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麻雀肉”

舌尖上的“麻雀肉”

很長一段時間,《舌尖上的中國》風靡於整個國內,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很多時候,只要談到吃的問題,大家似乎都比較感興趣,畢竟“民以食為天”,對於“吃”這個話題才是亙古不變的傳說。

而我,也是這千軍萬馬中的一個,因為對於“吃”這個話題,是無法阻擋的。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能夠吃上自己喜歡的食物已經不再是奢望。

然而,後退三十年,哪怕是填飽肚子也已經是個不朽的歷史了。

兒時的莊稼地,收成並不好,尤其是在麻雀禍害的情況下。於是,各種驅鳥、捕鳥行動接踵而至。

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驅鳥、捕鳥便成為了一種樂趣,也成為了“解饞”的一種最佳解決途徑。

和一群小子們在一起,夜晚摸黑襲擊鳥窩是常事。有時白天踩好點,有時夜晚突然襲擊,那些麻雀是防不勝防的。

哥哥們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總能摸著鳥蛋。回頭把鳥蛋帶回家,煮著吃了甚至比雞蛋更有營養價值。不過,那時哪會想什麼營養價值,只要能夠填飽肚子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母親很少讓我和哥哥們一起去掏鳥窩,因為她覺得最後開腸破肚清理那些麻雀是特別血腥的事情,實在不適合孩子們去做。

這時我家的七叔變成了孩子王,各種孩子們不敢的事情,都由這個不大的“大人”來完成,尤其是處理麻雀的五臟六腑這些事情。

於是,有了這個“撐腰”的小大人,孩子們不論是掏鳥窩還是捕鳥,都不在話下。

夜晚掏鳥窩,抓著的麻雀數量並不多,但過程卻是驚心動魄的。有時,孩子們策劃好了捕鳥行動,也會叫七叔過來幫忙。七叔自然是樂此不疲,願意效勞,其實七叔是更願意和孩子們呆在一起,感受那份快樂時光。

掏鳥窩的時候,七叔看著著急,總說夜晚掏鳥窩抓住的麻雀不多。後來,便出現了用漁網線捕鳥。

總是捨不得拿那些小麥、苞米去誘惑麻雀上鉤,但又沒有別的辦法。“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為了那一口麻雀肉,也是絞盡腦汁了。

印象當中,七叔的手藝還是不錯的,總是把麻雀清理的乾乾淨淨,不留一點死角。看著那一軀麻雀小骨架,就可以想象的流出口水。

冬天的夜晚,在外生一堆火,將一個個清理乾淨的麻雀小骨架串在鐵絲上,就像現在的烤串一樣,串起來。火焰熊熊燃燒,不斷翻滾著麻雀肉。淡淡的表面油漬在火焰的驅動下,聲音似乎都是悅耳的,孩子們的口水則在喉嚨裡不知打了多少轉。

終於,麻雀肉烤好了,看上去有點焦黑的感覺。但是在撒上僅有的調料——鹽,之後,似乎所有的視覺效果都抵不過塞在嘴裡的那一口醇香。

“真好吃!”這是孩子們說的對多的一句話。一口一口,細嚼慢嚥,手裡抓著麻雀肉,有種如獲珍寶的感覺。

吃到最後,孩子們的嘴角、雙手都是焦黑焦黑的,但爽朗的笑聲卻久久迴盪在無盡的曠野之中。

原來,這才是我們曾經最純真的笑聲,也是我們永遠也回不去的美好記憶。

……

麻雀是人們最熟悉的鳥類,可能也是在中國引起爭議最大的鳥類。從曾經的四害之一,到人們不時聽到為麻雀平反的呼籲,已然涉及到生態環境問題。至此,所謂的捕鳥行動,隨即戛然而止。

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曾經的那些捕鳥行動或許只是趨於一種形式,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屠害生靈。對於那些捕鳥的日子,已然成為歷史。

如今,曾經的孩子們都長大了,七叔也老了,生活質量越來越好了,但是曾經舌尖上的“麻雀肉”卻再也沒有了。

生命中沒有四時不變的風景,只要心永遠朝著陽光,你就會發現,每一束陽光都閃著希望的光芒。

願往後餘生,大家依然保持燦爛的心情,砥礪行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