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動手打孩子,用這5句話就可以了

有能耐的家長不需要打罵,沒能耐的家長打罵了也沒什麼用。

實際上,“打罵”孩子是一種方式,目的是“控制”,而過多的使用“打罵”這種行為無異於“厭惡療法”——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把孩子的“問題”壓制住了,之後的反覆只會更厲害。

打罵簡單易行,不需要太費腦子,只要體力有優勢即可。一種方法如果操作簡便又見效快,就會形成習慣,就算情況沒嚴重到該動手的時候,也會下意識地掄起胳膊。但是身為施教方,習慣採取某種教育方式是比較可怕的,這意味著忽略孩子間的差異,忽略具體情境的差異,以不變應萬變。

然而,教育是一門科學,孩子身上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必須對症下藥。就拿“不聽話”來說,在問“能不能、該不該打罵”之前,應該先問“為什麼”。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他是不聽誰的話?還是誰的話都不聽?講話的人是不被孩子喜歡嗎?還是講的沒道理?把所有的為什麼都摸清了,再來談該採取哪種方法。

千萬別動手打孩子,用這5句話就可以了

1:控制自己的情緒,承認孩子的脾氣

我們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視孩子的感受,這是很多父母及教師的一個弊病。

父母打著愛的名義,用父母的權威,期待孩子能夠言聽計從。一旦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固執的堅持或者犯了小錯的時候,就去威脅吼叫。

孩子在情緒激動時,聽不進任何意見。因為你在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因為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當孩子耍性子不聽話時,可以嘗試著說:“你現在是不是有點生氣?”“你現在是不是有點不滿?”也就是替孩子說出內心的情緒。

年齡小的孩子,還不懂得正確表達、發洩自己的情緒,所當他們感到心情不悅時就會鬧彆扭。

如果家長能幫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一來,孩子會感到被理解、被關心,隨之機會乖不少;二來,這也教會了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味的耍性子。

2:不打不罵,選擇正確的溝通方式

面對怎麼說都不聽的孩子,用“狠話”威脅他們,這是很多父母慣用的套路。

再不走,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裡。

再這麼瘋跑,以後再也不帶你出門。

再敢頂嘴就打你屁股。

……

“狠話”一出,因為畏懼孩子立刻就有所收斂。但是,這個“大招”不能長期使用。使用的越頻繁,失效的也就越快。大聲威脅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看似在聽你說,其實注意力早已經遊離到別處去了,根本不在乎你在說什麼。

☞ 孩子在2歲前還處於原始感覺系統,此時如果想讓孩子“聽話”,“重複指令+堅持+冷處理+制止不當行為”,就可以讓孩子聽話,但前提是你的行為模式必須始終如一。

☞ 3歲後孩子有了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就可以講道理,簡單的代入,因果,都可以理解並接受,這時與孩子“協商”就變得有必要且有一定效果了。總之,孩子年紀越大能力越高,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或者能感受到的運行規則就越多越複雜,此時再對孩子進行“打罵或狠話威逼 ”也就越來越不合適。

千萬別動手打孩子,用這5句話就可以了

3:簡單幹脆地要求孩子怎樣做

對孩子提出要求一定要乾脆而堅決,不能拖泥帶水。嘮叨只會讓孩子由最初的內疚不安轉變為不耐煩。

當不耐煩隨著被說的次數以幾何倍數增加時,孩子就會產生“對抗”心理。說得越多,孩子就會用“不聽話”來報復父母。

很多家長都在抱怨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要求難道不是嘮嘮叨叨的嗎?

這孩子怎麼都喊不動?

我都說了一萬遍,你怎麼就不聽?

上學要遲到了,催了十遍八遍的,怎麼還這麼磨蹭?

......

同樣是讓孩子去做某件事情,不如就用一句話:給你5分鐘收拾,我看著你做!

4:對孩子的批評,就事論事

我們在大聲斥責孩子的過程中,情緒會變得非常激動,於是常常藉著孩子這次的錯誤長篇大論,甚至把孩子之前的舊賬翻出來。

同樣是批評孩子沒做好某件事情,一種方式是:

你看你看,沒記性!上次說的不是你是吧?

自己不知道自己做的不好是吧?沒點羞恥感是吧?

孩子,人要有點自制力,才能有出息!

另一種方式是:5分鐘後,我要看到你重新做這件事情!要不然這一週都沒法玩手機了。

千萬別動手打孩子,用這5句話就可以了

5:給壞行為一個替換方案

在孩子好動的年齡,以限制孩子的自由的方式讓孩子聽話,永遠不是一個好辦法。

天天剛會走路的時候,最愛乾的一件事就是從椅子爬到桌子上。這時,我說,“嗯,你想爬桌子啊,但桌子不是用來爬的,我會擔心你摔下來。我們換一個安全的地方去爬和跳,你覺得哪裡合適呢?”而不是,“又爬又爬,你這個孩子皮的不得了,趕緊下來!”

幫助孩子找到一個替換方案。孩子也許並不是想爬桌子,她只是想“爬”,那把她的注意力引導到可以爬的東西上。

其實,大多數孩子被這樣問責時,往往很蒙圈,還真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哪了,更別說如何改正了。在這種情況下,再多的斥責、逼問都是無益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長提供一個選擇:“你有兩個選擇,第一,繼續看你的電視,但是接下來一週都不能再看了;第二,你現在關掉電視來吃飯,以後每天還是能看半小時。你選一個吧!”

如果你可以試圖理解孩子,而不是改變孩子,那麼育兒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