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筆下的蓑笠翁他他在寒冷的江面上,能釣到魚嗎,釣的是什麼魚?

漁獵視界


一、首先從詩句中推測釣魚人所處的大致位置,先看詩的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除去誇張成分,就是山與水了;下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舟、有雪、有江。所以綜合大膽的推測一下,下雪天,則大概率在北方;有舟則說明江未結冰,所以江面不會太小。那麼基本確定為北方一條大江或者大河裡釣魚了。

二、北方的魚且冬天還能有口吃餌料的,也就是鯽魚和鯉魚了,如同現在,野釣通常來說鯽魚多、鯉魚少。另外,古時候釣餌不同現在,琳琅滿目,那時基本就是掛蚯蚓,採用傳統釣法,釣底。所以筆者推測,蓑笠翁的目標魚以鯽魚為主,鯉魚為輔。

三、至於釣到魚了嗎?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冬季魚口輕,且魚的攝食慾望低,所以從技術角度分析,空軍或者釣到也不多。另外全詩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冷,所以冒著嚴寒出來釣魚,且只披了一個蓑笠,沒有禦寒的衣服,可以推測蓑笠翁家境一般,想釣些魚填飽肚子,可以猜猜,一直不想離開的原因,沒有釣到或者釣得不多,回家無法交代。所以綜合這兩個方面,筆者認為蓑笠翁魚獲甚少,甚至空軍。

像這種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筆者認為只有言之有理即可。至此,希望筆者的回答能令你滿意!


野釣分享


小時候我也和你一樣困惑!大雪天怎麼可能釣魚!開玩笑!古人真蠢,詩歌不可信!後來我工作了學會釣魚了!才知道古人說的一點都不錯!越是大雪紛飛越是上魚快!我試過!一個小時我用串鉤釣了三十多條鯽魚!簡直忙不過來!你有這種困惑說明你不怎麼喜歡釣魚而已!


用戶3747092218178


我也不清楚蓑笠翁釣到的是什麼魚,不過冬天確實可以釣,只是冬季魚兒活性差,要人主動找魚做釣,打窩子很難把魚招來,我冬天冰釣過幾次,每個冰窟窿釣到幾尾魚後就沒口了,這時要另鑿冰洞做釣,釣餌基本以紅蟲為主,釣獲的魚種鯽魚偏多,中午偶有小麥穗上鉤,我們那一條河上出了幾條大鯉魚,可惜我沒遇到


二手眼淚


這個問題好!小時候我們冬天很難釣到魚,真以為冬天魚不進食。現在都知道冬釣冰釣,冬天能釣魚,尤其是鯽魚扁魚鯉魚草魚這些常見魚確實能釣到,而且找對了點真挺容易,就是手腳冷得難受。小水面的最深處的邊沿,大水體也是最深處的進出水口(底層)。我在我們這一條大河冬天釣魚的方法是,找個儘量接近河中心的地方,知道河中間深藏魚,也夠不著它底層進出水口,一般是在廢棄的挖沙船上釣,選點儘量往河中,冬天釣魚人少,但網魚電魚的人多,網魚電魚大多早上幹完,我都下午2點左右去,釣到天近乎黑收杆,用玉米做窩是每次收工打窩,第二天釣,用米打窩就是打窩後等1小時以後開釣。總體收穫上鯉魚最多,扁魚次之,草魚最少。那種冒著雪垂釣的感覺真挺好,什麼魚都好溜控,自己手也伸不直,哈


釣魚高手之六


提主的的問題真是讓人沉思良久....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一位孤獨的老者在這沒有一隻鳥飛過,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坐在冰天雪地的江面上,身穿蓑衣,頭戴竹笠,手拿魚杆在江中釣魚,他能釣著魚嗎?釣的是什麼?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和處境呢?

要想了解魚翁在釣什麼?必須先了解一下作者當時創作這首詩的環境和心情以及歷史背景。

在永貞年代,當時的柳宗元是改良派,因改良失敗後被貶為邵州刺史,在赴任的路途中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並流放十年。

作者在被流放的十年中,心情十分低落,孤獨,絕望滿腹經倫且無處報國,為社會的前途而擔擾而深感不安的前提和背景下創作了這首詩。

詩中的頭兩句用鳥飛絕,人蹤滅六個字充分描寫了天氣,地理的極度惡劣的環境,襯托了作者極度的孤獨和非常複雜的心情以經達到了極點。

而詩中的後兩句,作者把自已比做一個孤獨的魚翁,坐在江面一隻小船上孤著獨釣江雪。

這位魚翁老者,釣的不是魚而是流放這十年的孤獨和低落到了極點的心情,釣的是雖然有滿腹報國志向卻無處獻身的境遇,釣的是對社會的前途而擔憂的心態。





羅英華752


《江雪》是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絕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詩人被貶到永州之後寫的一首詩。

詩人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了自己孤獨鬱悶的心情。

詩中的:蓑~蓑衣,南方的一種用蓑草或棕葉製成的,可以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相當於現在的雨披。北方則是用茭草製成的。

笠~斗笠。用竹篾等材料編成製作的可以遮雨遮陽的帽子。

詩中的"千山“、"萬徑“都是誇張詞,山中本來應該有鳥,路上亦是有行人,但是在大雪紛飛的天氣裡,卻是"鳥飛絕“,“人徑滅“。雖然未曾寫出一個“雪"字,但是通過詩人用鳥飛絕、行人絕跡的景色,渲染出來一個天寒地凍的境界,似乎可以看到漫天白茫茫的大雪。

後兩句描繪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而這個漁翁,顯然即是詩人的自身寫照。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解州鎮)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少時勤奮好學,十三歲即有文名,二十歲中進士。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的重要成員,革新失敗後,由禮部員外郎貶為邵州刺史,未到任即加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

這首詩即是詩人在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作。反映了詩人悲觀憤懣,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這首《江雪》,和另一首《漁翁》,均為風格疏淡明快,膾炙人口的傳世詩作。

柳宗元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稱"韓柳",同被列為"唐宋八大家“。其在文學上以散文成就最大。《捕蛇者說》、《童區寄傳》、《段太尉逸事狀》等均為名篇佳作,《永州八記》被視為唐代古文運動中的典範之作,歷千年而傳誦不息!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要想知道“蓑笠翁”能否釣到魚,釣的什麼魚,我們首先要了解的便是《江雪》詩作的背景。

《江雪》這首詩是在柳宗元改革失敗後被貶永州時的背景下產出的。


那麼,永州是哪個地方,有什麼水系,都有什麼魚類?

柳宗元被貶的永州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永州市。永州有湘江和瀟水兩大水系,有魚類100多種,其中主要有鯽魚、鯉魚、草魚、青魚、鰱魚等20餘種。

《江雪》這首詩描寫的是在寒冷的雪後,一位穿著蓑衣獨自乘船在江中垂釣的漁翁。首先,《江雪》的季節背景是冬日,天氣背景是雪後,顯而易見,老漁翁是在沒有冰封的江上冬釣。



眾所周知,冬季溫度低,水溫冰涼刺骨。由於天冷水涼,唯有鯽魚還輕微的開口吃餌,因此可釣之魚只有鯽魚。但是寒冷天氣下的鯽魚覓食的主動性極差,幾乎不主動覓食,因此就需要釣者探釣找魚。如果是雪後的江釣,釣淺是不可能的,因為淺出不可能有魚,所以只能釣深。而釣深也不能太深,超過五米以上是不太好釣的。

《江雪》的蓑笠老漁翁在冬日雪後如此寒冷的天氣下乘船作釣江中,估計能釣到的也唯有鯽魚吧,但是根據天氣和水溫的情況來看,空手而歸的可能性極大。


也許老漁翁在冬雪的環境下作釣並不為魚,只是想遠離某些不舒服的環境而已,而這情景、這首詩正好襯托出柳宗元不得意的心境。


野釣魚倌


又快到冬季了,這個問題也是很合時的哦!

江雪裡面的蓑笠翁不用說,肯定是一個漁者,並且是一個比較專業的漁者,在滿天大雪的時候去江邊獨釣,怎麼會釣不到魚呢?為何,可以聽我一一道來哈!

我們從詩句中和配圖中都可以看得出,雖然是滿天大雪,可是北風卻是不大,所以可以看得出是初雪!這時空氣的溫度雖然是很低,但水溫不會一下子就會降下來的,並且水底的溫度會比水錶的高出一些,並且由於水會由於溫差而產生自流,魚在這時的活性也會比平時增加很多,就餌的慾望也會比平時高出許多哦!這也是很多有經驗的釣友在大降溫的前一天或者當天出釣漁獲會比平時多很多的原因了!所以在大降溫的前一天,或者是大降溫的當天,有經驗的釣友都會不約而同地揮竿哈!

至於《江雪》中的漁者會釣獲的魚種,應該也是鯽魚鯉魚之類的了,畢竟是冬天了,氣溫會在0度上下,能開口就餌的也就是鯽鯉了,並且古人一般都是以蚯蚓飯粒類作為釣餌,也多是以鯽鯉為目標魚而已😊

記得咯,冬季的大降溫前真的是可以狂拉的時刻哈,到時別錯過了!








江湖訣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一位孤獨的老者在這沒有一隻鳥飛過,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坐在冰天雪地的江面上,身穿蓑衣,頭戴竹笠,手拿魚杆在江中釣魚,他能釣著魚嗎?釣的是什麼?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和處境呢?

要想了解魚翁在釣什麼?必須先了解一下作者當時創作這首詩的環境和心情以及歷史背景。

在永貞年代,當時的柳宗元是改良派,因改良失敗後被貶為邵州刺史,在赴任的路途中又被加貶為永州司馬並流放十年。

作者在被流放的十年中,心情十分低落,孤獨,絕望滿腹經倫且無處報國,為社會的前途而擔擾而深感不安的前提和背景下創作了這首詩。

詩中的頭兩句用鳥飛絕,人蹤滅六個字充分描寫了天氣,地理的極度惡劣的環境,襯托了作者極度的孤獨和非常複雜的心情以經達到了極點。

而詩中的後兩句,作者把自已比做一個孤獨的魚翁,坐在江面一隻小船上孤著獨釣江雪。

這位魚翁老者,釣的不是魚而是流放這十年的孤獨和低落到了極點的心情,釣的是雖然有滿腹報國志向卻無處獻身的境遇,釣的是對社會的前途而擔憂的心態。


黑坑聯盟


題主真是個實在人,哈哈。

先給您一個實在的回答:可以釣到,至於釣到什麼魚要看運氣,鯽魚鯉魚都有。

釣上來之後紅燒、清蒸、油炸、煲湯皆可。

最重要的是魚一定要保持新鮮,煲湯時加入適量羊肉湯,隔壁小孩會饞哭~

開個玩笑,下面進入正題。


釣魚經驗:夏釣淺,冬釣深

魚兒在冬天也需要進食,但魚兒在低溫時比較不容易張口,並且活動量比較少。

常識告訴我們,夏天上層水溫相對較高,冬天則下層水溫相對較高。

魚兒在冬天大部分時間會呆在水深的地方。但在冬季陽光充足的情況下,魚兒偶爾也會浮到水面上來。

所以,冬天只要找對了魚群聚集的地方,並且垂釣深度合適,是完全有可能釣到魚的。

寒江究竟有多寒

柳宗元被貶永州是永貞元年(公元805)的事兒,《江雪》這首詩正是他被貶永州之後所作。

我們不妨來考察一下公元805年左右的氣候狀況。

竺可楨研究了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發現氣候變化呈現多刺變化的現象。如圖:

並因此劃定了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

溫暖期指溫度高於平均線,寒冷期指溫度低於平均線。

我們可以看到,唐朝屬於第三個溫暖期。

同樣在現代學者王躍的《寒山子生存年代及人物原型考》一文中,對寒山子所的浙江天台地區的氣候進行考證,認為“公元805年以前唐朝氣溫較高,普遍高於現代。”。

對天台地區的氣溫有這樣的描述:

寒山子生活在浙江天台地區,如今氣候屬於亞熱帶,年均氣溫16℃,最冷月1月的氣溫也為5℃,在冬季也很難出現冰凍數日不化的現象。

而永州之地,更在浙江天台地區以南,可見當時的氣溫狀況確實沒有我們想象的這麼冷。

在這種氣溫之下,對於一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農來說,釣幾條魚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為什麼我們一看到“獨釣寒江雪”就覺得格外冷

可以說,這種冷,其實是詩人覺得冷。

我們再回味一下這首詩。

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作者用字是比較狠的。

絕,滅,孤,獨。

是不是一看到這四個字就有點頭皮發麻?

這種情感的表達,與柳先生的經歷有關。

當年,柳先生到永州不是去旅遊,而是被貶至柳州。

所以,柳先生應該是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情緒上十分壓抑。這個時候忽然看到一個老翁獨自坐在江邊垂釣,他瞬間就想到了自己,簡直和自己是一毛一樣。。。。

鳥都飛走了,也沒見其他什麼人,這老翁還在這釣魚,一定是生活所迫,壓力山大啊。

“獨釣寒江雪”這一句更是影射自己被貶永州,境況不佳,形單影隻,落寞失意,充滿了無奈之感。

瞧,詩的情景多美。

咱品詩就好,別想著魚的事兒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