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飽眼福!鄱陽湖枯水期,湖底400年前明代古橋露真容

來源 | 都市現場(jxtvdsxc)原創發佈

今年鄱陽湖二橋正式開通,使得鄱陽湖上兩座橫跨湖面的大橋,為過往車輛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橫跨鄱陽湖的其實有三座橋,只不過第三座橋通常是在水下,這是一座有近400年曆史的明代古橋。

一飽眼福!鄱陽湖枯水期,湖底400年前明代古橋露真容

受持續乾旱影響,鄱陽湖都昌水位已降10米以下。在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這座明代“千眼橋”得以顯露水面。

一飽眼福!鄱陽湖枯水期,湖底400年前明代古橋露真容

在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記者站在沙丘之上,朝北眺望,遠遠的就能看到在乾涸的湖床上,有一條長長的橋,直通對岸的星子。走近一看,橋體由松木樁和長條花崗石鋪架而成。

一飽眼福!鄱陽湖枯水期,湖底400年前明代古橋露真容

一飽眼福!鄱陽湖枯水期,湖底400年前明代古橋露真容

據九江市都昌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曹正茂介紹,千眼橋建於1631年,是為解決當時都昌和星子兩岸來往難問題而建造的。橋全長2657米,千眼橋有949個墩,948個孔,所以有“千眼”之稱。

一飽眼福!鄱陽湖枯水期,湖底400年前明代古橋露真容

一飽眼福!鄱陽湖枯水期,湖底400年前明代古橋露真容

後來由於湖水上漲,這座千眼橋就沒入水底,只有當鄱陽湖的水位低於10.5米的時候,千眼橋才會露出水面。為了保護千眼橋,2016年江西省文化廳、財政廳下拔了90萬的專項經費,對千眼橋進行了全面的修復,修復後的千眼橋恢復了原貌,成為當地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一飽眼福!鄱陽湖枯水期,湖底400年前明代古橋露真容

古時候,千眼橋是都昌縣和原星子縣互通的必經之路。在橋建成之前,兩岸百姓往來,漲水時可以渡船,枯水期時則只能靠淌水踏泥而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兩岸群眾往來早已不再依靠“千眼橋”,它也變成枯水期時鄱陽湖上的一道獨特風景。每當古木石橋露出真容的時候,都會吸引各方遊客前來參觀。

在鄱陽湖附近的朋友,

有空可以去一飽眼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