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在25岁之前想明白的五件事

导 读

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类报道纷乱杂扰,如乱花渐欲迷人眼,优质内容也逐渐变得稀缺,标题党横行,毒鸡汤泛滥。然而阅读需要沉淀,更需要累积,信息就是金钱,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会从各个渠道获取能为我们所用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知识,提升个人认知能力,这里每天分享新鲜· 价值 · 深度资讯,助你成就智慧人生!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微价值库】每天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25 岁大多数人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一两年了,25 岁之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迷茫,25 岁之后有些事情拎不清,社会对你就不会那么宽容了。


早已成年却依然茫然的人,需要一场认知突围。而这些认知最好在 25 岁到 35 岁——人生中最关键的这 10 年,就建立起来。

《认知突围》里说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他认为:

「大多数人对于某些问题就是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有些人身体成年了,心理却依然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无法独立地思考,无法坚定地做选择,无法清晰地评估风险和机会。就像巨婴一样,

一些基础认知没有建立起来,永远都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但生活不会一直允许他们当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1.关于将来

人生不存在一条既定的跑道

在教导孩子方面,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无形中给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人生是一场既定的跑道,看的见摸的着,我们都要在这个康庄大道或者是独木桥上奔驰。

事实上,人生道路不是谁都给自己定好的,它之间充满许多变数,关键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只能自己探求,过自己喜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

高考之前,我们每个人道路都是奔考名牌大学去的,我们上幼儿园、小学、中学,最后在高考这个考验面前,有的人通过了继续深造,有的人没有通过,早早走入了社会。

当大家都进入社会后,开始了迷茫,做什么样的工作,进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职业发展,这时,每个人都是面临一条条枝丫重生的道路。没有人能给你 准确回答,只能自己寻觅感觉。

我们和同龄人浩浩荡荡地一同出发,然后在分岔路口奔跑着散开。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真实的人生是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每个人都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根本无法像跑道一样简单地比拼出输赢。

所以,人生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成功,而是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人生。

彻底想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好处?

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一个假象的跑道上比较输赢,你最关心的不再是所谓的跑赢人生,而是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到达那个地方的路径。

你会一头扎进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环顾左右,整天因为谁谁赚得比较多,谁谁混得比我好而焦虑。

你会专注地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不再羡慕也不再盲从,不再因为别人出国而出国,因为别人考研而考研,因为别人跳槽而跳槽,因为别人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

你会开始追随你自己。


最好在25岁之前想明白的五件事


2.关于生命

阅历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

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越年老的人阅历越丰富,越年长者越聪明,其实这是错误的。

就像《认知突围》里说的:“单纯地计算经历过多少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的印记。有些人只需要几年就能走过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有的人越年长越糊涂,越执拗固执。有的经历大起大落的人,他们阅历越丰富,他们的情感经历越丰富,他们短短几年的经历,可能走过了别人一生都未完成的路。

我们不能说,阅历是由年龄决定的,只能说跟年龄有关系,但是由生活密度决定的。

3.关于安稳

体验多比享用安稳更有价值

人人都是向往安稳,这缘于人性的惰性和安全感。应届生一大学毕业,就急于考公务员,或者听从父母的布置,进大公司,他们求的不肯定是多少钱,而是心理上的一种安稳舒适。

可是很少有人问自己,到底什么是自己喜爱的事,自己适合做什么事。刚毕业的年轻人不闯几年,不多多经历体验几次,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喜爱什么,适合做什么。

人生是短暂的,每个人终有一死,这是命定的结局,死亡一旦来临,所有得到的最终都会失去。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就是奖励。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体验,是选择一成不变地过一生,还是在短暂的一生里,尽可能地看更多风景、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经历更多的不同的事?

至少相比安稳,我更想要体验更多。

人生就应该有一种不计得失、不畏虎狼的勇气:反正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我尽情体验就好了,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

4.关于金钱

实现财务自由,是要靠资产性收入

一个人收入分为两种:

一种是资产性收入,采用现有的资本本身带来的收益,如房租、股权分红、版税等

一种是劳动性收入,采用劳动酬劳换来的收入

财务自由指的是不长期不劳动,也能有钱花的被动受益。这个主要资产性收入,如果靠劳动性收入,一旦不劳动了,那么收入就没有了。

5.关于能力:

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在其他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永远有一群人不愁工作,他们在职的时候是公司的重用对象,一离职,猎头挤破头地给他打电话。

是什么让他们在雇佣市场取得主动地位?是稀缺性。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认知突围》的作者问了一个问题,环卫工人的工作十分辛苦,对城市来说又极其重要,为什么他们的收入如此之低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报酬,不是按劳动的辛苦程度来算,也不是按工作的重要程度来算的。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是按能力的稀缺程度来拿报酬的。

环卫工人的工作门槛低、可替代性强,就是工作内容辛苦、工作性质重要,也无法拿到高报酬。重要和稀缺是两回事,辛苦程度和创造的价值也不一定成正比。

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以稀为贵。所以想找到高报酬的工作一定要修炼稀缺的能力。在能力发育的过程中,永远问自己:我是否掌握了一般人不会的技能?

横向上,看一下哪个领域,缺口大,就业人员少?选门槛高、可替代性弱、经验值钱的专业学。

比如当医生,随着积累,经验会非常值钱,可是如果是办公室文员,经验就不太值钱,稍微一两年就是天花板。

纵向看,同样的技能,我是否比别人专研得更深、完成得更有效率?

烂大街的“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当然比不上“可以用英语流利地交流”,折腾一晚上只能做个平平无奇的PPT当然比不上一个小时就能做出让人惊艳的PPT。

纵向的稀缺,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温馨提示:此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微价值库】关注更多精彩还可以获得价值礼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