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在搜集整理阳泉市白羊墅煤矿文史资料过程中,一位煤矿子弟对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其祖父1947年就在山西省平定(路北)县政府开办的建平煤矿(阳泉市白羊墅煤矿的前身)参加工作,却不能办理离休,原因是那个时候煤矿工人享受的是饻工资待遇,而不是供给制待遇。

对于这个“饻”字,怎么写,什么含义,什么来历,这位煤矿子弟也不甚了了。后来,我又请教了很多人,甚至不少是专业的文史工作者,大家对此都是一头雾水。

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由山西省阳泉市煤炭工业局编著完成于1990年7月的《阳泉市地方煤炭工业志》中,我查阅到了这段史实。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阳泉市地方煤炭工业志(张文平 拍摄)

《阳泉市地方煤炭工业志》第48页“工资制度的演变”一节记载:“阳泉市解放后,在企事业单位中所执行的工资制度和其它地区一样,均以小米计算,分为几十斤,100斤,100多斤和200斤不等。以后改为‘饻’。‘饻’是一个综合几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常用单位用词,给职工发放的不是实物,而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货币(人民币)。”

饻的来历

“饻”这个字使用了不到十年,现在完全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生僻字,但由于它浓缩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后勤保障史实和我军军语发展演变的历史,所以在我国的许多字、词典里,都予以永久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关于它的解释是:“xī (量词)老解放区(如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使用过的一种计算货币的单位。”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饻”这个字的发明人是杨立三。杨立三是新中国首任军委总后勤部部长,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自秋收起义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后勤工作。他一生艰苦奋斗,勤恳办事,清正廉洁,严守纪律,被誉为国家和军队的“红色管家人”。

1940年,杨立三出任八路军前方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当时,侵华日军出动飞机数十架次、兵力近5万人,对我太行山根据地和整个华北地区发起疯狂的扫荡和清剿。日军所到之处,施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严重摧毁了我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基础,给边区军民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与此同时,晋冀鲁豫边区相继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蝗灾、雹灾。据《山西通志·民政志》记载:“1942年,太行区各县(除黎城县)均大旱成灾,亩均产量不足50公斤,蔬菜产量仅为正常年的两成。四、五、六专区,计灾民35万人……”由于连年大旱和虫灾,农业歉收,致使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八路军的后勤供应更加困难。

据史料记载,1939年一套军衣的费用是2元,到1940年5元,1941年88元,1942年188元,1943年达到了275元,1944年则为1445元,五年时间内上涨七百多倍;1942年1月,小米每斤价格为0.58元,12月涨到了每斤2元;食盐、布匹及一些紧缺的日用品的价格也逐日上涨,八路军现行的各种供应标准,已远远买不到实际需要的实物。这给部队和实行半供给制半工资制(即服装由公家发,伙食是工资制)的军工厂工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当时,各解放区正在大力发展军工生产,支援前线作战,仅太行山区就有14个兵工厂,军工人员达3000余人。这些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的军工人员虽然涨了两次工资,但工资增加幅度远不及物价上涨指数,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困难。为尽快摆脱这种困境,改善军工人员生活,保护其投入军工生产的积极性,经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批准,后勤部决定将以货币为单位计算工资的办法改为以实物为单位计算。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论物价如何飞涨,大家得到的实惠都不会变。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晋察冀边区行军小米证(王建军 收藏)

经反复调查研究,并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杨立三选择了“食”和“衣”这两个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实物”,作为新的工资计算单位。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字来表示这些实物的名称,于是,杨立三就创造出了“食”“衣”相加的“饻”字,取“丰衣足食”之含义。至于读音,这位出生于湖南长沙杨立三,采取了古代给汉字注音的常用方法——反切,取了湘音浓浓的“xī”的音。

那么,一“饻”到底应该含多少实物比较合适呢?杨立三经反复计算和实验,最后统一为一“饻”包括:中等小米2斤、中等小麦1斤、油盐各5钱、中等白土布1方尺(土布面宽一般为一尺)、中等家用煤1.5斤。这些实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日常必需品,是最能体现劳动价值的东西。

“饻”工资制发放方法是:先按驻地各种实物每月15日中午时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每“饻”的值(即一饻等值于多少货币),再根据每人应得的工资或津贴,折合成货币实发给个人。当时,边区物价波动幅度非常大,甚至在一天之内,早上和晚上的价格就能相差一倍以上。为了避免军工人员因为通货膨胀受损失,工资也改为半月发放一次。因为可能上半月工资可以买100斤小米,下半月就只能买到50斤了。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同时,为了使“饻”的价值真实合理,各单位都成立了由党(党支部)、政(行政后勤)、工会组成的三人小组,每月统一到市场做调研,由他们确定的“饻”值,领导和群众都信得过。原因很简单,三人小组也拖家带口,也吃饭穿衣,他们会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得恰到好处。

据史料记载,当时,军工厂从厂长到学徒的工资大约分20个等级。一般来说工程师的工资最高,可从190“饻”到320“饻”;技术工人的工资从46“饻”到130“饻”左右。据当时测算,一个“饻”大约可供一个3口之家一日的生活所需,所以在当时,靠“饻”养家糊口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的。以“饻”为单位计算工资,军工人员的收入可以免受物价波动影响,在当时很受欢迎。

这种用“饻”计发工人工资的做法,后来也用为计算军费,一直实行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物价稳定后才取消。

阳泉普遍实行过饻工资制

阳泉本是个村镇,原隶属平定县,后因煤炭开采业的突飞猛进,才有了因煤而立的阳泉市。

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线建成并通车,阳泉作为正太铁路的中心车站,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煤铁资源,以采煤、冶铁、铸造、制陶等工矿企业为先导,以商业、金融业为助力,市场逐渐繁荣,人口不断增长,短短十几年,就成为晋东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并由一个小山村,逐渐发展成为晋东地区的交通枢要和工业重镇,最终取代了历史悠久的平定县,成为晋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一列火车途径正太铁路娘子关段(资料图片)

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为夺取和巩固全华北的胜利,利用阳泉煤铁资源支援解放战争,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将阳泉镇及附近的平潭垴、平潭街和小阳泉3个村从平定县划出,建设为新型工业城市。5月4日,阳泉建市,阳泉成为中共亲手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伴随解放,阳泉开始成为支援全省、全国解放战争的大本营,阳泉把盛产的煤、铁、硫磺及火药、手榴弹、地雷、炮弹壳等各种战略物资和军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阳泉市解放初期的硫磺矿石开采(资料图片)

1948年5月9日,根据解放战争局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军区和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阳泉市和石家庄市改为华北区直辖市,成为解放区的第一批直辖市。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阳泉解放初期,煤矿采煤方式:搬根凿壕(原阳泉市煤管局档案资料)

阳泉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曾专门发布公告,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扶植和发展城市工商业。并以四矿、阳泉铁厂和正太铁路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了工商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恢复工作。很快,阳泉铁厂和阳泉四矿先后恢复了生产,大多数小商小贩也开始正常营业。到1949年底,全市计有公私大小煤窑205座,职工5486名,年产煤22.9万吨;生铁炉500座,职工4800多名,年产生铁17310多吨;硫磺厂21个,炉380盘,职工640名,年产硫磺220吨;私营商贩由315户增加到2063户,当时的阳泉再次成为晋东地区的物资贸易中心。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阳泉解放初期,煤矿井下运煤靠肩挑人扛(原阳泉市煤管局档案资料)

当时,阳泉市委、市政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极大地激发了煤矿工人创建人民城市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矿工们表现出了极高的觉悟。被敌人破坏殆尽的国营煤矿原计划一个月才能恢复生产,结果仅用了20多天就出了煤。阳泉铁厂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使一号高炉流出了解放后第一炉铁水,在时间上比解放前最快的修理速度缩短了一半。1948年6月6日至8日,敌机对阳泉铁厂进行了狂轰滥炸,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抢修机械设备,仅用了16个小时就使高炉恢复了生产。

始建于1947年的白羊墅煤矿(初名建平煤矿),为解放区输送了大量的煤炭,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所属的利民坑口曾经为西柏坡党中央驻地雪中送炭,使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结束了自延安以来靠树皮、牛粪和木炭做饭、取暖的历史,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称赞。

饻:一个只使用了10年,却浓缩了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词语

山西省榆次专区白羊墅煤矿职工佩戴的胸章(张素平 提供)

利民坑口开办得比较早,大概从清朝年间就一直由私人经营。1947年平定县政府投资小米350石将其接收,当时有职工110人,平均日产原煤22吨。利民煤矿所在地平定县岔口乡理家庄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平定(路北)县级机关、团体所在地,属于晋察冀边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

1948年8月,为了集中力量进行太原战役,中共中央华北局成立中共晋中区党委,阳泉市仍属华北局直辖。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后,阳泉市也随之归回山西建制,并改为阳泉工矿区。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阳泉市的行政区扩大为6个区,共137个村,辖区面积达到12.23平方公里。

所以说,1949年前后,阳泉市白羊墅煤矿职工,乃至全市企事业职工与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一样,普遍实行饻工资制,应该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张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