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朝徽、欽二帝及在開封的宗室、朝臣3000餘人被金兵擄走,北宋正式滅亡。唯一倖免於難的皇室子弟——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稱帝,建立南宋。

宋高宗趙構即位初期,除了要應對金人的侵擾,國內也是危機四伏,各地民變、兵變時有發生,使得本就國勢疲弱的新興王朝更加雪上加霜。但為了順應舉國上下的抗金呼聲,宋高宗還是起用主戰派李綱為相,一邊抵禦外侵,一邊平定國內叛亂,穩定局勢。

期間,雖然顛沛流離,到處逃奔,但總算有驚無險,慢慢在江南安定下來。照此態勢,如果君臣同心、舉國同力,共御外敵,偏居江南的南宋也許會逐步收復北方失地。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靖康之變”形象圖

但此後高宗卻改變了抗金態度,罷免了主戰派李綱,重用汪伯彥、黃潛善、王淵等主降派,對金國採取乞降求和政策。即便後來迫於金國不斷入侵壓力而不得不抗擊金軍,甚至一度取得戰略優勢,也是以戰求和,不思進取,這種主和基調一直持續到高宗禪位,甚至影響到其後的歷代君主,直至南宋滅亡。

面對外侵,宋高宗的抗金態度之所以發生變化,背後有著深刻複雜的歷史和社會原因,如,宋朝歷來實行重文抑武政策、軍事勢力較弱;金國軍事強大,且以騎兵為主,作戰能力優於宋軍,等等。對此,後世史家學者也多有分析,不再重複。

今天我們重點從一場叛亂,分析一下宋高宗為什麼實行對外妥協議和政策。

這場叛亂,歷史上稱作“明受之變”,也叫“苗劉之變”——這場由兩個普通將領發動的叛亂兵變,從叛亂過程看,更像是一出蹩腳鬧劇:發起者聲望低、能力差、組織粗慥、訴求混亂,從開始到結束,前後不到一個月就草草收場,事敗身亡。

但就是這場看似不起眼的叛亂鬧劇,卻對宋高宗的對內、對外政策產生了深刻影響,並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南宋王朝的歷史走向。

下面我們就從這場叛亂的起因、過程入手,分析一下這場事變對宋高宗及南宋的歷史影響。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宋高宗趙構劇照

一、“明受之變”的背景和起因:洩怨憤、除權宦、分財產

南宋初年,宋高宗為躲避金軍追擊,頻頻南逃,期間對一直跟隨身邊的樞密院使、都統知王淵及宦官康履、藍珪等人及為寵信。1129年2月,金兵進攻時,王淵手握調兵大權,卻不思抵禦,鼓動高宗以巡視為名,一路出逃揚州、鎮江,杭州等地,隨行宦官康履等人一路作威作福,強佔民宅,甚至射鴨、觀潮為樂。

“帝在維揚,入內內侍省押班康履頗用事,妄作威福,諸將多疾之。及幸浙西,道吳江,左右宦者以射鴨為樂;比至杭州,江下觀潮,中官供帳,赫然遮道。”(《續資治通鑑》)

出逃中,王淵主動要求斷後,卻用戰船偷運自己的私人財物,致使大將劉光世的數萬兵馬無船過江而失陷敵營,引起朝臣怨憤。王淵雖然為所欲為,但由於他和宦官勾結一氣,高宗只是免了他的樞密使之職,改任同籤書樞密院事,不久又令其掌管樞密院,並給予處理事務不必呈報皇帝的特權。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宦官形象圖

高宗對王淵和宦官的寵幸,引起了兩個人的極大不滿——跟從高宗負責保衛工作的扈從統制苗傅和威州刺史劉正彥。苗傅自恃功勞很大卻提升太慢,對王淵勾結宦官受寵重用十分怨恨;劉正彥雖是王淵提拔,但有招降平定叛將丁進之功,也覺得朝廷對他封賞太少,加之王淵又收繳了他的兵馬,心中更是不平。

面對王淵和宦官的恃寵得得勢,二人憤恨不平的說:“皇上顛沛流離至此,那些人居然還敢如此囂張!”“傅等切齒曰:‘汝輩使天下顛沛至此,猶敢爾耶!’”(《續資治通鑑》)

二人雖然只是中級將領,但掌握護衛兵權,而手握重兵的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大將都在前線禦敵,這給二人叛亂提供了機會。

於是就聯絡同僚王世修、王鈞甫、張逵等人說:“如果殺了王淵和康履等宦官,為國除害,朝廷定不會怪罪,我們就有好日子過了。並鼓動士兵說:“除掉王淵和那些宦官,分了他們的財產,我們都能致富。”“向張逵建議誘說諸軍,掠取王淵及諸內臣家,人人可以致富。”(《續資治通鑑》)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苗傅劇照

於是苗、劉等人決定以“清君側”為名,發兵誅殺寵臣王淵及康履等宦官。但調兵權由王淵負責,他們就向王淵謊報郊外有盜賊,請求允許出兵平賊。

看得出,苗、劉發動叛亂的初衷很矛盾:一是忠義性:不滿權臣、宦官受寵專權,不滿朝廷對金軍入侵一味妥協避逃;二是私利性:清除權臣奸佞,發洩自己不被重用的怨恨,並瓜分其財產。而朝廷大將帶兵在外、權臣寵宦專權不得人心、北方士兵人心思歸、為利所誘等因素,則為叛亂順利進行提供了可行良機。

二、“明受之變”的過程:籌謀差、訴求亂、時間短

1129年3月26日,是宋神宗忌日,百官祭祀後上朝。苗傅和劉正彥提前在城北橋下埋伏士兵,等王淵退朝,宣稱他交結宦官謀反,直接將其誅殺,並隨後包圍了宦官康履的住處,康履逃脫,士兵大肆捕殺宦官100多人。

高宗早已得知叛亂消息,登上城樓責問苗、劉叛亂原因。苗傅先是山呼跪拜,然後厲聲斥責高宗寵信宦官,賞罰不公,用人不當,自己勞苦功高卻得不到提拔,要求高宗誅除康履、藍珪、曾擇等宦官。並放言宦官不除,絕不退兵。

高宗無奈,從城樓將康履用繩索放下,叛軍當即將其斬殺。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宋高宗像

斬殺了王淵、康履後,兵變的目的基本達到。但苗、劉並不退兵,反而大聲喊道:“陛下的帝位來路不正,以後如果(徽、欽)二帝歸來,將何以自處?”“履既死,帝諭傅等歸寨。傅等因前,出不遜語,大略謂:‘上不當即大位,將來淵聖皇帝來歸,不知何以處?’”(《續資治通鑑》)並要求隆祐太后一同聽政,高宗同意後,又進一步逼迫高宗遜位,立年僅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為帝,並已士兵可能失控生變相威脅。為避免生亂,高宗主動答應禪位給太子趙旉,並當即下發罪己詔書,當晚遷移睿聖宮,苗、劉二人把持了朝政。

第二天,太后垂簾聽政,大赦天下。根據苗、劉的要求,很快將黃潛善、汪伯彥貶降外地,將藍珪、曾擇等宦官流放嶺南,曾擇剛動身,苗傅就下令將其誅殺。苗傅還大封親信,並將高宗幽禁監督,將年號改為“明受”(故稱明受之變)。

宰相朱勝非知道苗、劉二人能力不足,見識短淺,便巧妙周旋於叛軍和太后之間,一邊迷惑苗傅,一邊擇機派人傳令前來平叛。張浚、韓世忠、張俊、呂頤浩等在外地抗金的重臣武將接到大赦令後,知道朝廷發生了兵變,於是謀劃起兵勤王。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被封為安國夫人的韓世忠妻子梁紅玉

苗傅得知消息後,想扣押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和兒子作人質。朱勝非和太后密議後,建議苗傅派梁氏前去勸說、安撫韓世忠。苗傅不知是計,爽快地答應了。梁氏母子日夜兼程,一天就到達平江。

為了穩住苗、劉叛軍,張浚等人一邊故意寫信說苗、劉忠於朝廷,一邊派人和朱勝非聯繫,勸說苗、劉請高宗復位。勤王聯軍發兵後,苗、劉自知大勢已去,只好接受提議,於4月20日提議,率百官奏請趙構復位。

高宗復位後,故意任命苗傅為淮西制置使,劉正彥為淮西制置副使,讓他們離開朝廷。苗、劉二人怕朝廷追究其罪責,向高宗索要免死鐵券,高宗知道二人學識淺陋,在鐵券上寫著“除大逆外,餘皆不論”,苗、劉沒有多想,就帶著2000兵馬逃之夭夭。

當天,韓世忠等勤王軍隊進城,先將城內叛軍頭目斬殺,然後乘勝追擊苗、劉叛軍,將苗、劉等頭目全部擒獲斬殺。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

“明受之變”的發動和平定都很順利,看起來更像一場鬧劇,這主要是因為叛亂的發起者苗、劉等人,聲望低,組織能力差,籌備倉促,缺乏具體規劃。從他們發動叛亂的初衷看,基本達到了除宦、洩憤的目的。

但隨著目標的順利達成,野心逐漸膨脹,訴求不斷變化,而他們的身份、地位、威望,特別是能力水平又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額外訴求。把持朝政期間,政令不通,遇到問題束手無策,缺乏有效應對策略,處處被朝廷牽著鼻子走,所以叛亂之初就註定了它的短命。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金兵屢屢南侵

三、“明受之變”的歷史影響:匡時弊、弱軍事、促議和

“明守之變”雖然像一場兵變鬧劇,而且持續時間很短,但卻對宋高宗以及其後的南宋朝廷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其中既有正面因素,也有負面影響。

從正面看——

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投降派勢力。叛亂者指斥朝廷重用投降派,部分將領遇敵不戰,使高宗意識到了朝廷對外侵實行妥協政策不得人心。其後,高宗迫於金軍的無休止入侵和社會上的抗金呼聲,重用張浚、韓世忠、岳飛等抗金將臣,全力抗擊外侵,取得幾次大勝,既震懾了金軍,又贏得了民心,穩固了政權。後期雖然還是以議和為主,但通過以戰求和,為議和增加了籌碼。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

抑制了宦官專權勢頭的復甦。宋朝對宦官勢力的抑制歷來比較成功。但從北宋末年起,至南宋初年,宦官勢力開始復甦,叛亂者的除宦訴求和行動,給朝廷敲響了警鐘。叛亂平息後,朝廷專門下詔,禁止宦官勾結軍官以及賄賂借貸、役使禁兵、干預朝政。

“丁巳,禁內侍交通主兵官及饋遺假貸、借役禁兵、干預朝政。”(《宋史》)並裁減宦官人數,明確宦官員額不得超過200人,這些措施,對抑制宦官專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促進了南宋政權的吏治改革。針對叛亂者指出的部分官員驕橫枉法、用人、賞罰不當等方面的政弊,統治者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全面實施仁宗時期的法律制度;賞賜標準提高,條例約束放寬;“舉行仁宗法度,應嘉祐條制與今不同者,自官制役法外,賞格從重,條約從寬。”(《宋史》)

下詔允許朝廷內外官民直言進諫,郎官以上官員上書陳述朝政缺失;詔令職事官分別推舉所知人才;合併相關機構,精間機構人員,減少財政支出;下令撫卹為國捐軀者家庭,並且錄用他們的後代,等等。

明受之變:一場26天的叛亂鬧劇,改變了南宋的歷史走向

南宋與金對峙地圖

從負面影響看——

進一步強化了朝廷重文抑武治國策略。兩個普通將領就能發動叛亂,逼迫皇帝遜位,使北宋以來皇帝不信任武將、推行重文抑武、以文治國的傳統再次在南宋得到延續和加強。經此事變,皇帝更加忌憚、不信任武將。這也是其後,在抗金形勢明顯好轉之機,朝廷屢屢撤兵,並收繳大將兵權的原因之一。而長期的重文抑武,勢必會削弱國家的軍事力量,導致南宋150年間,始終未能完成北伐大業、統一中原。

進一步強化了朝廷的對金妥協求和政策。這次叛亂雖然使朝廷意識到了妥協求和不得人心,其後加強了對金軍的抗擊,但叛軍對高宗皇位的正統性質疑,無疑擊中了高宗最敏感的神經。金國也看準了高宗的軟脅,多次揚言放回欽宗、另立新帝,以此要挾高宗。出於種種考慮,宋高宗在位期間,對金政策主要採取“以戰求和、以和為主”策略,不惜殺害抗金忠臣、向金稱臣納貢,維護自己的皇位。

(參考史料:《續資治通鑑》《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