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

润杨的红楼笔记


1924年,在吴佩孚率领军队和张作霖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原本归属于吴佩孚阵营的冯玉祥突然发动政变,在北京把吴佩孚的老大曹锟赶下了台,直接导致了吴佩孚战争的失败。

在冯玉祥发动了政变之后,他还做了一件影响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把居住于紫禁城中的溥仪以及那些太监、宫女们通通给赶出紫禁城并宣布废除了袁世凯时期和清朝皇室签订的皇室优待条约。


从契约的角度来说,冯玉祥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不地道。

毕竟那是北洋之祖袁世凯和清朝皇室签订的协议,冯玉祥当时作为北洋政府的一名军阀,只要他还寄托于北洋政府的体系中,就应该遵守这方面的协议。

仅从这点来说,冯玉祥的行为非常说不过去。

当然了,不守契对冯玉祥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在他的人生中,他还有着更多比不守前人契约还要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

在历史中,冯玉祥被人们称之为倒戈将军,经常会做出一些背信弃义的事情,除了1924年倒戈吴佩孚之外,他的人生中还倒过七次戈,倒戈次数之多,就连吕布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对于这样的他来说,不守一次契约,又算得上是什么大事?

节省了资金

但是如果从其他方面来说,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首先,按照北洋政府和溥仪签订的条约,北洋政府每年得给溥仪提供400万块大洋的生活费,让他来维持紫禁城运转的花销以及他日常的花费(虽然经常没给够,但每年补贴的额度也非常恐怖)。

说到这里,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笔资金,当时的大洋价值非常高,像贵州等贫穷省份的年总税收也才几百万块大洋左右,由此,大家应该就可以判断出这400万块大洋在民国时期有着多大的价值了。


溥仪在历史中什么贡献都没做过,每年却能享受到如此巨大的财政补贴,大家觉得这可合适?

另外,这笔钱溥仪也并不是能完成拿到手的,在北洋政府每年掏出了相应的资金后,这些钱就会有一大半落入到内务府手中,被里面的贪腐人员们以各种名义给吞下。

如果1924年的时候冯玉祥没有赶走溥仪、没有废除以往的优待条约,那么内务府里面的人就会一直贪下去,直至最终被那些庞大金钱给喂得肥油满面,这些现象,可又是大家乐于看见的?


避免了文物流失、给予了普通民众参观故宫的资格

还有,以溥仪当时造成的大量文物流失,要是让他继续在故宫里待下去,那么故宫中不知还会遗失多少珍宝。

在溥仪成年之后,他开始变得非常大手大脚,这就导致北洋政府给他的那些零花钱有些不够用了起来。

接下来,他为了获取足够自己挥霍的钱财,他就和他弟弟瞒着北洋政府的守卫,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卖给了外国人。

如果一直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接下来的结局我们是很容易想象得出来的,结果必然是溥仪会把紫禁城中的文物、珍宝通通掏光。

要是发生了这种状况,我们现在能不能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中看到那么多文物、珍宝就是一个问题了。


另外,溥仪和他的后人要是能一直保持特殊身份居住在紫禁城中,结局也必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因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为了保护溥仪和他的后代,故宫很有可能就会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禁区的身份,这时候,大家能不能进入故宫中参观,就同样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紫禁城也并不是溥仪的先祖们建造的,紫禁城的最初建造者是朱棣,溥仪的先祖们能把朱棣的后代给赶出紫禁城,为什么冯玉祥就不能把溥仪给赶出紫禁城呢?


孤客生


冯玉祥此举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是正确的,因为,冯玉祥的行为宣告“清朝的残余在政治上被驱散了”,让遗老遗少们没了“寄托”,只能在后世空念着所谓的出身高贵。中国不适合“君主立宪”,因为,他不符合中国人的民族特点。也劝一些人少在做白日梦。

(1)有人说:冯玉祥的举动,也许在表面上赢得了“共和”的面子,却最终输掉了国家利益的里子,是为得不偿失。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显然被后来包括“故宣统皇帝”及其郑孝胥等人的“卖国理由”蒙蔽了:对溥仪的前半生当然要批判,对他的后半生必须要尊重

如果你想“卖国求荣”怎么说都有自己的理由。没有被逼出故宫,还要“东陵大盗”这件事儿呢!

没有被逼出故宫、东陵大盗,还有“皇帝离婚”让皇帝在世人面前现眼丢失容面呢。还有各种“清帝退位”后,因为各种礼仪或者等等方面的细枝末节同样会找到“卖国”的理由。

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在东北的卖国行为本质上是对失去政权的不甘心,他要的是夺回天下或者部分天下!有没有被赶出故宫,他们都会那么做!根本是借口!

(2)有人还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是合同文件,冯玉祥和民国政府单方面违约:这更是胡言乱语。这个合同文件本身就是袁世凯为了最大化保持实力而给与的,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都是被推翻的对象,他签的东西算什么,契约精神要看是什么?如果不符合国民意愿,是对国民的戕害的契约,也要延续?那我推翻你作甚:清廷的遗老遗少们显然不知道感恩

在中国历史各朝代上,被推翻的朝代要数清朝最幸运。这首先要感恩当时的时代。因为中国弱,备受列强欺辱。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你说实力不济也好,你说为了民族最佳化道路也好,最终同意了袁世凯优待清室的条件。但最终,袁世凯自己“称帝”当了皇帝破坏了自身的合法性,成为人人可以诛之的“窃国大盗”。

在此情况下,他签订的契约算什么数。

契约精神在民间试用,在政治、在国际关系上,从来就不算数。强者维护有效性那是因为对自己有利,当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会以各种借口破坏。对于这种现实最好的表现就是现在的美国及其总统的所作所为。

请问?美国人、英国人(在屠杀、侵略他国过程中给的各种土著文与英文之间大不相同,从而掠夺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情况)等有契约精神吗?

人们常说“世易时移”,1912年你退位的时候,国民情绪对清朝仍有许多人,无论出于利益还是“忠君思想”都有一定感情。但是到了1924年,有多少人还会有?世易时移了,遗老遗少们仍然梦想重回紫禁城,痴心梦想!


坐古谈今


冯玉祥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两个雅号“倒戈将军“、“盗宝将军“。冯氏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入驻陕西,民间有很多传说,小时候听大人们讲,陕西军阀郭坚秀才出身,曾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楹联在陕流传,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冯氏入驻陕西后邀郭坚面谈收编事宜,郭坚欣然前往。冯氏站厅前迎候,当郭坚一行入内面见之际,冯氏突然变脸,大喝一声“拿下“!郭坚侍卫欲拔枪却被早已埋伏杀郭之兵士乱枪击毙在当埸。

言归正题。冯玉祥将未代清帝驱逐出宫是对是错?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泾渭难得分明。笔者不愿陷入一时一事之争,只在宏观上谈点一斑之见。本人在8月30日应答“大清亡国一百多年了,还有怀念大清的人吗“一文中表明了“最厌恶的是大清 “的态度。但一码归一码,冯氏此举却令人不齿。

辛亥革命后,清庭顺应历史潮流,以逊位方式和平解决内战之忧,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生灵涂炭,在国际上成为历史亮点,难能可贵。至于逊清皇室有违约之嫌,但民国政府不能及的应约供养却也违约在先,谈不上原则上的谁对谁错。而冯氏贪图以故宫之宝填充其军费以私利驱逐未代清帝,又不以约妥善安置,以致清室流离失所转投外邦。冯氏错在那里?孔子云,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错在破坏、打碎了契约精神。联糸冯氏人品倒也见怪不怪,这个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被烧死在黑海,尸骨无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双樵\n


1922年夏之即,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将军率部出陕援直,直系军阀取得了胜利,控制了北洋政府。

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冯玉祥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产生了倒戈反直的想法,在1923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于1924年10月宣布倒戈计划,将所属部队更名为国民军,旋即指挥部队控制了北京全城。


冯玉祥率部占领北京后,立即监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有效地掌控了政府,紧急召开了内阁会议,修改了对清室的优待条例,决定废除逊帝溥仪的帝号,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驱逐溥仪的行动交给了新任命的京都警备司令鹿钟麟执行。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根据对《清廷优待条件》,清室小朝廷并没解散,逊帝溥仪依然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满清皇室和旧贵族也还做着复辟大清的美梦,为了革命的彻底性,斩断旧有势力的念想,鹿钟麟遵照冯玉祥的指示,和警察总监张壁各率20人的卫队与社会名人李煜瀛一同,于1924年11月5日上午9时前往宫中执行驱逐溥仪的任务。

进宫之前鹿钟麟己在宫外做了必要的布置,解除了宫外的守卫,全部更换成了国民军,并在景山上架起了大炮用以威慑,当三人进宫后向清室总管绍英宣布了来意,即时废除帝号,交出玉玺,限三个小时整理好私产,清室搬出紫禁城,还将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的公文一件交给绍英,并慎重其事地警告绍英,如果三个小时还不撤出将炮轰紫禁城。


此时的溥仪正在储秀宫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聊天,婉容担忧地说“宫外似有兵马调动,恐发生变动”,溥仪若无其事地道“清室与政府有协议在手,不会有什么事的,兵荒马乱时节,一切都属正常”,话音未落,绍英就气喘吁吁地来禀告“皇上,不好了,冯玉祥的军队进宫了,限我们三小时出宫,不然就要炮轰了”,说着将一张纸递给溥仪,溥仪吓的半个苹果滚落于地,双手哆哆嗦嗦,战战競競地接过公文,一边看一边嗫嚅“难道先前签的都不算数了吗?这下如何是好?”,看着看着溥仪的心好像有点平静了“还好,还好,只要不要命就行,优待金是少了点,可总比没有强,皇宫是不允许住了,赶快通知太后们整理东西,我们先开个最后的御前会议,把剩下的太监,宫女召集一下,各分点安置费打发掉”,溥仪慌里慌张地吩咐着身边人去执行。等到会议开完,太监,宫女都打发走,三个小时快过去了,此时要太后们整理好私物出宫时间根本来不及,绍英只好跌趺撞撞地再去找鹿钟麟等人交涉,请求宽限点时间,鹿钟麟一看,清室没有抵触情绪,是真的在准备搬迁,也就放心了,先前的炮轰只不过吓呼吓呼而已,即然目的达到,时间长点也就无所谓了,于是答应太后们可以暂住慢慢整理,但溥仪当日必须离宫,带不走的私产可以以后有时间回来再取,到此时为止,国中之国的封建小朝廷才算真正地结束了。



应该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代表的是一种进步力量,中国实行的是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小朝廷的存在有悖于国体,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当时允许小朝廷存在,一方面体现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临时政府为了不爆发内战,南北议和妥协的结果,十二年的历史证明,它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使人民的思想上产生了混乱,继而动摇了国体,给旧有势力已复辞的妄想。

从当时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来讲,清室只是暂居皇宫,辞位后因迁居新建住所,可清室每年拿着四百万的优待金不是主动地寻找新居,而是尽情挥霍,懒着皇宫不走,这是违约再先,本来规定不得再招新的太监,宫女进宫,可是小清室仍然一意孤行。

更大的隐患是清室的存在动摇了国体,1917年张勋的辫子军复辞,就差一点让封建王朝死灰复燃,事实证明“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我们再来想一想,假如清室存在到抗战,那就会被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就很难实现,恐怕汉奸卖国贼还会成倍增加,看看31年东北沦陷,溥仪不就被日本狠狠利用了一下吗?如果当初能斩草除根,那何来满洲的康德皇帝?日本人又何能在东北站稳脚跟?日本又怎么能欺骗世界的舆论?

从以上几点分析,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完全正确的,他当时即使不做,今后也会有别人去做,反正清室小朝廷决不会廷伸至今。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有人批判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这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说法,并不可取。有人甚至以此为借口,认为溥仪投靠日军当伪满洲国皇帝情有可原,更是无稽之谈。

评价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到底是对是错,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溥仪退位的历史背景

溥仪退位时,其实清朝还是拥有相当实力的,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不足以在短时间内降之彻底击溃,但革命党人带来的革命思想却在掀起一片革命浪潮,当时全国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清廷控制,让清廷认识到了革命力量的强大。

尽管清廷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但猛烈的革命浪潮让其无法招架,双方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无法取得对另一方的彻底性击溃,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找到“最大公约数”,最终协商确定大清皇帝“主动”退位,退位之后可享受如下优待条件:

1,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每年拨给大清皇帝400万两白银的经费(后改为400万元新币)。

3,大清皇帝仍可暂居宫禁,日后再移居颐和园。

4,大清皇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国家派部队保护。

5,宫内所有工作人员(太监、宫女等)仍可留用,但以后不能再招太监。

6,大清皇帝的私产,仍由国家给予特别保护。

7,大清皇帝的禁卫军收归国家陆军,工资待遇不变。

……

有人天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君主立宪制政体,可与英国媲美,这无疑是自欺欺人。“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这一条就戳破了这个谎言。

2,溥仪对故宫文物的盗窃

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特别是溥仪个人的优待条件不可谓不丰厚,而且履行十分到位,从不无故拖欠该支付的经费,溥仪的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润。

但溥仪当皇帝时大手大脚惯了,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所以花钱特别没数,国家拨给他的400万经费根本就不够用,又不会给他随便追加。

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溥仪想出了一个歪点子——盗卖故宫文物。

当时故宫里的文物,除了少数明确是溥仪的私产外,大多数都已经属于国家,但由于疏于管理,实际控制权还在溥仪手中。

溥仪借助居住在故宫里的便利条件,使用“赏赐”、“携带”等方式,让皇弟溥杰、堂弟溥佳等人带着大量珍贵文物出宫,对故宫文物实施了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盗窃活动。

被溥仪盗窃的故宫文物,数量有多少?很难精确统计。据溥杰、溥佳等后来回忆,这些文物至少能装七八十大木箱,大小有数千件,价值无法估量。

抗战胜利后,经过几十年颠沛流离的溥仪被苏联逮捕,一些珍贵文物随之流落在苏联,后来在乌克兰基辅的一次文物展出中,一次就展出了400多件溥仪流出的文物!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历史背景

袁世凯死后,国内陷入军阀混战,你方斗罢我登场,中央舞台的主演经常换人。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张作霖为首奉系军阀的战争)中,冯玉祥作为直系军阀的重要成员,突然前线倒戈,率部返回北京,迫使直系军阀领袖吴佩孚下令停战,还直接监禁了属于直系军阀的总统曹锟。

这次政变只是无数次军阀混战中的一个段落,无所谓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一切都是围绕权力的激烈争夺,但这次清朝皇室也受到了牵连。

冯玉祥认为清朝皇室不应该享受之前那么好的优待条件,于是授权修改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宣布废除溥仪的皇帝号,清朝皇室迁出紫禁城,并驱逐溥仪出宫,同时下令清点和保护故宫文物,防止了珍贵文物的进一步流失。

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真像有些人说的是为了抢夺故宫珍宝吗?

非也非也。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把蒙古人赶出大都,打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提出的口号同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受制于双方力量对比,革命党人对清廷进行了妥协,并未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满清遗老遗少甚多,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复辟的梦想,张勋的辫子军入京复辟,强有力证明了满清绝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袁世凯称帝的举动,也说明封建帝制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实际上是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之任务,彻底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至于那些说冯玉祥赶跑溥仪才导致他倒向日本人的说法,无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们的出发点是站在溥仪一方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1911年,大清皇帝溥仪退位,根据《皇室优待条例》规定,暂时居住在紫禁城,稍后移居颐和园。可溥仪住在紫禁城一直没走,1924年,北京政变发生,冯玉祥领军占据北京,囚禁了贿选大总统曹锟,把溥仪驱逐出了紫禁城。冯玉祥驱逐溥仪在当时来说是历史的进步,现在来看也是对的。(冯玉祥像)

溥仪退位后的待遇和复辟。

我们先看一看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政府给溥仪皇室的优待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溥仪的日子过得还是蛮滋润的,在紫禁城内弄了个小朝廷,也有自己的武装。

1917年,张勋复辟了12天,轰然倒台。1922年,溥仪大婚,北京的警察护卫为其护卫,俨然仍是皇帝,黎元洪、张作霖、吴佩孚等都赠送了厚礼,这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是不小,满清遗风犹在。(溥仪像)

冯玉祥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

1917年,打击张勋复辟时,冯玉祥是旅长,他当时就主张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段祺瑞却不予批准,认为冯玉祥是胡闹。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的部队和张作霖的部队在山海关大战,冯玉祥前往前线的途中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包围总统府,并监禁了大总统曹锟,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并且停战。(鹿钟麟像)

曹锟被监禁后,清朝皇室的遗老遗少以及保皇党四处造谣,宣扬溥仪即将复辟,搞得北京城人心惶惶,这促使冯玉祥下决心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4日,冯玉祥召集北京卫戍部队司令鹿钟麟和北京警察总监张壁,指示他们和临时内阁商量,尽快制定新的皇室优待条例,将溥仪赶出紫禁城。

内阁总理黄郛紧急召开临时内阁会议,重新审定了条例:

一、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另拨两百万元设立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三、清室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可自由选择住居。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断绝溥仪等人复辟的后路。

1924年11月5日,李煜瀛(清朝大臣李鸿藻的儿子)陪同鹿钟麟(清朝大臣鹿传霖的儿子)来到紫禁城。为了更快的驱逐溥仪,鹿钟麟派部队缴械了原来驻扎在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人保护部队,把紫禁城的电线也切断了,把大炮架设在景山,瞄准紫禁城。

清室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和鹿钟麟交涉,鹿钟麟出示了新的国务院公文——新的清室优待条例,要求溥仪签字,并且限期3个小时搬出紫禁城。溥仪急了,连续开了两次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先将一切物品保管起来,溥仪必须在11月5日当天离开紫禁城。当时宫内有太监470人,宫女100多人,溥仪命人每个太监发银元10块,宫女每人8元的遣散费用。

溥仪决定暂时迁移到得胜桥的醇王府,由鹿钟麟、张壁、李煜瀛等护送到地点。下车后,

鹿钟麟问道:“溥先生,你今后是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溥仪答道:“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个平民。”鹿笑着说:“好!那么我就保护你。”

溥仪出宫后的交接和各界反响

一、紫禁城交接。根据新的优待条例,溥仪已经不是黄帝,传国玉玺是要上交的,鹿钟麟护送传国玉玺转交给国务院保管,并且组成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紫禁城的历史文物进行清点造册,防止遗失和损毁。由鹿钟麟负责紫禁城的警卫工作,撤走后交由内务部负责。

1924年11月8日,冯玉祥以摄政内阁国务院的名义,通电全国说明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的理由。(孙中山照)

二、赞同的声音。溥仪离开紫禁城的第二日,北京城沿街挂满了民国的国旗,以表示庆祝。全国各界人士纷纷表示赞同,孙中山更是致电冯玉祥,大加赞扬冯玉祥的这一政治举动。(段祺瑞照片)

三、反对声音。清朝的遗老遗少纷纷反对,段祺瑞也致电冯玉祥,赞同北京政变的做法,唯独对驱逐溥仪离开紫禁城一事,表示欠妥。冯玉祥马上致电段祺瑞:

“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后话。

1959年,溥仪被特赦回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时遇到了鹿钟麟,并要求合影留念,他说还是做一个平民踏实。(鹿钟麟、溥仪、熊秉坤合影)


穿越再现彼岸


如果从结果来看,绝对是错误的,至少当时不是做驱逐溥仪这件事的时候。

冯玉祥的举动,也许在表面上赢得了“共和”的面子,却最终输掉了国家利益的里子,是为得不偿失。

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

同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包围紫禁城,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文件,宣称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仪拒绝,那么冯玉祥就要炮轰紫禁城。这件事最终以溥仪的屈服为结果。


1925年,溥仪在郑孝胥、陈宝琛的协助下,逃到日本大使馆,然后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1928年,孙殿英盗取清东陵,溥仪要求国民政府追究,但毫无结果。

………………

这些事件,最终把溥仪推向了日本人的身边,成为后来满洲国的一大助力。

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试图联络溥仪,并提出条件:

  • 愿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恢复溥仪帝号,每年照付优待费等条件,以求阻止溥仪去东北。


这就说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溥仪,虽然已经没有皇帝的权力了。但他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如果落入日本人手里就糟糕了。

可惜的是,为时已晚!

冯玉祥的行为,或许彻底革除了早已灰飞烟灭的帝制,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HuiNanHistory


日本可以世代敬奉天皇,泰国,柬埔寨,可以保留国王,英国,荷兰等国女王可以世袭,为什么中国不能容忍曾经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清朝皇室。明朝灭亡时只留下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清朝皇帝坚持不懈的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使国土面积猛增数倍,最终交给民国1100万平方公里国土,今天新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也是继承了清朝留下的法理国土,没有清朝,何来东三省,新疆,西藏,青海,台湾,内蒙辽阔的土地和富饶的宝藏。因此,清朝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永恒的不朽的贡献,理应尊崇并优待清朝皇室,冯玉祥大老粗狗屁不懂,胡作非为,最终死于非命,岂非报应?


约定006


诚邀,如题。万事有利也有弊,要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小编以为可以对比一下这件事情产生的利弊就知道了。

不过话说回来,冯玉祥为什么非要将溥仪赶出皇宫呢?
实际上辛亥革命是一场很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但没有干掉满清皇室,为了得到名义上的革命,资产阶级还与清朝签订了《关于清帝优待条件》以交换溥仪和隆裕太后的退位诏书。协议规定,民国保证“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按理说这个条件很优厚了,大清皇室啥威胁都不用管,直接老老实实享福就好。但是满清遗老遗少不甘心,在张勋武力支持下发动了宣统复辟。这就让支持民国的人不高兴了,溥仪不安分,那就把把溥仪从紫禁城里面赶出去,把他复辟的辫子给剪断。冯玉祥就是基于此以及优待条件第三条,才下令赶走了溥仪。

扯远了,言归正传说说溥仪出宫的利弊吧。

溥仪出宫的好处其实前面已经提过了,虽然溥仪已经退位,但是其大清皇帝的身份还是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溥仪在宫里呆一天,遗老遗少和忠臣孝子就会多一天期盼大清复辟,这对于民国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溥仪出宫有什么弊端吗?

一些朋友可能已经想到了,溥仪出宫过后,民国对其的看管松懈了很多,直接导致溥仪在日本人的怂恿下逃离天津来到东北,以皇帝的名义建立伪满洲国,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毒害数千万东三省同胞。

那麽问题来了,您认为冯玉祥赶溥仪出宫,是对是错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儿。

1924年,溥仪十八岁,刚刚与婉容成婚,这是溥仪在皇宫居住的最后一个年头。

按历史说,这个时期的清朝已经不在了,因为自溥仪7岁时就由隆裕太后代签了《退位诏书》。但是一个7岁的小孩哪里能体会到这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朝代更迭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善待前朝王族。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是主动退位的基础上,溥仪自然也享受了这个待遇。所以他虽退位十几年,但一直都可生活在皇宫。十一年间,他未必清楚认识自己那独特的身份,因为早已无朝可上,无折可批。这也直接导致了领事太监和宫女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诱惑溥仪,甚至让他早早就阳了痿。

1922年,溥仪在大婚之夜,还在想:“我成年了,如果不是不是革命,我早就该亲政了……我要恢复我的祖业!”

年龄大一些后,总归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份的,总归要认识到自己的血统赋予自己的责任。他是“君”,是掌管天下人生死的“君”,但现在不是了。哪个少年不曾梦想仗剑天涯?奈何兜里缺钱才回家。

他想复辟,想有一番作为,不巧的是冯玉祥这时候跟来了。

1924年10月,冯玉祥让手下鹿钟麟带人去故宫与溥仪谈判,扔下一纸《清室优抚条例》,让溥仪签署,其中有一条是“即日移出官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

在民主革命的参与者看来,故宫是封建社会残余,是封建王权的象征,但在溥仪看来,这是家。这明摆着是来砸场子的,闯我家门不说,还让我搬铺盖走人?

溥仪大声回答道“不签”

鹿钟麟手下只有二十多号兄弟,不够强攻,所以只能智取。鹿钟麟骗溥仪说“你有三个小时时间搬家,如果不照办,景忠山的大炮就会对准皇宫开火”。溥仪不知虚实,但对革命军多少有些心虚,所以匆匆搬出故宫。

众所周知,在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皇宫就成了对外开放的参观景点。

这影响就不一般了。

在清朝入关后,曾经对百姓进行过思想压迫,奴化教育,心中对清政府的恐惧一直都在。但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间接促成故宫对外开放,这就改变了百姓的潜意识。

或许也就是从故宫对外开放这一天开始,才让普通百姓认识到了什么叫“民主”。天下再也不是皇帝的天下,他的家,我买票就能看。

甚至,连皇帝回家看看,也得买票。

这个封建王权的象征一旦失去了那层神秘性,那他在民众心中就再也没有往日的崇高。或可说,从这天开始,即便溥仪复辟成功,百姓心中也再不会如以前一样顺从。

所以冯玉祥此举,对革命来说,应该是大功一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