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懸崖“天渠”造福四代

甕安:懸崖“天渠”造福四代

48年前,甕安縣玉山鎮小開洲村(原小開洲公社)的大池和大坪生產大隊,面對無水少田,群眾吃不飽飯的困境,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在三級黨組織引領下,帶領群眾懸崖開渠,築造了一條橫貫懸崖的“生命之源”。


甕安:懸崖“天渠”造福四代


甕安:懸崖“天渠”造福四代

“快50年了,當年開渠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看著這條水渠如今還滋養著上千名群眾,我們當年吃的苦就是值得的。”78歲老支書詹國華回憶。

詹國華說,上世紀70年代,靠著烏江邊的大坪、大池兩個生產大隊,因為地勢陡峭,懸崖阻隔,只能看著烏江水望梅止渴,2000多名群眾沒水喝。沒有水,種地也成了問題。“全大隊都沒有一塊像樣的水田,別人吃大米,我們吃包穀,心裡真的不是滋味。”65歲的王正友老人回憶說。

沒有水,生存成了大問題。怎麼辦?

“能不能在懸崖上開渠引山泉水讓大家喝上水?”為了解決吃水難的問題,經過商議,兩個大隊下定決心團結一致,懸崖開渠引水。

“這麼多年我們一直能盼著有水喝,所以開渠的想法提出來後,村民們一致同意。”詹國華回憶說。

甕安:懸崖“天渠”造福四代

1972年春,小開洲公社派出青年幹事李仕國,與大坪大隊支書詹國華、大池大隊支書劉忠明,三個人組成聯合黨小組,同時聯合黨小組、大隊黨支部三級黨組織密切協作,組織兩支生產隊伍48人在懸崖開渠。

在當時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的情況下,懸崖上開渠的困難可想而知。

詹國華說:“開渠隊伍不畏艱險,麻繩系身,峭壁施工,用鋼釺鑿,炸藥炸,歷時兩年多,其中犧牲兩人,受傷多人的巨大代價,在懸崖峭壁開出了一條長達823米、一米多寬的‘天渠’,貫通了全長10餘公里的巖上水渠。” 

渠成水至,大池和大坪生產大隊終於告別了祖祖輩輩缺水的歷史,大家異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水源,紛紛改土造田,幾年間,兩個大隊稻田從300多畝增加到了1200多畝。兩個生產隊吃上了大米,解決了溫飽問題,餘糧還支援其他生產隊。

水來了,小開洲人的溫飽問題解決了。

為了保護好這來之不易的水源,大池和大坪兩個大隊通過三次“護渠”,至今養育了四代村民。“天渠”水源的穩定,使得大池和大坪兩個生產隊生活越來越好,種植養殖產業也得到了發展,村民們的生活更加有盼頭。

“如今的大池和大坪能夠穩步發展辣椒、烤煙、果樹、養殖等產業,都得益於‘天渠’源源不斷的水源。”玉山鎮小開洲村駐村第一書記雷軼說。

甕安:懸崖“天渠”造福四代

為了進一步解決地勢陡峭的小開洲群眾生存難題,實現同步小康,近年來,甕安縣委大力實施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搬遷,分三次將群眾搬出陡坡。並通過拆除網箱魚、關停礦山、露天採礦點生態恢復等舉措,全面開展生態整治。

甕安:懸崖“天渠”造福四代

如今的小開洲,烏江轉綠,陡坡返青,喧譁漸逝,流水依然,潺潺的渠水彷彿在向世人訴說著那段鮮為人知的奮鬥史和小開洲人不等不靠的懸崖開渠精神。


甕安:懸崖“天渠”造福四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