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后真的嫁给多尔衮了吗?

沙雅笔记


孝庄皇后真的嫁给多尔衮了吗?寡妇门前多是非,这话用到孝庄身上挺合适。孝庄皇后,是皇太极的妃子,辅佐顺治、康熙儿孙两代幼主定鼎天下,经妃子到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死后是清东陵安葬的最高辈分的人,却被置于风水墙之外,也就引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后下嫁

民间盛传的皇太极时“庄妃劝畴”的故事,似乎说明美丽聪明的庄妃惯施美人计,也为太后下嫁多尔衮作了铺垫,但庄妃劝降洪承畴也只是传说而已,并无实证。

关于太后下嫁,据野史记载大概说是:清朝初入关时,多尔衮总揽朝纲,“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当时,时值盛年的孝庄太后,寡居无欢,认为多尔衮功高天下,却将帝位让给了她儿子,且忠心辅政,惟有以身相报,并以此笼络多尔衮。恰好多尔衮妻子亡故,于是经大臣鼓动,双方也很乐意,随后以小顺治皇帝的名义颁诏天下。摄政王多尔衮成了顺治的继父,才有了“皇父摄政王”的称号。还搞了一套婚礼仪规称为《国母大婚典礼》,极为隆重。多尔衮死后,被人告发谋逆,孝庄自已也反思改嫁一事有点荒唐,对不起皇太极,死后地下无颜相见,于是不愿死后与皇太极合葬,死前才嘱咐康熙将其葬于东陵(该陵建于风水墙外),意思就是罚她给皇家看守门户。后期清朝统治者销毁了有关档案,删改了史籍中的记录。

野史的记载根据大概来源于几点:首先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的称呼; 多尔衮的的“皇父摄政王”称号确有其事。但经专家考证,这个称号早于传说的太后下嫁时间,1645年就有人提出需要多尔衮的“叔父摄政王”的称号不妥,到1647年经礼部议定批准,多尔衮的称呼就定为了“皇父摄政王”,朝鲜李朝实录也证实了这一点。而多尔衮的妻子死于1648年十二月。再者按当时礼节,孝庄大婚既然如此隆重的举行,是要颁诏给作为藩属国的朝鲜的,但朝鲜李朝实录并无此事的记载。而且清朝初期,朝鲜从心里来讲还是认明朝,看不起蛮夷之族的清朝。所以如果有这种的事的话不大愿意为其遮掩,事后为其删改。不但不会,可能还会以此大做文章。

第二源于张煌言的《建夷宫词》;张煌言是抗清名将,后来兵败被俘,誓不降清,惨遭杀害,他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的志向,而1649(顺治七年)年的正月,也就是所传说的太后下嫁那年,多尔衮娶了其侄妇豪格之妻,也姓博尔济吉特氏,而且是孝庄的妹妹,或许经过讹传,被张煌言听到后信手写入诗中,也可能有意为之,但总的来说可信度不高。

另外如《东华录》里蒋良骐所记载的“又亲到皇宫内院”实属暧昧之类的;属于断章取义,人家是有上下文的。至于,孝庄葬死后到没有安葬到盛京昭陵,与皇太极合葬,也是孝庄遗愿。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寿终,弥留之际,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也就有了后来与昭陵遥相呼应的昭西陵。至于处于风水墙之外,据说,按风水来讲,若是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反而形成了阻断,因此建于风水墙外,并无贬抑之意。

总的来说,传说也好,史实也罢,太后下嫁之说还没有力的证据来证实,或许作为疑案会一直存在吧


百态看台


这是个悬案,可以入选“清朝十大悬案之一”。

皇太极死的时候,孝庄32岁,她的儿子福临只有6岁。当时多尔衮的势力很大,他不但手握重兵,而且在朝中也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人物。在当时,清朝的军政事务都是由多尔衮掌管,甚至连皇帝的玉玺都存放在多尔衮的王府,以方便多尔衮行驶统治大权。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孝庄和福临的处境是十分微妙的,这就让许多人认为孝庄为了委曲求全下嫁给多尔衮,以保护自己的儿子福临。

再就是,当时满清有个习俗,那就是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庶母,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总之兄弟子侄之间妻妾互娶的事情很普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孝庄下嫁多尔衮似乎也很正常。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孝庄下嫁给多尔衮了。从历史记载来看,孝庄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对清朝前期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吗,特别是培养出了康熙这样一位千古一帝。我们看历史人物应该只看他们在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至于他们的“绯闻”,我倒觉得没必要过多研究。


围炉煮酒话春秋


清初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金头、乾隆身世。随着考古发掘和基因技术,后三项迟早都会有“科学”定论。只有太后下嫁,好像无论如何也说不清了。

下嫁与没有下嫁的两种说法都似乎很有说服力:

下嫁说,1、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2、没有和皇太极合葬沈阳的清昭陵。3、在清东陵也没有葬入风水墙内。4、多尔衮成为的变化,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没有下嫁的观点对于上述观点反驳:1、张煌言是清的反对派,一个反对着的诗歌是没有史料价值的;2、孝庄去世前有遗诏,是心恋顺治康熙父子,并且卑不动尊,不可为了她动太宗陵寝。3、孝庄的陵址是雍正选的。孝庄的葬地的确不好选,所以康熙朝一直都没有安葬孝庄,只能建“暂安奉殿”。到了雍正朝,雍正认为曾祖母暂安奉以来,一切都和顺。所以,那里是最好的位置。现在看来,这个位置极好。风水墙内以孝陵为祖陵,遵循朝暮制度。孝庄不是皇帝,但辈分最大,在风水墙内的确不好安排。现在,所有去皇陵的,都要先经过昭西陵。也表示了孝庄的尊贵。4、对于多尔衮的称谓也不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历史上不是有姜子牙的尚父,诸葛亮的亚父,那并不能证明就是“父”。

这些说法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愿意相信谁的就相信谁的。

我有一个角度,“也许有夫妻之实,而无夫妻之实”。

孝庄作为深宫女人,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并不多。那种孝庄与多尔衮青梅竹马的关系,没有多少可信。孝庄嫁皇太极时才13岁,这已经够早的了。就算古人早熟,也不会十岁就恋爱吧!还有,一个蒙古小格格,一个满洲小阿哥,隔着十万八千里,一起成长的机会也不大。所以,那种青梅竹马几乎不可能。嫁给皇太极后的孝庄,一个深宫中的后妃,更没机会接触小叔子,更不敢发展恋情。但成为太后后,因为工作原因也会增加接触,不管是哪个方面的需要,多尔衮都是一个选择。

还有,多尔衮权倾朝野的摄政王,有妻有妾。如果明媒正娶的太后,在家里是做妻呢?还是做妾呢?都不可能。他们都是老道的人,给自己找那个麻烦做什么?

所以,夫妻之实可以有,夫妻之名没必要。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孝庄皇后真的下嫁了多尔衮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众说纷纭,我现在来简明扼要地说下:

1.下嫁了。

这在野史中有很多的记载,我也就不一一举例,只说“孝庄下嫁”的起因之说。

在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引起了各种猜测,这也是各种野史记录的来源,毕竟只有皇帝之母屈尊下嫁,才能使多尔衮有这种尊称,而在满洲有“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的风俗。

2.没嫁。

因为虽然野史中记载了“孝庄下嫁”之事,但清史稿中未提到,而且孝庄皇后死后,清廷延续了二百多年,这期间,大清诸朝对她推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如果“孝庄皇后”真下嫁了,清皇为何要自取其辱呢?当然还有个说话,说是乾隆年间,纪晓岚在整理清宫档案时,觉得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严,奏请皇帝批准,从档案中删去了这一部份。



七月财人


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是个精明强干,文韬武略的全才,他从小年的时候起就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征察哈尔,朝鲜,攻明围锦州有功。尤其是皇太极死后,他率清军,大举入关,不失时机地击败李自成,占领了明都燕京,打击南明各政权,又力主迁都,为大清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可谓功勋卓著。多尔衮因当初与豪格争夺皇位一直怀恨在心,尽管豪格在入关后一直披挂战袍,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多尔衮还是不放过他。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平定四川凯旋,福临为这位兄长摆宴犒劳,可没几天,多尔衮以豪格徇庇部将冒功莫名其妙的罪名,将豪格投之于狱,随即不明不白地死了。孝庄眼见多尔衮对异己势力毫不留情地排挤与陷害,想到渐渐长大的儿子褔临可能会成为多尔衮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孝庄怎能不胆战心惊呢?她为了太宗的基业,为了亲子福临的皇位和生命,她决定委身事贼,下嫁多尔衮!多尔衮本是个好色之徒,对与自己年岁相仿的漂亮皇嫂玉儿早就垂涎三尺。平时他借请示政务经常出入皇宫内院。对孝庄不无眉传情,今得孝庄首肯,自是喜不自胜。顺治五年十一月皇太后与多尔衮的婚礼在太后居所慈宁宫举行哦。有记载说:福临当时曾有恩颁布天下,其中一段奈人寻味: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心志,使圣母之丧偶之故,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父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顾愿行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予办。还有记载故宫所藏清礼部旧档中有顺治间关于太后下嫁礼仪的请示报告。到了乾隆朝时,汉族的论理道德己渗透到满人的骨髓里,他们才意识到,当初这桩带有原始意味的婚姻,带给他们的只有耻辱!没有一丝一毫的荣耀。于是,那个聪明绝顶的史家纪昀做了一生最大的一件错事,他请示了乾隆皇帝,中国历史最有名望的帝王(乾隆),毁掉了这段应该有详细记载的历史。使太后下嫁的事与《顺治出家》成了清宫迷案。


茹叔敬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10]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11]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12]。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