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等你到70岁就会把你丢去山里等死

前些日子去医院看望家中长辈,与一个女人擦肩而过,而她刚在ICU病房的玻璃前对着自家老人喊的话还让我印象深刻:

「爸你还是快点死吧,这样对咱们都好」

ICU的格局与普通病房不同,整个房间只有病人头顶有一面大玻璃。家属站在玻璃外,也就是躺着的病人头顶上方和他说话,但无法看到对方的脸。

当时那个女人就在我身边,当他说出那句话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由于病人脸同样是背对女人的,我看不到他的表情。说完那句话,女人理了下不知何时翻开的袖口,就离开了。

01 是不是我死了你们就开心了


在同一个医院的病房楼道,我听到了一位老人的声音:

「是不是我死了你们就开心了!」

而一对男女正在这个病房门口哭丧着脸说着什么,女的已经快哭了。

后来我了解到,病人是这姐弟俩的母亲。80多岁的老人拒绝子女为自己请护工,所以唯二的一儿一女加上各自另一半不得不轮流请假来照顾老人,但四人平均60的年龄实在吃不消了,但每次跟母亲提起护工时,母亲都会像这次一样大喊:

「反正你们就是觉得我老了没用了,就想请个护工糊弄我来都不来看我了!」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在老人需要住院陪床时,子女其实也进入中年了。一个80岁的老人的子女也将近60岁,早已不资年轻无法通宵陪护了。在城市家庭中,子女个数也不会过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老人觉得自己没用努力在子女身上找存在感,但是孩子们被压榨的已经力不从心。这种矛盾让人很无奈。

02 张嘴吃饭的人太多,不得不遗弃


等你到70岁就会把你丢去山里等死

电影《楢山节考》讲得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食物极度贫瘠的山村里,游手好闲的人会被人唾弃,当地有这样一个习俗:老人一到70岁,子女就要将其抬进楢山,美其名曰祭楢山神,事实上就是任其自生自灭。

这是一百多年前一个日本村庄真实的故事,这个习俗是实存在,叫做「姥捨て」。村民认为只能吃却没法干活的老人是种浪费,就该被扔掉。在村中被扔掉的除了老人,还有出生就有疾病的婴儿,张嘴吃饭的人太多,所以不得不遗弃。

村中食物欠缺,牙齿好代表着自己能吃但是没有生产力。马上满70岁的阿玲因为有一口好牙而被人说三道四,她对着水缸重重撞掉了自己的门牙。

03 最近吃的越来越少了 我差不多想要去弃姥山上呆着了


你知道吗,等你到70岁就会把你丢去山里等死

「最近吃的越来越少了,我差不多想要去弃姥山上呆着了」,这是日本经营类游戏《昭和食堂》中一个叫固执老头的角色的台词。老头守寡多年,独生女儿因车祸死去数年并未留下孙辈,女婿又与自己有隔阂不常见面,经营着的小店又与自己性格不和而难以为继。

老人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就想去找一个地方等死了。

在日本各种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弃姥山」,经常能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见到一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老人说「我这种废物就该去弃姥山」。但影视作品有艺术夸张成分,所以这句话出现在纪实文学中才最让人难过。

04 我根本不想要什么长命百岁


上海译文出版的纪实文学中有两本由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编写的作品——《老后破产》和《无缘社会》,前者的的封面上写着:

「人总有一死,,那还不如早点死死干净。我根本不想要什么长命百岁。」——NHK特别报道

书中记录了记者对几位独居老人的长期的跟踪采访,书中提到国民养老金勉强能维持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老人总有生病的一天,就算在福利还算不错的日本,从天而降的医疗费用也不是这些老人们能支付得起的。

所以,因为没有钱,老人们放弃了更高一水平(自然要花更多的钱)的护理,每天躺在床上将便盆放在身边一米以内,因为他们无法支付一天来三次的护理人员的费用。

活着也是麻烦

书中,在记者关心地问田代先生长时间困扰他的头疼怎么样了时,他的回答是:

「我不去医院,喝了这个止疼药稍微睡一会儿就没事了」

这位老人多年不去医院,他认为在医院花了多余的钱,可能会交不起房租,有可能连吃的都买不起。他恐惧去医院不是因为怕死,而是因为没有钱。

《楢山节考》是生产力地下的社会的悲剧,只会张口吃饭不会干活的人会被扔掉,一颗牙都没掉的老人还会被嘲笑贪吃说三道四。那个在ICU窗外向父亲喊话的女儿家里究竟是什么情况我并不知道,但应该是有很严重的情况才这样无以为继的吧。

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中写道,随着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老人已经丧失了「活得久就代表知道得多很权威」的地位,他们丧失了旁人的尊重和子女的顺从,没有了为自己部落权威养老的仪式和憧憬感外,老人老去这件事变得寂寞很多。

关于弃姥山,我看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但是结果却不相同:

这依然是一个将家中老母送上弃姥山的故事,但是儿子因对母亲过度思念而经常偷偷上山去见母亲。有一年村中出现了传染病,年轻人们接二连三地死去。得知情况的母亲在某次儿子上山时给了他一个药方。故事的最后,儿子告诉村里已被母亲药方救回的的年轻人们真相后,他们相继进山接回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这种传染病上次出现时老人们还是孩子,母亲给的药方就是当时人们摸索出的,而现在的年轻人是不知道的。

在这个版本的故事中,老人们还拥有权威,村落结构依然是原始部落,长者依然代表知识。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老人知道的反而不如年轻人。

那个让亲生子女不堪看护自己的劳苦的母亲感受到了自己的没用,其实她是在表达对自己的失望。《昭和食堂》的固执老头感到的是对生命的无望,《老后破产》的老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反正治了自己迟早也得死更何况自己还没钱治病」的痛苦。

现在的老人,已不像过去那样有孙辈围绕床边两眼放光的崇拜着自己「爷爷爷爷你好厉害啊!」的生活,有的反而是「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我还是去上网查好了…」的被抛弃感。

现在的老人,是寂寞的,但他们却活的更久了。《死亡哲学》的作者谢利·卡根曾经抛出过一个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

「你真的愿意长命百岁吗?」

《楢山节考》的村落中一直有一个传言,如果老人进山那一天下雪那他是幸运的,这并不是诗意的或日本的某种物哀,只是因为若进山的当天下雪,老人会很快冻死,不会受过多苦罢了。

你知道吗,等你到70岁就会把你丢去山里等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