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大幅提升說明了什麼

北京時間10月24日上午,世界銀行正式發佈《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報告》顯示,由於大力推進改革議程,中國連續第二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經濟體排名前十,並且在總排名中繼續獲得大幅提升,由去年的46位上升至31位。這是世界銀行自2003年發佈營商環境報告以來,我國的最好名次。

《報告》表明,在截止到今年5月1日的12個月間,中國創紀錄地對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等10項營商環境指標中的8項進行了改革,是參與測評的190個經濟體中改善項目第二多的經濟體之一,在滿分100分中得到77.9分(即達到全球最佳水平的77.9%),比去年上升4.26分。

優化營商環境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新形勢新發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順應社會期盼,推進“放管服”等改革,營商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記者注意到,僅今年以來,便有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措施相繼出臺,為市場主體帶來利好。以減稅降費為例,1月起,新個稅法實施,小微企業迎普惠性減稅;4月起,下調增值稅稅率;5月起,降低社保費率;7月起,清理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改革成效在《報告》中得以體現,“對小企業實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降低某些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加強電子化納稅申報和繳納系統”,成為世界銀行肯定的改革舉措之一。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在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基礎上,國務院日前頒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當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涉及的各個領域均作出制度化規範,以政府立法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提供製度保障,將優化營商環境納入法治化軌道。

福建陸地港集團是一家以跨境綜合物流、臨港園區建設、外貿供應鏈為核心業務的服務型企業。對於《報告》提到的“簡化進出口程序”這一改革亮點,該集團執行董事李圓圓感觸頗深。據她介紹,近兩年,海關和稅務部門在提升通關時效、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企業申報更便利。以前泉州的企業需要專門去廈門的碼頭辦理通關手續,現在,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申報地點。再比如,通過提前申報,鼓勵外貿企業在自主自願的前提下,實施貨物到港前的艙單提前傳輸、企業提前申報和海關提前分析,絕大部分低風險的進口貨物到港後,企業可到船邊直接提走貨物,實現‘靠泊即提’;出口貨物到港後即可放行裝船。”李圓圓說,這些舉措有力提升了通關時效,進口方面可節省2個工作日以上,出口方面可節省0.5個工作日。

跨國公司是中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目前,世界500強企業約有490家在華擁有投資項目。中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令不少跨國公司負責人倍感振奮。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藥企之一,阿斯利康累計在華投資超過10億美元,見證並深切感受到政府在政策上和市場環境上的有力支持。從給予優惠政策,到人才、資源的多方面支持,都為企業紮根中國、長期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環境。今年3月通過的外商投資法也將為外資在華髮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護。中國目前已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了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之一。”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王磊告訴記者。

世界銀行營商環境項目在中國主要監測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其中北京統計權重佔45%,上海佔55%。兩地黨委、政府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營商環境評價對標改革,營商環境建設不斷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在此過程中,紀檢監察機關亦發揮了重要職能作用。

“我們與駐市發改委紀檢監察組牽頭成立改善營商環境專項監督工作專班,圍繞全市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細化監督清單,督促各業務職能部門全面完成自查自糾,壓實主體責任。相關紀檢監察機關加大監督力度,精準發現在政策規定、政務服務、招標投標、考評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並督促整改落實,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紀律保證。”北京市紀委監委第二監督檢查室副主任張暘表示。

據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單少軍介紹,浦東新區始終堅持“以一流黨建促一流發展”“廉政也是營商環境”的理念,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通過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實施“證照分離”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充分發揚“店小二”服務精神,強化服務意識,不斷加強作風建設;建立健全“請你來找茬”的監督機制,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為繼續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瞿芃 見習記者 侯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