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麻雀肉”

舌尖上的“麻雀肉”

很长一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于整个国内,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很多时候,只要谈到吃的问题,大家似乎都比较感兴趣,毕竟“民以食为天”,对于“吃”这个话题才是亘古不变的传说。

而我,也是这千军万马中的一个,因为对于“吃”这个话题,是无法阻挡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能够吃上自己喜欢的食物已经不再是奢望。

然而,后退三十年,哪怕是填饱肚子也已经是个不朽的历史了。

儿时的庄稼地,收成并不好,尤其是在麻雀祸害的情况下。于是,各种驱鸟、捕鸟行动接踵而至。

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驱鸟、捕鸟便成为了一种乐趣,也成为了“解馋”的一种最佳解决途径。

和一群小子们在一起,夜晚摸黑袭击鸟窝是常事。有时白天踩好点,有时夜晚突然袭击,那些麻雀是防不胜防的。

哥哥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因为总能摸着鸟蛋。回头把鸟蛋带回家,煮着吃了甚至比鸡蛋更有营养价值。不过,那时哪会想什么营养价值,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母亲很少让我和哥哥们一起去掏鸟窝,因为她觉得最后开肠破肚清理那些麻雀是特别血腥的事情,实在不适合孩子们去做。

这时我家的七叔变成了孩子王,各种孩子们不敢的事情,都由这个不大的“大人”来完成,尤其是处理麻雀的五脏六腑这些事情。

于是,有了这个“撑腰”的小大人,孩子们不论是掏鸟窝还是捕鸟,都不在话下。

夜晚掏鸟窝,抓着的麻雀数量并不多,但过程却是惊心动魄的。有时,孩子们策划好了捕鸟行动,也会叫七叔过来帮忙。七叔自然是乐此不疲,愿意效劳,其实七叔是更愿意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感受那份快乐时光。

掏鸟窝的时候,七叔看着着急,总说夜晚掏鸟窝抓住的麻雀不多。后来,便出现了用渔网线捕鸟。

总是舍不得拿那些小麦、苞米去诱惑麻雀上钩,但又没有别的办法。“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那一口麻雀肉,也是绞尽脑汁了。

印象当中,七叔的手艺还是不错的,总是把麻雀清理的干干净净,不留一点死角。看着那一躯麻雀小骨架,就可以想象的流出口水。

冬天的夜晚,在外生一堆火,将一个个清理干净的麻雀小骨架串在铁丝上,就像现在的烤串一样,串起来。火焰熊熊燃烧,不断翻滚着麻雀肉。淡淡的表面油渍在火焰的驱动下,声音似乎都是悦耳的,孩子们的口水则在喉咙里不知打了多少转。

终于,麻雀肉烤好了,看上去有点焦黑的感觉。但是在撒上仅有的调料——盐,之后,似乎所有的视觉效果都抵不过塞在嘴里的那一口醇香。

“真好吃!”这是孩子们说的对多的一句话。一口一口,细嚼慢咽,手里抓着麻雀肉,有种如获珍宝的感觉。

吃到最后,孩子们的嘴角、双手都是焦黑焦黑的,但爽朗的笑声却久久回荡在无尽的旷野之中。

原来,这才是我们曾经最纯真的笑声,也是我们永远也回不去的美好记忆。

……

麻雀是人们最熟悉的鸟类,可能也是在中国引起争议最大的鸟类。从曾经的四害之一,到人们不时听到为麻雀平反的呼吁,已然涉及到生态环境问题。至此,所谓的捕鸟行动,随即戛然而止。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曾经的那些捕鸟行动或许只是趋于一种形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屠害生灵。对于那些捕鸟的日子,已然成为历史。

如今,曾经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七叔也老了,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了,但是曾经舌尖上的“麻雀肉”却再也没有了。

生命中没有四时不变的风景,只要心永远朝着阳光,你就会发现,每一束阳光都闪着希望的光芒。

愿往后余生,大家依然保持灿烂的心情,砥砺行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