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在蒐集整理陽泉市白羊墅煤礦文史資料過程中,一位煤礦子弟對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其祖父1947年就在山西省平定(路北)縣政府開辦的建平煤礦(陽泉市白羊墅煤礦的前身)參加工作,卻不能辦理離休,原因是那個時候煤礦工人享受的是餏工資待遇,而不是供給制待遇。

對於這個“餏”字,怎麼寫,什麼含義,什麼來歷,這位煤礦子弟也不甚了了。後來,我又請教了很多人,甚至不少是專業的文史工作者,大家對此都是一頭霧水。

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由山西省陽泉市煤炭工業局編著完成於1990年7月的《陽泉市地方煤炭工業志》中,我查閱到了這段史實。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陽泉市地方煤炭工業志(張文平 拍攝)

《陽泉市地方煤炭工業志》第48頁“工資制度的演變”一節記載:“陽泉市解放後,在企事業單位中所執行的工資制度和其它地區一樣,均以小米計算,分為幾十斤,100斤,100多斤和200斤不等。以後改為‘餏’。‘餏’是一個綜合幾種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常用單位用詞,給職工發放的不是實物,而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貨幣(人民幣)。”

餏的來歷

“餏”這個字使用了不到十年,現在完全成了一個無人知曉的生僻字,但由於它濃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後勤保障史實和我軍軍語發展演變的歷史,所以在我國的許多字、詞典裡,都予以永久收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關於它的解釋是:“xī (量詞)老解放區(如陝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使用過的一種計算貨幣的單位。”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餏”這個字的發明人是楊立三。楊立三是新中國首任軍委總後勤部部長,我軍後勤工作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自秋收起義參加革命後,一直從事後勤工作。他一生艱苦奮鬥,勤懇辦事,清正廉潔,嚴守紀律,被譽為國家和軍隊的“紅色管家人”。

1940年,楊立三出任八路軍前方後勤部部長兼政委。當時,侵華日軍出動飛機數十架次、兵力近5萬人,對我太行山根據地和整個華北地區發起瘋狂的掃蕩和清剿。日軍所到之處,施行殘酷的“三光”政策,嚴重摧毀了我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基礎,給邊區軍民經濟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與此同時,晉冀魯豫邊區相繼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蝗災、雹災。據《山西通志·民政志》記載:“1942年,太行區各縣(除黎城縣)均大旱成災,畝均產量不足50公斤,蔬菜產量僅為正常年的兩成。四、五、六專區,計災民35萬人……”由於連年大旱和蟲災,農業歉收,致使糧食價格不斷上漲,八路軍的後勤供應更加困難。

據史料記載,1939年一套軍衣的費用是2元,到1940年5元,1941年88元,1942年188元,1943年達到了275元,1944年則為1445元,五年時間內上漲七百多倍;1942年1月,小米每斤價格為0.58元,12月漲到了每斤2元;食鹽、布匹及一些緊缺的日用品的價格也逐日上漲,八路軍現行的各種供應標準,已遠遠買不到實際需要的實物。這給部隊和實行半供給制半工資制(即服裝由公家發,伙食是工資制)的軍工廠工人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當時,各解放區正在大力發展軍工生產,支援前線作戰,僅太行山區就有14個兵工廠,軍工人員達3000餘人。這些實行半供給半工資制的軍工人員雖然漲了兩次工資,但工資增加幅度遠不及物價上漲指數,面臨著嚴重的生活困難。為儘快擺脫這種困境,改善軍工人員生活,保護其投入軍工生產的積極性,經八路軍前方總司令部批准,後勤部決定將以貨幣為單位計算工資的辦法改為以實物為單位計算。這樣做的好處是,不論物價如何飛漲,大家得到的實惠都不會變。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晉察冀邊區行軍小米證(王建軍 收藏)

經反覆調查研究,並徵求各方面意見後,楊立三選擇了“食”和“衣”這兩個日常生活中最基礎的“實物”,作為新的工資計算單位。這時就需要有一個字來表示這些實物的名稱,於是,楊立三就創造出了“食”“衣”相加的“餏”字,取“豐衣足食”之含義。至於讀音,這位出生於湖南長沙楊立三,採取了古代給漢字注音的常用方法——反切,取了湘音濃濃的“xī”的音。

那麼,一“餏”到底應該含多少實物比較合適呢?楊立三經反覆計算和實驗,最後統一為一“餏”包括: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麥1斤、油鹽各5錢、中等白土布1方尺(土布面寬一般為一尺)、中等家用煤1.5斤。這些實物,都是實實在在的日常必需品,是最能體現勞動價值的東西。

“餏”工資制發放方法是:先按駐地各種實物每月15日中午時的市場價格,計算出每“餏”的值(即一餏等值於多少貨幣),再根據每人應得的工資或津貼,摺合成貨幣實發給個人。當時,邊區物價波動幅度非常大,甚至在一天之內,早上和晚上的價格就能相差一倍以上。為了避免軍工人員因為通貨膨脹受損失,工資也改為半月發放一次。因為可能上半月工資可以買100斤小米,下半月就只能買到50斤了。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同時,為了使“餏”的價值真實合理,各單位都成立了由黨(黨支部)、政(行政後勤)、工會組成的三人小組,每月統一到市場做調研,由他們確定的“餏”值,領導和群眾都信得過。原因很簡單,三人小組也拖家帶口,也吃飯穿衣,他們會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平衡得恰到好處。

據史料記載,當時,軍工廠從廠長到學徒的工資大約分20個等級。一般來說工程師的工資最高,可從190“餏”到320“餏”;技術工人的工資從46“餏”到130“餏”左右。據當時測算,一個“餏”大約可供一個3口之家一日的生活所需,所以在當時,靠“餏”養家餬口基本沒有什麼問題的。以“餏”為單位計算工資,軍工人員的收入可以免受物價波動影響,在當時很受歡迎。

這種用“餏”計發工人工資的做法,後來也用為計算軍費,一直實行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物價穩定後才取消。

陽泉普遍實行過餏工資制

陽泉本是個村鎮,原隸屬平定縣,後因煤炭開採業的突飛猛進,才有了因煤而立的陽泉市。

1907年10月,正太鐵路全線建成並通車,陽泉作為正太鐵路的中心車站,憑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豐富的煤鐵資源,以採煤、冶鐵、鑄造、製陶等工礦企業為先導,以商業、金融業為助力,市場逐漸繁榮,人口不斷增長,短短十幾年,就成為晉東地區的貨物集散中心,並由一個小山村,逐漸發展成為晉東地區的交通樞要和工業重鎮,最終取代了歷史悠久的平定縣,成為晉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一列火車途徑正太鐵路娘子關段(資料圖片)

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為奪取和鞏固全華北的勝利,利用陽泉煤鐵資源支援解放戰爭,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決定,將陽泉鎮及附近的平潭堖、平潭街和小陽泉3個村從平定縣劃出,建設為新型工業城市。5月4日,陽泉建市,陽泉成為中共親手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伴隨解放,陽泉開始成為支援全省、全國解放戰爭的大本營,陽泉把盛產的煤、鐵、硫磺及火藥、手榴彈、地雷、炮彈殼等各種戰略物資和軍用品源源不斷地運往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陽泉市解放初期的硫磺礦石開採(資料圖片)

1948年5月9日,根據解放戰爭局勢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區合併為華北解放區,成立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軍區和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陽泉市和石家莊市改為華北區直轄市,成為解放區的第一批直轄市。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陽泉解放初期,煤礦採煤方式:搬根鑿壕(原陽泉市煤管局檔案資料)

陽泉建市後,市委、市政府曾專門發佈公告,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扶植和發展城市工商業。並以四礦、陽泉鐵廠和正太鐵路為重點,積極組織開展了工商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恢復工作。很快,陽泉鐵廠和陽泉四礦先後恢復了生產,大多數小商小販也開始正常營業。到1949年底,全市計有公私大小煤窯205座,職工5486名,年產煤22.9萬噸;生鐵爐500座,職工4800多名,年產生鐵17310多噸;硫磺廠21個,爐380盤,職工640名,年產硫磺220噸;私營商販由315戶增加到2063戶,當時的陽泉再次成為晉東地區的物資貿易中心。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陽泉解放初期,煤礦井下運煤靠肩挑人扛(原陽泉市煤管局檔案資料)

當時,陽泉市委、市政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極大地激發了煤礦工人創建人民城市的政治熱情和積極性,礦工們表現出了極高的覺悟。被敵人破壞殆盡的國營煤礦原計劃一個月才能恢復生產,結果僅用了20多天就出了煤。陽泉鐵廠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使一號高爐流出瞭解放後第一爐鐵水,在時間上比解放前最快的修理速度縮短了一半。1948年6月6日至8日,敵機對陽泉鐵廠進行了狂轟濫炸,生產遭到了極大破壞,工人們冒著生命危險搶修機械設備,僅用了16個小時就使高爐恢復了生產。

始建於1947年的白羊墅煤礦(初名建平煤礦),為解放區輸送了大量的煤炭,為新中國成立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貢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所屬的利民坑口曾經為西柏坡黨中央駐地雪中送炭,使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結束了自延安以來靠樹皮、牛糞和木炭做飯、取暖的歷史,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稱讚。

餏:一個只使用了10年,卻濃縮了一個時期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的詞語

山西省榆次專區白羊墅煤礦職工佩戴的胸章(張素平 提供)

利民坑口開辦得比較早,大概從清朝年間就一直由私人經營。1947年平定縣政府投資小米350石將其接收,當時有職工110人,平均日產原煤22噸。利民煤礦所在地平定縣岔口鄉理家莊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平定(路北)縣級機關、團體所在地,屬於晉察冀邊區,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

1948年8月,為了集中力量進行太原戰役,中共中央華北局成立中共晉中區黨委,陽泉市仍屬華北局直轄。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後,陽泉市也隨之歸回山西建制,並改為陽泉工礦區。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陽泉市的行政區擴大為6個區,共137個村,轄區面積達到12.23平方公里。

所以說,1949年前後,陽泉市白羊墅煤礦職工,乃至全市企事業職工與陝甘寧邊區、晉察冀邊區、晉冀魯豫邊區一樣,普遍實行餏工資制,應該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張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