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

潤楊的紅樓筆記


1924年,在吳佩孚率領軍隊和張作霖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的時候,原本歸屬於吳佩孚陣營的馮玉祥突然發動政變,在北京把吳佩孚的老大曹錕趕下了臺,直接導致了吳佩孚戰爭的失敗。

在馮玉祥發動了政變之後,他還做了一件影響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把居住於紫禁城中的溥儀以及那些太監、宮女們通通給趕出紫禁城並宣佈廢除了袁世凱時期和清朝皇室簽訂的皇室優待條約。


從契約的角度來說,馮玉祥這件事情做得非常不地道。

畢竟那是北洋之祖袁世凱和清朝皇室簽訂的協議,馮玉祥當時作為北洋政府的一名軍閥,只要他還寄託於北洋政府的體系中,就應該遵守這方面的協議。

僅從這點來說,馮玉祥的行為非常說不過去。

當然了,不守契對馮玉祥來說也並不是什麼大事,因為在他的人生中,他還有著更多比不守前人契約還要令人深惡痛絕的事情。

在歷史中,馮玉祥被人們稱之為倒戈將軍,經常會做出一些背信棄義的事情,除了1924年倒戈吳佩孚之外,他的人生中還倒過七次戈,倒戈次數之多,就連呂布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對於這樣的他來說,不守一次契約,又算得上是什麼大事?

節省了資金

但是如果從其他方面來說,我覺得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是一次正確的選擇。

首先,按照北洋政府和溥儀簽訂的條約,北洋政府每年得給溥儀提供400萬塊大洋的生活費,讓他來維持紫禁城運轉的花銷以及他日常的花費(雖然經常沒給夠,但每年補貼的額度也非常恐怖)。

說到這裡,大家可不要小瞧了這筆資金,當時的大洋價值非常高,像貴州等貧窮省份的年總稅收也才幾百萬塊大洋左右,由此,大家應該就可以判斷出這400萬塊大洋在民國時期有著多大的價值了。


溥儀在歷史中什麼貢獻都沒做過,每年卻能享受到如此巨大的財政補貼,大家覺得這可合適?

另外,這筆錢溥儀也並不是能完成拿到手的,在北洋政府每年掏出了相應的資金後,這些錢就會有一大半落入到內務府手中,被裡面的貪腐人員們以各種名義給吞下。

如果1924年的時候馮玉祥沒有趕走溥儀、沒有廢除以往的優待條約,那麼內務府裡面的人就會一直貪下去,直至最終被那些龐大金錢給喂得肥油滿面,這些現象,可又是大家樂於看見的?


避免了文物流失、給予了普通民眾參觀故宮的資格

還有,以溥儀當時造成的大量文物流失,要是讓他繼續在故宮裡待下去,那麼故宮中不知還會遺失多少珍寶。

在溥儀成年之後,他開始變得非常大手大腳,這就導致北洋政府給他的那些零花錢有些不夠用了起來。

接下來,他為了獲取足夠自己揮霍的錢財,他就和他弟弟瞞著北洋政府的守衛,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寶賣給了外國人。

如果一直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那接下來的結局我們是很容易想象得出來的,結果必然是溥儀會把紫禁城中的文物、珍寶通通掏光。

要是發生了這種狀況,我們現在能不能在北京和臺北的故宮中看到那麼多文物、珍寶就是一個問題了。


另外,溥儀和他的後人要是能一直保持特殊身份居住在紫禁城中,結局也必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因為如果這樣的話,那麼為了保護溥儀和他的後代,故宮很有可能就會在歷史上一直保持著禁區的身份,這時候,大家能不能進入故宮中參觀,就同樣是一個未知的問題。

最重要的問題是,紫禁城也並不是溥儀的先祖們建造的,紫禁城的最初建造者是朱棣,溥儀的先祖們能把朱棣的後代給趕出紫禁城,為什麼馮玉祥就不能把溥儀給趕出紫禁城呢?


孤客生


馮玉祥此舉無論當時還是後世都是正確的,因為,馮玉祥的行為宣告“清朝的殘餘在政治上被驅散了”,讓遺老遺少們沒了“寄託”,只能在後世空念著所謂的出身高貴。中國不適合“君主立憲”,因為,他不符合中國人的民族特點。也勸一些人少在做白日夢。

(1)有人說:馮玉祥的舉動,也許在表面上贏得了“共和”的面子,卻最終輸掉了國家利益的裡子,是為得不償失。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顯然被後來包括“故宣統皇帝”及其鄭孝胥等人的“賣國理由”矇蔽了:對溥儀的前半生當然要批判,對他的後半生必須要尊重

如果你想“賣國求榮”怎麼說都有自己的理由。沒有被逼出故宮,還要“東陵大盜”這件事兒呢!

沒有被逼出故宮、東陵大盜,還有“皇帝離婚”讓皇帝在世人面前現眼丟失容面呢。還有各種“清帝退位”後,因為各種禮儀或者等等方面的細枝末節同樣會找到“賣國”的理由。

清朝的遺老遺少們在東北的賣國行為本質上是對失去政權的不甘心,他要的是奪回天下或者部分天下!有沒有被趕出故宮,他們都會那麼做!根本是藉口!

(2)有人還說《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是合同文件,馮玉祥和民國政府單方面違約:這更是胡言亂語。這個合同文件本身就是袁世凱為了最大化保持實力而給與的,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都是被推翻的對象,他籤的東西算什麼,契約精神要看是什麼?如果不符合國民意願,是對國民的戕害的契約,也要延續?那我推翻你作甚:清廷的遺老遺少們顯然不知道感恩

在中國歷史各朝代上,被推翻的朝代要數清朝最幸運。這首先要感恩當時的時代。因為中國弱,備受列強欺辱。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你說實力不濟也好,你說為了民族最佳化道路也好,最終同意了袁世凱優待清室的條件。但最終,袁世凱自己“稱帝”當了皇帝破壞了自身的合法性,成為人人可以誅之的“竊國大盜”。

在此情況下,他簽訂的契約算什麼數。

契約精神在民間試用,在政治、在國際關係上,從來就不算數。強者維護有效性那是因為對自己有利,當對自己不利的時候,就會以各種藉口破壞。對於這種現實最好的表現就是現在的美國及其總統的所作所為。

請問?美國人、英國人(在屠殺、侵略他國過程中給的各種土著文與英文之間大不相同,從而掠奪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區的情況)等有契約精神嗎?

人們常說“世易時移”,1912年你退位的時候,國民情緒對清朝仍有許多人,無論出於利益還是“忠君思想”都有一定感情。但是到了1924年,有多少人還會有?世易時移了,遺老遺少們仍然夢想重回紫禁城,痴心夢想!


坐古談今


馮玉祥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有兩個雅號“倒戈將軍“、“盜寶將軍“。馮氏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入駐陝西,民間有很多傳說,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陝西軍閥郭堅秀才出身,曾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楹聯在陝流傳,是當時很有影響的人物。馮氏入駐陝西后邀郭堅面談收編事宜,郭堅欣然前往。馮氏站廳前迎候,當郭堅一行入內面見之際,馮氏突然變臉,大喝一聲“拿下“!郭堅侍衛欲拔槍卻被早已埋伏殺郭之兵士亂槍擊斃在當埸。

言歸正題。馮玉祥將未代清帝驅逐出宮是對是錯?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涇渭難得分明。筆者不願陷入一時一事之爭,只在宏觀上談點一斑之見。本人在8月30日應答“大清亡國一百多年了,還有懷念大清的人嗎“一文中表明瞭“最厭惡的是大清 “的態度。但一碼歸一碼,馮氏此舉卻令人不齒。

辛亥革命後,清庭順應歷史潮流,以遜位方式和平解決內戰之憂,化干戈為玉帛,避免生靈塗炭,在國際上成為歷史亮點,難能可貴。至於遜清皇室有違約之嫌,但民國政府不能及的應約供養卻也違約在先,談不上原則上的誰對誰錯。而馮氏貪圖以故宮之寶填充其軍費以私利驅逐未代清帝,又不以約妥善安置,以致清室流離失所轉投外邦。馮氏錯在那裡?孔子云,人若無信,不知其可也!錯在破壞、打碎了契約精神。聯糸馮氏人品倒也見怪不怪,這個反覆無常的三姓家奴被燒死在黑海,屍骨無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雙樵\n


1922年夏之即,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將軍率部出陝援直,直係軍閥取得了勝利,控制了北洋政府。

在孫中山先生的號召下,馮玉祥積極支持孫中山的政治主張,產生了倒戈反直的想法,在1923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於1924年10月宣佈倒戈計劃,將所屬部隊更名為國民軍,旋即指揮部隊控制了北京全城。


馮玉祥率部佔領北京後,立即監禁了賄選總統曹錕,有效地掌控了政府,緊急召開了內閣會議,修改了對清室的優待條例,決定廢除遜帝溥儀的帝號,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驅逐溥儀的行動交給了新任命的京都警備司令鹿鍾麟執行。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根據對《清廷優待條件》,清室小朝廷並沒解散,遜帝溥儀依然在紫禁城裡稱孤道寡,滿清皇室和舊貴族也還做著復辟大清的美夢,為了革命的徹底性,斬斷舊有勢力的念想,鹿鍾麟遵照馮玉祥的指示,和警察總監張壁各率20人的衛隊與社會名人李煜瀛一同,於1924年11月5日上午9時前往宮中執行驅逐溥儀的任務。

進宮之前鹿鍾麟己在宮外做了必要的佈置,解除了宮外的守衛,全部更換成了國民軍,並在景山上架起了大炮用以威懾,當三人進宮後向清室總管紹英宣佈了來意,即時廢除帝號,交出玉璽,限三個小時整理好私產,清室搬出紫禁城,還將修改後的《清室優待條件》的公文一件交給紹英,並慎重其事地警告紹英,如果三個小時還不撤出將炮轟紫禁城。


此時的溥儀正在儲秀宮和皇后婉容吃著蘋果聊天,婉容擔憂地說“宮外似有兵馬調動,恐發生變動”,溥儀若無其事地道“清室與政府有協議在手,不會有什麼事的,兵荒馬亂時節,一切都屬正常”,話音未落,紹英就氣喘吁吁地來稟告“皇上,不好了,馮玉祥的軍隊進宮了,限我們三小時出宮,不然就要炮轟了”,說著將一張紙遞給溥儀,溥儀嚇的半個蘋果滾落於地,雙手哆哆嗦嗦,戰戰競競地接過公文,一邊看一邊囁嚅“難道先前籤的都不算數了嗎?這下如何是好?”,看著看著溥儀的心好像有點平靜了“還好,還好,只要不要命就行,優待金是少了點,可總比沒有強,皇宮是不允許住了,趕快通知太后們整理東西,我們先開個最後的御前會議,把剩下的太監,宮女召集一下,各分點安置費打發掉”,溥儀慌里慌張地吩咐著身邊人去執行。等到會議開完,太監,宮女都打發走,三個小時快過去了,此時要太后們整理好私物出宮時間根本來不及,紹英只好跌趺撞撞地再去找鹿鍾麟等人交涉,請求寬限點時間,鹿鍾麟一看,清室沒有牴觸情緒,是真的在準備搬遷,也就放心了,先前的炮轟只不過嚇呼嚇呼而已,即然目的達到,時間長點也就無所謂了,於是答應太后們可以暫住慢慢整理,但溥儀當日必須離宮,帶不走的私產可以以後有時間回來再取,到此時為止,國中之國的封建小朝廷才算真正地結束了。



應該說馮玉祥將軍驅逐溥儀出宮,代表的是一種進步力量,中國實行的是共和制,不是君主立憲制,小朝廷的存在有悖於國體,不符合人民的利益,當時允許小朝廷存在,一方面體現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另一方面也是當時的臨時政府為了不爆發內戰,南北議和妥協的結果,十二年的歷史證明,它的存在不利於國家的穩定,使人民的思想上產生了混亂,繼而動搖了國體,給舊有勢力已復辭的妄想。

從當時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來講,清室只是暫居皇宮,辭位後因遷居新建住所,可清室每年拿著四百萬的優待金不是主動地尋找新居,而是盡情揮霍,懶著皇宮不走,這是違約再先,本來規定不得再招新的太監,宮女進宮,可是小清室仍然一意孤行。

更大的隱患是清室的存在動搖了國體,1917年張勳的辮子軍復辭,就差一點讓封建王朝死灰復燃,事實證明“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我們再來想一想,假如清室存在到抗戰,那就會被日本帝國主義利用,全國的抗日統一戰線就很難實現,恐怕漢奸賣國賊還會成倍增加,看看31年東北淪陷,溥儀不就被日本狠狠利用了一下嗎?如果當初能斬草除根,那何來滿洲的康德皇帝?日本人又何能在東北站穩腳跟?日本又怎麼能欺騙世界的輿論?

從以上幾點分析,馮玉祥把溥儀趕出宮是完全正確的,他當時即使不做,今後也會有別人去做,反正清室小朝廷決不會廷伸至今。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有人批判馮玉祥沒有“契約精神”,這是一種“對人不對事”的說法,並不可取。有人甚至以此為藉口,認為溥儀投靠日軍當偽滿洲國皇帝情有可原,更是無稽之談。

評價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到底是對是錯,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

溥儀退位的歷史背景

溥儀退位時,其實清朝還是擁有相當實力的,革命黨人的武裝力量不足以在短時間內降之徹底擊潰,但革命黨人帶來的革命思想卻在掀起一片革命浪潮,當時全國各省紛紛宣告獨立,脫離清廷控制,讓清廷認識到了革命力量的強大。

儘管清廷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統治地位,但猛烈的革命浪潮讓其無法招架,雙方都不具備壓倒性優勢,無法取得對另一方的徹底性擊潰,為了尋求“利益最大化”,找到“最大公約數”,最終協商確定大清皇帝“主動”退位,退位之後可享受如下優待條件:

1,大清皇帝尊號不廢,國家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每年撥給大清皇帝400萬兩白銀的經費(後改為400萬元新幣)。

3,大清皇帝仍可暫居宮禁,日後再移居頤和園。

4,大清皇室的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國家派部隊保護。

5,宮內所有工作人員(太監、宮女等)仍可留用,但以後不能再招太監。

6,大清皇帝的私產,仍由國家給予特別保護。

7,大清皇帝的禁衛軍收歸國家陸軍,工資待遇不變。

……

有人天真的認為,這是一種君主立憲制政體,可與英國媲美,這無疑是自欺欺人。“大清皇帝尊號不廢,國家以待'外國君主'之禮相待”這一條就戳破了這個謊言。

2,溥儀對故宮文物的盜竊

民國政府對清朝皇室特別是溥儀個人的優待條件不可謂不豐厚,而且履行十分到位,從不無故拖欠該支付的經費,溥儀的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潤。

但溥儀當皇帝時大手大腳慣了,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所以花錢特別沒數,國家撥給他的400萬經費根本就不夠用,又不會給他隨便追加。

為了解決經費不足問題,溥儀想出了一個歪點子——盜賣故宮文物。

當時故宮裡的文物,除了少數明確是溥儀的私產外,大多數都已經屬於國家,但由於疏於管理,實際控制權還在溥儀手中。

溥儀藉助居住在故宮裡的便利條件,使用“賞賜”、“攜帶”等方式,讓皇弟溥傑、堂弟溥佳等人帶著大量珍貴文物出宮,對故宮文物實施了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的盜竊活動。

被溥儀盜竊的故宮文物,數量有多少?很難精確統計。據溥傑、溥佳等後來回憶,這些文物至少能裝七八十大木箱,大小有數千件,價值無法估量。

抗戰勝利後,經過幾十年顛沛流離的溥儀被蘇聯逮捕,一些珍貴文物隨之流落在蘇聯,後來在烏克蘭基輔的一次文物展出中,一次就展出了400多件溥儀流出的文物!

馮玉祥驅逐溥儀的歷史背景

袁世凱死後,國內陷入軍閥混戰,你方鬥罷我登場,中央舞臺的主演經常換人。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和張作霖為首奉系軍閥的戰爭)中,馮玉祥作為直係軍閥的重要成員,突然前線倒戈,率部返回北京,迫使直係軍閥領袖吳佩孚下令停戰,還直接監禁了屬於直係軍閥的總統曹錕。

這次政變只是無數次軍閥混戰中的一個段落,無所謂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一切都是圍繞權力的激烈爭奪,但這次清朝皇室也受到了牽連。

馮玉祥認為清朝皇室不應該享受之前那麼好的優待條件,於是授權修改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宣佈廢除溥儀的皇帝號,清朝皇室遷出紫禁城,並驅逐溥儀出宮,同時下令清點和保護故宮文物,防止了珍貴文物的進一步流失。

馮玉祥為什麼要驅逐溥儀?真像有些人說的是為了搶奪故宮珍寶嗎?

非也非也。

讓我們回到幾百年前,朱元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把蒙古人趕出大都,打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提出的口號同樣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但受制於雙方力量對比,革命黨人對清廷進行了妥協,並未真正實現這個目標。

然而,滿清遺老遺少甚多,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復辟的夢想,張勳的辮子軍入京復辟,強有力證明了滿清絕不甘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而袁世凱稱帝的舉動,也說明封建帝制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隨時可能死灰復燃。


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實際上是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之任務,徹底剷除了封建帝制復辟的禍根,至於那些說馮玉祥趕跑溥儀才導致他倒向日本人的說法,無疑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他們的出發點是站在溥儀一方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1911年,大清皇帝溥儀退位,根據《皇室優待條例》規定,暫時居住在紫禁城,稍後移居頤和園。可溥儀住在紫禁城一直沒走,1924年,北京政變發生,馮玉祥領軍佔據北京,囚禁了賄選大總統曹錕,把溥儀驅逐出了紫禁城。馮玉祥驅逐溥儀在當時來說是歷史的進步,現在來看也是對的。(馮玉祥像)

溥儀退位後的待遇和復辟。

我們先看一看辛亥革命爆發後,民國政府給溥儀皇室的優待條例的主要內容:

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溥儀的日子過得還是蠻滋潤的,在紫禁城內弄了個小朝廷,也有自己的武裝。

1917年,張勳復辟了12天,轟然倒臺。1922年,溥儀大婚,北京的警察護衛為其護衛,儼然仍是皇帝,黎元洪、張作霖、吳佩孚等都贈送了厚禮,這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可是不小,滿清遺風猶在。(溥儀像)

馮玉祥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

1917年,打擊張勳復辟時,馮玉祥是旅長,他當時就主張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段祺瑞卻不予批准,認為馮玉祥是胡鬧。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吳佩孚的部隊和張作霖的部隊在山海關大戰,馮玉祥前往前線的途中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包圍總統府,並監禁了大總統曹錕,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解除吳佩孚的職務並且停戰。(鹿鍾麟像)

曹錕被監禁後,清朝皇室的遺老遺少以及保皇黨四處造謠,宣揚溥儀即將復辟,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這促使馮玉祥下決心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4日,馮玉祥召集北京衛戍部隊司令鹿鍾麟和北京警察總監張壁,指示他們和臨時內閣商量,儘快制定新的皇室優待條例,將溥儀趕出紫禁城。

內閣總理黃郛緊急召開臨時內閣會議,重新審定了條例:

一、大清宣統皇帝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五十萬元,另撥兩百萬元設立北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三、清室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可自由選擇住居。四、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五、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斷絕溥儀等人復辟的後路。

1924年11月5日,李煜瀛(清朝大臣李鴻藻的兒子)陪同鹿鍾麟(清朝大臣鹿傳霖的兒子)來到紫禁城。為了更快的驅逐溥儀,鹿鍾麟派部隊繳械了原來駐紮在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人保護部隊,把紫禁城的電線也切斷了,把大炮架設在景山,瞄準紫禁城。

清室總管內務府大臣紹英和鹿鍾麟交涉,鹿鍾麟出示了新的國務院公文——新的清室優待條例,要求溥儀簽字,並且限期3個小時搬出紫禁城。溥儀急了,連續開了兩次御前會議,最後決定先將一切物品保管起來,溥儀必須在11月5日當天離開紫禁城。當時宮內有太監470人,宮女100多人,溥儀命人每個太監發銀元10塊,宮女每人8元的遣散費用。

溥儀決定暫時遷移到得勝橋的醇王府,由鹿鍾麟、張壁、李煜瀛等護送到地點。下車後,

鹿鍾麟問道:“溥先生,你今後是打算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溥儀答道:“我願意從今天起就當個平民。”鹿笑著說:“好!那麼我就保護你。”

溥儀出宮後的交接和各界反響

一、紫禁城交接。根據新的優待條例,溥儀已經不是黃帝,傳國玉璽是要上交的,鹿鍾麟護送傳國玉璽轉交給國務院保管,並且組成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紫禁城的歷史文物進行清點造冊,防止遺失和損毀。由鹿鍾麟負責紫禁城的警衛工作,撤走後交由內務部負責。

1924年11月8日,馮玉祥以攝政內閣國務院的名義,通電全國說明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理由。(孫中山照)

二、贊同的聲音。溥儀離開紫禁城的第二日,北京城沿街掛滿了民國的國旗,以表示慶祝。全國各界人士紛紛表示贊同,孫中山更是致電馮玉祥,大加讚揚馮玉祥的這一政治舉動。(段祺瑞照片)

三、反對聲音。清朝的遺老遺少紛紛反對,段祺瑞也致電馮玉祥,贊同北京政變的做法,唯獨對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一事,表示欠妥。馮玉祥馬上致電段祺瑞:

“此次班師回京,可說未辦一事,只有驅逐溥儀,才真是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後話。

1959年,溥儀被特赦回到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時遇到了鹿鍾麟,並要求合影留念,他說還是做一個平民踏實。(鹿鍾麟、溥儀、熊秉坤合影)


穿越再現彼岸


如果從結果來看,絕對是錯誤的,至少當時不是做驅逐溥儀這件事的時候。

馮玉祥的舉動,也許在表面上贏得了“共和”的面子,卻最終輸掉了國家利益的裡子,是為得不償失。

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

同年11月5日,馮玉祥率軍包圍紫禁城,帶著《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的文件,宣稱要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儀拒絕,那麼馮玉祥就要炮轟紫禁城。這件事最終以溥儀的屈服為結果。


1925年,溥儀在鄭孝胥、陳寶琛的協助下,逃到日本大使館,然後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1928年,孫殿英盜取清東陵,溥儀要求國民政府追究,但毫無結果。

………………

這些事件,最終把溥儀推向了日本人的身邊,成為後來滿洲國的一大助力。

在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曾試圖聯絡溥儀,並提出條件:

  • 願意恢復《清室優待條件》,恢復溥儀帝號,每年照付優待費等條件,以求阻止溥儀去東北。


這就說明,蔣介石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溥儀,雖然已經沒有皇帝的權力了。但他是一個重要的砝碼,如果落入日本人手裡就糟糕了。

可惜的是,為時已晚!

馮玉祥的行為,或許徹底革除了早已灰飛煙滅的帝制,但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HuiNanHistory


日本可以世代敬奉天皇,泰國,柬埔寨,可以保留國王,英國,荷蘭等國女王可以世襲,為什麼中國不能容忍曾經為中華民族開疆拓土收復失地,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清朝皇室。明朝滅亡時只留下3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清朝皇帝堅持不懈的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使國土面積猛增數倍,最終交給民國1100萬平方公里國土,今天新中國的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也是繼承了清朝留下的法理國土,沒有清朝,何來東三省,新疆,西藏,青海,臺灣,內蒙遼闊的土地和富饒的寶藏。因此,清朝對於中華民族具有永恆的不朽的貢獻,理應尊崇並優待清朝皇室,馮玉祥大老粗狗屁不懂,胡作非為,最終死於非命,豈非報應?


約定006


誠邀,如題。萬事有利也有弊,要說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小編以為可以對比一下這件事情產生的利弊就知道了。

不過話說回來,馮玉祥為什麼非要將溥儀趕出皇宮呢?
實際上辛亥革命是一場很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不但沒有幹掉滿清皇室,為了得到名義上的革命,資產階級還與清朝簽訂了《關於清帝優待條件》以交換溥儀和隆裕太后的退位詔書。協議規定,民國保證“一,清帝辭位後尊號不變;二,每年由民國政府撥給銀四百萬兩;三,暫居宮城日後移居頤和園,四,宮內的執事人員照常留用,以後不得再招閹人;五,原有之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按理說這個條件很優厚了,大清皇室啥威脅都不用管,直接老老實實享福就好。但是滿清遺老遺少不甘心,在張勳武力支持下發動了宣統復辟。這就讓支持民國的人不高興了,溥儀不安分,那就把把溥儀從紫禁城裡面趕出去,把他復辟的辮子給剪斷。馮玉祥就是基於此以及優待條件第三條,才下令趕走了溥儀。

扯遠了,言歸正傳說說溥儀出宮的利弊吧。

溥儀出宮的好處其實前面已經提過了,雖然溥儀已經退位,但是其大清皇帝的身份還是有著巨大的號召力,溥儀在宮裡呆一天,遺老遺少和忠臣孝子就會多一天期盼大清復辟,這對於民國是極為不利的。

那麼溥儀出宮有什麼弊端嗎?

一些朋友可能已經想到了,溥儀出宮過後,民國對其的看管鬆懈了很多,直接導致溥儀在日本人的慫恿下逃離天津來到東北,以皇帝的名義建立偽滿洲國,幫助日本帝國主義毒害數千萬東三省同胞。

那麼問題來了,您認為馮玉祥趕溥儀出宮,是對是錯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是一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兒。

1924年,溥儀十八歲,剛剛與婉容成婚,這是溥儀在皇宮居住的最後一個年頭。

按歷史說,這個時期的清朝已經不在了,因為自溥儀7歲時就由隆裕太后代簽了《退位詔書》。但是一個7歲的小孩哪裡能體會到這意味著什麼呢?

中國朝代更迭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善待前朝王族。當然,這必須建立在是主動退位的基礎上,溥儀自然也享受了這個待遇。所以他雖退位十幾年,但一直都可生活在皇宮。十一年間,他未必清楚認識自己那獨特的身份,因為早已無朝可上,無折可批。這也直接導致了領事太監和宮女們可以肆無忌憚的誘惑溥儀,甚至讓他早早就陽了痿。

1922年,溥儀在大婚之夜,還在想:“我成年了,如果不是不是革命,我早就該親政了……我要恢復我的祖業!”

年齡大一些後,總歸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份的,總歸要認識到自己的血統賦予自己的責任。他是“君”,是掌管天下人生死的“君”,但現在不是了。哪個少年不曾夢想仗劍天涯?奈何兜裡缺錢才回家。

他想復辟,想有一番作為,不巧的是馮玉祥這時候跟來了。

1924年10月,馮玉祥讓手下鹿鍾麟帶人去故宮與溥儀談判,扔下一紙《清室優撫條例》,讓溥儀簽署,其中有一條是“即日移出官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

在民主革命的參與者看來,故宮是封建社會殘餘,是封建王權的象徵,但在溥儀看來,這是家。這明擺著是來砸場子的,闖我家門不說,還讓我搬鋪蓋走人?

溥儀大聲回答道“不籤”

鹿鍾麟手下只有二十多號兄弟,不夠強攻,所以只能智取。鹿鍾麟騙溥儀說“你有三個小時時間搬家,如果不照辦,景忠山的大炮就會對準皇宮開火”。溥儀不知虛實,但對革命軍多少有些心虛,所以匆匆搬出故宮。

眾所周知,在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皇宮就成了對外開放的參觀景點。

這影響就不一般了。

在清朝入關後,曾經對百姓進行過思想壓迫,奴化教育,心中對清政府的恐懼一直都在。但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皇宮,間接促成故宮對外開放,這就改變了百姓的潛意識。

或許也就是從故宮對外開放這一天開始,才讓普通百姓認識到了什麼叫“民主”。天下再也不是皇帝的天下,他的家,我買票就能看。

甚至,連皇帝回家看看,也得買票。

這個封建王權的象徵一旦失去了那層神秘性,那他在民眾心中就再也沒有往日的崇高。或可說,從這天開始,即便溥儀復辟成功,百姓心中也再不會如以前一樣順從。

所以馮玉祥此舉,對革命來說,應該是大功一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