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等你到70歲就會把你丟去山裡等死

前些日子去醫院看望家中長輩,與一個女人擦肩而過,而她剛在ICU病房的玻璃前對著自家老人喊的話還讓我印象深刻:

「爸你還是快點死吧,這樣對咱們都好」

ICU的格局與普通病房不同,整個房間只有病人頭頂有一面大玻璃。家屬站在玻璃外,也就是躺著的病人頭頂上方和他說話,但無法看到對方的臉。

當時那個女人就在我身邊,當他說出那句話時,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但由於病人臉同樣是背對女人的,我看不到他的表情。說完那句話,女人理了下不知何時翻開的袖口,就離開了。

01 是不是我死了你們就開心了


在同一個醫院的病房樓道,我聽到了一位老人的聲音:

「是不是我死了你們就開心了!」

而一對男女正在這個病房門口哭喪著臉說著什麼,女的已經快哭了。

後來我瞭解到,病人是這姐弟倆的母親。80多歲的老人拒絕子女為自己請護工,所以唯二的一兒一女加上各自另一半不得不輪流請假來照顧老人,但四人平均60的年齡實在吃不消了,但每次跟母親提起護工時,母親都會像這次一樣大喊:

「反正你們就是覺得我老了沒用了,就想請個護工糊弄我來都不來看我了!」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在老人需要住院陪床時,子女其實也進入中年了。一個80歲的老人的子女也將近60歲,早已不資年輕無法通宵陪護了。在城市家庭中,子女個數也不會過多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老人覺得自己沒用努力在子女身上找存在感,但是孩子們被壓榨的已經力不從心。這種矛盾讓人很無奈。

02 張嘴吃飯的人太多,不得不遺棄


等你到70歲就會把你丟去山裡等死

電影《楢山節考》講得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食物極度貧瘠的山村裡,遊手好閒的人會被人唾棄,當地有這樣一個習俗:老人一到70歲,子女就要將其抬進楢山,美其名曰祭楢山神,事實上就是任其自生自滅。

這是一百多年前一個日本村莊真實的故事,這個習俗是實存在,叫做「姥捨て」。村民認為只能吃卻沒法幹活的老人是種浪費,就該被扔掉。在村中被扔掉的除了老人,還有出生就有疾病的嬰兒,張嘴吃飯的人太多,所以不得不遺棄。

村中食物欠缺,牙齒好代表著自己能吃但是沒有生產力。馬上滿70歲的阿玲因為有一口好牙而被人說三道四,她對著水缸重重撞掉了自己的門牙。

03 最近吃的越來越少了 我差不多想要去棄姥山上待著了


你知道嗎,等你到70歲就會把你丟去山裡等死

「最近吃的越來越少了,我差不多想要去棄姥山上待著了」,這是日本經營類遊戲《昭和食堂》中一個叫固執老頭的角色的臺詞。老頭守寡多年,獨生女兒因車禍死去數年並未留下孫輩,女婿又與自己有隔閡不常見面,經營著的小店又與自己性格不和而難以為繼。

老人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就想去找一個地方等死了。

在日本各種作品中經常能看到「棄姥山」,經常能在一些影視作品中見到一個對生活失去希望的老人說「我這種廢物就該去棄姥山」。但影視作品有藝術誇張成分,所以這句話出現在紀實文學中才最讓人難過。

04 我根本不想要什麼長命百歲


上海譯文出版的紀實文學中有兩本由NHK特別節目錄製組編寫的作品——《老後破產》和《無緣社會》,前者的的封面上寫著:

「人總有一死,,那還不如早點死死乾淨。我根本不想要什麼長命百歲。」——NHK特別報道

書中記錄了記者對幾位獨居老人的長期的跟蹤採訪,書中提到國民養老金勉強能維持老人們的日常生活。但老人總有生病的一天,就算在福利還算不錯的日本,從天而降的醫療費用也不是這些老人們能支付得起的。

所以,因為沒有錢,老人們放棄了更高一水平(自然要花更多的錢)的護理,每天躺在床上將便盆放在身邊一米以內,因為他們無法支付一天來三次的護理人員的費用。

活著也是麻煩

書中,在記者關心地問田代先生長時間困擾他的頭疼怎麼樣了時,他的回答是:

「我不去醫院,喝了這個止疼藥稍微睡一會兒就沒事了」

這位老人多年不去醫院,他認為在醫院花了多餘的錢,可能會交不起房租,有可能連吃的都買不起。他恐懼去醫院不是因為怕死,而是因為沒有錢。

《楢山節考》是生產力地下的社會的悲劇,只會張口吃飯不會幹活的人會被扔掉,一顆牙都沒掉的老人還會被嘲笑貪吃說三道四。那個在ICU窗外向父親喊話的女兒家裡究竟是什麼情況我並不知道,但應該是有很嚴重的情況才這樣無以為繼的吧。

阿圖·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中寫道,隨著互聯網等媒體的發展,老人已經喪失了「活得久就代表知道得多很權威」的地位,他們喪失了旁人的尊重和子女的順從,沒有了為自己部落權威養老的儀式和憧憬感外,老人老去這件事變得寂寞很多。

關於棄姥山,我看過一個類似的故事,但是結果卻不相同:

這依然是一個將家中老母送上棄姥山的故事,但是兒子因對母親過度思念而經常偷偷上山去見母親。有一年村中出現了傳染病,年輕人們接二連三地死去。得知情況的母親在某次兒子上山時給了他一個藥方。故事的最後,兒子告訴村裡已被母親藥方救回的的年輕人們真相後,他們相繼進山接回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這種傳染病上次出現時老人們還是孩子,母親給的藥方就是當時人們摸索出的,而現在的年輕人是不知道的。

在這個版本的故事中,老人們還擁有權威,村落結構依然是原始部落,長者依然代表知識。但是在現在的社會中,老人知道的反而不如年輕人。

那個讓親生子女不堪看護自己的勞苦的母親感受到了自己的沒用,其實她是在表達對自己的失望。《昭和食堂》的固執老頭感到的是對生命的無望,《老後破產》的老人們感受到的是一種「反正治了自己遲早也得死更何況自己還沒錢治病」的痛苦。

現在的老人,已不像過去那樣有孫輩圍繞床邊兩眼放光的崇拜著自己「爺爺爺爺你好厲害啊!」的生活,有的反而是「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我還是去上網查好了…」的被拋棄感。

現在的老人,是寂寞的,但他們卻活的更久了。《死亡哲學》的作者謝利·卡根曾經拋出過一個無法給出答案的問題:

「你真的願意長命百歲嗎?」

《楢山節考》的村落中一直有一個傳言,如果老人進山那一天下雪那他是幸運的,這並不是詩意的或日本的某種物哀,只是因為若進山的當天下雪,老人會很快凍死,不會受過多苦罷了。

你知道嗎,等你到70歲就會把你丟去山裡等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