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毛泽东诗词赏读》感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毛泽东诗词赏读》感悟

本书收录了毛泽东主席青少年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五个阶段的诗词。题材多种多样,表现了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等主题。

“诗言志”,毛泽东诗词正是他作为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言为心声”; 是他对一个时代的最真实的光辉写照,是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老人家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一笔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毛泽东诗词赏读》感悟


“诗如其人”,细品毛泽东诗词,我们从中看到的总是一种大海般的气魄与崇山似的境界,它无处不洋溢着一种民族的英豪与人格的伟岸!再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其波澜壮阔的传奇生涯与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本身就是一部气吞山河的伟大史诗!

在所有的诗词里面我最喜欢《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下面来赏析《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毛泽东诗词赏读》感悟


这是一首旧地重游的感怀之作。通过写景与忆旧,反映了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这一年是1925年,毛泽东正值32岁,刚过而立之年,就在这一年深秋,他在湘江之畔写下了这首洋溢着青春、 理想和大无畏精神的诗篇。

再看全词:上阕着重描绘当时深秋的绚烂景色,以写景为主,情 入景中。起首三句交代游览季节,点明地域。“独立”一词描绘出作者 自我独立的形象。“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两句,仿佛把读者带到了湘江中的橘子洲头,欣赏深秋时长沙一带的美丽景色。词中描绘出一幅 掏丽多彩的江南深秋图,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反映出其 心胸的开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毛泽东诗词赏读》感悟

接下来十句,全由“看”字领起。先写山,远眺入笔,“万山红遍”概写群山颜色,“层林尽染”则具体写红色呈现于山林的情形。再写江,以“碧透”写江水的澄清见底,以“争流”写船只的竞发,用以展现江上的生机勃发。“鹰击长空”为仰望所见,“鱼翔浅底,为俯视所见。“击”“翔”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鹰与鱼的活力。通过一系 列实景静动结合的描写,最后自然得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

这一结论写足了自然界万物万类的自由竞争状态。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为了写人,人才是“万类霜天”的主角;“竞”字,不仅点染出万物的勃勃生机,更揭示了万物变化的动力,是作者对自然与社会发展 规律的形象概括。

作者用一 “怅”字一转,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胸中深沉的心事。 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应由“谁主沉浮?”“沉浮”,就是人世间升沉起伏,也就是国家的兴衰荣辱。“谁主” 一问,说明作者对国家与人民的深深忧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者阔大的胸怀,高远的志 向,充分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一阕先写景,然后自然转入抒情, 两者融合无间,堪称借景抒情的范例。

下阕侧重追忆往昔与少年同学来这里游览的情景,抒写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携来百侣曾游”点明过去作者常和志同道合的学子来橘子洲游览,为下文做铺垫。“忆往昔”,明确说明以下是回忆。往昔作者常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多少“峥嵘岁月”。那时正是同学年少, 风华正茂之时,“挥斥方遒”正是这群“意气”书生的体现,“指点江 山”也显革命豪情。

这几句词采用层层推演的手法,写出了风华正茂 的同学们的心意气度。他们针对当时掌权的上层人物,写出了反对弊 政,提倡革新的激浊扬清的文章。在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看来,这些掌 权的上层人物毫不顾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人们所不齿。他们虽身居高位,如同封建社会的万户侯一样,实则粪土不如,这个比喻也是 “激扬文字”的具体化。

最后三句仍承“忆往昔”写出,照应上阕的“湘江”等句意,也照应下阕的“曾游”。这三句是写实,作者与同学们常来湘江学习游 泳,锻炼身体,又是借游泳来寓写少年同学的远大志向,是对前面的革命实践和革命情怀做进一步的阐释。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毛泽东诗词赏读》感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夸张描写,也是一种令人兴奋神往的 景观,因情而出景。同时这两句词也隐指作者和“百侣”在“五四” 运动中的急流勇进、敢于革命的精神。他们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在时代的大潮中,推波击浪,无坚不摧。同时也隐喻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作者希望昔日的“百侣”同自己一道“到中流击水”,以掀起中国革命的新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