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动物不敢反抗食肉动物的原因是什么?基因、性格还是什么?人类是否也有类似的特点?

南极大白


我们在看有关动物类的纪录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非洲大草原上三五只狮子在成群的非洲野牛、羚羊等食草动物中间横冲直撞,然后锁定目标完成致命一击,一顿大餐就到手了。食草动物整日活在狮子等食肉动物的监视和猎杀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图示:狮子猎杀野牛

对此,有的朋友充满疑惑,食草动物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狮子等食肉动物,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反抗食肉动物呢?食肉动物不能直接通过植物获取能量,而是通过猎杀其它动物来维持自身对能量的需求。动物不是植物,一动不动的在那里等着动物啃食。动物会跑会反抗。因此食肉动物就必须有一副尖牙利爪来抓住猎物,并且攻击性特别强。

而食草动物就不一样了,它们以植物为食物。植物不会逃跑不会反抗,食草动物只要张开嘴把植物吞到肚里面去就能满足自身对能量的需求。因此食草动物没有必要进化出尖牙利爪来对付其它动物。只不过由于食肉动物的存在,它们只需练就一些能够逃生的防御本领就可以了。

图示:狮子猎杀长颈鹿

食草动物的身体结构决定了它们在和食肉动物的对抗中不占优势,躲避猎杀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逃跑。而食肉动物能够捕杀到的食草动物往往都是那些老弱病残,这些个体对于食草动物的种群来讲不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狮子和野牛以来,就一直是狮子猎杀野牛,野牛奉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是这两种动物都好好的活到了现在。相信如果没有认为的干预,这两种的动物的恩怨情仇还会继续在地球上上演下去。

图示:在捕猎过程中受伤的狮子

不过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兔子急了也咬人。食草动物也有反抗的时候,它们不会乖乖的让食肉动物吃掉的,有时候它们也会给食肉动物致命一击。我们往往会同情“手无寸铁”的食草动物,却忽略了食肉动物为了填饱肚子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一只猎豹平均每发动6次攻击才有可能抓到一只羚羊。如果这6次攻击都失败了,它就有可能因为没有力气追捕羚羊而饿死。站在食物链更上面的食肉动物其实更加脆弱。

图示:生死时速,猎豹追杀羚羊

因此,食肉动物捕杀食草动物,食草动物躲避食肉动物都是为了生存。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同情看似处于弱势的食草动物而去厌恶食肉动物。我觉得食草动物并不弱。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和平相处的情景只会出现在童话般的“疯狂动物城”之中。

图示: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一家亲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点评!


我就是兔斯基


小时候在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割麦子后有很多兔子,是不会打洞那种,麦子割后就没地方藏身了。那时生活并不好,一年难得吃上肉,可除了偶尔有外地的来打猎,本地的大人们却却不去抓。孩子们会去撵的,只要没有障碍物,盯住一只持续撵上它半个小时它就跑不动了,我小时候也抓到过不少。后来才明白,其实这样做,获得的能量少于消耗掉的,是不值得的,当地都是农民,对付兔子没有更好的办法,并不是不想抓,只有精力过剩的半大小孩愿意去抓罢了。人就是哺乳纲,灵长目的动物,其他动物其实也一样,食草动物如果选择和食肉动物决斗,势必会进化成更加强制和灵活的身体,已经进化出锋利的爪牙,但草提供的能量有限,根本不能支撑它们具备这种能力,否则就直接进化成食肉动物了。


叶蝉135


怎么可能不反抗,死在野牛蹄子或者角下的狮子可也不少,食肉动物对对食草动物是有有战力优势,但食草动物虽然吃素,却绝不是简单的“吃素的”。

物种在长期生存竞争过程中是共同进化的,食草动物体型大就容易从食肉动物口中逃脱,体型小的不断被吃体型大的留下来,逐渐地食草动物体型就逐渐变大,皮糙肉厚的,食肉动物为了吃肉,就得跑得快、力量足、牙尖咬合力强,归根结底都是要把基因传递下去。食草动物尽管相比食肉动物有战力的劣势,但是在被捕食的时候也会躲避,不会坐以待毙,也不会因为狮子老虎的“血脉压制”不敢动弹,甚至在有些时候,当狮子老虎攻击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的幼崽时,成年食草动物会主动攻击狮子老虎,因此死亡的狮子老虎也屡有报道。

它们的这些行为不是经过像人类这么复杂的思考,只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被刻印在基因中的信息的控制,要么被吃光灭绝,要么反抗保全性命,保证基因延续使种群长久地存在。而实际上老虎狮子的捕食成功率也都不足20%,也是由于包括食草动物反抗在内的多种因素导致的捕食失败。人类在这方面由于高度复杂的意识的影响,有时候反而不像野生动物那么拼命,比如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本来应该反抗施害者的受害者,因为心理因素“喜欢上”施害者,甚至反过来帮助、处处维护施害者的一种情结。

生物尤其是具有高级神经中枢的大型动物,行动受基因控制,但又不是完全受基因控制,拥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人类自然也是如此。不过或许人类由于意识太复杂,有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住,会采取一些出乎情理的行动,并且这种现象发生的具体脑内变化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来看世界呀


非洲野牛是唯一敢与狮子搏命的食草动物……。

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完全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族群。非洲大草原生物圈中的狮子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以捕食牛铃、角马、斑马、黑斑羚、非洲野牛为食。在这些食草动物中,唯有非洲野牛敢于狮子一死相拼。这是因为非洲野牛体型庞大,且有着一对锐利的大弯角,当它被狮子激怒时,狮子要么战死,要么落败仓皇而逃。

其它食草动物为什么不敢与野牛决斗,其原因就是食草动物的基因中没有攻击性。我们可以用食草动物的牙齿与食肉动物的牙齿进行比较:食草动物的牙齿上下整齐排列,而狮虎豹狼等食肉动物的上颌下颌前端上下共有四颗尖利突兀的犬齿:用于攻击撕咬捕猎目标,或咬断喉管或咬断颈椎,然后撕开猎获物的腹腔将全部内脏吃光,进而才开始撕扯和吞食猎获物身体上的肉。因为食肉动物进食不咀嚼而是囫囵吞食,然后靠胃酸将食物消化。由于食肉动物的凶猛,因而相对温顺没有攻击性的食草动物在食肉动物的攻击下,通常不会与食肉动物发生对抗,而只会选择逃命。而人作为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具有发达健全的思维器官,通常会远离凶猛的食肉动物,因而食肉动物基本上没有机会攻击人类。当然,如果万一人偶然与食肉动物相遇,人的处境显然非常危险,从而只能选择躲避 。但从整个自然生态的大环境来看,主宰整个自然生态大环境的其实还是人类……。


Mrttlzz99


食草动物一般处在食肉动物食物链的下段,理论上就是给食肉动物提供食物的,起到控制食草动物数量的作用,否则食草动物数量将会泛滥成灾,植物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败坏,食草动物将会大批饿死,然后生态系统才可以逐渐恢复,直至达到平衡状态,想象一下蝗虫过境横扫一切可吃的植物的情景,自然界必须有抑制这种情况的机制存在。

人类是杂食动物,社会性动物,很难用动物界理论解释,和平年代肉食者阶级剥削压迫平民阶级,每隔一段时间,平民阶级暴动杀光肉食者阶级,形成新的肉食者阶级,不仅中国治乱循环如此,国外也差不多,罗马帝国被野蛮落后的日耳曼难民消灭,英国平民在欧洲最先处决了国王和贵族,法国平民暴动杀光了王室和贵族,俄国平民暴动,乱抢扫射灭了沙皇家族,其他贵族也被铁血清除,就连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但是幕府可是换过多次,后任幕府对前朝幕府基本就是赶尽杀绝,人类历史基本就是平民逐步清除贵族的历史,比动物界还要 残暴血腥,因为阶级压迫和矛盾一旦激化到积重难返很难调和,只能通过肉体消灭解决,人类这个时候比兽类还要兽类。

此外食肉动物吃掉食草动物中的老弱病残客观上维持了食草动物种群的健康,当然也有青壮年食草动物被捕食,但是概率太低,自然公园的鹿群没有狼群驱赶而饱食终日就会肥胖生病

各种疾病丛生,种群退化直至败坏灭亡。

但是也有食草动物不处于食肉动物食物链下方的情况,这个时候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控制其族群数量的,比如大象种群,成年大象是没有食肉动物天敌的,壮年大象能够轻易杀死最强壮的雄狮,即使是狮群捕猎壮年大象也是凶多吉少,壮年水牛单打独斗杀死成年狮子也不奇怪,水牛力量在那摆着,但是狮群可以通过集体力量捕杀落单的水牛,但是成群的疯狂水牛也能轻易杀死狮群,尤其是幼年狮子,非常血腥。所以狮群一般捕杀落单的老弱病残的水牛,这样安全性高,成功率高,因为一旦狮子被水牛刺伤即使捕猎成功,也是会死掉的,得不偿失。

河马也是没有食肉动物天敌的,成年河马可以轻松咬死成年鳄鱼,或者成年狮子,如果被其吃草的大嘴咬上,基本就是一把碎裂。此外河马还是非洲排名第一的杀人动物凶手,而不是狮子。成年野猪也是具有恐怖杀伤力的,但是野猪并不纯粹是食草动物,野猪以其体重力量杀死一只狮子并不奇怪,所以日本鬼子发起的死亡冲锋自称为“”猪突”,但是似乎老虎有捕猎野猪的独门绝技,老虎不似狮群主要靠追逐猎杀,老虎主要依靠埋伏偷袭;成年犀牛因为皮糙肉厚,重似坦克,力量奇大,性情暴躁,杀伤力不亚于雄狮,一只犀牛杀死整个狮群不在话下,因为狮子无从下嘴,而犀牛可以一击必杀。

这些没有食肉动物天敌的食草动物数量一旦膨胀将会杀死所有食肉动物和其它食草动物,因为大象和河马水牛犀牛这类食草动物其实非常暴虐和野蛮,并非鹿兔一般温顺,自然界控制其种群数量靠资源短缺的方式,大象需要水源和食物但是十分紧缺,尤其是水源,河马也会因为缺水大批被晒死,渴死,水牛则会因为内斗受伤死去,这时自然界又进化出食腐动物予以清除解决。

食肉动物是自然界进化出来的用于控制食草动物数量,维持食草动物种群健康发展的一类动物,如果不能被食肉动物控制种群数量,则自然界通过调节食物和水源,气候等方式予以控制,虽然残酷无情,但是都是用于生态系统和环境控制平衡的机制罢了。


军都弩


首先,食草动物对血腥味不感兴趣,而且有恐惧感,而食肉动物对血腥味具有强烈的食欲感。而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食肉动物变得越来越灵活,血腥,凶猛。而得到肉食的丰富的营养,神经系统方面,和大脑敏感性方面优于食草动物。

它们从出生就对血腥味的诱惑具有强烈的食欲,它们学习它们的家族成群结队的捕猎场面和捕猎经验,知道怎样围捕猎物,怎么咬住猎物的要害部位,怎么撕咬猎物的肉,而使猎物不能支撑身体而倒下,然后大口大口的狼吞虎咽把猎物吃掉。

食草动物会不会反抗食肉动物的追捕呢?食草动物体型都比食肉动物的大,但是不敢反抗食肉动物的猎杀。因为这些食草动物亲眼看见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被食肉动物咬死吃掉的血腥场面。只要食肉动物开始追捕它们,它们就会成群结队的逃跑,而总有被食肉动物捕杀的,他们只要自己能够存活,它们就不会对食肉动物怎样,而埋下头来吃草。

由于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这样的猎杀行动,食草动物没有能力反抗食肉动物,它们只能盼望今天我不死,不被吃掉,也就心滿意足了。

食肉动物选择了谁,它们也不会管,被食肉动物选中了,被撕咬发出悲惨的叫声,也不可能唤起食草动物同类的丝毫帮助。

往往几只狮子能够在几百只野牛群里面撕咬瓜分一只食草动物,而不会得到任何的阻饶。

食肉动物每一次的捕猎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能够十足的得到许多信息,比如咬住猎物撕下一块肉来,这个猎物基本就跑不掉了。

食草动物在食肉动物没有捕杀它之前,它不知道疼痛是什么,死亡是什么,它只知道嫩草的鲜美。

当食肉动物猎杀它时,它已经尝到了疼痛的味道,但是为时已晚,它被吃掉了,而不能把怎么躲避,怎么反抗的生存经验交给它的下一代了。

同时只要食肉动物捕杀食草动物,只要被咬伤,食肉动物是决不会放过受伤的食草动物的。

有人说食草动物也有武器,它们许多都有一对锋利的犄角,其实这对犄角不是长来求生存自卫用的,而是内部争夺交配权用的,也就是讲这副犄角是用来对付自已人的。

在交配的季节,长着犄角的雄性在山谷中,稀树草原中,互相撞击声此起彼伏,而雌性在它们中间选择強者,而投怀送抱。

同时食肉动物也在选择弱者,受伤者,只要看见这些食草动物在交配权争夺战中有失败受伤者,就会一涌而上立即把它吃掉。


宝树白石


食草动物不敢反抗食肉动物?来你看看下边这张图,非洲雄狮作为顶级掠食者、猫科动物中的佼佼者,面对非洲五霸之一、脾气暴躁的野水牛,那也只有逃命的份,跑得慢了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了,再看第二张图片非洲狮如果不爬上树很难摆脱非洲野水牛的追击。
当然了当非洲野水牛落单的时候,面对非洲狮的组队捕猎,就很难发挥出那种勇往直前的气势了。但是非洲野水牛的反抗依然是很强烈的,在即将失去生命的前提下,即使是草食性动物也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但是那些体型较小的猎物,反抗的可能就没有那么剧烈了,因为它们不具备反抗成功的能力。人类现在已经站到了食物链顶端,难以理解天敌关系“血脉上的压制”,从内心深处就放弃了抵抗的念头,一切的源头都是内心上的那种恐惧。这绝对是刻在骨子上、记录在基因中的,就类似于现代人类都比较怕蛇,貌似也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即使无毒的小草蛇也很惧怕,这主要就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老祖宗把吃的亏都记录在基因中,蛇这种动物很恐怖能致命。

生物一切的差异性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基因上,草食性动物不敢反抗肉食性动物,绝对有基因的作用在里边。同时也是从祖辈传承而来的经验,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被父母教育一段时间后看到老虎可能就吓到瘫软在地。这里尤其要提一嘴网红界的新宠-晕倒羊,一受到惊吓直接就四脚朝天的晕倒,面对天敌就更是如此了。

人类也是一种动物,在野外面对例如狮、虎、豹这种大猫,依然会很恐惧,在极度的恐惧中甚至双腿都迈不开的,只能任人宰割。


科学黑洞


食草动物不会反抗食肉动物的原因是什么?

平说客没有对它们的基因或性格作过详细研究。下面从个人饲养的经验来谈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动物们的相处、通行和取食过程中,大概是个头和年龄起主要作用来决定对策。

前年的夏天,我曾经买来几只小鹅。它们初始对原来已有的一岁大鸡和半岁羊保持距离,不但绝不主动发起攻击,面对挑衅也总是掉头就跑,连通过时都绕着大弯,从安全区域通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鹅的体形迅速发展。当它可以跟鸡匹敌的时候,就角色转换,通过攻击鸡,迫使鸡放弃争食,自己独享食物,或者驱赶鸡,让它为自己让路。但它对羊仍保持敬畏。

后来小羊出生了。这时候鹅已经长大,它们不但欺负鸡,也欺负小羊,却对大羊退避三舍。小羊对鹅就像鹅初始对鸡那样。

随着小羊的成长,它的体格与时俱进,它的勇气也与时俱进,它越来越频繁地挑战鹅。这时,鹅有时退避,有时对抗,用自己的喙去撕咬、拉扯羊的皮毛。再往后,鹅对小羊就大多远远嘶鸣而已了。

鸡是三种动物中最软弱的。它不但经常不注意跟羊或鹅保持安全距离,而且当它受到强大的羊或鹅的攻击时,有时会蜷缩全身,卧地不动。鹅对羊则几乎没有这种被动挨打的表现。

这些羊、鹅和鸡,在它们各自同类之间,则除了体型,又表现出性格差异来了。有的鸡经常格斗,而有的鸡习惯于躲避。但我并不能从它们的个头、颜色等外部特征上找出恰当的理由。唯一可以明确的,是雄性比雌性更好斗。

再来看它们对待更小的虫子的态度。对蚂蚁,它们全都貌似视若无睹。对蜗牛,鸡有时候会凿食,有时候不理睬;鹅则基本上无视;羊则会避开有蜗牛的草叶或树叶。

在外出放羊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狗狗。狗狗通常会主动进攻,不但高声吠叫,还会逼近。这时,我一边防备狗的袭击,一边观察羊的表现。它会警惕地直起耳朵,直面狗狗,盯紧狗狗。大多时候会靠近我,尾随我。但有一家人养的狗狗是宠物犬,个头很小,毛茸茸的,虽然呲牙咧嘴,但羊并不很害怕,反而朝狗的方向挺进,跳起前足,作出搏击状,不但吓得小狗边叫边窜,更逗得我和旁人哈哈笑。也有时候狗狗安闲地呆着,或卧或站,对羊并不表现出攻击性。这时,羊就随着我通行而过了。

所以,我个人不认为羊和鹅有什么“不反抗基因”。在冲突中,躲避、反抗、霸凌,大多是习得性行为特征,是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并非一成不变。唯有鸡对羊和鹅表现出更多蜷缩,即或它们自己内部的好斗分子也是如此。也许鸡的基因里确实固化了“装死”策略吧。

兔子是另圈饲养的,所以就没有异种对比了。为兔子们之间,也同样表现出个头(月龄)和雌雄特征。比较激烈的是雌兔反抗雄兔的性行为时的表现,它不但会逃跑,还会对峙,发出“吱吱”的尖叫,跟老鼠的叫声类似。有一次我捉它们,从一个笼转移到另一个笼,它也激烈反抗,并吱吱作声。


平说客


各种动物都有求生欲望,在被捕猎的时候都会反抗,没有任何生命是希望自己被消灭或者心甘情愿被吃掉。然而,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猎手时,弱小的一方除了逃跑也别无选择。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肉食动物猫,它喜欢捕食一些体型比较小的老鼠、鸟类。之所以猫会捕食它们,就是因为这些小型动物个头小,即便反抗也没有作用。如果让猫捕食成年的鸡,猫几乎是做不到的。因为鸡的体型较大,而且还有一定的攻击性,所以猫也不会主动招惹它们。在比如最为凶狠的食肉动物,狮子。它可谓百兽之王,几乎可以捕猎任何动物。为何如此呢?就是因为狮子的爆发力很强,很多动物都承受不住狮子的致命一击。试想一下我们去动物园看到狮子四肢的肌肉和口中的利齿后,是不是有一种狮子一巴掌就可以拍死我们的感觉呢?遇到这种明显不是对手的动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打不过,快跑呢?其实,这些反应都是天生的生理反应,对于其它动物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狮子遇到野牛,特别是成年的野牛,狮子往往也会衡量再三才回去捕食它们。因为野牛体型和狮子比也不小,唯一的区别是野牛没有强有力的四肢和尖锐的利齿,所以面对狮子时多少会处于下风。但如果野牛攻击起来,狮子也不一定守得住。特别是野牛的神踢腿和铁头功,直接可以把狮子打成内伤。所以,狮子不是特别饿,一般不会去招惹野牛。而且,野牛有时候也并不怕狮子。再比如大象,体型比狮子大多了。即便狮子吃肉,那也不敢招惹大象,因为根本不在一个吨位上面!

所以说,很多动物捕食就是看吨位怎么样,会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而动物也会学习技能,从小就会被母亲教导什么捕猎技巧。所以,肉食动物长大后,基本上就知道那些自己可以捕食,那些惹不起。


科学探秘频道


能够提出这问题,说明发问者不了解动物,尤其不了解食草动物。同时对于食肉动物的了解也不多,就更别说自带智商的杂食灵长类动物:人类了。

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动物都有固定的食物链。比如:老虎、狮子等大型猎食动物绝不会去抓兔子,那是因为一只兔子所提供的能量,还不如老虎吃掉兔子所消耗掉的能量大,所以老虎吃兔子只会越吃越饿。基于这种实际情况食肉动物只会捕食与自己体型相当的动物。

以个体来看,体型相当的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有碾压性的优势。侦查探测时,食草的视力不如人家,嗅觉也不如人家,听力却好的出奇,有一点响动都会惊慌失措到自乱阵脚。使食肉动物牢牢的占据了心里优势,而食草动物养成了未战先怯的懦弱性格;

再说说武器:食肉动物的武器都是进攻型武器,猫科动物的利爪灵活多变且锋利无比,而且还能够通过调节爪上肉垫的温度,来达到探测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目的。这个能力实在是太叼了!狙击手的素质啊!犬科这方面要差一点,但犬科的咬合力并不逊色于猫科,且以耐力见长,所以犬科多以集体狩猎的方式出现。由于猫科动物身上狙击手的素质造就了它必定会是独行侠,且猫科动物又不以耐力见长,所以当来到开阔没有什么掩护的非洲大草原时,它们只能选择结盟,几个狙击手短距离内解决目标,比如:狮子。又或者选择以改变自己身体结构的方式造就某一方面的极限,比如:猎豹。而唯一没有做出什么改变的,只能选择深度潜伏,然后5米内狙杀。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合体型大的老虎。

反观食草动物的武器,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多以防守型为主。蹄子很少能向前踢,且不能像爪子带来血淋淋的伤害,这种血淋淋的伤害往往能打击士气,额外的消耗精力,伴随阵阵疼痛还会影响行动力。蹄子的运用往往是向后踢出,这必然会带来准确性降低的后果,动物们只能依据经验和运动神经(有一种理论是:运动员通过长期的反复练习,使肌肉产生记忆,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运动神经)来发动攻击,多半有蒙的成分,很难达到一击必中,往往只起到吓阻作用;角是带有一些进攻性质的武器,但却需要肩颈部配合,不仅笨重且攻击点最多是两个,火力面太窄,容易被躲开,不如食肉动物的利齿带来的伤害大。所以这也算是防守型武器。

身体结构也应该算作是武器,支援保障型武器。这个可能更加直观些:食肉动物的身体柔韧性远远大于食草动物,这让食肉动物在捕猎中,往往能做出匪夷所思的动作,而其自身肌肉的爆发力又非常强,所以会达到战术的突然性。曾在电视中看见:一只老虎被头牛追到水边,老虎躺在地上把肚皮露了出来,牛傻乎乎的来顶老虎的肚子,老虎一个鲤鱼打挺直接抱住牛的前半身,嘴死死的咬住牛脖子,牛一瞬间轰然倒地。整个捕猎过程非常精彩,老虎从主动示弱的退避三舍,到看似穷途末路的背水一战,最后雷霆万钧般的一击必杀。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示了高超的捕猎技巧及捕猎策略。这就是个体上的碾压,说什么都没有用,力量决定一切。更何况智商上也被碾压,当蛮牛以为有机可乘,却是自己一败涂地的开始,完全被老虎制造的假象所欺骗。

所以说:就个体而言,食草动物不是不反抗,而是面对碾压性优势的食肉动物,没法反抗。硕大无比的蛮牛尚且沦为老虎的盘中餐,其他体型不如牛的见到老虎可不是撒腿就跑嘛。这和基因、性格都没关系,这只是对自身实力的正确认识,不跑的都是傻子。比如这只羚羊:

再说说群体动物,非洲大草原上不时的上演狮子与水牛的爱恨情仇。水牛会杀死落单的狮子,因为狮子是水牛唯一的天敌。非洲水牛号称非洲三大杀手,仅排在河马、犀牛之后。从人们给杀手的排名上看,食草动物绝非弱不禁风,反而非常具有攻击性。当狮群遇到牛群,也从来不是所向披靡般的一路追杀,牛群的长距离奔跑能力是狮群耐力无法承受的。而是狮群精心策划的捕猎陷阱,从利用地形将牛群包围,突然发起攻击。以突然性打乱牛群的防御部署,造成牛群的混乱而自相践踏,好乱中取胜,因为狮群没有把握战胜牛群。往往这个时候头牛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即使个体被狮群捕捉到,但只要坚持不倒地,往往会等到其他水牛的反冲锋。在强健头牛的率领下,十几头或者更多的水牛,会排成方队向狮群发起冲锋,没有经验的狮群一般都会放弃已经到手的猎物,选择逃跑。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食草动物依靠纪律,依靠群体在头领的率领下虽然能偶尔击退狮群,但遇到有经验的成年雄狮,或者说是狮王,往往一眼就能认出头牛,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上去就是一掌。还是力量决定一切,头牛是无法承受成年雄狮的这一扑,必然会被击退。头牛一撤,牛群也就一哄而散了。不是牛群胆小,而是遵循了群体动物的生活法律,头领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千万年来养成生存技能,不存在基因、性格上的原因。能和狮子较量一番的非洲第三号杀手尚且如此,别的食草动物就更别提什么一战之力了。

最后,我们再说说人类。人类是智慧生命体,且在所有动物中,人类是以耐力见长的,而且是耐力最好的,没想到吧?速度每小时20公里,急行军一昼夜,试问那个动物有这样的耐力?红军有,而且在大渡河上证明了,在战斗中也可以急行军。早在洪荒时代人类就是群体作战,并能击杀食肉动物到现在也很难击杀的大象。所以,食草动物见到人类的第一反应是逃跑,自然界中最强存在都拜服在人类脚下,还有什么动物能出其左右?食肉动物吗?非洲有个部落专抢狮子的战利品,狮子只要看见这个部落的人扔下食物撒腿就跑。这个部落的人也不会把事情做绝,砍下2条前腿或者后腿立刻撤退。看看,也是有策略的,还是给狮子留下大部分食物,只是打劫了一少部分。避免了狮子找你拼命。

之前也看过一个研究项目的报道,大意是:在野生动物出没的丛林或者山地,播放人类社会的录音,野生动物往往会选择逃之夭夭,这包括山师、棕熊等顶级猎食者。所以,我们人类才是最顶级的猎食者。

综上所述,食草动物不敢反抗食肉动物完全是实力所致,无法反抗。和基因、性格没关系,那是生存法则。至于人类,现代人太安逸了,早就忘了怎么捕猎。但是野生动物没有忘记它们的生存法则,就像我们没有文字的祖先,用口口相传将文明记录到炎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