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每十個人收藏“美麗芭蕾”系列健身視頻,就有九個人把它拋在腦後。


收藏的初衷,是為了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可我們卻往往忘掉了收藏夾本身。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假期轉眼就過去了,你過得開心嗎?

平時忙忙碌碌的李老師總算是給自己放了一個假,好好地休息了幾天。


這天中午,李老師和許久不見的閨蜜聚餐。閨蜜感慨最近又長胖了,李老師熱情地安利起瘦身秘籍:“我最近收藏了B站週六野的瘦腿視頻,彈幕評價挺高的,你先mark,改天試試!”

下午,李老師跟幾個朋友逛街,朋友提起最近附近新開了一家不錯的店,李老師想起來:“我在大眾點評上看到它有不少好評,還收藏了呢。”

吃完晚飯,李老師百無聊賴地刷起豆瓣,看到幾部感興趣的電影,趕緊收藏到了豆列裡,準備有空的時候再看看。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收藏”越容易,也就越沒意義。/圖蟲創意

夜深人靜,李老師躺在床上,感到莫名開心:今天又收藏了好多有趣的東西,又是充實的一天!

像李老師一樣開心的人還有很多。

住在隔壁的阿晴,每天都在更新B站和網易雲的收藏夾:影視綜藝合集、舞蹈健身教程、滾石精選歌單、勁歌金曲歌單……

樓下的羅伯,雖然沒怎麼看過書,但是微信裡收藏的書單之多,連加西亞·馬爾克斯看到了都會歎為觀止:“英國《衛報》評選的人生必讀的100本書“、”BBC評選出的改變世界的100本經典作品”、“PBS評選出的美國人最愛的100本小說“……

住在對面的積極青年小鵬,也是一個深藏不露的收藏大神:百度網盤裡,有不少考研經驗帖和網課,每日英語聽力APP裡有不少欄目,百詞斬APP裡還有不少生詞……

這年頭,每個人都在手機、電腦裡建了一座虛擬倉庫,成為獨一無二的收藏達人。收藏夾裡的世界,天南海北、包羅萬象、應有盡有,比現實精彩得多。

印象筆記的CEO唐毅說過:“你在朋友圈又佛又喪,卻在收藏夾裡天天向上。“你的興趣和夢想是什麼,朋友不一定知道,但你的收藏夾一定知道。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你收藏的東西還有意義嗎?


隨著網絡時代到來,收藏從一個個有形的實物變成了一條條無形的網頁鏈接,從此,萬物皆可收藏,人人都是收藏家。坐在你對面的同事,收藏夾裡的寶貝可能堪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只不過,此收藏已非彼收藏。

互聯網時代,收藏夾遍地都是,每天都有新的東西等著你去發掘、去收藏。收藏夾裡的資訊、信息、文章和“各類秘籍”來得如此容易,讓人忘了去珍惜。

光是微信裡收藏的文件,就足以佔據手機一半的內存,收藏的東西五花八門:圖片視頻、文件、音樂、聊天記錄……


更不用說微博上收藏的幾十篇文章、亞馬遜上收藏的幾十本書、大眾點評上收藏的一百多家店、豆瓣裡收藏的兩百部電影、b站上收藏的各類視頻……別忘了,淘寶上還收藏了幾百件寶貝!

我們每天都在長按圖片收藏、點擊右鍵“收藏”,哪天突然想看看微信第一條收藏的東西是什麼,得往下劃拉老半天。等突然想起要查詢時,發現當時興致勃勃收藏的文件,早已淹沒在一片大海里了。

不信考考你,你剛剛收藏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什麼?講的是什麼?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你自以為又收藏了一篇有用的文章,回頭一看,說不定一模一樣的鏈接正安安靜靜地躺在收藏夾裡——不到一星期,你把它反覆收藏了三四遍。

重要的是,收藏夾也有它的脾氣,它可不像一本舊書,會乖乖地呆在原地等你翻閱。當你點開淘寶收藏夾,你會發現有不少寶貝“已失效“。


當你想翻翻微博收藏的時候,一句句“該微博已被原作者刪除“赫然映入眼簾。


作者發過啥來著?當初為什麼要加收藏?你自己都不記得,又有誰會記得呢?

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收藏的內容?沒事,沒什麼好可惜的,因為馬上又會有新的一大波內容,被列入你的收藏夾。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人人都是收藏家

“收藏”這個詞,一開始帶著點高端味道。說起收藏,總讓人想到書畫、瓷器、玉器、古籍等這些稀有物件。

收藏家馬未都說:“當你一人獨處時,手捧一本心愛的書,獲得的樂趣無法用語言描繪。”


的確,收藏的箇中樂趣,收藏家們深有體會,尋找收藏品的過程,要麼奇妙、要麼壯闊,稱得上一段段奇遇。

1996年,馬未都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展出了陶瓷、古傢俱、玉器、等珍貴的藏品,每一件藏品背後都有一段令人稱奇的故事。


香港收藏家陳淑貞年輕時,為收藏交了不少學費,每次淘到瓷器拿去向當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吳處長請教,都會被對方告知是仿製品。


民國收藏家張伯駒,為了收購一幅《遊春圖》,變賣了首飾和豪宅,多年後將這幅畫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每個藏品背後都有一段故事。/Unsplash


收藏是一門學問:不僅要了解藏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還得學會鑑別、保養收藏品。


《天下尋寶》、《鑑寶》、《國寶檔案》、《古往今來》、《觀鑑時刻》之類的收藏主題節目一直不缺市場,普通老百姓藉著這些節目,瞭解到平時不易接觸的珍貴藏品,過了一把“收藏癮”。

2016年,央視推出一檔叫做《我有傳家寶》的收藏類節目,顛覆了收藏品在大家心中的“高大上”形象。嘉賓們曬出的木梳、青燈、花瓶,乍一看都不是價值連城的東西,卻傳遞著一代又一代的感人故事,承載著獨有的情感記憶。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哪怕是一支用紙折成的花,都有著獨特的收藏價值。/《越獄》

收藏,由此慢慢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再那麼高不可攀。收藏的內容,也從珍稀物件,慢慢變成了刻有獨特印記的“小東西”。

上課時傳的紙條、年輕時收的情書、畢業時寫的留言、出遊時拍的照片、上世紀的各種票根、四處蒐集的卡片手辦……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這樣的收藏對於他人來說,沒有什麼價值,但對你自己而言,格外珍貴。

作家劉瑜曾經不無動情地寫道,“短短三、五年的愛情,這樣細水長流地被思量、被咀嚼,被雕刻,好比寫一本書,前言花去20年,後序花去50年,最厚重的卻仍是青春那三五年。”


如果當初沒有把自己的青春收藏起來,僅憑模糊的記憶,你要怎麼去細細思量、去咀嚼、去雕刻呢?


但在如今這個時代,收藏的形式簡化為一個按鈕,收藏的意義也早已不是當年模樣。如果說從前收藏是對時光與生活的珍惜,那麼現在,網絡上的“收藏夾”更像是自欺欺人的儀式。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為什麼人人熱衷收藏?

有的人天天忙著收藏,“為了等待終於有空的那一天”;有的人收藏,是為了給自己一種安全感:按了mark鍵,它們就是我的了。


而有的人收藏,不過是為了給生活加點談資:有一種“先人一步”的快感。別人有的東西,我一個都不能少。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如果你收藏了有價值的東西,還真的能成為大牛。

對很多人來說,把收藏夾打入冷宮,只是因為真的沒時間去做。

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還得隨時待命,哪有時間去健身?週末好不容易放個假,只想睡一覺,哪有精神去探店?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哪能靜下心讀完書?


“馬了(mark)等於做了”,聽著有趣,其實不過是對自己的一種調侃、一種妥協、一種安慰。

“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聽著夠爽夠自由,但背後的代價不是每個人都承受得起的。

而收藏夾裡的東西,起碼可以給自己一點慰藉,把嚮往的東西收入囊中,給自己畫一個大餅,“先收藏著吧,先收藏著吧,等忙完這段時間,就能去實現了”。

可是,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我們日復一日地忙碌、前行,淹沒在早高峰、晚高峰的地鐵車廂裡,而我們所憧憬的那個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自己,也許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塵封在收藏夾裡。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好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藍色大門》

浩瀚無邊的收藏夾,收藏了一個人的詩意天地,也收藏了一個人的夢和遠方。你按下收藏鍵的每一個瞬間,都被它記錄下來;你嚮往的每一種未來,都被它靜靜地保留。

收藏的初衷,是為了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可我們卻往往忘掉了收藏夾本身。也許這就是現代人讓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吧。

找個時間,打開塵封的收藏夾吧,你會發現一個些許陌生的自己。

我的朋友圈又喪又佛,收藏夾裡卻有一堆乾貨


✎作者 | 愷哥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