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过盛世的西汉,是如何创建一套完备制度,来管理京师的?

自古有国必有都,“国都”又被称为“京师”

,从夏商周三代至明清,历朝历代因时而兴,因势而立,“京师”也各有不同。京师作为王朝的政治中心,是王朝的“心脏”。

《公羊传.桓公九年》载:“京师者,天子之居也。”

除去深沟高墙、重兵驻守外,京师的内部治安也十分重要。然而,既然要进行治理,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为依据和保障。

如此一来,就离不开京师的治安制度。每个朝代的京师治安制度都有所不同,逐一论述的话,太过于冗长,今天,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姑且只以汉朝为对象,聊聊两汉的“京师治安制度”。

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京师”?这个名称具有多种解释,这篇文章只采用其中一种概念:京师就是都城,包含京城、京畿、京县、京乡四大部分,而京城详细分为外城、宫城、皇城。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这种国家形态下,西汉制定出比较完备的京师治安制度,建成职责清晰的治安机构。

京城的治安机构

京师治安的核心,其实就是保证皇帝的人身安全,这是专制皇权的政治制度下的必然要求:皇帝的安危,牵扯到王朝的稳定,天下的治乱。

西汉初期,长安城的安全由三部分京城卫戍部队保障:

  • 郎卫

负责保卫皇帝、妃嫔宫殿内、廊前的安全,也就是执戟立于殿阶两旁的卫士,这在影视剧中,也常常能看到。

开创过盛世的西汉,是如何创建一套完备制度,来管理京师的?

(窦婴身后卫士就是廊卫)

郎卫的长官为“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为“光禄勋”

《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

郎卫的士兵,皆是善骑射的良家子弟,名为“羽林骑”,他们是领取国家俸禄的士兵,人数约为一千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太初元年,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

羽林军可以说是离皇帝最近的侍卫亲军,他们平时护卫皇帝殿门(内)安全,皇帝出行时,他们则是围绕在皇帝车撵周围,时时密切注意周边动向,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舍身护主,他们是京师三大警卫力量中,忠诚度最高的。

  • 宫卫

负责屯卫皇宫大门,白天在皇宫宫门守卫,夜晚则在皇宫区域内来回巡逻,从宫门至殿门之间的区域,皆是他们的巡视范围。

宫卫的长官为“卫尉”

《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卫尉所统领的士兵屯于皇宫的宫墙下,而西汉的皇宫位于京城南部,因此宫卫又被称为“南军”

与廊卫不同,南军宫卫并不直接接触和面对皇帝:他们平时防卫皇宫,在皇城墙外驻扎;皇帝外出时,他们也只是负责沿途清道,防备意外,担任外层的保护工作。

南军的士兵是按照兵役制度征召而来的义务兵(就是无条件来当兵,尽义务),一年一换,是从关东郡国选调的材官和骑士充任。在服役期间,他们没有任何报酬,

国家只管食宿,他们的人数约为一万人。

开创过盛世的西汉,是如何创建一套完备制度,来管理京师的?

(西汉皇宫复原图)

  • 城卫

负责守卫皇城以外的京城安全,长官为“中尉”(执金吾)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尉,掌循京师,有两丞、候、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

中尉所统领的士兵,屯于长安城的北部,因此城卫又被称为“北军”

北军几乎很难看到皇帝,他们平时外城内(皇宫外)巡逻,是稳定京城长安秩序的重要力量。匈奴曾经兵锋临近长安城,北军就在第一时间内,做好了出击准备。

《汉书.匈奴传》: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遂至彭阳。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为将军,发车千乘、十万骑,军长安旁以备胡寇。 

北军的士兵,实行征兵制,是从京师地区或三辅地区(京辅、左辅、右辅)征来的的正卒。

南北军作为长安城的重要的防卫力量,对长安的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证:

1.当年吕后临死前,意识到朝中旧臣与刘氏宗亲,一定会起来反击吕氏,于是她便封赵王吕禄兼领北军,而梁王吕产兼领南军,希望以此来保证吕氏家族的地位。但她没想到,人心所向刘氏,加之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的精心谋划,南北军两支京城卫戍力量,很快倒戈,将吕氏诛灭。

2. 征和二年(前91年),西汉朝中发生“巫蛊之祸”,奸臣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忍无可忍,发太子长乐宫府兵,诛杀江充等人。丞相刘屈髦,亦发兵攻太子,为壮大力量,保证起事成功,刘据提前矫诏持节,要求北军首领任安发兵协助自己,但任安认为此诏有诈,闭营门不应。太子力量薄弱,最终失败自杀。

开创过盛世的西汉,是如何创建一套完备制度,来管理京师的?

(废太子刘据)

京畿治安机构

为加强京畿的治安,西汉先后设立三辅都尉(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他们隶属于中尉(执金吾),主要的职责,是逮捕贼寇,维护社会稳定。需要说明的是,西汉时代,还设有行政上的三辅长官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与治安三辅长官没有隶属关系。

为最大范围地涵盖管理京畿地区治安,三辅都尉的治所比较分散:京辅都尉的治所在华阴县,左辅都尉的治所在高陵,右辅都尉的治所在眉县

从三都尉的治所可以看出,西汉时代,京畿长安的辖区非常大,远超过现代的西安市辖区。

京县治安机构

西汉京县的治安,主要是由县尉负责,他是县令的副手。

《汉书.百官公卿表》: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皆有丞、尉。

县尉的力量也不容忽视,不少朝廷定罪缉拿的犯人,都是县尉率人捕到的。

《汉书.戾太子传》中记载,太子刘据在率军诛杀奸臣江充等人后,与丞相军队发生激战,长安城死伤数万人,后来刘据失败,逃至京兆尹下辖的湖县,隐藏起来,后来县尉得到消息,率兵前来抓捕,刘据不愿被俘受辱,自杀身亡。 

京乡治安机构

作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基层,乡村住着最广大的民众,毕竟西汉是一个农业化的封建王朝。所以从稳定的角度讲,京乡的治安是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它的治安机构也是最为密集要的。

  • 游檄

专职负责巡禁捕盗,维护乡村治安。《汉书.百官公卿表》:“乡有三老、秩、啬夫、游檄……游檄徼巡禁贼盗。”游徼对于形迹可疑、行为不轨的人,皆有权抓捕。游檄是治安的第一线人员,常常面对罪犯,需要亲自上手,这就要求他们要有一定的军事训练,有能力完成抓捕任务。游徼也会配备武器。

《后汉书.百官志》:“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铠。”

精良的武器装备,保证了游徼抓捕贼寇的成功率。

  • 亭长

西汉的乡村治安机构中,还有“亭”,亭的负责人为“亭长”,我们所熟知的汉高祖刘邦就是“亭长”出身,汉承秦制,也将“亭”保留下来。

开创过盛世的西汉,是如何创建一套完备制度,来管理京师的?

(影视剧中的刘邦)

西汉时代,京师城门有城门亭,市场有市亭,街道有街亭,乡有乡亭。根据《两汉乡里村落与宗族》一书,西汉平均一乡内有4亭,约410户为一亭。为什么说是“平均”,因为地域不同,人口密度也不同,不能整齐划一。

亭长的职责是什么?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要“持二尺版,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说白了,说是要率人抓捕不法之人。

有的人会感到奇怪,不是有“游徼”了吗,还要亭长干嘛。其实亭长是负责交通要道上的治安,而游徼是分布在乡村之内,两者互相补充。

《汉书.王莽传中》:“大司空士夜过奉常亭,亭长苛之,告以官名,亭长曰:宁有符传邪?士以马鞭击亭长,亭长斩士。”

对大司空的手下,只要没执符信,路过交通要地的,亭长就有权力处分,这也是法律赋予亭长的职责。


上面我们所说的西汉京师治安制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毕竟西汉王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有足够的时间去修订各项制度,有足够的人才资源去完善各项制度。作为后世的范本,西汉的京师治安制度:京城、京畿、京县、京乡各设机构,重点不同,责任不同,职责清晰明了,责任到人,责权明确。这种治安制度被后世历朝历代所延袭,毕竟京师作为王朝的首都,它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天下的安稳,马虎不得。

而这种京师治安制度,唯有中国是最为完备的,欧洲在十三世纪,在各封建国家首都,才开始实行夜间巡逻制度,但跟中国古代的京师治安制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