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笨孩子却能过钢琴8级,破局关键在三个字。

曹颖最近心情有点差,因为干儿子强强前两天拿到了钢琴8级的证书。看到闺蜜发的朋友圈时,从来百字好评的她,第一次只简单地评论了句“棒棒哒”。

她想不通,明明同一天出生,自家儿子壮壮三岁成诗,天天被人夸聪明,学个钢琴却学得拖拖拉拉的,10岁了才考到三级。闺蜜家儿子强强呢,由于早产,做事总有点笨笨的,却顺利考过了八级。

曹颖花几天时间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准备再让儿子努把力。可是,当她让儿子去练琴时,壮壮表示拒绝,“妈妈,我不想练了,咱不考级了行吗”?

从开始学钢琴以来,壮壮这样的话说了没有千次也有百次,曹颖见怪不怪,“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咱再坚持坚持,再努力一点,像强强一样也拿个8级证书,好吗”?

然而,这一次,曹颖没能劝住儿子,壮壮一反常态,摔上琴盖,冲出了家门。

相信,像曹颖这样,动辄劝孩子“坚持”,但孩子却非但没有因为坚持获得成功,还因为被父母推着坚持伤了心,最后两边都上不了岸的情况不在少数。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成功学上都信奉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琪拉·达克沃斯看来,一味鼓励努力和坚持,但凡没有成功就是不够努力和坚持的成功学都是不负责任的流氓行为

她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得出的结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恒毅力的高低。基于此,达克沃斯提出了恒毅力理论

也就是说,壮壮无法长期坚持练琴,不能像强强一样拿到8级证书,其实是因为他恒毅力太低。

一、什么是“恒毅力”?

安琪拉·达克沃斯对恒毅力下的定义是:恒毅力是由热情和毅力结合而成的一种能力,是对长期目标的热爱和坚持不懈,是人生得以成功的究极能力。

这里,包含了两个因素——热情

毅力。热情是前提,毅力是过程。

简单来说,比之单纯的“坚持”,“恒毅力”意味着有一个清晰的长远目标,并且会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去实现这个目标,哪怕不断遭遇挫折,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也不会放弃。

新生代育儿导师罗丽娜在她的书《教养力——给父母的12条顺势养育法则》里,将达克沃斯的恒毅力理论总结为了一段看似鸡汤实则十分干货的描述:

什么是恒毅力呢?

恒毅力是一步接着一步走下去;

恒毅力是牢牢抓住自己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目标不放;

恒毅力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投入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之中;

恒毅力是摔倒了7次,第8次仍然选择站起来。

为了更好地衡量恒毅力,达克沃斯还设计了一套量表来测试每个人的恒毅力指数。分数越高,也就意味着恒毅力越高,越容易成功。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恒毅力指数量表

但是,恒毅力指数是可变的,反映的是当下的你如何看待自己,通过刻意练习,它完全可以得到提升。

二、恒毅力高的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成功?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恒毅力高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的四个原因

(一)兴趣决定未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火种定律”,指的是孩子的兴趣就像一粒火种,只要被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恒毅力包含了两个因素:热情和毅力,而决定孩子热情度的,恰恰是孩子是否对此感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跟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一般会积极地去完成。而当面对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他们便会滋生负面情感,消极应对。

就像上文故事里的壮壮,他之所以屡屡产生想要放弃的念头,其实是因为他对钢琴不感兴趣,而不是他对学习没有毅力。反观强强,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成功。

(二)箭靶清晰,拉弓更有劲

我们再回头去看一下关于“恒毅力”的概念:对长期目标的热爱和坚持不懈。从这里,我们可以抓取到一个关键词——

长期目标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对儿子马飞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确实,如果孩子没有长期目标,或者没有梦想,父母光是每天不停地劝他坚持,劝他再努力一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恒毅力指数高的孩子,由于他们心里有着坚定不移的梦想和长期坚持的目标,箭靶清晰,所以他们每天都十分使劲地拉弓,等于是事半功倍,不成功,怎么可能?!

就像马飞,当他找到父亲所谓的“箭靶子”后,他的努力仿佛终于找到了出口,进步飞速。而这一切,明显都得益于父亲的启迪,让他的恒毅力指数攀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箭靶清晰,拉弓才能更有劲。

(三)蔡格尼克效应,让孩子成为“永动机”

1927年,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做了一个实验:她将受试者分为AB两组,同时来做一道数学题。当A组演算到一半时,她喊了停止,而只让B组顺利地完成了演算。然后,她让两组分别来回忆题目。奇怪的是,没有完成演算的A组明显能记住更多的题目信息,而B组的人却只记住了零星一点信息。

通过这个实验,蔡格尼克发现,人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已经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会让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这一效应便被称之为“蔡格尼克效应”。

恒毅力指数高的孩子,因为目标比较清晰,长期处于为目标奋斗的状态,“欲完成”的动机始终得不到满足,所以他会像个“永动机”一样,不停地去奋斗,不停地去努力。

比如钢琴过了8级的强强,因为他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像郎朗那样的大演奏家,所以他始终不肯放弃。就算因为早产脑子反应有点慢,但只要目标一天不实现,他就一天不会停止练琴。

(四)恒毅力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诸如恒毅力一类真正优秀的品质,都和中药一样,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对心理和行为很“松”的人来讲,恒毅力可以帮他们强化自控力,而对那些心理和行为较“紧”的人而言,恒毅力可以让他们提高抗挫力,减少焦虑。

所以,恒毅力指数高的孩子,会自主调节情绪状态,不会因为过松导致一事无成,也不会因为过紧让自己跌入焦虑的泥淖。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来讲,现今这个年代,是拼心理素质的年代,孩子可以掌控自己,已经赢跑了一大半的人。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恒毅力?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提高孩子恒毅力的三个方法

(一)引导孩子找到感兴趣又有意义的目标

父母总是在抱怨劝孩子坚持一点用都没有,可是,他们却忘了,让孩子坚持的前提,应该是先帮助孩子找到令他们感兴趣且有意义的目标。只有兴趣是对的,坚持才有意义。

1.尊重孩子的梦想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在为富人放羊。看到大雁从头顶飞过时,两个儿子觉得很新奇,对父亲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会飞就好了”。这位父亲没有觉得儿子异想天开,而是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们,“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后来,他们果然飞了起来。他们,就是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像莱特兄弟的父亲一样,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梦想。因为,梦想就像人体成长多必须的营养素,缺少了它,大脑的营养就会跟不上,思维就会迟钝,孩子也就会缺乏想象力和创作力。

2.不强加自己的期待给孩子

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坚持”这个词都从内心感到为难甚至抗拒,大约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因为家长的期望而被迫坚持了太久。可当我们成为父母时,我们又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待强加给了孩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投射效应”。

但是,父母必须要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复制品,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意愿无情地强加给他们。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读诗,就希望孩子成为下一个武亦姝。不能因为自己是音乐老师,就强迫孩子去学钢琴。

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寻找自己所真正热爱的兴趣,让孩子去为自己的未来做主。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给孩子“非此即彼”的选择,等于没选择。

3.不要用“霍布森选择”“套路”孩子

1631年,英国马匹商人霍布森在让顾客挑选马匹时,只容许客人在马圈的出口处挑选。可是,由于马圈出口又窄又矮,出来的马都是瘦马和小马。客人自以为已经做了充分的选择,实则早已被霍布森所套路。后来,人们把这种看似有原则,实则不让挑选的现象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讽刺的是,我们很多的父母,也像霍布森一样,看似开明好说话,其实一直在套路孩子。比如,让孩子选择兴趣班,不是问他喜欢什么,而是说“绘画、乐器、舞蹈你喜欢哪一个呀”。孩子天真,被迫做了“选择题”,但却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

真正为孩子好,就要彻底放手,不引诱、不套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4.停止≠放弃,是下一个更好的开始

有时候,孩子会在选定某个兴趣后,突然失去兴趣,想要放弃。此时,大多数父母都会认为孩子是缺乏毅力,实则不是。

孩子还小,在选择兴趣的过程中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选择到的兴趣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突发性和随机性。在孩子想要放弃时,父母其实应该庆幸,孩子在及时止损,也许下一个兴趣,会是更好的开始。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只是遇到了困难,想要暂停一下。此时,父母应该身体力行,引导孩子重新唤醒兴趣。

比如,自己直接参与进去,与孩子一同学习,用自己的成绩来鼓励孩子。或者,帮助孩子先实现一个小目标,用成就感激发孩子的奋斗欲。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成长性思维,即 I can do it 。

(二)帮助孩子习得成长性思维

恒毅力指数包含了两个指标,一个是兴趣(目标),一个是毅力。搞定了兴趣,父母还需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而通常,有毅力的人,都具备一种极其向上的思维——成长性思维

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自己无论身处任何领域,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走向成功。

1.不给孩子设限,警惕习得性无助

李华有两个孩子,大儿子三年级,小儿子一年级。弟弟刚刚开始接触拼音,每天都拼得不亦乐乎。哥哥呢,一听弟弟出错就立马纠正他。很快,弟弟就跑去跟妈妈说,自己不想学拼音了,因为自己怎么都做不到像哥哥那样一直不出错。此时,李华才意识到,大儿子无意识的纠错行为,却造成了小儿子的“习得性无助

”。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理论,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而造成习得性无助的直接原因,是父母或者家长错误的评价和反馈方式。比如,说孩子笨呐,记忆力差呀等等。

正确的做法是,不给孩子设限,善用积极的暗示。比如,李华可以夸小儿子,“你虽然会出错,但你吐音比哥哥标准。你还小,好好练习,你也会像哥哥一样,一点错都不出的”。

2.战胜最容易放弃的前50个小时

受大脑控制,人们开始学习任何一个新技能,最初的50个小时都是最难熬的,很多人都会在前50个小时里就知难而退,选择放弃。然而,一旦熬过了最艰难的50小时,坚持到底,那么实现目标的概率就会超过50%。这个理论,也就是著名的“50小时法则”。

我们可以在孩子选定兴趣时,和他约定一个坚持的时间期限。幼儿园之前,可以约定5节课或者一学期,小学之后就可以约定上半年或者一年的课,再大一点,约定的时间期限当然也就更长。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飞轮效应告诉我们,努力总不会白费。

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里仍然学不会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迎难而上”,父母还可以教一个心理学理论给他——飞轮效应,你的努力不会白费。

想要让静止的很重的飞轮转起来,一开始推它时必须要用上吃奶的劲。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当轮子转到某个临界点时,飞轮会因为惯性,自己转起来,此时,就不需要我们再费力气去推了。

3.成功是成功之母,刻意练习要配合阶段性目标的设定

想要让“坚持”成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贡献出了最好的方法——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过程,会让孩子有目标地持续进步,提高孩子的坚持度,为孩子的心理赋能。但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刻意练习一定要配合阶段性目标的设定。

比如,孩子的目标是当画家,但是当画家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可以做到。此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可实现的小目标——几年级时考过几级,学校的绘画比赛拿到一等奖,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等等。

随着这些阶段性小目标的实现,孩子会被成就感推着,越来越恒毅地往前走去。

4.巧用“二八定律”,多奖励赞扬孩子

管理学理论上有一条“二八定律”,它包含的意思是说,促使一个人进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奖励。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压力,但也要多奖励和赞扬孩子。

“笨孩子过钢琴8级,聪明的却难以坚持”:破局关键,在这三个字

赞扬越多,孩子的学习动力越足。

在孩子完成了小目标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孩子某件事做得好时,不吝词汇地进行大力表扬。

需要注意的是,赞扬孩子要有理有据,不要每次都说“棒棒哒”,要说“这幅素描的阴影画得可真好”“妈妈虽然不懂音乐,但你把这首歌弹出了快乐的感觉”,抠取细节进行表扬。奖励起来呢,要多一些精神奖励,少一些物质奖励,小心奖励变诱导。

(三)父母的耳濡目染胜过一切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耳濡目染的教育胜过一切的天价培训班。要提高孩子的恒毅力指数,父母的言传身教意义非常。

但是,就像达克沃斯说的,“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恒毅力,要先自问,你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多少的热情和坚持,接着自问,你的教养方法鼓励孩子效法你的可能性有多高”,引导孩子之前,父母先要努力去锤炼提升自己的恒毅力。

我们要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开放的、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抗挫力强的父母,然后再通过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时光,陪伴孩子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搭积木、拼拼图,以此来教会孩子什么是坚持。

四、总结

孩子的梦想虽然无关父母,但父母可以提供无条件的支持。

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无条件的支撑,不做不良行为的“表率”,不让孩子对自己失望,同时,我们还可以告诉他们,“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