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我们都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然而,基因就像一本书,表面看起来大同小异,不过是纠缠在一起的两条脱氧核糖核酸,但里面的内容可谓是千差万别。

如何解开基因的秘密,获取“生命密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用基因检测来寻找答案。

这刺激了消费级基因检测(DTC Direct-to-Consumer Testing)行业的发展。

基因检测“落入寻常百姓家”

从1977年第一代DNA测序技术被提出,发展至今,经历了从以Sanger测序为代表的第一代测序、第二代高通量测序以及第三代单分子测序,四代测序读长从长到短再到长,测序通量越来越高,测序结果也越来越清晰、准确。

  • 一代测序:1986年,ABI 推出首台商用化基因测序仪 Prism370A;
  • 二代测序:2005年,454 Life Science 推出高通量测序仪 Genome Sequencer 20;
  • 三代测序:2008年,Helicos 公司推出单分子测序仪 HeliScope。
  • 四代测序:2012年,Oxford NanoPore公开Minlon和Gridlon技术。
“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基因检测技术关键发展进程

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更广泛的触及C段用户,更适用于“”基因芯片技术异军突起,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从2008年的10万美元降至目前的百元以内。

*基因芯片:指把大量已知序列探针集成在同一个基片(如玻片、膜)上,经过标记的若干靶核苷酸序列与芯片特定位点上的探针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对生物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

“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基因芯片概念图

基因检测正随着成本的降低,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越来越多的“落入寻常百姓家”。

不仅价格越来越亲民,而且,检测方式也越来越方便。

这使基因测序从“商业化”加速走向了“平民化”,一时间,消费级基因检测如雨后春笋般掘地而起。

“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消费级基因检测应用场景细分

作为衔接临床与生活的桥梁,消费级基因检测在普及基因知识、认识生命、了解自我方向上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测序才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消费级基因检测更是刚刚从实验室来到复杂的真实世界,只有不到10岁的年纪,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它更像是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

消费市场欣欣向荣

“科学算命”对人类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不到500元的价格就能检测自己的“祖源+遗传健康”信息,搞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对于多数人来说,体验一下也未尝不可。

人类对自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了打开钱包的行为,资本开始跃跃欲试。

资本入场,“催熟”市场

自2017年开始,资本的助力就过早“催熟”了消费基因检测市场,价格战随之而来。

2017年8月初,在刚刚宣布完成4000万的B轮融资后,23魔方就把全套基因检测从999元降价到了499元。紧接着,基因检测与分析平台WeGene一款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的基因检测产品一下子从999元降到了499元。

两家公司先后降价一半,一度将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关注度推向高潮。

在产品的市场引入期,为了迅速地获得更多的数据,促进产品迭代,降价是必要的手段。但在这背后,企业却面临着巨大的成本考验。

23魔方创始人周坤接受采访时曾说,“成本是悬在任何一家商业公司头上的剑。可是,不论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还是出于尽快扩大中国人群队列数据以便更快的进行产品迭代考虑,市场都要求我们去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线上检测,“激活”市场

另一方面,为了触达更多的消费者,企业还将传统的线下检验搬到了线上。

线上检测方法是:打开各大电商平台→购买检测项目→等待邮寄样品收集盒→“吐口水”→寄回基因检测机构→检测并分析结果→发送报告。这里面一般有祖源、疾病风险、遗传特质等方面的信息。

“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线上基因检测流程

简单便捷的操作流程、接地气的价格,简单两步的市场策略一度使得国内消费基因检测市场欣欣向荣。

据统计,截至到2018年年底,中国共有约150万人接受了消费级基因检测,美国同期有约2600万人接受了消费级基因检测。据估计,到2022年,中国将会有5000万人接触消费型基因检测,届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百亿元人民币。

百亿级的市场规模使敏锐的资本快速入场,2018年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融资达到6起,企业获得融资后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和市场推广。

“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2018年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融资项目

是“馅饼”还是“陷阱”?

在一片欣欣尚荣的同时,围绕着消费基因检测的争议也在持续不断的进行着。

跟其他所有的检测项目一样,基因检测的过程分成两大步骤,

  • 第一步,在实验室分析DNA中不同位点的表现型,形成一份原始数据,这份数据的容量从几个位点到几百万个位点不等;
  • 第二步,专业人士分析和解读这些原始数据,形成一份简单易懂的检测报告。

简单的说就是,提取基因数据和解读基因数据。

基因数据提取,准确率有待提高

之前有认(hao)真(shi)的媒体比对过3家市面上比较火公司,使用的都是基因芯片技术,为同一个人做基因检测。原始数据对比结果如下:

“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三家机构两两比较的结果是,差不多有10%的数据匹配不上,原始数据都不一致,解读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消费级基因检测准确率有待提高。

有业内人士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现在市面上的基因检测因为要控制成本,用的不是最强大的仪器和最强大的方法,所以原始数据可能不完全准确。”

基因数据解读,“粮草未够,兵马先行”

基因数据的解读主要依靠基因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但目前的情况是“粮草未够,兵马先行”,所以主要的争议也是聚焦于基因数据解读方面。

首先,现在能正确解读数据的人才处于稀缺状态,而且人类对生物学的认知也有限,如果我们不能完全知道一个病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就不能通过基因检测,解读出完全准确的结果。

拿检测女性宫颈癌患癌风险举例,某个基因位点如何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大数据将大量宫颈癌患者的基因进行对比,筛选出相似的基因位点,然后再经过样本搜集和分析得出来的,但现在样本数量比较少,亚洲人的更少,导致了准确性较低。

其次,各家消费级基因检测机构在给结果的时候,没有告诉消费者应该怎么去看,比如哪些疾病的数据是比较准确的,哪些疾病就看看就好了。

在数据准确性无法确保的情况下,有些基因筛查报告,预期出容易患什么恶性肿瘤,还可能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得不偿失。

有行业人士表示,由于目前消费级基因过于“娱乐化”,消费者的购买主要由“猎奇”心理驱动。

在基因数据的安全方面,也有一部分具(ke)有(huan)前(pian)瞻(kan)性(duo)的人担心生化病毒、基因歧视等问题的出现。

但事实上,目前国际社会可能还没有达到这种技术水平。另外,美国政府认为基因安全比较重要的地方是人权平等,所以已经立法要求:雇佣单位不能因为基因的问题不聘请你,保险机构不能因为基因的问题不给你投保。

“会说话的基因”,一场百亿级市场背后的争议与挑战

新事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争议,现在就给“蹒跚学步”消费级基因检测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未来,希望消费级基因检测不只是一款仅仅为满足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而存在的产品,而应该作为一种科学、健康、潮流的生活方式,帮助消费者将自己的基因信息运用在更多的生活决策场景中,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高效生活。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