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沉重的“亡國感”,廉價的“芒果乾”

《中國時報》:沉重的“亡國感”,廉價的“芒果乾”

臺灣“中時電子報”日前發表評論曾說,民進黨“執政”3年多,因拿不出“政績”,“九合一”敗選後就製造“芒果乾”(“亡國感”)迷幻民眾,不斷升高兩岸對立,製造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恐懼”,加深彼此敵意,讓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但民進黨應該知道,自導自演可能弄假成真,造成心理學上的“自我應驗預言”效應,把臺灣帶向“自我毀滅式的終極陷阱”。

《中国时报》:沉重的“亡国感”,廉价的“芒果干”

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今天發表文章,直指蔡當局操弄廉價的“芒果乾”,愚弄臺灣民眾。全文如下:

臺灣真是個“奇蹟”之島,“亡國感”竟已成為時髦之物!許多年輕人就像配掛潮物般,不時將它掛在嘴邊,更由此鄙視起那些仍無“亡國感”的中老年人。

“亡國感”這“感”字用得好!

戲劇與人生有“悲劇感”一詞,談的是主人翁覺得天地獨獨對他不仁。對這感覺各人的反應不同,固然有因此而悲憤堅忍者,但更多時候,主人翁卻就以這感覺為自己的“不幸”找到情緒的出口。自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反而封閉了認知客觀環境以及與他人溝通的可能。

臺灣目前“流行”的“亡國感”就是如此。配掛此潮物的人自詡對臺灣處境能有自覺,也能為此發聲,但事實呢?

正如你身處實然的悲劇與從戲劇而得悲劇感是兩碼事般,真面對“亡國”與徒具“亡國感”也是完全的兩回事。畢竟,人身處悲劇就亟思脫離困境,且知道為此得付出多少代價;但從戲而得悲劇感並不須有任何實質的付出就能從“移情”中得到生命的洗滌,你依然可以馬照跑、舞照跳。

“亡國感”在臺灣被操弄成世代矛盾,諷刺的是:真曾經面臨亡國之痛的,卻就是那些被年輕人視為懦弱並向大陸釋出善意的“老頭”。他們歷經抗戰,當時真覺國家就要亡了,多少人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而投筆從戎。戰爭中犧牲的軍民固高達1200萬人,“筧橋英烈”中為國犧牲的飛行員年齡更就只20幾歲,他們都是社會精英,都該有大好前程,但“覆巢之下無完卵”,所以毅然從軍,以命相殉,這是真面臨亡國的感覺。在這裡,想不亡國,就得相應犧牲許多原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經歷過上世紀50到70年代的人,想必都還記得當年兩岸嚴峻對峙下的心口壓力。那時臺灣男子人人須當兵,當多久,抽籤決定。結訓時,抽中“金馬獎”的多數臉色發白,因為金門、馬祖是“前線”,哪天戰爭爆發了,能不能活著回來也還不知。

所以說,兩岸和解對走過那段日子的人而言是多值得珍惜。也因此,他們才不輕言用“對抗”作為兩岸關係的主軸,更知道即便美國“挺”你,上戰場也還是自己的同胞。

面臨亡國,生命其實是無比沉重的。平時你堅持、享有的,這時都輕如鴻毛。就像日本人講的“相較於死亡,生命的一切都只是擦傷。”哪可能是邊喝著咖啡,邊連著網絡,大談“亡國感”的?

這樣的“亡國感”很像戲劇,你不必真付出代價;這樣的“亡國感”也像虛擬現實的電玩,要成為英雄,只要在家裡多按幾個鍵。所以也可以就將沉重的“亡國感”直接廉價輕忽地說成“芒果乾”。

“芒果乾”是好吃的,“亡國感”卻是沉重的。現在在臺灣,大家不只不想當兵,還廢除了“軍法”,以為兩岸就只是嗆辣的,不會有戰爭,真打也不是自己上戰場。這樣地來談“亡國感”,臺灣還真是個“奇蹟之島”。

只是,奇蹟歸奇蹟,在戰爭裡,奇蹟是起不了作用的。而自以為覺醒的年輕人在享受這潮物之餘,或者也該對那從真實亡國處境走過來的人多點尊重吧!

(作者為臺北書院山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