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的口音源自哪裡啊?如果是山東,是山東哪個地方的?

李加洪


東北口音源自冀東、遼西和蒙東口音,隨著闖關東的擴大,逐漸使山東等各地口音與冀東、遼西和東蒙口音綜合,形成現在的黑龍江、吉林口音。而遼寧口音受膠東口音和明朝的安徽口音影響較大,除了錦州等遼西地區沒有受到膠東和安徽口音影響之外,以瀋陽為中心遼寧中部的廣大地區形成介於遼西口音、安徽和膠東口音之間的口音特徵;而大連、丹東等地完全被膠東口音覆蓋。

所以,東北總體上呈現出四大類口音:一是大連丹東以及通化、渾江、白山等地的膠東口音,二是錦州附近的遼西口音,三是黑龍江、吉林以及遼寧的阜新、鐵嶺一帶的山東等地和遼西混合口音,四是瀋陽等遼中地區的膠東、安徽和遼西口音混合的口音。

如果細分,還應該有第五種口音,就是遼西與蒙東混合的口音,這種口音主要分佈在遼寧的朝陽、內蒙的赤峰,以及黑龍江與內蒙交界處、吉林與內蒙交界處。就是鄉村愛情裡面藥匣子(範偉)的口音。


lingwai1970


東北話的形成並非來自山東口音,而是闖關東移民與當地土著語言相互交融所形成的“準普通話”。如果仔細聽辨,會覺得東北話實際上是一種“非標準普通話”,這種非標準普通話僅次於承德話和北京話。

那麼,形成東北“非標準普通話”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東北屬於滿清的“龍興之地”,曾居住著大量的滿人。滿人入關後學習了中原漢話,逐漸演變成紫禁城裡的官話。這些說著官話的滿人回到東北故鄉成為官吏,便把官話帶給了父老鄉親,並普及開來。

二是各地闖關東移民的到來,為了便於交流,人們需要學習官話,於是便形成了一種不標準的普通話,這就是東北話。雖然闖關東移民大多來自山東,少部分來自華北各省,但口音卻非一致,人們在交流時便自覺地學習了官話。因此,東北話不但有普通話的聲調,而且有山東話的發音,還有滿蒙俄等族語言的詞彙。

還有就是,辛亥革命後,末代皇帝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長春建立了“偽滿洲國”,溥儀及其隨從將北京紫禁城裡的官話帶到長春,於是形成長春較為標準的普通話,哈爾濱作為遠東與東歐聯繫最廣的城市,有著其他城市不一樣的東西方文化碰撞,普通話也出奇地標準。

而遼寧大部分地區由於靠近關內,受到關內口音的影響,各地市口音各異。特別是大連丹東一帶,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多數也是膠東移民,便形成了與膠東半島一致的交遼官話。

筆者分析認為,東北話屬於北方方言的分支,因為東北屬於移民地區,東北話的形成應該是各移民語言與東北各民族語言融合的結果。





若愚趣談


東北口音是原住民和大量移民共融後形成較為統一口音,給研究方言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課題。

口音差別的原因我的研究是來源於人的前列腺系統。作為動物聲音的存在原因是求偶以便繁殖,雌雄雙方通過聲音交流判斷是否可以接近,以便繁殖。

發聲是生殖系統的附帶部分。生殖和神經相結合的紐帶就是前列腺(女性是子宮類、附件類系統)。

東北口音就是環境對人的前列腺系統的影響結果。

外界的溫度是首先原因,其次是食物產生的影響。

先說溫度,東北和往西的內蒙、新疆四季溫度大體相同,但是東北冬天定居多。人的前列腺一年四季比較環境比較穩定。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輸和使用環境的影響沒有深入研究。

女性長期在室內活動,也是一樣的結果。

東三省的女性改變了環境,第二代的語言聲調變得越來越本地化。

女性自己改變也比較明顯。

男性聲音的改變並不明顯。可能一些東西都固化了下來。

男性東北人改口音比較辛苦。女性稍微好一點。孩子基本都能做到入鄉隨俗。

口音差別大多來自姥姥,是因為學語階段是媽媽培養的。



2019年的硃紅兵


東北三省統一口音的話腔,是漢八旗入關後,返回東北的流寇土匪的話腔。即東北人說的鬍子們的話。

這些鬍子在承德一帶居過,習得滿族漢官話腔調,返東北後,沿用起來。

當開禁後,山東人.河北.河南.山西等人闖關東,入山海關後分散各處,以家族或同村定居一處,並因多佔地,各居點相離很遠,從而受土匪侵欺。

為避讓土匪學他們腔調可拉關係近乎點,久久完成了口音的統一。

因而,東北人發飈時匪氣十足。

雖然詞字及名稱內含俄蒙朝詞,僅個例,不歸普遍。

但,若村莊大點,人口多的居點,其人原本鄉口音仍可聽出些的。

東北腔是話式發展特例,其它方言都有一個地域由近到遠的漸變過渡帶音腔夾著,東北廣大地域幾乎完全一致的。

而西南.南.東南會因山與河隔著,有三里不同音腔的眾方言存在的。

而各省內口音大致類同,但腔調上各方言由三十里漸變的過渡式存在的。

因此湖南再以南及東南西南原土著話保存最佳,由其土語上可測其原種族是哪一支系的。土話秩失的,僅有房蓋式樣及衣裝紋飾與崇尚禁忌佩飾制式上推測了。

而東北幾乎判不出原本出處了。除記憶祖籍地者外。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山東話和東北話不但不相近,而且區別明顯。過去滿人說的是滿語,和東北話不沾邊。過去的山東人河北人等闖山東有兩條路可走,水路是有錢人走的路,就是拿的起船費的,沒錢的也是佔絕大多數的走的是旱路,走旱路必須路過山海關,也就是河北秦皇島,大家知道河北秦皇島是啥口音嗎,秦皇島的口音和現在的盤錦,錦州,箶蘆島幾乎沒區別,也比較好懂。再就是一部分人走河北承德,承德人說話大部分接近普通話。也就是說闖關東的人都是學說的河北秦皇島話和承德話。再經過和山東話攙合就成了現在的東北話。走水路的從煙臺直達大連,沒有和河北話融合,所以大連話到現在也是膠東味,和東北其它地方說話有很大的區別。


山西朔州液化氣


東北〈分兩路去東北,在清朝末年,濟南,以西走路路去東北,大部在東北,南北為界,在中部向長春,哈爾濱,黑龍江多,百分6o到70事山東人,濟南東走水路,大連,牡丹江這一帶,半島人多,

當時去的人,說山東話多,東北正統,學本話語言。

要不天南海北,到一塊無法交流。


種植老農人


關於東北方言的起源,並不像中原方言、京師方言那麼明確,只能肯定一點東北方言是融合了北方方言與當地原住少數民族的方言以後最終形成的,其中還包含有朝鮮、俄羅斯等諸多元素在其中。當然,此問題提及了山東,東北方言當中還真的就有小部分片區方言源自於山東,是歷史上闖關東時期經由山東傳入的。東北方言當前的主體組成部分還是北方方言,只有極個別的地方用詞是從少數民族語言、外國語言轉化而來的,比如“埋汰”“大列巴”等。其實仔細辨別東北話與河北北部、東部的方言相差不大,只不過兒化音更重,聲調更往下降,這是因為歷史上中原人大批量進入東北腹地,逐漸將當地的少數民族方言沖淡了,但由於處在關外,文化與中原出現了差別。
最後東北方言體系中,遼寧的大連、丹東一帶使用的是膠遼方言,這一方言起源是山東的膠東半島,也是唯一一個起源於山東的方言,當中有東夷語的影子。闖關東之時,除了經山海關、遼西走廊的陸上通道以外,山東半島的龍口、蓬萊、煙臺海路也是主要通道之一,登陸點就是大連、丹東一帶,所以大量的膠東人將膠遼官話帶入了大連,並影響了本地方言。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根據我不算太豐富的實際接觸東北各省和內蒙東部人的經驗,所謂北方方言東北官話的口音主要來自承德、秦皇島、錦州、赤峰、朝陽一帶,也就是明代的薊遼督師管轄的地盤。雖然從闖關東開始來自山東尤其是膠東的人口及其後裔佔東北絕大多數,但由於山東方言本身就分為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三大種,其內部口音也有區別,再加上河北、河南、山西等其他各省人口,使得東北境內各方言雜處,沒有任何一種具體方言有絕對優勢。而東北開禁前只有明代漢語的遼東方言(明代遼東遼西是差不多的方言,薊遼方言又很接近),其他均為少數民族語言,為了更好的交流,於是融合出了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語言,既不是山東話(膠遼官話)也不是河北話(冀魯官話)更不是河南話(中原官話),而是十分接近北京話的一種語言。我想它的根源和明代遼東話有密切關係,因為這部分人後來大多編入漢軍八旗“從龍入關”,駐防各大城市去了,尤其北京、承德為多,所以也是近現代北京方言的主要奠基者之一,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東北官話和北京官話這麼像。由於闖關東的路線分陸路和海路,分別對應開始的聚集地遼西和遼東,因此遼西和河北東北部方言很接近,是北京官話和冀魯官話向東北官話的逐漸過渡地帶;而當今遼東口音和膠東方言十分接近,和東北官話區別較大,過渡地帶很少,在吉林和黑龍江還有些膠遼官話方言島處於東北官話包圍中。當今承德、秦皇島、錦州、朝陽、赤峰一帶的方言仍然和明代遼東方言有繼承關係,或者他們就是明代遼東人的後代也未可知。


第九區春蟲蟲


我是山東人,東北話明顯和山東話不一樣啊。雖然東北的山東移民很多,但是整個的口音並沒有山東化,反而是過去的山東移民口音被當地同化並融入了。我覺得東北話,是在廣泛融合基礎上形成的。並不能說是某一種方言演變的。


銅鑼灣李滷味


如果是闖關東,那他們必須學關內話,這和你去北京工作學北京話一樣,哪怕一個公司都沒有北京人。

我們唯一知道的一次本地人學外地來人的話,是清朝入關,北京人學遼寧話,因為皇上王爺不會改口音,你看北京那些方言土語,基本出自遼寧,包括北京的兒化音,東北區域也是大部分有兒化音特點的。

說大連是膠東話我不瞭解,但丹東的口音哪裡來的?當年流民入關,除非到一塊淨土,他們才能形成語言島,否則必然要學當地口音,但大連丹東區域廣泛,不可能沒人。自己想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