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流口水,有人說是脾虛,中醫如何調理?

殷詩妍


不少人認為流口水是熟睡的表現,其實不是,身體上出現疾病的時候,都會通過一些小細節去體現,出現流口水也是代表著身體可能出現問題了。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開竅於口,成年人睡覺流口水與脾虛有關,即俗稱脾胃虛弱。脾虛運化失常,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養,肌肉彈力不足,容易鬆弛,因此睡著後,會張開口,形成口水外流。

脾虛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不利,就產生口水外流。還可以伴有失眠,無力等症狀。廖佐芹教授說,脾虛引起的流口水,不只在晚上睡覺時發生,清醒時也會出現,還可伴有舌頭兩邊有齒痕、口中發甜、大便稀溏等脾虛症狀。消除脾虛引起的流口水,關鍵是補益脾氣。

脾胃虛弱日常如何調理?

1. 飲食調養基本原則

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飯,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2. 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3. 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積極向上、輕鬆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神志清楚,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或促使疾病痊癒。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當人的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指揮作用加強,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洩的調整,保持著旺盛的新陳代謝。

由此可見,疾病的開始都會通過一些小細節去表現,不可馬虎對待哦,而且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健康是起著很多的作用的。



康愛多網上藥店


睡覺流口水,有人說是脾虛,中醫如何調理?

一些人如果牙齒對合不齊,或者口腔結構有問題都會導致睡覺愛流口水。除此之外就是我們中醫所說的脾虛,脾虛為什麼會引起流口水呢?



中醫認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氣脾之水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嚥和消化,而一旦脾氣虛弱,涎就會不自覺地溢出口外。因此需要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那麼中醫如何調理脾虛呢?

一般需要採用飲食藥膳,運動,改善生活方式,中藥調理等等方式來一同調理。

(1)藥膳

【山藥薏米芡實粥】

這個粥既能健脾祛溼,還有補益氣血的功效。像一些小孩子,本身脾就易不足,飲食不當,就很容易傷了脾,食慾會衰退,抵抗力全面下降,所以不管是治療外感還是內傷,都要緊緊守住脾。那麼這個粥就可以經常熬來餵養孩子,可以很好地調養脾胃。


(2)健脾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

脾虛一般分為脾陽虛,脾陰虛,脾氣虛。那麼脾氣虛的人一般也比較多,多表現為飯後犯困,吃飯沒胃口,便秘,睡覺愛流口水等等,補中益氣丸可以補益脾氣,適合中氣下陷引起的各種症狀。


關注我!帶您正確養生,改善脾虛問題!每日介紹養脾中成藥!


脾胃範兒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在一覺醒來時,會發現,枕頭上都是口水,那晚上睡覺流口水是什麼原因呢?有的人說是因為脾虛,這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要排除口腔疾病,中風先兆丶動脈硬化丶用腦過度、面神經炎等疾病外。因為人在睡覺的時候多數人會將嘴巴張開來,然後就會出現流口水的現象發生,其實這就所說的脾虛症狀表現之一,換一種說法,就是脾胃虛弱引起睡覺流口水的主要原因。脾主肌肉開竅於口。脾若健康,嘴部的肌肉也會豐盈而有活力,故而一般認為成年人晚上睡覚流口水與脾虛關係密切。當人體出現各種症狀的時候,多數是因為自身免疫力降低,身體機能運作系統失調,渾虛運化失常,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養,肌肉彈力顯然不足,便容易鬆弛,因此睡覺後,脾胃虛弱的人會自然張開嘴巴,形成了口水外流。

如何調理呢?首先知道脾虛有那此症狀,1,看舌苔,脾的外在表現就是舌頭一般健康人的舌頭是紅色潤澤的,當舌面有舌苔,輕薄且乾淨如果舌頭邊緣已出現明顯齒痕,那說明身體機體已經出現了問題,若舌苔白厚,滑而溼潤,說明體內有寒象如果舌苔粗糙或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了。2,食慾不振,中醫認為,當溼氣進入人體內後最容傷脾,即所謂的"脾惡溼"說法,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之精微,即將消化吸收吃到體內的食物和液體,將這些物質轉化為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為人體新陳代謝提供新的能量。3丶早起不適,清晨起床後,如感覺胸悶氣短頭暈腦脹時,亦表示脾胃功能虛弱中醫認為,脾氣虛易導致肺氣失養,容易出現氣短氣促症狀說明脾與肺的功能是相互影響的。4,溼氣重,身體肥胖的人,溼氣重,多痰多溼,嚴重者還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體質虛弱就是脾胃功能減退所導致的。體虛導致新陳代謝減慢。機體活力減弱,從而消耗營養能力降低,營養不能消耗掉,堆積在體內,故而形成肥胖。5,大便異常脾虛者大便軟爛丶粘膩,即為脾溼症狀,說明消化功能出現異常現象。所以說睡覺流口水的主要原因就是脾虛,治療時應補益脾氣。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等辨證施用。平時調理時,應飲食宜清淡少油膩,除正常的葷素搭配均衡營養外,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增加維生素和食用纖維素,適當吃些健脾的食物如豆類食品扁豆丶猴菇菌丶鯽魚丶紅棗丶蓮子等。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運動和情志的調攝。


黒芝麻


睡著時流口水的人,有兩種看法,其不一是脾虛!看他(她)有病沒病,有病指病態,如果沒病的話,此乃貴格也,……睡糟!即除了“脾虛、痰溼入心!”引發睡覺時流口水,下面我說說睡糟的命格!睡糟指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在平時睡覺時,常常見有口中流涎之慣,此叫“龍誕之水!”,非富即貴之命格也!成為此相之很少,首先祝福你幸福快樂!如果遇到此相格之人,其性必善,從不欺人,他有立世之名望!如果是女的,她氣血必透白,手如春筍,為旺夫益子之相!如果說她對男方的經濟理財,還是必須要有一個這樣的人守財奴!她會給你穩穩地守護著經濟來源,她會為你儲蓄著金孑、方便生活上的一切需要或待你創造出一翻事業來,……俗話說“人不好貌相、水不可枓量!”,現在老地方“神眼!”愚弟子,今天為你講述一個五反、五短之一個入相局的相法吧!一個“袖珍人”,外號“金仔!”,金仔出生於廣東一個補鞋師傅家庭裡!他的身高不夠一米四,現在有產業玩具廠數間,私家飛機一架,小車數臺,他自坐的是臺加長“勞斯來斯!”,他有妻子三個,其中兩個是大學生,一個是初中校花,河南人,……金仔因之家貧,一生中從沒進過學校,所以他需要秘書長為他開發代言!原來他天生聰明,常常以玩具為樂,胸懷甚廣,他的日子每天見他將壞的玩具修修補補,改良的改良,從沒有放棄過對玩具的研究和投入,有一天,他遇到一大老闆,老闆確留意著他前途可為,便同他鬥起口角來,誰知金仔他人小鬼大,總是口出狂言,“如果總有一天,被我有錢開發的話,我要比你老闆還要有錢,歉你跟我打工都不夠資格!”,據說這老闆是個留學生,是某某公司一主幹!誰知天有不出風雲,做東不成一西不就!不說他百萬的生意不出三年他便敗下了陣來,由於他心情低落,老闆他曾憶著金仔!他還認識個金仔,還是跑到他家一趟,好像為了逗過時間吧!誰知一住,便又被金仔“除非聽我的!”一句話又被金仔打起了主意來,或者確留意著金仔這個人才所感動了,一住便是數月,十數年過去了,……現在老闆他正成為了金仔該廠大管家了,有時打掃了一下地,還是跟隨著金仔幹著一大翻事業去了,閒談一下心情,淋淋花草,美化一下後院環保,……



蒙民心聲


我在與小寶寶們接觸過程中,經常有媽媽看著孩子的口水從嘴角流下,順著口水巾一直流到手上,然後稍稍尷尬地問:邵醫生,他經常止不住地流口水,這樣到底正不正常呢,我該怎麼辦?

孩子流口水是因為小兒口腔容量有限,又因各種原因導致唾液分泌量增多從口中溢出,日久引起口腔周圍發生粟粒狀紅疹或皮膚髮炎糜爛,中醫稱為“滯頤”,也稱為小兒流涎。


01 孩子為什麼會流口水?


剛出生的小寶寶唾液分泌量較少,一般沒有流涎的情況。到4~6個月時,所需要的營養已經不能侷限於母乳,家長們會逐步添加米糊、菜泥等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輔食來補充。這些食物對於寶寶稚嫩的唾液腺而言是一種刺激,會引起唾液的分泌量增多。隨後乳牙萌出,也會更進一步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寶寶口腔淺且容量小,唾液分泌多了,就會溢出口腔。但隨著口腔結構和孩子吞嚥反射的發育,1歲以後,流涎的情況就不會再發生了。也就是說,這種生理性流涎是暫時性的,隨著年齡增長會不治而愈。

但是,若是因為其他原因引起的長期流涎,家長們就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日後發生皮膚糜爛,長此以往,孩子心靈上也會受損,最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影響。


  • 消化不良

有些媽媽錯誤認為母乳餵養時間越長越好,或不忍心讓孩子戒奶,或認為母乳的營養價值高甚至斷奶後才添加輔食。這些做法都不利於孩子脾胃功能的正常發育,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又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導致惡性循環。中醫認為,脾在液為涎,脾胃發育不佳,失於調攝,則出現流涎。


  • 口腔炎症

例如皰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 會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導致流涎,此時流出的唾液多為黃色或血色, 氣味臭穢, 常伴發熱、煩躁不安、拒食等症狀,比較好區分。


  • 先天發育遲緩

先天發育遲緩的孩子也會不自覺流口水,同時伴有智能低下、反應遲鈍、目光呆滯、哭鬧無常、舌頭伸出口外等症狀。這類孩子流涎並不是最主要症狀,需要從根源治療,綜合治療才能取得療效。


02 孩子流涎,可能是脾氣虛


孩子流口水,家長要留意孩子是不是脾氣虛。《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指出:“小兒滯頤者。脾冷所致也。脾冷則不能約制。故涎常從口角流出。”小兒的脾胃功能本身發育不完善,家長在餵養時稍不注意就容易致脾胃損傷。脾主運化,輸布津液,脾氣虛弱,則不能調攝唾液,就會出現流涎。

家長要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脾氣虛呢?可以通過觀察孩子平時的飲食、大小便情況、精神狀態等加以判斷。脾氣虛的孩子,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容易堆積在脾胃。就容易出現積食,也經常腹脹、沒胃口,腸道功能也會隨著減弱而出現大便先幹後硬,或者大便不成型,還有些孩子會整天有氣無力的。如果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容易流口水的,經常兼有夜寐露睛(睡覺時眼睛閉合不全,露出眼白),這些都是脾氣虛的表現。



口水屬於津液,小寶寶流口水大多是正常的,但是流口水過多,會導致津液虧損,可能會伴隨臟腑或者體表空竅失潤的表現。所以家長在沒法辨證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手法幫孩子止口水,防止津液虧損反而傷了臟腑。

<strong>

這裡教大家一個小妙招:


  • 1、掐揉地倉、廉泉、承漿

通過掐揉局部的穴位,來約束住口的閘門,口水就不會溢出了。

掐揉地倉

掐揉廉泉

掐揉承漿


  • 2、補脾經、運板門

脾氣虛的孩子自然還需要從根源上解決主要問題,板門是脾胃之門,與補脾經合用,起到既理脾氣又補脾氣的作用。

補脾經

運板門


對於流涎的孩子來說,飲食應以清淡、容易消化為主,忌食辛、鹹、酸、冷、硬等刺激食物。脾氣虛引起流涎,日常可以用白朮、太子參補氣健脾燥溼。中藥調理相對來說比較慢,運用小兒推拿來治療這樣的孩子,效果很顯著。


3分鐘邵瑛小兒推拿

- 止涎健脾 -

寶寶流口水,要警惕脾虛所致,家長日常多給孩子健脾,每天推3分鐘,止涎健脾很輕鬆。

補脾經100-300次

運板門100-300次


分享家長能學會的專業小兒推拿知識,讓寶寶少吃藥更健康。


邵瑛小兒推拿


有很多人一覺醒來枕頭被口水浸溼,也就是流了口水。

在中醫理論來看是屬脾虛的症狀,因“脾主涎”,就是所說的口水。脾主運化,開竅於口。脾虛,不能運化水液,水液停留。又脾與胃相表裡,脾虛,脾胃功能失調,脾胃運動減弱,也可以致水液停留、脾胃溼熱,致發口腔疾病等,可使流口水。

其實,睡覺流口水可分生理性的如睡姿不當(趴著睡或側臥睡),壓迫到唾液腺、導致嘴巴張開,再加重力因素,唾液從嘴巴里流出。這個不用治療,改變睡姿就可以了。再則還有牙齒缺失或張口睡覺。

病理性的有如口腔疾病、面神經炎和中風,以及呼吸道疾病,呼吸不暢須張口呼吸的等。

中醫藥治療脾虛可用健脾丸等。但針對引起流口水的其他疾病,應該是治療原發病了。單純健脾是不能完全治療流口水的。


進取80238858


從中醫角度講,脾生液,脾虛既液不存,人在睡覺時液從口中出既涎,就是常說的口水。

但是單從睡覺就流口水就判斷為脾虛,顯然是不符合醫學道理的。

流口水的原因比較多,比如說,人在飽食後進入深睡,就容易流口水。這種偶爾的情況就不是病,更談不上脾胃的問題。

還有一些病的前兆易睡覺時流口水,比如中風,動脈硬化,高血脂高血壓誘導的腦出血等。這些人在發病前就有睡覺常流口水的問題。

還有種就是與人睡姿有關,趴桌上睡覺相對平躺就易流口水。

所以說,流口水不能一味診斷為脾胃虛,一年要找正規醫生進行確診,切忌盲目亂服藥物。


學會淡定34


中醫講,脾在液為涎,脾胃又互為表裡,所以流涎多於脾胃有關,脾胃虛寒和脾胃溼熱都會導致小兒流涎,而且3歲以內的兒童多見。那麼知道了病機,我們在治療時就要辨證論治,一虛一實治則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脾胃虛寒

症狀:一般病程較長,形體多虛弱消瘦,涎液多清晰,色淡如水,氣味腥,面黃神倦,肌肉消瘦,懶言乏力,飲食減少,兼見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滑,或伴少許腹脹、或伴夜啼。

處方:補脾經、補腎經、揉板門、推三關、摩腹、捏脊、揉足三里。

脾胃溼熱

症狀:一般病程短,形體多壯實,流涎粘稠甚者發黃,口氣臭穢,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燥結或穢臭,小便短赤,唇紅,舌質紅,苔黃膩。

處方:清補脾(形體壯實可只清不補)、清胃經、揉板門、掐揉四橫紋、摩腹、下推七節骨。


喜寶兒推培訓王老師


睡覺口水流出,不一定是脾陽或陽虛。

口水屬氣,主消化在胃而非在脾。

如果是小孩5歲以下。長流口水屬正常範圍,小兒出生後胃脾較弱,消化功能差,如果小兒淚水不幹,口水長流。這是病變。不管小兒胖瘦。特別是在半歲左右,骨格強壯生長期口水更多。沒有口水,說明小兒的消化停滯。快長牙齒時口水不幹。

青年人如果睡覺時流口水,這是腎上有病變。或有肝風。40歲後睡覺流口水,睡左邊流口水睡右邊沒有。特別注意了,坐骨神經痛者有,中風半身不遂的前兆。也拌有胃痛者多。


用戶6087641051


睡覺流口水,中醫來說,考慮是脾虛引起,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

脾虛主要臨床表現是飲食減少,腹瀉,形體消瘦,胃脘部脹滿,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狀,與平時飲食不規律,勞累過度,睡眠不足,憂思日久,損傷脾土,或抵抗力不足,或者久病不能恢復等原因有關。

中醫需要辯證治療,確定脾虛的,治療健脾為主。脾氣虛可以服用健脾丸,脾陽虛服用附子理中丸,中氣下陷服用補中益氣丸,脾不統血服用歸脾丸,需要謹遵醫囑,同時配合飲食調理,避免進食油膩,辛辣刺激性等不易消化飲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