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打造美丽乡村的幸福样本

一千多年前,武陵人偶遇桃花源,流连忘返、欣然向往。

一千多年后,天府之南,车行一小时,豁然开朗,道路两旁柑橘飘香,又一桃源美城欣然而至。

眉山市丹棱县,点缀在西南丘陵上的一颗明珠。

北纬30°的特殊地理位置,赋予了丹棱最适宜桔橙生长的环境。丹棱桔橙甜似蜜,曾是当地人童年最深刻的味觉记忆。

过去,桔橙产业养育了这一方人,而今,丹棱人则兴盛了这一方水土。

那么丹棱人的幸福秘籍在哪里?

在桔橙产业蓬勃发展,日渐鼓起的群众腰包里;

在城乡环境越来越优,适宜居住的美丽乡村里;

在文化底蕴逐渐浓厚,大雅文化的社会风尚里。

所有幸福起源,都来自于丹棱在乡村振兴中的奋力实践、积极作为。

产业旺 成就农业金字招牌

金秋十月,丹棱瓜果香。

丹棱县有着“中国桔橙之乡”的美誉,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种植柑橘的历史,西汉《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曾有过记载。而今,全县以不知火为主的桔橙产业面积1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4%,带来了28亿元的产值收入,桔橙已是丹棱第一产业的支柱。

果农赵泽如就是桔橙种植的直接受益人。在赵泽如位于红石村丹橙现代农业园区内的果园里,静待成熟的果子已逐渐压弯枝头,枝上的桔橙正从青涩脱变为金黄。

1982年,凭一腔热爱,赵泽如种下了自己的第一颗桔橙果树。

然而一腔热爱并不能带来甜蜜的收获。为了收益最高,赵泽如曾一口气种下了9种桔橙,但因为不懂技术、不了解桔橙品种,辛辛苦苦几年后,收获的桔橙只能卖到0.3元一斤。满园的金色果子并不能给赵泽如带来金灿灿的收益。

2000年,丹棱县经过多年实践,确定以不知火作为主要的桔橙品种进行大力种植。

赵泽如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入驻丹橙现代农业园区,经过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模化种植,赵泽如家的果子单价现增长了10多倍。

“今年,仅这个园区的桔橙就可以带来10-20万元的收益。”谈到自家的桔橙,赵泽如的高兴劲儿似乎要从电话那头满溢而出。

每年在不知火丰收的三四月份,丹棱县每天就有几百万斤桔橙被运往各地。金灿灿的桔橙堆满货车是丹棱最常见的美景。

得益于当地标准化种植模式,“丹棱桔橙”的农残、重金属等197项指标全部合格,果汁糖度逐年上升达到16%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可达20%,被消费者誉为“北纬30°的味觉奇迹”、水果中的“软黄金”,果子供不应求。

好产品带来好名气,“丹棱桔橙”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单,2019年排名第64位。

“我们有着中国最大的优质不知火生产基地,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丹棱产业化联合体,统一桔橙的种植技术和产品销售,未来这里将诞生中国桔橙总部经济。”对于桔橙发展的新蓝图,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的周加权充满希望。


丹棱:打造美丽乡村的幸福样本

外国嘉宾参观丹棱农业


环境美 绘就绿色发展长卷

道路随山势蜿蜒,金灿灿的果树点缀其中,精致的房屋错落有致,居民脸上笑容和美。

这是双桥镇梅湾村初秋的景色。曾经的梅湾村村民羡慕城里人整洁的房屋、干净的街道,但现在的梅湾村反而成了很多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整洁的乡村小路上,建起了一栋栋精致的小洋楼。桔橙产业让梅湾村人腰包鼓起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则让梅湾村人生活环境美了起来。

淡黄色的瓷砖、冲力十足的水箱、干净整洁的厕所……

梅湾村村民王小均怎么也想不到,一年前家里还是人畜共用的旱厕,变成了如今的模样。

据丹棱县农能办负责人介绍,丹棱县以乡镇为主体,对需改造农户实行“一户一档”,建改结合、补面提标,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农户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展厕污共治,全县农村卫生厕所达标率95%以上。

在丹棱,厕所革命只是人居环境改善的一小部分。

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承办的“2019年发展中国家沼气技术与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培训班”在丹棱举办,来自墨西哥、阿富汗、利比亚等10个国家的24名外宾齐聚丹棱,参观学习人居环境治理。

因为在这里,垃圾处理被“玩”出了新花样。

“农户家中产生的垃圾全部被处理,并最大化利用。”丹棱县住建局干部李艳刚介绍,村里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域界限,修建垃圾池,逐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基础设施,村民每人每月只需交纳1元,通过保洁承包人—保洁清运队伍—转运车辆,生活垃圾统一集中处理,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100%。

不起眼的1元钱在这里发挥了大作用。同样是交1元钱,还解决了村民污水排放问题。

“村民家中的人粪污水通过沼气池处理,最终成为用于农业生产的肥料。”李艳刚告诉记者,农户家中产生的洗衣水、洗澡水等灰水经过一体化净化槽处理最终达标排放,该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基本上由政府补贴兜底。“农户每月每人只需要缴纳1元的运维费。”

丹棱县按照县、乡镇、园区、村、散户五级全域覆盖的规划实施污水治理,所有乡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并完成了提标改造,场镇污水收集率80%以上。通过综合治理,县域内思蒙河、安溪河、金牛河水质从原劣Ⅴ类回归到IV类或III类,绿水又重新回到丹棱人的生活中。


丹棱:打造美丽乡村的幸福样本

游客参观丹棱幸福古村


文化兴 唱出幸福美丽生活

9月底,阳光灿烂,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的“作平文化大院”内座无虚席,热火朝天。这里正在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民间众筹文化院坝文艺展演活动,这场由6个民间文化院坝众筹举办的文艺展演涵盖了快板、小品、歌曲、舞蹈等多种节目形式,表演嘉宾全由村民担纲,所有节目全部源自“草根”自创,但节目质量一点都不输专业水平,深受观众好评。

将村民从过去打牌看电视的单调娱乐生活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普通农民带来的一次改变。

桂花村村民王作平,因热爱文艺活动,2005年,他自费购置电视机、VCD、书架等设备,硬化活动场地,将自家院坝建设为一个文化大院。

大院建成后,原本在家打牌看电视的村民走到户外,到文化大院看书看报,交流聊天。王作平也抓住村民们聚集在他家文化大院的机会,组织起十多名文艺爱好者,成立了村里首支文艺队,大家一起策划节目、一起上台表演、一起制作道具。

文艺队的节目越来越受欢迎,大院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十多人、几十人、上百人,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文艺队里,王作平和他的“作平文化大院”红了,逢年过节,他们总能收到一堆村民的演出邀约。外村的文艺爱好者也喜欢到大院里来切磋切磋。

王作平和他的文化大院越来越火,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

村民在经济生活质量上去之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让群众文化生活美起来,成了丹棱民生工作的又一要务。

借鉴“作平文化大院”的运营模式,丹棱县设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资金,对于社会力量新建的文化院坝,根据建设投资额或建筑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于文化院坝开展的文化活动,根据活动项经费投入、节目质量、社会影响等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用300万元的政府引导资金,撬动了上亿的社会资本投入。

“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成民间众筹文化院坝100个,依托“党群集中活动日”“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等载体,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每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了大雅文化。

同时,丹棱县率先在眉山市探索开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以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为抓手,设立“红白理事分会”“纠纷调解分会”“环境监督分会”“文艺宣传队”“志愿者服务队”五支队伍,常态化组织开展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初秋傍晚,红霞满天,伴着丹棱桔橙特有的香气,村里的文艺队员们又聚在文化大院里排练节目。伴着悠扬的音乐,欢快的歌声在霞光中飘向远方,丹棱百姓正以最淳朴的歌声,唱出美丽家乡,正以最甜美的笑容,展现幸福生活。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刘琳 常坚)


丹棱:打造美丽乡村的幸福样本

丹棱的结婚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