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和宋凤仪:平凡岁月中的戏剧伉俪

演了一辈子戏的朱旭和北京人艺很多老艺术家一样,都属于大器晚成的“老来红”:银幕上,观众是通过《变脸》《洗澡》这一部部经典影片认识他的,而银幕外,他与妻子宋凤仪携手六十载、共同走过的舞台人生同样令人钦羡与回味。

相识于华北大学

朱旭,193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一岁时全家跟着父亲来到北京,他很小就迷上了京剧,一有空就在家里打开那个神奇的“话匣子”,放上一张京剧唱片,听得津津有味。1949年5月,朱旭考进华北大学学习戏剧专业。恰恰在这时,他未来生命中的另一个人宋凤仪也来到这所学校。两人同系不同班。

宋凤仪大朱旭两岁,一个出生在北京胡同深处的大家闺秀。做进出口生意的父亲钟爱京韵大鼓,经常带着宋凤仪去听戏,渐渐也成了一名京戏票友。宋凤仪14岁初登舞台,演出独幕剧《父归》,怕家里人知道自己做“抛头露面”的事儿,不敢把真名印在说明书上。刚好她正在读《三国演义》,书中有凤仪亭,于是起名“宋凤仪”。多年以后,每每谈到这个细节,朱旭总忘不了调侃老伴一句:“怎么不叫‘貂蝉’呢?”

这两个年轻人虽然不在一个班,但系里每周都要上一次大课,全系学生都集中到校礼堂听课,时间长了都面熟,只是没讲话。毕业后,朱旭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从灯光师到演员,由此开启了他的戏剧人生。宋凤仪则在文工二团担任演员。尽管两人常见面,还是很少说话。

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两人又同时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适逢抗美援朝,团里要排戏去田间地头和工厂巡回演出。朱旭被临时调来演类似“匪兵乙”的龙套,没想到这个群众角色点亮了无数眼睛,其中也有宋凤仪。

她眼里那个“高鼻梁,大眼睛”的高个小伙子,自演“匪兵乙”后调到了演员组,这一回两人走在了一起,一起在大江南北等地巡回演出,一起研究剧本角色,宋凤仪觉得朱旭“这个小伙子很聪明”,喜欢上了他。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为第一任院长,集中了焦菊隐、刁光覃、于是之等当时顶尖的艺术大师。朱旭和宋凤仪也成为人艺的一员,那年他们一个22岁,一个24岁。那一年的秋天,朱旭约宋凤仪出来在篮球场散步,走着走着,朱旭突然对宋凤仪说:“我喜欢你。”宋凤仪被他突然冒出的这句话,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没想到这小伙子表达爱情的方式那么直爽。看宋凤仪犹犹豫豫的样子,朱旭又来了一句:“你考虑考虑,不必立刻回答。”宋凤仪心里对朱旭也挺有好感,轻轻说了句:“好。”他们在篮球场走了一圈又一圈。

1957年12月12日,人艺专门停戏一天,为朱旭和宋凤仪在内的三对新人,在人艺宿舍的小剧场中举行了一场热热闹闹的集体婚礼。他们有了一间很小的婚房,剧院还送了个带三个抽屉的书桌,外加一个书架,唯一的私产是朱旭家祖传的一张双人床和一个硬木长桌。

忙碌于人艺舞台

婚后朱旭和宋凤仪都忙于排戏、演戏,朱旭在舞台上,先后塑造了数十个性格独特、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

1958年,朱旭有次从福建前线演出回京,连夜就被拉去排《星火燎原》。那个时候几乎每天都要演两场戏,有时还要早中晚三场连演,晚上则是集体创作新剧本,一直到天亮,在团里稍作休息,然后赶去剧场化妆演出。他先后参演《武则天》《霓虹灯下的哨兵》《左邻右舍》等话剧,他在话剧《红白喜事》中扮演三叔,还获文化部颁发的表演一等奖。

宋凤仪1958年刚生完他们的大儿子,便参加了于是之主笔的《花开万古香》的集体创作,由于身体极度疲倦,又心系幼小的孩子,排戏的时候甚至会迷迷糊糊地喊:“孩子掉地上了!”

朱旭和宋凤仪每场戏都要做大量的前期案头准备:分析剧本,写人物小传,写人物小品,连甲乙丙丁的龙套角色也都先去体验生活,赋予这些小角色以个性,有时连服装都是自己设计。如此几十年的厚积薄发,使得朱旭和宋凤仪那一批人艺老艺术家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光彩,成为人艺的金牌名角。宋凤仪写的独幕剧《误点》,1958年被北京文联评为优秀剧本,又被人艺收进独幕剧选集。

1984年,已经54岁的朱旭初涉影坛,先后出演了电影《洗澡》《刮痧》等众多文化意蕴深厚的影片,还参加了《末代皇帝》《似水年华》《大宅门》等电视剧的拍摄。他以炉火纯青的演技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1996年,朱旭与吴天明合作的影片《变脸》获得第9届东京电影节3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导演及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2009年,他又在蒋雯丽自编自导的影片《我们天上见》中扮演了姥爷这个角色,这部影片又为他拿到了首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特别影人奖。

宋凤仪演出过《北京人》里的愫方,北京人艺女演员多于男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机会实在太少。1980年,闲赋了大半年的宋凤仪便主动要求下去体验生活,她敏锐地捕捉到当时农村婚礼大要彩礼的习气,八个月的采访和体验最终写成多幕剧《张灯结彩》,被河北省话剧院排演,当年便演出二百多场,又被拍摄成同名电影。《张灯结彩》的成功使她产生转为职业编剧的想法,但是领导觉得宋凤仪14岁就开启演艺生涯,中断了太可惜,于是做专职编剧的想法被一直搁置下来。

夫妻两演了一辈子戏,可二人同台的戏只有两个,《骆驼祥子》中的父女和《左邻右舍》,后者却只同台而没对手戏,有些遗憾。

若干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宋凤仪写出新戏《理发馆》,主人公便是以朱旭为原型,导演任鸣有心让朱旭出演男主角,以弥补两人六十多年没有合作的遗憾,可在排练前,朱旭却意外中风住进了医院。

2014年7月16日,北京人艺年度原创大戏《理发馆》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有人问起朱旭对老伴的《理发馆》的评价,朱老沉默很久,只喃喃地说:“不容易呀,不容易……”此刻他的眼里满是对老伴耄耋之年还要执着写作,坚持十多次大改,一坐下便是一整天的钦佩和心疼。

文史 | 朱旭和宋凤仪:平凡岁月中的戏剧伉俪

(朱旭与宋凤仪)

留存于戏迷心中

朱旭一生将话剧大师洪深说的那句“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当成表演的座右铭,凡看过他表演的人最深的感触就是“自然、朴实、放松”,而其实“放松”恰恰是最难的。很多人说:“朱旭一上舞台,就把这个舞台变成了家。”也有人说“有的写得并不好的角色,到了朱旭老师那儿都能给救活了”,这大概就是朱旭老爷子最神奇的地方。而这些看似不经意,其实都是朱旭下了笨工夫得来的。别人是看剧本、读剧本,朱旭多年的习惯是抄剧本,他将剧本抄成纸条放在身边,随时拿出来看,一直到这些台词化在他身上、这个人物角色活在他身上为止。其不留痕迹的表演被评论界称赞是“完全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

82岁时,朱旭和人艺一批国宝级的老艺术家同台出演《甲子园》。朱旭说:“趁着老哥几个都健在,应该再做点什么,现在戏剧发展很快,也许我们赶不上年轻人的脚步和潮流了,但我相信‘传统’这两个字。”

宋凤仪每次在台下看朱旭演出,都用新鲜的目光去寻找老伴塑造出的人物光彩,每每都有惊喜。

朱旭常对年轻的演员说:“……你看我漂亮吗?我就是一个丑演员,开始时候没有导演看上我,但是我通过先做舞台工作,后来慢慢地演小角色,一点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老艺术家们怎么去创作人物,我学到了他们身上的精神。演戏不是演你自己,是演你对生活的理解,是把那些精神传承出来,在舞台上观众看到的不是你这个人,是你们通过塑造的形象而表达出给观众什么样的教义,什么样的真善美,漂亮不是本钱。”

戏台下的朱旭,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酒为他的四大乐趣。朱旭拉得一手好京胡。当年他曾向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琴,在之后的话剧生涯中也派上了用场。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他扮演的琴师操琴上阵,弓法娴熟,令观众惊叹。在电视剧《粉墨情痴》《武生泰斗》和《心香》中,他的琴艺更是帮了他的大忙。他的另一嗜好就是喝酒了,朱旭酒量大,无论走到哪儿,他都得过过酒瘾,但是他却不贪杯误事,若是晚上有演出,不管桌上摆着“茅台”还是“五粮液”,他绝对滴酒不沾。他说“这叫为了艺术,在所不惜”。朱旭爱下棋,以棋为友,以前在剧院排戏时,一有闲空儿总爱与棋友对上一局。

2015年2月12日,宋凤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安贞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她生前写了一本书,书名《老爷子朱旭》,这是她留给老伴朱旭最好的礼物。此书直到2018年1月才出版。

宋凤仪,那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离开了他,朱旭一下子显老了,身体也不像以前那么硬朗。2018年9月15日,朱旭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去世后,家人把老爷子与妻子宋凤仪这对戏剧伉俪合葬于北京八达岭陵园。远去天国的他,会在那里开心地和老伴继续喝着小酒,唱着京剧,拉着胡琴,下着围棋,温暖地微笑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