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使”的三个特点:除了筹码和底牌,还有一点很吃香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四百零五):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也。

在北洋史上,“镇守使”是北洋宦海比较重要的一个职位。在民初错综复杂的时局下,镇守使凭借军事实力控制着一方之局面,最终形成割据一方的“草头王”。镇守使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镇守使驻地多为各省军事战略要地,二是镇守使一职多为北洋军人担任。这也是镇守使的筹码与底牌,以直隶省为例,直隶大名为“畿南重镇”。前清时期,直隶共设五路总兵,统率绿营兵,分驻天津、大名、正定、通永、宣化等地。北洋初立后,直隶都督冯国璋呈准袁世凯,将大名镇总兵改为冀南镇守使,通永镇总兵改为蓟榆镇守使,天津镇总兵改为天津镇守使,分兵驻守各地。甘肃陇东地形险要,为“全陇门户”,故设立陇东镇守使一职,驻守平凉。

“镇守使”的三个特点:除了筹码和底牌,还有一点很吃香

民国四年,各主要镇守使,如陈树藩的陕南镇守使,吴俊陞的洮辽镇守使,吕公望的嘉湖镇守使等,日后都成为执掌一方的督军大员,当然也都是行伍出身。尤其是在北洋军阀经营的中心直隶、山东两省,镇守使多由北洋军将领担任,以确保袁氏对近畿一带的掌控。可见,镇守使手握人马,负责维护一方秩序,成为一个重要环节。在袁氏执掌中枢期间,北洋军阀能够控制的省份仅限于北方的直隶、山东、河南、奉天及南方的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对于黑龙江、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则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在这些省份的镇守使多出自本省担任。

“镇守使”的三个特点:除了筹码和底牌,还有一点很吃香

尤其是在西南的四川省,因北洋军阀鞭长莫及,地方军阀更为强大。以重庆镇守使为例。重庆镇守使署成立于民国二年九月,除首任镇守使黄毓成为云南籍外,历任镇守使周骏、刘存厚、王陵基、熊克武、钟体道、刘湘等皆为四川籍军阀,本省军阀由于地缘关系,容易结合成牢固的团体,掌握本省之人马,进而达到控制地盘的目的。如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担任广西都督,其拜把兄弟陈炳焜担任桂林镇守使,其妻弟谭浩明担任龙州镇守使,陆荣廷自然具备割据一方的实力,这也就是镇守使的筹码与底牌特点。此外,镇守使还有第三个特点很吃香,那就是“镇守使”是北洋中枢主要收买笼络的对象。

“镇守使”的三个特点:除了筹码和底牌,还有一点很吃香

为防止镇守使割据一方,作为北洋团体的大家长,不得不采取收买和封爵的方法,笼络各地镇守使。袁花费大笔金钱对王怀庆、郑汝成、杨善德、王廷桢等镇守使进行收买,从而使这些人更加忠心于他。民国四年十二月,袁氏先后两次封爵,对各地镇守使加以爵位笼络。袁世凯封米振标、张文生为一等子爵,封倪毓棻、萧良臣为二等子爵,龙觐光、陈炳焜、鲍贵卿、宝德全、白宝山、施从滨、黎天才、杜锡钧、王廷桢等人为一等男爵。通过这种方式,袁氏看似赢得了各镇守使的支持,但是也不过四养虎为患,如洮辽镇守使吴俊陞此后成为黑龙江督军及奉系军阀的中坚。再有井岳秀一直担任陕北镇守使,直至北洋倾覆后,井岳秀依旧割据陕北,直到民国二十六年二月,手枪走火而亡,占据陕北长达二十余年,素有“陕北王”之称。

参考资料:《菜根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民初镇守使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