供應渠道。與此同時,還創新開展租賃住房資產證券化業務,通過創新的金融手段,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為公共住房大規模建房行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從土地供應、房屋建設到資金籌措,政府部門不拘泥於形式,大刀闊斧、大手筆令人歎服,更使人安心。落到實處的政策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穩預期、穩房價、安民心的誠意。

構建完善的住房保障鏈條,確保“住有所居”。會議明確,位於原特區內的公共住房項目毛坯房最高售價低於5萬/平方米、位於原特區外的公共住房項目售價低至2萬-3萬/平方米左右。限價出售的保障性住房均遠低於同類地區商品房售價,為各類人才的安居奠定了堅實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住房保障體系不僅考慮到了人才安居問題,也為戶籍夾心層、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了選擇。在全市各類住房當中,公共租賃住房佔住房供應總量的20%左右,只租不售,租金為屆時同地段市場商品住房租金的30%左右,特困人員、低保及低保邊緣家庭租金為公共租賃住房租金的10%。一份份政策文件,一條條實施細則,多層次、差異化、全覆蓋的舉措讓公眾明白,探索建立“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撐、低端有保障”的住房制度絕非一句空話。

當下,站位高遠、格局開闊、影響深遠的住房制度改革已步入正軌,“十三五”期間,深圳規劃建設籌集40萬套公共住房的目前已達成31萬套,預計到“十三五”期末,特區政府將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向市民群眾交出一份優異答卷。但敢想敢幹、敢於創新的特區政府顯然並不滿足於此。據瞭解,在確保“住有所居”的同時,深圳將不斷提升公共住房建設和管理質量,完善周邊交通、教育、醫療、社區服務等公共配套設施,同步建設社區服務中心、長者食堂、幼兒園等設施,通過舉辦戶型研究設計競賽等活動,提升戶型設計和戶內裝修水平,確保全市公共住房住戶“住有宜居”。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一字之差,卻是特區政府心繫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真實寫照。

安居樂業,惟安居方能樂業。深圳特區政府一系列的安居保障政策、一系列公共住房項目的推出,極大地緩解了當前房價高企、房租高昂對人才安居、企業落戶所造成的困擾。但住房保障是一個長遠的、動態的工程,我們期望特區政府繼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創新的手段、高遠的格局推動住房保障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梁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