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讀《毛澤東詩詞賞讀》感悟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讀《毛澤東詩詞賞讀》感悟

本書收錄了毛澤東主席青少年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時期五個階段的詩詞。題材多種多樣,表現了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等主題。

“詩言志”,毛澤東詩詞正是他作為一位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的“言為心聲”; 是他對一個時代的最真實的光輝寫照,是一代偉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他老人家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的一筆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讀《毛澤東詩詞賞讀》感悟


“詩如其人”,細品毛澤東詩詞,我們從中看到的總是一種大海般的氣魄與崇山似的境界,它無處不洋溢著一種民族的英豪與人格的偉岸!再縱觀毛澤東的一生,其波瀾壯闊的傳奇生涯與驚天地、泣鬼神的豐功偉績,本身就是一部氣吞山河的偉大史詩!

在所有的詩詞裡面我最喜歡《沁園春 長沙》和《沁園春 雪》。下面來賞析《沁園春 長沙》。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讀《毛澤東詩詞賞讀》感悟


這是一首舊地重遊的感懷之作。通過寫景與憶舊,反映了毛澤東早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動。這一年是1925年,毛澤東正值32歲,剛過而立之年,就在這一年深秋,他在湘江之畔寫下了這首洋溢著青春、 理想和大無畏精神的詩篇。

再看全詞:上闋著重描繪當時深秋的絢爛景色,以寫景為主,情 入景中。起首三句交代遊覽季節,點明地域。“獨立”一詞描繪出作者 自我獨立的形象。“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兩句,彷彿把讀者帶到了湘江中的橘子洲頭,欣賞深秋時長沙一帶的美麗景色。詞中描繪出一幅 掏麗多彩的江南深秋圖,表達出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更反映出其 心胸的開闊。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讀《毛澤東詩詞賞讀》感悟

接下來十句,全由“看”字領起。先寫山,遠眺入筆,“萬山紅遍”概寫群山顏色,“層林盡染”則具體寫紅色呈現於山林的情形。再寫江,以“碧透”寫江水的澄清見底,以“爭流”寫船隻的競發,用以展現江上的生機勃發。“鷹擊長空”為仰望所見,“魚翔淺底,為俯視所見。“擊”“翔”兩個動詞,充分表現了鷹與魚的活力。通過一系 列實景靜動結合的描寫,最後自然得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結論。

這一結論寫足了自然界萬物萬類的自由競爭狀態。作者寫景的目的是為了寫人,人才是“萬類霜天”的主角;“競”字,不僅點染出萬物的勃勃生機,更揭示了萬物變化的動力,是作者對自然與社會發展 規律的形象概括。

作者用一 “悵”字一轉,由景入情,抒發了自己胸中深沉的心事。 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應由“誰主沉浮?”“沉浮”,就是人世間升沉起伏,也就是國家的興衰榮辱。“誰主” 一問,說明作者對國家與人民的深深憂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者闊大的胸懷,高遠的志 向,充分地展現在了讀者眼前。這一闋先寫景,然後自然轉入抒情, 兩者融合無間,堪稱借景抒情的範例。

下闋側重追憶往昔與少年同學來這裡遊覽的情景,抒寫昂揚的意氣和豪邁的激情。“攜來百侶曾遊”點明過去作者常和志同道合的學子來橘子洲遊覽,為下文做鋪墊。“憶往昔”,明確說明以下是回憶。往昔作者常和同學們一起度過了多少“崢嶸歲月”。那時正是同學年少, 風華正茂之時,“揮斥方遒”正是這群“意氣”書生的體現,“指點江 山”也顯革命豪情。

這幾句詞采用層層推演的手法,寫出了風華正茂 的同學們的心意氣度。他們針對當時掌權的上層人物,寫出了反對弊 政,提倡革新的激濁揚清的文章。在風華正茂的同學們看來,這些掌 權的上層人物毫不顧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為人們所不齒。他們雖身居高位,如同封建社會的萬戶侯一樣,實則糞土不如,這個比喻也是 “激揚文字”的具體化。

最後三句仍承“憶往昔”寫出,照應上闋的“湘江”等句意,也照應下闋的“曾遊”。這三句是寫實,作者與同學們常來湘江學習遊 泳,鍛鍊身體,又是借游泳來寓寫少年同學的遠大志向,是對前面的革命實踐和革命情懷做進一步的闡釋。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讀《毛澤東詩詞賞讀》感悟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誇張描寫,也是一種令人興奮神往的 景觀,因情而出景。同時這兩句詞也隱指作者和“百侶”在“五四” 運動中的急流勇進、敢於革命的精神。他們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時代的大潮中,推波擊浪,無堅不摧。同時也隱喻在歷史發展的新階段,作者希望昔日的“百侶”同自己一道“到中流擊水”,以掀起中國革命的新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