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覺得東北方言比其他方言更接近普通話?

莫言閉嘴勿談


東北話最接近普通話,這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大概有兩個 。第一,東北屬於曾經屬於偽滿洲國,末代皇帝及其隨從將紫禁城裡的官話帶到東北。第二是,東北屬於闖關東移民,有來自關內山東河北一帶,人們為了便於交流,便不自覺地學起官話來,但因移民來自各地,各地口音融合,便形成了接近普通話的東北方言。

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即使同屬東北三省,卻形成了東北各地小有差別的語言。總體而言,長春、哈爾濱口音比較純正。原因是,長春曾經屬於偽滿州國的都城,溥儀及其隨從曾居住於此。而哈爾濱在清末到民國都是遠東對俄開放的城市,聚集了來自東歐和俄羅斯等國的國際人士。人們為了交流更方便,儘量地說好普通話。

至於遼寧的普通話,雖然有說的好的,但總體是不敢恭維的。遼寧幾乎是一市一口音。由於趙本山的大力推廣,鐵嶺口音成了東北話的代表,而長春和哈爾濱人卻很反感小品中東北話的山根子味兒,他們一聽就說,那是遼寧話,不能代表東北話。

不過,正因為小品中的東北話的土,才讓全國人民一聽到那山根子味兒,就知道是東北人了。要是都根哈爾濱和長春一樣口音,那就沒有東北特點了。不過,很讓人奇怪的是,本來有的東北人普通話說得很標準,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東北人,卻故意說一口趙本山小品的味兒,以便讓人刮目相看。



若愚趣談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我也覺得東北方言比其他方言更接近普通話。因為動北人不論在哪裡說話,即使說的都是東北方言,外地人也基本都能聽懂。

記得有一次和老公去山東,在去臨沂的客車上,女售票員和司機師傅在說話,說的是他們的方言,女售票員說話的速度很快,我老公基本上是一句都聽不懂,由於我爺爺是山東人,我還可以聽懂一兩句,老公說簡直就像是在聽外語。

中國太大了,我就想都是中國人,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說的都是漢語,怎麼不同地域說出來的漢語就變得聽不懂了呢?我是真正體會到了,假如你到了某一地區,那裡的人如果只說地方方言而不說普通話,你就像是在聽外語。


朝晨夢梵


儘管“普通話”一次從1902年就開始出現過,但真正明確定義為“普遍通行的語言”的是1955年10月,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中國官方統一語言。由於普通話不是某個地方的方言,所以,各地的方言都不是標準的普通話。

改革開放之後,人員流動大了,語言便開始相互滲透,原來不會講普通話的廣東人也會講不分前後鼻音、沒有捲舌的普通話了;聽不同粵語的北方人也開始聽粵語歌曲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結果是:東北人講的話比其他地方的人講的普通話發音都準確,而廣東人似乎很頑固,給人的印象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講普通話”。你會發覺,東北的“方言”也很接近普通話。這是為什麼呢?

2013年,我帶著這個問題到東北走了一個月,真相卻可能會令許多人意想不到!

古老的東北生活著很多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大多數沒有自己的文字,但卻都有自己的語言(至少有自己方言)。但是,這些少數民族中的相當一部沒能延續下來。例如:建立北魏政權的鮮卑族,雖然曾經輝煌過,但現在卻不見了,都融入了鄂倫春、鄂溫克、漢族等民族裡。像這樣消亡了的民族,他們的語言很自然地也跟著消亡了。

然而,東北地區仍然有著非常複雜的語種,儘管普通話裡有著北方胡人話語的根,但眾多的民族之間語言的確相差很大,溝通起來是很困難的。

隨著少數民族漢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他們的住房、服飾都已經沒有民族特色了,而本來就沒有自己文字作為基礎的方言,也就慢慢地被漢語所代替,自己的母語也就消失殆盡,他們的孩子出生後所學的語言就是普通話。

而在其他地區,例如廣東,他們的母語就是粵語,孩子一出生接受的就是母語,他們學習普通最大的障礙就是母語所形成的發音習慣。粵語有9個音調,他們無需用捲舌音和前鼻音、後鼻音來進行區分,光是不同音調就已經能區分了。而普通話只有四個音調,被迫捲起舌頭來區分“是”和“四”,用前後鼻音來區分“船”與“床”。

結論:東北人說話很接近普通話,是因為他們的母語已經消失。


敬翔民俗文化


哈哈😄,看回帖也挺有意思,大家愛家鄉的情感溢出奪人啊。

提問的焦點是北方,不是簡單的那個地區,按照我國的劃分,應該以長江為南北線,那麼長江以北都是北方啦。

南方話很難,北方人一般聽不懂,北方人如果不吐露土話,南方人還是能聽的懂的。

這些都是相對而言,如果我說家鄉的土語,估計其他北方人也聽不懂。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思維邏輯及語言向發達地區靠近,這個不奇怪。趙本山的小品普及了東北話,這也正常,小嶽嶽如果每天都使用河南話,也會普及河南話的。


洛陽車人


首先這不是誰“覺得”的事兒,東北(特別是吉林、黑龍江兩省)話最接近普通話,是客觀事實。

這和東北話的成因有直接關係。今天,我們聽到的東北人講的東北話的歷史,也就是二百多年的光景。

清朝中葉以前,今天的東北大地上(特別是吉、黑兩省)很少有漢人居住。本來就地廣人稀,原住民都是少數民族。有滿、蒙、朝鮮、達斡爾、鄂倫春、赫哲、俄羅斯…等。這些民族都使用自己的語言。所以,那時候是沒有當今我們熟知的“東北話”的。

清中葉以後,朝庭日漸衰落。華北一帶的人民生存狀況日益艱難,為了活命,冀、魯、豫、晉的一些破產農民和小手工業者開始“闖關東”。起初,朝庭害怕流民破壞了清朝祖先的“龍脈”、“風水”,對漢人進入東北嚴加限制。曾修築“柳條邊”並派軍隊駐守,禁止流民入邊。後來國力不濟,“邊禁”廢馳,才逐漸有了漢族的居民聚落。但是,大多是三戶兩戶的零星村落。沒有規模的人群,自然形不成系統的語言。那時的東北漢人都是這個村說山東話、那個村說河北話。彼此交流時,就儘量降低自己方言的口音,不使用土語,以期讓對方能聽得懂。民國以後,東北大地上的漢族居民超過了少數民族,而原來的滿、蒙也因“入主中原”而被同化,大多數也會講漢語的官話。東北大地上開始有了系統的漢語方言。但依然是:張三拖著山東腔、李四帶著河北味…,只不也彼此都能聽懂罷了。

真正形成今天的東北話,是偽滿州國成立,要“法定”國文、國語。當時的康德“皇帝”溥儀和他從北京帶來的,文武“大臣”班子,都是說北京話。自然,成了“國語”的標準。於是,一種以當時的北京語音為基礎,雜揉著河北、山東乃至山西、河南土話的新方言__東北話就誕生了。

其實就是在建國初期,東北上了年紀的人群,依然有很多人操著濃濃的冀魯鄉音。而建國後出生的人群,已經全部是現代口音了。

由於東北方言是起源於滿州國推行的北京官話,又經過幾十年的普通話薰淘,東北話與普通話越發接近,也就不足為怪了!



橡木桶61955766


因為普通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北方話為基礎的:
而東北話的特點就是生動形象,發音也不費力。所以一個東北人可以感染到一個集體全都說東北話。


喜歡看星星的兔子


我們一起努力,東北近呀!和普通話接軌了。去過好多次了,這裡的白山黑水養過好多我們這樣的英雄兒女。十幾年的抗戰,以及後來的解放戰爭,百萬大軍入關。東北人付出了好多。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我們經過百年的奮戰,才有了好日子。他們的足跡遍佈各地,東北人豪爽熱情,學說普通話快多了。


煙花季寞的


東北話很神奇拿遼寧來說,錦州口音和唐山話很像、大連話又和山東話一樣、朝陽口音和陝西話又差不多、瀋陽的大北關話才是獨特的口音。東北話我覺得最大特點就是大家都能聽懂,所以不少東北人一直認為他們說的就是普通話。


Duzsong


河北其實也和廣東一樣有三個民系,冀北燕幽民系,中部的冀魯民系,西部的晉民系,燕幽民系的方言臨近東北民系,北京官話和唐山話,都是比較容易聽懂的,冀魯和晉民系方言就比較難懂了,不但你,我們河北人跨民系也聽不懂。


特別特別正經


可能人們最初的普通話就是依據東北話進化而來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