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鬥了幾十年,為何最終誰也沒能統一中原?

clover_ATS


有國由來在得賢,

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

平蜀降吳似等閒。

—【唐】李九齡·讀三國志

三國時代,是一個令後世千百年的中華子孫們永遠心嚮往之、情牽絆之、思嘆息之的英雄時代,其短短的數十年留下的故事與傳奇的精彩程度,超過了後世享國百年或數百年的很多王朝。

歷史上對三國時期是這樣定義的: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歷史時期,結束這個時代的並非三國之中任何一國,而是代魏的西晉王朝。<strong>

魏蜀吳的鼎立割據最終給別人作嫁衣裳,魏蜀吳鬥了幾十年,為何最終誰也沒能統一中原?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我們對三國整體實力上做個分析,看看為何最終誰也沒能統一中原的根本原因。

自公元184年東漢黃巾大起義之後,東漢政權的統治基礎從根本上發生動搖,各地軍閥割據,自行其是,中央政府的權威蕩然無存,距離真正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最終經過幾十年混戰,最終形成了以佔據北方的曹操集團、佔據江南地區的孫權集團,以及佔據西南一隅的劉備集團為最強大的三股勢力的局面。

隨著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到了公元229年孫權在建康正式稱帝建立吳國,至此魏吳蜀三國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現在來簡單分析下三國的實力情況。

從領土上看,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佔據了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個半,即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北部)、揚州(佔北部),同時還擁有河西走廊及西域部分地區,設置了西域督護府管轄;

吳國佔據了十三州中的兩個半,即揚州(南半部)、荊州(南半部)、廣州、交州;

蜀國只佔有十三州中的益州,至於說諸葛亮南征時佔領了南中地區,就是今天的金沙江以南的四川南部和雲南北部地區,在東漢末年遠未開發,純屬蠻荒之地,對蜀漢國家沒有多大作用,可以忽略不計。<strong>

東漢十三州的劃分是以人口和經濟劃分的,而不是佔地面積,所以僅佔有一州之地的蜀國無疑是三國中最弱的。

蜀國理論上還擁有南中和漢中,但南中的蠻族不服教化,時叛時服,也不納稅,對蜀國的貢獻有限,不反叛蜀國就心滿意足了;漢中雖然富庶,但魏國把人口都遷走了,只留下一塊白地給蜀國,蜀國得到漢中不僅沒有增強國力反而要拿出有限的資源補貼漢中。

更加糟糕的情況在蜀漢建國前夕已經發生了,公元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戰略要地荊州被曹操與孫權聯手佔領,蜀國的勢力從此不出三峽一步,戰略迴旋空間被大大壓縮。

蜀國唯一的優勢是益州在東漢末年長期的軍閥混戰中一直置身事外,使得蜀國的國力在建國初期和魏吳的差距不太大。

不過蜀國底子太薄,基礎太差,在魏吳經過短暫的休養生息後,很快就與蜀國拉開了距離,蜀國能夠偏安一隅其實已經非常不錯了。

從人口上看,據史書記載,公元263年,即蜀國滅亡的那年,魏國人口已經超過1200萬;公元280年吳國滅亡時人口只有230萬,還不到魏國的五分之一;蜀國人口比吳國還少,到滅亡的時候人口才僅僅94萬,僅還不到吳國的一半,曹魏人口是蜀國的十倍以上。

從兵力上看,魏國地多人廣,能夠輕鬆供養70萬至80萬兵員,而吳國兵力高峰時期有20多萬,蜀國即使傾盡國力,也只能最多出動10萬左右的兵力。

史書記載,諸葛亮六次北伐時出動的兵力,每次都在在1至3萬,最多的一次還不到7萬。魏國為了對付蜀國北伐,在西線隴右關中一帶部署了30萬兵力。<strong>

蜀國遠道勞師去攻打數倍於己的曹魏大軍,勝算基本為零,即使有過幾次小勝,但無法改變整體戰略態勢,北伐失敗是必然的,而蜀國為此逐漸耗盡了僅有的國力軍力。

從經濟上看,魏國佔據了天下八成以上的肥沃土地和七成以上的城池,吳國和蜀國佔據的地盤多是當時未開發和半開發的不毛之地。

吳國還有荊州和三吳,即今天的湖北以及長江和錢塘江下游較為富裕的地區,蜀國就只有成都平原一地。

蜀地封閉落後,加上屢次北伐國力消耗巨大,到了晚期,已經到了國困民窮的地步了。

蜀國還有一個致命的政治缺陷,就是益州當地士族對外來的劉備集團有天然的不信任和防備心理,荊州舊部和益州新部黨派之爭嚴重,很難眾志成城,當地士族不願意配合毫無成效的北伐。

東吳政權也存在來自江北的“僑姓士族”和江南土著士族的矛盾,尤其是江南顧、陸、張等世家大族,對孫氏家族在江東的統治始終不是很配合,這種矛盾貫穿東吳政權的整個存續期間,也大大影響了各項國策的實施,只是在程度上似乎沒有蜀漢政權那麼嚴重。<strong>

再來分析一下,在三國時代正式開始前夕的荊州之戰對魏蜀吳三國的戰略態勢有怎樣深遠的影響,實際上此戰以後三國鼎立的最終結局已經註定了。

東吳政權自建立起,從來也沒有把虛無縹緲的“興復漢室江山”當做戰略目標去實現,只想著如何保住江東孫氏這三州之地。

蜀漢政權的北伐,從諸葛亮時期的六出祁山,到後期姜維主持的九伐中原,也從來就沒有得到蜀漢全國上下一心的全力支持,始終有朝廷重臣予以掣肘,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最終成了維繫蜀漢政權合法性的一句口號而已。

吳蜀當初為什麼能結盟,主要原因還是曹魏太強大,劉備和孫權都明白如不結盟就會被曹操各個擊破,吳蜀結盟完全就是報團取暖,都有不同的政治目的,出發點就不是為了所謂的興復漢室江山,那北伐時怎會全力配合。

“大意失荊州” 是吳蜀同盟瀕臨徹底破裂的一次重大事件,東吳破壞吳蜀聯盟主要原因也不全是關羽對東吳上下的藐視,而是孫權察覺到劉備準備長久佔據荊州的意圖。

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組成部分,是隆中對戰略構想得以實現的最主要的條件,但如果依照隆中對的部署,東吳政權最終也是死無葬身之地。

關羽取了樊城打敗了曹魏大軍,可以說天下大勢已定,那下一步劉備諸葛亮肯定是平定東吳穩定後方,然後準備北伐曹魏,興復漢室。

東吳就兩條路走,要麼投降曹魏要麼和劉備決戰,可有諸葛亮在,真打起來孫權無勝算。

基於以上考慮,所以孫權才會在關羽與曹魏大軍在荊州要地樊城殺得難解難分時,在背後偷襲給了關羽致命一擊,並在戰後與曹魏平分了荊州,其實這也是東吳在無奈之下采取的自保策略。

對東吳政權來說,吳蜀同盟,北伐中原遠遠沒有自己的生存重要,在關鍵時刻為了生存發展隨時可以背叛同盟。

荊州之戰的後果就是劉備、曹操、孫權三方勢力又達成了在戰略態勢上的平衡,暫時誰也沒有消滅另一方的實力。

自古以來,所謂國與國之間的聯盟都是在平等狀態下才能結盟,也就是說對方都得有利用價值,如果一方強大另一方群小,那就無法結盟。

從曹魏和東吳聯手奪取荊州開始,吳蜀聯盟就已經失卻了共同對抗曹魏、消滅曹魏的希望。<strong>

接下來看一看蜀漢和東吳自此後數十年進行的的北伐軍事行動,又是怎樣深刻影響兩國的。

蜀漢在諸葛亮和姜維的前後領導下進行了十多次北伐,每次都是出祁山直取涼州、再下長安,這是因為蜀漢只有這一條進攻路線,所以曹魏即使每每在前期遭遇敗仗,也能夠化險為夷,將蜀人趕出魏國。

反觀東吳,孫權和東吳大都督陸遜等人發起的軍事行動都是從江東北伐,向淮南一帶進攻,結果逢戰必敗,從來沒有取得過實質性的哪怕一次勝利。

對東吳來說,荊州是護衛江東的重中之重,絕不容失。東吳想要北伐成功的話,唯一的道路就是向淮南進兵。

只可惜,東吳政權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整體軍事能力實在太差,只有水軍尚可一戰,如果孫權之兄孫策尚在,說不定還有些希望。

吳蜀畫餅分魏,相約北伐,但畫出來的餅終究還是假的,心不齊各懷私,終難成事。

諸葛亮從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的六次北伐,吳蜀東西配合的只有最後一次,其餘都是各打各的。

公元235年至公元250年吳國四次成規模的北伐,兩國之間連一次相約聯合都沒有。

公元250年至公元263年姜維九伐中原期建,蜀吳兩國聯合作戰,勉勉強強也就兩次,也不算是是真正意義上的配合。

這樣虛假又脆弱的聯盟關係,註定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成果,只是虛耗國力軍力罷了。

再從蜀吳兩國總體的戰略態勢來分析一下,這兩國為什麼沒有能力統一天下。

四川的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蜀漢政權易守難攻,雖然可以暫時偏安一隅,但是同時想打出去也是比登天還難。平時自給自足尚可,戰時糧草運輸困難。

蜀漢失去荊州後,諸葛亮北伐,糧草始終是個大問題,每次北伐都遇到了糧草不濟的困難,即使造出了木牛流馬,也無濟於事。

蜀漢後期,人才問題嚴重,“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就是生動的寫照。

如果說,劉備沒有失去荊州,那麼他吞併曹魏和東吳,統一中國的想法還有那麼一丁點的希望。

事實上,諸葛亮的隆中對所做出的戰略規劃,正是以佔有荊州和益州兩地為基礎的,加上後來法正的漢中策的補充。等待天下有變,命一大將鎮守荊州,出襄陽,伐魏。四川出漢中,兩路夾擊。

可惜失去荊州使蜀漢的戰略規劃先天嚴重不足,偏安益州之地,基本是空耗國力。諸葛亮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接二連三的北伐,以攻為守,不過是想奮力一搏,改變這一極為不利的戰略態勢,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壯志難酬,蜀漢只有逐步走向滅亡。

蜀國後主劉禪生性孱懦,雖有天下第一謀士孔明的輔助,最後孔明六出祁山,有兩次是因劉禪誤聽讒言,中途召回孔明。<strong>

蜀國鼎盛時期,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然而關羽在劉備入川的關鍵時刻忘記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所斬。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聽文武群臣勸告,起傾國之兵伐吳。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夷陵之戰大敗,僅剩益州一塊地盤,蜀漢元氣大傷。

曹魏有九州,東吳有兩州,即使按兵不動什麼都不做,曹魏和蜀漢拼時間,拼國力,蜀漢也是必敗!

天不佑蜀漢!

孫權統治東吳五十二年,東吳國內政治局勢相對曹魏和蜀漢比較穩定,這是東吳的優勢。然而,最後孫氏集團只能在江南一帶發展勢力,這未免讓人感到遺憾。

孫權具有問鼎中原的能力,然而最終卻未能入主中原。

當時孫氏政權還沒能完全開發江南一帶,國力尚弱;當時東吳的常規軍備是水軍,而想要進入中原需要有強大的陸軍,壯大水軍和陸軍需要消耗大量的國防開支,在當時的局勢下,孫權顯然無法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陸軍。

東吳集團從孫堅開始,之所以能一直穩定地佔據江東,是因為他們所面臨的對手相對曹操、劉備而言,比較弱小,他們的對手一直都是江南地方的世家大族,對東吳政權的威脅很小,內憂可以忽略不計。<strong>

東吳政權的盟友劉備有著興復漢室的抱負,有和孫權結盟抗拒曹操的規劃和先據荊州後入益州的戰略部署,還有一支經過多次戰鬥磨練的武裝力量。更緊要的是,孫劉雙方都把佔劇荊、益二州作為自己的短期戰略目標和統一中原的基礎。

這就導致了孫劉在拓展領地的過程中必定會發生衝突。

在赤壁大戰前,如果孫權不收留劉備,那麼曹操撤軍後,孫權可以很方便地治理荊州。後來,孫權很後悔當初收留劉備,讓對方佔據荊州。

為了拓展自己的軍事力量,劉備勸說孫權遷都建業,使東吳集團的統治中心遠離長江中游,給自己勢力的擴展留下充足的空間。

孫權聽了劉備的建議後,真的把都城遷到建鄴。

自此,孫權在地域上的優勢慢慢銳減。以後,東吳攻打曹操的方向就集中到了建鄴以北的徐州地區。

東吳政權遷都建業,自身軍隊的特點無法適應所處環境,儘管孫權組織了十多次北伐,卻從沒有取得過很好的戰績。因為在以淮南徐州為主的中原大地上,東吳軍隊主要以步兵為主,面對曹操的騎兵就暴露了很多短處,儘管東吳軍隊可以在短期內向北佔領一部分土地,然而曹魏的一次反擊,就可以讓孫權瞬間失去攻佔的地盤。

當時的建鄴,就是現在的南京,除了北部一條長江作為要隘,其他方向沒有戰略要地。北方的敵人只需渡過長江,就可佔領東吳國都,作為都城建鄴城顯然並不合適!

江南自古多出俊傑,然自孫權死後,開國創業的一代優秀文武大臣都已經去世了,而東吳末代君主孫浩比劉禪強不了多少,殘暴不納忠言,當晉帝司馬炎派杜預兵法東吳時,這位後主竟採納宦官的意見,在天險長江放置鐵索阻攔,最終這位後主也被晉軍所擒,國破家亡。<strong>

最後再來分析一下,最有實力和機會統一中原的曹魏政權為什麼也沒能完成這一夙願。

曹魏政權上繼東漢,下啟西晉,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階段。

曹魏政權在三國鼎立時期中是實力最強的一方,曾坐擁北方半壁江山,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曹操,則一度被時人認為是一統江山再造盛世的“救世主”,然而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折戟沉沙,曹操壯志未酬,只能夠飲馬長江揚鞭南嘆。

赤壁慘敗令曹魏國力元氣大傷,短期之內難以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南征計劃,曹操也深知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隨著赤壁之火而燃盡,此後再未有發動大規模南征的想法。

但曹操卻始終沒有放棄過使中華大地重新統一的信念,他畢其餘生之力為曹魏政權打基礎,期待後世子孫能夠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在封建社會中,土地兼併一直是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頑瘴痼疾,歷代統治者都對此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土地兼併其難點在於無法同時協調好農民與地主之間的利益關係,總要有一方要接受妥協,而歷代妥協的對象往往多是弱勢的農民群體。當時的曹魏政權同樣也面臨著這棘手而又嚴峻的土地問題,曹魏的屯田制便由此應運而生,並創造性地給予了一個時代最好的答案,並得以成為後世千年的標杆和典範。<strong>

正如魏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的《曹操許下屯田》一文中說的:

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

公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髃賊,克平天下。”

屯田制之妙在於一方面把社會上的流民重新安置到了土地上,在恢復農業生產和增加官府財政收入的同時,還消除了對社會穩定性具備潛在威脅的流民問題。

另一方面,官府對大肆兼併土地的豪強勢力不遺餘力的重點打擊,免除他們免稅特權的同時,令豪強士族們自願帶頭納稅,社會風貌煥然一新,令自耕農生產積極性劇增,農業得到了良性發展。

短短十年時間,北方各地就實現了倉庫盈溢的富足盛況,階級矛盾趨於緩和,為中華大地的再次統一迎來了新的曙光。<strong>

除了屯田制外,曹魏政權興修水利、統治機構職能調整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生花,在令統治階級完善自身職能和維繫統治之時,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時代進步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可惜的是,最終摘取勝利果實的並不是曹操的子孫,而是曹魏政權的重臣司馬懿的子孫們。

當年魏武帝曹操在時,就曾對左右說過: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

司馬懿輔助曹魏三代君主,但是此人不是池中之物,胸藏錦繡,不露聲色中一步步實現了自己和家族的野心。

其實一直到曹魏第二代皇帝曹睿在位時,一直對司馬懿有所防範,奈何曹氏宗親多是庸才,不得不用司馬懿父子對付蜀漢。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隨他父親征戰一生,父子三代努力,在曹魏軍隊中樹立起了崇高威望,在整個曹魏國內也有很不錯的口碑。

司馬懿父子曾經親眼目睹了漢室興衰、曹丕篡權,到了其子司馬昭和其孫司馬炎當政時如法炮製,最終奪取了曹魏政權,代之以晉朝,並藉助曹魏雄厚的國力和強大的軍力,滅蜀吞吳,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

正是在種種的因緣際會下,漢末魏蜀吳三國爭鬥幾十年,最終誰也沒能統一中原,而被後繼的西晉王朝終結了這一個風起雲湧、異彩紛呈的時代,重新開創統一。真是時也運也命也!

歷史的不可預知性也許就在這些過往中永遠不曾停息吧!

昨夜因看蜀志。

笑曹操、孫權、劉備。

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

少痴呆、老成尩悴。

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

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宋】范仲淹·剔銀燈<strong>


落日蒼茫風才定


這是歷史的必然性,因為三國都不俱備統一天下的成熟條件,小編我回答如下,

首先三國都相互制約,都有良將賢臣,彼此三方互相抵消,誰都別想一拳頭打死誰,當其中兩國發生軍事戰爭的時候,隨時要提防另一國來偷襲,三國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所有很難出現一家獨大的場面。<strong>

三國時各國內部,都不時有內鬥出現,曹操一生都在提防司馬懿家族,知道司馬懿絕非池中之物,而又在此時,曹操殺戮的謀士太多了,都是因為性格多疑的原因,使得到他兒子那時候就沒幾個厲害的謀臣,留了一個司馬懿,造成後期沒人制約他,這是後話。

曹操當政時還是魏王,一為了名譽,二是內部阻撓重重,維護漢朝天下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不敢謀朝奪權,所以不敢輕易的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怕被內部的人奪了權。

蜀國內部也是危機重重,劉備外來戶,蜀中人心並不起,作為三國中人口經濟排名最後的一方,沒有殷實的家底去打仗,諸葛亮多次出岐山,都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所以退回蜀道,在加上蜀國帶兵大將的將士調零,一個二個接連死亡,病故,造成後期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這邊的吳國也是好不到哪裡去,即使四世三公,但吳侯孫權那是一個和曹操一樣生性多疑的人,對幾任的大都督都是各種猜疑,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幾個人空有一身武功,才智,可惜,孫權不用,提防你,其中呂蒙還是孫權毒死的,對於這樣的君主誰敢忠心,所以說吳國統一三國更不現實!

向日葵總結:

統一一個國家,一定要民心所向,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最後還得能熬,能扛事,後話中的司馬懿家族統一了三國就是因為這幾項,所以魏蜀吳這三國都不俱備統一三國的成熟條件,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也是必然性


向日葵愛歷史


魏蜀吳鬥了幾十年,為何最終誰也沒能統一中原?

因為三股力量都使出洪荒之力,也最終只能相互制衡,爭鬥幾十年,彼此都已無心再戰,而最終進入三足鼎立之勢。

首先來看曹魏方面。

官渡之戰使得曹操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後,曹操元氣大傷,尤其是水軍毀於一旦,想要短時期內統一全國已是痴心妄想,所以就據守北方,休養生息。但曹魏在北方實力依然雄厚,陸軍部隊還是很強大,所以佔據北方,蜀國和吳國肯定也難以撼動。

其次說說蜀國。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建立蜀國,擁有西川天府之國,力量也快速強大起來,加上孫權前期的幫助,蜀國最終奪取漢中,發展迅速。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南征以後,對曹操北伐共計七次,含兩出祁山(據史料記載,諸葛亮並未“六出祁山”),想要蕩平曹操,北定中原,可惜都以失敗而告終,加上後來諸葛亮去世,帳下又無良將,劉禪後主又貪圖玩樂,不思進取,聽信讒言,最終導致最佳戰爭時機已經失去,蜀國也再無實力和雄心伐魏。

第三,再看看東吳孫權。

孫權一直雄踞南方,坐擁長江天險。赤壁之戰嚴格說也是曹操挑起的,孫權並無主動挑釁之意。赤壁大戰期間,孫劉聯手克敵曹魏百萬大軍,戰爭勝利之後便退守江東。因為孫權知道,曹魏在赤壁之戰中飽受重傷,不可能再捲土重來上演水上大戰,再者蜀國小團體目前不足以畏懼,所以赤壁之戰以後,孫權就沒有再對曹操和劉備有所顧慮,而是轉向內部,平定山越等不穩定的一小撮勢力。

由此以來,魏蜀吳三國最終誰也沒有統一中原,各自在元氣大傷後,退居領地,休養生息,一時間相安無事,各安內部,只現一段段精彩歷史故事留與後人說。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點評發表意見。)


山城小哲


熟讀三國後,我們會發現,前期幾乎就是曹操的奮鬥史。曹操四處討伐,殺呂布,滅袁紹袁術,統一了北方。然後徵西涼,南下奪荊州,可謂是一帆風順,當時覺得大多數人都覺得,曹操能夠一統天下。可事實呢?赤壁一把大火,將曹操的凌雲之志給燒的一乾二淨。那麼,赤壁之戰真的就是曹操失敗的唯一原因嗎?

當然不是,曹操雖然在赤壁大敗,然而卻未傷筋動骨,只是損失了8萬左右的兵馬,但是對於擁有9大洲的曹操來說,這不過只是皮鞭撓癢癢一般。休息個一年半載就能緩過勁來,曹操不僅掌握天下絕大多數兵馬,擁有絕大多數底盤,還擁有大量的軍事政治人才,又擅長謀略和傭兵。那麼,既然如此,曹操為何還是沒能統一天下呢?

其實他未統一天下的原因很多,而最為主要的,就是他做錯了三件事。

第一:害死了曹昂

曹操之所以無力南征,歸根結底是因為曹魏的內部混亂,爭奪不休。而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關於曹操繼承人的爭奪戰。但是,如果有一個人還在,那就不會發生這些事了。沒錯,他就是曹操的長子曹昂。

曹昂不僅是曹操長子,還跟隨他南征北戰,文韜武略,是個全能型人才。曹操也一直把他當做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如果曹昂繼承了曹操的位置,不但會安定後方,而且還是一代雄主,統一天下自然不在話下。而司馬懿等人更不會乘虛而入,覆滅魏國。然而曹昂卻在宛城之戰中被曹操害死了,實在可惜。

第二:放走劉備

曹操有生之年,其實還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他最大的敵人就是劉備。而曹操明明知道劉備的威脅(煮酒論天下中可知),但並沒有殺他,最後讓他溜走了,才導致三分天下的局勢出現。

第三:放棄益州

劉備雖然厲害,但其實力遠弱於曹操,在曹操佔領關中之後,可以乘著益州不穩,一鼓作氣拿下益州,那時候,劉備就再也沒有機會翻身了。而只剩下東吳一國抗戰,是打不過強大的魏國的,那麼天下很可能就會全部歸曹操了。




所長別開槍我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曹操不能和歷史大趨勢進行對抗。

我們縱觀歷史會發現,經歷一個大的朝代後總是會發生分裂。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操處於一個四分五裂的時期,這是一個歷史大趨勢。歷史趨勢是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西漢和東漢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朝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屬於四分五裂的時期,正應了那句合久必分。這個時期必然是群雄逐鹿,英才輩出。曹操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難扭轉歷史大趨勢,扭轉乾坤。天時地利人和,就是說天時不到,曹操很難統一。

曹操有內憂

曹操用的是俠天子以令諸侯的計謀,也就是說東漢還沒有完全的滅亡,也就是說曹操身邊雖然有很多謀臣,但是這些人很多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們對曹操並不是真正的忠心,也就導致了曹操遲遲不敢稱帝。另一方面曹操手下謀臣將士眾多,面對這麼龐大的利益集團,曹操是很難管理的,而且還要防著內部作亂。這是所謂的內憂。如果曹操此時不懂得休養生息,貪功冒進,自己多年的心血很可能土崩瓦解。

曹操有外患

所謂的外患是指與其三分天下的吳國和蜀國。孫權有長江作為屏障,劉備有蜀道難於上青天的山巒做屏障。吳蜀兩國這一山一水的天然屏障使曹操難以攻克。這是所謂的天險。我們看劉備這一方,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每個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劉備還有謀士諸葛亮,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演義》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再來看孫權這一方,孫權有周瑜,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也是才能盡顯,另外孫權手下也是能人輩出。所以說從對手的實力上來講,曹操想統一天下是非常難的。


若晴


三家實力都差不了太多吧,相互之間誰都不能單獨滅誰,加上蜀漢東吳一直結盟,曹魏也很難統一,最終司馬代曹魏,三國歸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