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文化与制度,在早期受殷人影响,而后深受周文化的同化

​秦国的历史相当缺乏,特别是在春秋以前的资料几乎都没有了。可以说,除了《史记·秦本纪》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材料可以供人们参考。

而《史记·秦本纪》也要到秦侯以后,才有一些可循的年代线索。可知秦国在早期与周的关系,是遥远而陌生的,甚至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可以看出,他始终不曾西行至秦国,也就不难发现,其实在孔子心目中秦国仍是蛮夷之邦。《公羊传》更直指“秦者,夷也。”而韩愈也有“孔子西行不至秦”的感叹。

秦国的文化与制度,在早期受殷人影响,而后深受周文化的同化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秦人从游牧民族转而成为稳定的农业经济部落,也较当时其他诸侯国都晚。我们都知道,非子“好马即畜,养善息之”,直到周孝王时才封非子“邑之秦,使复续赢氏祀”,让他从此定居下来,秦才由游牧生活转而成为农业生活。

《史记·秦本纪》云:“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二曰若木……其玄孙曰费昌……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其玄孙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看来,秦国祖先的历史相当混乱,但可知虽然秦进入定居的生活较晚,但他们在大业、大费之后,秦人的祖先就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因为从此时由“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转而成为以父系为主的时代。

秦虽然进入父系社会,但他们的世系依然相当混乱,直到非子被封在“秦”地之后才稳定下来。虽说当时秦是周室附庸,但其地位的提升是在西周末期。也就是说,周王室的衰落时期,反而是秦的兴起时期。《毛诗序》曰:“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秦庄公时因为夺回犬丘,被周封为西垂大夫;而秦襄公八年时周平王即位,并且东迁至洛邑。

秦国的文化与制度,在早期受殷人影响,而后深受周文化的同化

《东周列国·春秋篇》周平王剧照

《史记·秦本纪》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秦襄公时秦成为诸侯国之一,而秦文公时开始有史。随后,秦文公纳岐兼收西周余民。秦国一步步由游牧民族定居下来,并且成为春秋诸霸之一。但周对他们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呢?既然秦开化较晚,是不是代表着他们仍保有原始部落的继承制度呢?

历来论及秦国的继承制度,大多深受童书业所说的“秦国早期行兄终弟及制”的影响,以为秦国与周的接触较晚,又地处偏远,所以其“封建”和“宗法”制度较为薄弱。

实际上,秦的历史与殷人相似,再加上环境恶劣,迫使他们没有办法接受华夏的礼仪制度。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在秦国始终没有成为确定的制度,用杜预所说:“择勇猛而立之”作为证明,说明秦不只没有嫡长制度,同时他们的宗法观念也很薄弱。

秦国的文化与制度,在早期受殷人影响,而后深受周文化的同化

《大秦帝国》秦国军队剧照

其实,秦国采用这样相对开放的制度,也是他们后来可以压倒其他诸侯的原因。那么秦人到底与殷室亲附,还是与周人相似呢?关于秦的祖先,有两种主要的说法:“东来说”与“西来说”。其实不论是哪一种,秦人与殷人曾有过密切的接触,这点事实不容抹去。

《史记·秦本纪》云:“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商纣之时,还有秦人先祖蜚廉、恶来父子辅佐殷商。所以无论秦人先祖是周还是商,秦人与殷商的关系是无法分割开来的。

有趣的是,在考古方面可以发现秦人与殷人的相似之处,也同样可以发现秦人与周人的关系。从比对秦国的考古出土与《礼记》、《诗经》以及周王室的陵墓等相比较,可以发现当时秦人在祭祀、陵墓上与周人礼制上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秦人在这方面是承袭至周人而来的。

秦在建国之后,接受了岐地,吸收了周王室的遗民,更接受了西周的农业技术。秦在立国之后,经济因此快速发展,由原来的游牧民族,成为可以输送粮食给别人的大国,而手工业、宫殿、陵墓、城市的建造方面,也都可以看见他们承袭自西周的技术和经验。

秦国的文化与制度,在早期受殷人影响,而后深受周文化的同化

《大秦帝国》商鞅剧照

虽说如此,秦国一直给人的印象皆停留在蛮夷,不属于周文化圈的一部分,或者认为是影响较小的地区。

连商鞅自己也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

商鞅以为在自己变法以后,秦国的人民才能像鲁、卫等姬姓诸侯国的风俗一样;而在这之前,秦国人民在父子、男女方面没有严格的界限。

综上所述,秦国的文化、制度,在早期既受到殷人的影响,而后又深受周文化的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