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

巧铃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东汉王朝自此灭亡。

第二年,即公元221年,刘备为了延续大汉社稷,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人因其政权在蜀地,故称“蜀汉”。

然而孙权,却一直隐忍,直到刘备称帝的八年后,即公元229年才称帝,确实让人有些费解。要弄清其中的缘由就要从东吴当时所处的环境去分析。


孙权一共有三次称帝的机会,前两次都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放弃,直到第三次才如愿以偿。

第一次称帝机会,公元221年,此时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从政治上讲,东汉已经亡了,此时孙权称帝不会背上篡汉自立的骂名。综合实力上来看,东吴拿下荆州以后整体实力虽然不如曹魏,但已经超出蜀汉,也有资本称帝。此时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蜀汉的军事压力。孙权背弃盟约,趁关羽与曹魏交战时,偷袭占领荆州,还杀害了关羽。刘备的大好局面被孙权彻底破坏。天下腹地荆州,是北伐曹魏最近也是最容易的的一条线路,当年诸葛亮的里提出对曹魏两线北伐的战略就是,遣一上将从荆州出兵宛洛,另一路由刘备亲自率军从益州出兵进攻关中。可如今荆州被孙权所占,不但两线作战的战略不能实施,还使得自身势力大大削弱。


此时孙权刚占领荆州人心还不稳定。无论刘备是因为战略问题,还是无法忍受孙权的背叛,或者是为关羽报仇。他称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东吴以雪前耻。面对刘备的大兵压境,孙权慌了,如果此时曹丕再趁机率军南下进攻,东吴政权将面临灭顶之灾。孙权此时哪还有称帝的心思,急忙拉着老脸去向曹丕称臣。

当曹魏群臣都在为东吴称臣之举欢呼时,刘晔却认为这是灭亡东吴的绝佳时机,建议曹丕假装答应孙权称臣,趁其失去防备,再大举进攻东吴。可惜曹丕没有采纳,曹魏最接近统一天下的机会就这么没了,试想曹操如果晚死两年,恐怕历史真会被改写。

再说曹丕称帝是因为有那实力,刘备称帝是因为皇室后裔,而在孙权看来此时称帝确实缺少底气,所以孙权为了生存放弃了这次称帝的机会。


第二次称帝机会是在公元223年,孙权击退了曹丕的进攻,蜀汉皇帝刘备又刚去世。东吴群臣认为曹魏和蜀汉的威胁都没了,于是向孙权劝进称帝,可孙权又没同意。这次孙权没有称帝的原因似乎让人有点想不通。如今东吴与曹魏和蜀汉都翻脸了,而且也把他们的进攻给打退了,按说是可以称帝的,确实换成别人也早就称帝了。可孙权不同于常人,他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孙权认为此时与曹魏和蜀汉同时翻脸了,如果贸然称帝,很可能会招致双方的联合打击。而且自从上次孙权向曹丕假装称臣,使曹丕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曹丕无论如何也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一直在找机会从公元222年到公元225年,三年内曹丕就向东吴发动了三次战争,虽然都是无功而返,但是孙权也不敢掉以轻心。


对蜀方面,孙权担心蜀国会重整旗鼓回来报仇,刘备刚死,孙权就贸然称帝,必然会刺激整个蜀汉,加剧双方的矛盾。为了缓和与蜀汉的矛盾,孙权又放弃了这次称帝的机会。但是孙权背地里也没闲着,趁蜀汉举国为刘备发丧之际,暗通益州本土豪强雍闿发动叛乱,使得蜀汉无暇东顾。

第三次称帝机会是在公元229年,曹丕已死,孙权对新即位的曹睿是心存蔑视的。而且在刚结束的石亭之战中,东吴大败曹魏,使得曹魏军队元气大伤,一时不敢贸然向东吴发动进攻。蜀汉方面,诸葛亮正在发动第三次北伐,与曹魏在汉中长期对峙,无暇他顾。孙权认定在曹魏被消灭前,诸葛亮是不会与东吴彻底翻脸的。对内,孙权自从任命顾雍为丞相后,加快了东吴政权本土化的过程,内部矛盾也逐渐解决。内忧外患都不存在了,孙权终于在群臣的拥护下称帝了。



孙权是个沉稳务实的人,他在该抬头的时候挺起胸膛,在该低头的时候卑躬屈膝。曹魏强大的时候他联合刘备,蜀汉强大了他又联合曹魏。如此反复,把曹魏和蜀汉玩弄于股掌之中,这就是孙权的生存之道。


龙舞


当然有区别。

曹丕那是禅让,皇位是汉献帝公开转让的,虽然汉献帝本身不愿意,但禅让台上汉献帝捧玉玺交给曹丕这个行为说明,曹丕有足够的法理依据获得皇位。

刘备则是在曹丕称帝后,以曹丕杀害汉献帝夺取皇位的借口,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接过汉献帝的皇位。好歹,这说法也是个理由啊。

孙权没办法。曹刘都已经是皇帝,自己不称帝肯定就低一头,不管是接受曹家册封还是接受刘禅册封,理论上总得承认两人中的一位是皇帝。可承认谁是皇帝自己都不舒服啊,那就只能自己也当皇帝了。

但是,孙权没有称帝的法理依据。

所以,孙权只能含混其词地在祭天时说,天下大乱了这么多年,那曹操及曹丕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啊,篡夺汉室。然后,孙权依旧说不出自己当皇帝的理由。

只能引春秋故事将汉吴并列。实质是说,我不承认曹魏是皇帝,将来与汉帝刘禅平分天下。

这些,就是孙权折腾好几年才搞出来的,当然得花些时间来安抚内部世家,大家认可了那才能当皇帝。


四川達州


我们来看看这具体的时间进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比较有意思的是,关羽、吕蒙、曹操是相继死去的,而且间隔时间很短,所以三国演义就设计了关羽向吕蒙、曹操索命。

曹丕继位,成为新的魏王,改年号为延康,十月,汉献帝禅让给曹丕,改年号为黄初。公元221年三月,刘备听说汉献帝已被曹丕所害,就为汉献帝服丧,四月,刘备认为汉室大统不能断,所以也称帝,建立蜀汉,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汉献帝的遇害当然只是托词,毕竟当时汉献帝是被曹丕封为山阳公,这个是很好打听的,那刘备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汉也被魏篡,如果刘备不称帝的话,那么就是承认曹魏了,那就相当于是曹魏的臣了,所以必然得称帝。

其次,但是麻烦也来了,汉献帝还在呢?如果自行称帝的话,那么敢是谋逆的行为,但是如果是遥认汉献帝为帝的话,这个也不太现实,那么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说汉献帝已遇害,这样刘备称帝就顺理成章了,毕竟现在姓刘的诸侯,就剩下刘备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曹丕的曹魏,刘备的蜀汉,两个皇帝,那肯定是势不两立了,那么此时的孙权应该怎么做呢?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是向曹操控制下的汉朝称臣的,曹操封其为南昌侯、荆州牧、骠骑将军。

曹丕称帝之后,孙权向曹魏称臣,并且将于禁送回去,曹丕就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孙权改年号为黄武。公元222年,刘备战败于夷陵之战,曹丕也趁机发三路大军攻打吴国,最后朱桓将魏军打败,孙权向刘备示好,刘备也同意了。

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十一月诸葛亮派邓芝访东吴。公元224年夏,孙权派张温访蜀汉。公元226年,交趾太守士燮病逝,孙权拿下交州。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八月,陆逊在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改年号为黄龙。

为什么孙权要在刘备称帝后八年才称帝呢?总的原因有三个,第一,如果孙权称帝,那么有可能遭到曹魏、蜀汉的攻打,第二,孙权拿下交州之后,实力也有所增加,第三,孙权看出诸葛亮的态度,才放心的称帝,三国鼎立。


历史简单说


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而称帝;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效仿光武帝刘秀的例子而称帝。孙权虽然统治地域、麾下军力都强于刘备,但他想要称帝,却完全不合法统,名不正言不顺。

江东孙氏出身微寒,孙权的曾祖父只是个无名瓜农,此前祖先全不可考,难比蜀汉作为汉室帝裔的正统号召性。

因此,为了找寻到自己称帝的合法依据,孙权才耐心等候,从继承孙策基业,坐领江东起,花了近三十年时间,终获成功。

  •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领江东五郡(丹阳、豫章、会稽、吴郡、庐陵郡),和曹操交好,受封“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又击杀叛变的庐江太守李术。

  • 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赤壁之战大破曹操,收取江夏郡、长孙郡北(改为汉昌郡)。

  • 由刘备上表,孙权从此自称“车骑将军、徐州牧”。鲁肃等江东群臣,从此称孙权为“至尊”,以示尊崇。(“至尊”本为天子的别号)

  • 公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率千人南征,交州九郡望风降顺。

  • 公元215年,孙权和刘备签订“湘水之盟”,收取长沙、桂阳二郡。

  • 公元219年,孙权联合曹魏,袭杀关羽,斩俘刘备军约五万人,于禁部降卒三万人,夺取荆北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并被曹操控制的汉朝中枢,加封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

  • 公元220年,孙权遣使支持曹丕代汉称帝,并将魏国降将于禁等送归。

  • 公元220年11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 公元221年-公元222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的复仇军,并在猇亭之战大获全胜,斩杀蜀军四万人,武陵蛮军万人。

  • 公元222年, 因为孙权屡次拒绝曹丕的派遣其子孙登为人质的要求,魏国三路大军南征,被吴将朱桓、朱然等击退。

  • 公元222年底, 孙权派邓泉至白帝城拜谒刘备,和蜀汉重新和好,又暗中派遣间细,暗通南中豪强雍闿等人。

  • 公元223年4月, 刘备病逝,雍闿趁机起兵,杀建宁太守正昂,又把益州太守张裔绑缚吴国,孙权封之为永昌太守;越嶲郡杀死郡将焦璜,牂柯郡杀掉从事常颀,南中三郡皆反。

  • 公元223年11月,蜀臣邓芝访吴;应其所请,孙权放还张裔。

  • 公元224年夏, 吴臣张温访蜀。蜀、吴两国重新通好。

  • 公元225年3月, 诸葛亮南征,雍闿被杀,孟获代之为叛军首领,到秋天,孟获降伏,南中乱事平息。

……

看时间表可知,显而易见,如雍闿等蜀汉南方的当地豪强,在孙权的策动下起兵席卷南中三郡,最终却只是被孙权当做了和蜀汉重定盟约的棋子,卖了个好价钱。

正因为此时的蜀汉政权,前后丧师约十万人(关羽军团3万+荆州留守军数万+刘备中军主力4万+武陵蛮1万),骨干将领折损无数,内外交困四面楚歌,因此才不得不在新的盟约中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

诸葛亮此后的第一、第二次北伐,正是蜀汉以实际军事行动,表达了再不会计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随着蜀军北进,曹魏也将重兵西移,孙吴北方战线的压力顿减。

而且,此时蜀汉的国力、兵力、版图均已经被严重削弱,对东吴处于1:2的劣势。作为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放弃了蜀汉政权政治上的核心竞争力,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两国竟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蜀汉丞相:诸葛亮

得到了自称继承两汉法统的蜀汉政权的认可后,孙权从“吴王”变“吴帝”,就不再只是自说自话的闹剧,因而也具有了相对的合法性。

在石亭之战,陆逊率军重创魏国曹休军团,斩首万人,令曹魏数十年兵锋不敢南进后,孙权终于可以安心称帝,也终于能放心将都城从武昌迁回建邺。

东吴大都督:陆逊

孙权继位年仅十八岁,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淮泗创业元老、江东世家大族;在各方势力有意无意的掣肘下,吴军在淮南方向的攻略屡遭败绩,成就了张辽、乐进、满宠等人的一世功名,也给孙权留下“不善战”之恶名。

可孙权还是历时二十年努力,将版图从孙策时代的五个郡扩张到三个州二十余个郡,更把自己从杂号将军、会稽太守,变成了吴国开国皇帝。

孙权即位时版图

孙权称帝时版图

赤壁之战后,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孙权一度被经验丰富的“老革”(老兵油子)刘备戏耍,自己四战巢湖,独抗曹操几十万大军逼凌,前后整整十年,反让刘备空手套白狼,从一个依附自己的附庸到尽取荆、益两州,竟成汉中王。

为人作嫁十年后,孙权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真正成熟的政治家,将权谋手段运用得炉火纯精。

他通过从白衣渡江到“二帝并尊”这十年间一系列外交和军事手段,将刘备、曹操、曹丕等天下枭雄尽数戏耍,迫使千古奇才诸葛亮也不得不妥协,不但成功称帝,更获得了一个持续整整四十年的稳定吴蜀联盟,还让东吴的国力兵力和版图始终保持了对蜀汉两倍以上的优势,因而在同盟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赤壁之战后被刘备“反客为主”的覆辙。

对于一心割据江南,从来并无一统天下之念的孙权而言,此番操作确是出神入化,无可指摘了。

无怪后世有南宋豪杰辛弃疾,对孙权甚是推崇: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狐狸晨曦


曹丕称帝是急不可耐,刘备称帝是连锁反应,而孙权则很识时务,没有急着称帝。那么孙权为什么不趁势也称帝呢?这其实跟当时吴国的困境有关,到底是什么困境?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说曹丕,曹操死于公元220年1月,曹丕继位后,经过漫长10个月的煎熬,终于受不了了,他回到老家沛国谯县,在谯县祭祖,然后犒赏父老乡亲以及三军全体将士。奇怪的是,庶人服丧,尚且三年不沾丝乐。而曹丕在曹操死后一年未到就在老家又是喝酒又是看舞的,他闹的是哪出呢?很快,答案出来了。

曹丕这边看似闲庭散步,无所事事,大臣们可忙坏了。众大臣纷纷上奏:各地出现祥瑞,是天下易主的征兆,欢迎您回来登基为帝。汉献帝刘协也很知趣,他知道,曹操在位时尚且能容忍他继续当皇帝,而曹丕已经急不可耐了。

经过大臣们的轮番规劝,又经过汉献帝三次诚信的禅让,曹丕终于“勉为其难”的表示:我接受大家的好意,答应禅让了。于是公元220年11月,曹丕正式接受汉献帝禅让,尊汉献帝为山阳公,改庙号为魏,年号为黄初。魏来源很正统,继承于汉。

曹丕一称帝,这边刘备坐不住了。汉朝如果真的灭亡了,刘备就没有起兵的口号了。于是蜀地的大臣以诸葛亮为首,也纷纷扯谎,说蜀地出现祥瑞了,您刘备也称帝吧。

刘备连谦让都没有谦让,在曹丕称帝5个月后也称帝,庙号为汉,年号为章武。来源也很正统,继承于汉。

这时的天下是最热闹的,竟然存在三个汉室政权。一个是禅让于汉的魏,一个是继承于汉的蜀,一个是仍然尊奉汉号的山阳公刘协。那么孙权呢?孙权怎么想?

其实当孙权听到刘备和曹丕相继称帝后,他也想趁机称帝。于是孙权找了一个算命先生,让这位先生看一看吴地的星气如何。结果不太令人满意,而孙权自身此时也正焦头烂额,所以就放弃了称帝的打算。那么孙权为什么事情担忧呢?

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僭意。

公元219年的时候,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杀死了关羽。关羽死后,刘备一直在动员各地军士,伺机报复。而此时魏国的态度不明朗,如果魏和蜀同时攻击吴地,那么孙权必亡。所以孙权只是在心里动了一丝要称帝的念头,简单算了个卦。随后孙权就开始装孙子,不仅没称帝,还向曹丕送贺表,低头称臣了。

这时魏国的侍中刘晔劝曹丕不要接受孙权的称臣,刘晔认为:孙权此时称臣,明显是权宜之计。我们应当趁蜀国进攻吴地的时候,率军入侵荆州,和蜀军一起灭了孙权。但是曹丕不答应,曹丕认为,自己登基,有孙权称臣是莫大的荣耀。连他父亲曹操当年都没有让孙权低过头,自己办到了,何不顺水推舟,封他个吴王呢?

于是,聪明的孙权假装低头,骗过了爱面子的曹丕。曹丕当然也不傻,曹丕要求孙权遣质子入洛阳,以示友好。孙权这时推脱说:太子有病,正在调理身体,等病好了立刻启程。当时孙权为了取得曹丕的信任,派原魏国大将于禁的手下浩周前往洛阳觐见曹丕,曹丕问浩周孙权是否真心臣服。浩周说:孙权曾经对天发誓,真心降魏。我愿意以家人百余口为孙权担保。于是曹丕相信了浩周,但是孙权却食言了。

孙权派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后,就不再提派遣质子的事情。曹丕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共同盟誓,孙权拒绝见面。这时曹丕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于是派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全面进攻东吴,结果吴将朱桓斩杀魏将常雕,俘虏魏将王双,彻底击溃了曹仁军。曹丕看捞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命令撤军。

之后,孙权重新和蜀国恢复了友好关系,断绝了同魏国的虚假联盟。孙权于火中取栗,在三方中占尽了便宜。

公元225年,不死心的曹丕率军再次南征东吴,却因为河面结冰而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孙权高兴了,趁机进攻江夏,没有攻克,于是撤军。

孙权在曹叡登基后又欺负了魏朝一把,他于公元228年派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国大司马曹休,而魏国大将真是不长记性,忘记了当年的赤壁之辱(黄盖诈降),竟然相信了周鲂。曹休被吴军堵在石亭,差点全军覆没。曹休回去后,悲愤交加,生疽而死。

石亭大捷后孙权很高兴,此时魏国是小皇帝曹叡,而蜀国则是小皇帝刘禅,论资格他孙权终于可以称得上年长了。于是公元229年,孙权在臣下的劝进中放心的在武昌称帝,国号为吴,年号为黄龙。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时,正是吴国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刘备虎视东吴,信誓旦旦的要为关羽复仇。而曹丕继位后态度不明朗,因此,孙权为了不使吴国受到双重夹击,选择隐忍,向曹魏称臣。夷陵之战后,孙权因为没有兑现送质子入洛阳的承诺,连年遭到曹丕的进攻,所以也没有机会称帝。当曹丕、刘备病死,曹叡的手下大将曹休被吴军击溃于石亭时,孙权终于感到吴国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了,于是安心称帝。孙权这样的行为,简直是政治联盟的最高水平,佩服,佩服。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与曹丕、刘备相比,孙权称帝最没有依据,最符合乱臣贼子,这是他迟迟不敢称帝的最主要原因。

但孙权能够把握时机,还是建立东吴王朝,悦史君认为,有特殊的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后,曹操忙于处理北方事务,刘备一鼓作气,在西南地区奠定了根基,孙权也在东南发展,事实上的三国已经成型。

但曹操始终没有称帝,他把这个任务留给了儿子曹丕,曹丕也在曹操去世的当年,就把汉献帝废掉,自己当上皇帝,开创了曹魏王朝。

曹丕的称帝顺理成章,因为曹操早就把持了东汉政权,属于正常的王朝更迭。

几个月后,早已自称汉中王的刘备,以曹丕篡位、汉献帝被害为借口,也称帝建立蜀汉王朝。

刘备称帝也有根据,他自称西汉皇族后裔,而且一直以复兴汉朝为己任,如果汉献帝驾崩他自然可以继统,实际上是东汉的延续。

孙权这时当然有实力称帝,但他名不正言不顺,魏蜀都可能要收拾他,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刘备即位后,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兵攻打孙权,孙权在求和未果的情况下,向曹丕称臣当了吴王,几个月后击败了刘备。

刘备驾崩后,继位的后主刘禅信任诸葛亮,诸葛亮首先与孙权结盟,专心处理内部事务,同时积极准备讨伐曹魏。

孙权投靠曹魏只是权宜之计,曹丕自然不甘心,派兵多次与孙权作战。

曹丕去世后,继位的魏明帝曹叡继续跟孙权作战,但没有成果。

这时,诸葛亮也开始北伐,孙权在曹魏、蜀汉都无力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就在曹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229年)正式称帝。

事实也证明,孙权此时称帝很稳妥,曹魏方面没有大动作反对,蜀汉方面则派出使者祝贺,双方约定共同讨伐曹魏,一起划分天下。

在这个意义上,悦史君认为,孙权是个耐得住考验的人,名副其实的三国大人物。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孙权称帝比较晚,我对于这个现象的分析在我前些天写的一篇文章《东汉末年到三国最能屈能伸的君王,一时为臣,终究称帝》中最后部分提到一点。

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孙权晚称帝的原因就是隐忍,孙权一直都两面讨好。就这样让他的江东一直保存到最后。可以说就是因为孙权的两面讨好,避免了江东被两面夹击的下场。不然江东再怎么掌控着长江天险也要覆灭。

当然我认为孙权晚称帝的原因还有别的。

最主要的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曹丕的称帝是汉献帝禅让得来的,不管汉献帝是不是自愿的,但是帝位的获得是具有正统性的。这一点其实还在蜀汉之上。刘备的称帝名号是为了延续汉朝。那么一个偏居一隅的孙权祖先没有什么名人帝王将相,完全是汉臣的孙权所在的孙家发迹也是从孙坚才开始。在这种家世下,不可能就简单的称帝。

第二点没有快速的称帝还有一个好处。虽然在名头上会比魏蜀两国,但是可以避免魏蜀两国的目光。在两个敌对政权相继称帝,必然注意力都在对方身上。如果不是孙权把荆州夺了,还杀了关羽,刘备称帝后根本没借口进攻江东,必然要把曹魏当作蜀汉的头等大敌。

第三个理由就是让江东尽可能消除东汉的影响力。让百姓们知道谁才是真正保证他们的生活的人。

这就是我认为孙权不称帝的原因。


秋心谈历史


两个方面的缘故,第一孙权缺乏称帝合法性,需要花时间去建立一套能自圆其说的说法;第二孙权在曹丕称帝后已经向曹丕称臣,成为魏国臣子,这时候的孙吴政权,名义上曹魏的一部分,孙权称帝也要解决和曹魏的关系后才能称帝。

孙权称帝缺乏合法性这点,其它答案讲的很多了。曹丕称帝曹魏建国,来自于汉献帝禅让,表面上合法性继承自汉帝国。刘备则是不承认曹丕禅让的合法性,自立为皇帝继承汉帝国,名义上也说得通。孙权则需要花时间去构筑自己称帝的合法性。

(孙权)

曹丕220年称帝后次年,孙权害怕之前偷袭荆州杀死关羽遭到刘备的大举报复,在221年向曹丕称臣,并放还了之前被关于俘虏的于禁等人。于禁降于关羽后,和被俘的三万魏军一起被送往江陵后方,吕蒙成功偷袭江陵后,于禁又落入孙吴政权手中。

孙权主动称臣,曹丕大喜,封孙权为吴王,赐给孙权九锡。孙权从此名义上已经不在是一方独立势力,而是曹魏的吴王,大魏皇帝曹丕属下的一名臣子。

(曹丕)

刘备东征时,因为孙权的恭顺态度,曹丕没有抓住最好的战机起兵伐吴。孙权称臣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孙吴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后,孙权有了底气,连派长子孙登入魏为质子都反悔了。曹丕大怒,大举出兵伐吴,但已经丧失了最好战机,无功而返。孙权也再次遣使纳贡,双方恢复了和平。

黄武二年(223年),孙权正式同曹魏断绝了关系,名义上不再做曹魏臣子。但孙权要称帝的话依旧是对曹魏的极大挑衅,让曹魏有借口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

黄武四年(225年),曹丕再次准备伐吴,因本年气候特别寒冷河面结冻而放弃。

黄武五年(226年),曹丕逝世。

黄武七年(228年),孙吴大都督陆逊督率诸将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指挥的魏军。魏军损失万余人,自此长期没有发动过对孙吴的大规模主动进攻。

石亭之战后,曹魏暂时没有了大举进攻孙吴的意图和能力,孙权称帝的条件终于成熟了。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


仁勇校尉


汉末战乱,天下已经三分。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朝。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东吴。

从时间上看,孙权称帝最晚,在魏蜀相继称帝八年后,才正式称帝。那么孙权为何会整整迟到八年之久呢?

首先最大的原因就是孙权他没有一个合法称帝的理由。

在古代讲究的就是名正言顺,以大义服人。

曹丕觊觎皇位很久了,并不敢废掉汉献帝直接称帝,而是通过汉献帝禅位的方式得到帝位,且不管汉献帝被逼迫否,最起码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

刘备自始至终打着刘皇叔的旗号,收买人心。

汉室江山被曹魏取代,打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理所当然地继承了汉室大统。

相比于孙权,只是名义上的吴侯,连诸侯王都不是。虽然父兄三代雄踞江东,名义上仍属汉室臣子。

如果贸然称帝,势必被认定成乱臣贼子,遭天下人唾弃,被蜀魏以大义讨伐。

当初袁术得到了传国玉玺,就妄想当皇帝,结果遭天下群起而攻之,很快就身败名裂,连命都丢了。所以孙权需要时间去构筑自己称帝的合法性。

其次是外患。

孙权之前偷袭了荆州杀死了关羽,“孙刘联盟”被破坏,遭到了刘备的大举报复。

孙权不得已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名义上是大魏皇帝曹丕属下的一名臣子。

后来曹丕认为东吴是假投降,又派兵来讨伐孙吴。处于魏蜀两国夹击之中,也没有精力去想称帝的事情。

虽然后来与蜀国重新建交,但两个势利是盟友关系,又刚刚缓和了关系,“国不能有二尊”,刘备称帝,孙权只能暂时忍着。

再者是内忧。

当年孙策用武力征服了江东,被江东土豪门人复仇杀死,江南地区统治还不稳定,加上山越经常作乱。

无论政治还是军事,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创业元老、江东世家大族的干涉。

如果硬着头皮去称帝,那每天听着拥护派和反对派的舌战,在帝位上坐着也不舒服。

后来曹丕死了,曹叡登基,内政不稳,无暇顾及。刘备死了,诸葛亮又秉着一贯的联合抗魏的方针,重新建交有意做出让步,公开承认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

再者诸侯亮开始北伐魏国,魏国的军事重心西移,孙吴北方战线顿减。

对内摆平了江东豪强,没有了内忧外患,人们也慢慢忘掉了汉室正统,在平缓的政治局面下如愿所偿地称帝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后,孙权并非动过称帝心思的,只是形势变化容不得他立刻称帝。

一、孙刘联盟破裂,称帝两面树敌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北上之际袭取荆州,最终导致关羽被害,刚晋封汉中王不久的刘备就准备为关羽报仇进攻孙权,被诸葛亮等人暂时劝住,但孙刘联盟破裂已成事实。

此后曹丕称帝,孙权鉴于孙刘联盟破裂的形势,便倒向曹魏,向曹丕称臣,此举换来了刘备称帝四个月后讨伐孙权时,曹魏没有对孙权出手,使得孙权没有两面受敌。

二、没有令人信服的称帝理由

曹丕、刘备相继称帝后,孙权也是动过称帝心思的,但是他没有登上皇帝位的合适理由。

曹丕是通过汉献帝主动禅位于他登上皇帝位的,在程序上是最合法的,刘备是汉室后裔,称帝有血统上的根据。这两人的在舆论上可比孙权大有说服力的。

此外,曹丕称帝前是魏王,刘备也是汉中王,由王升级到皇帝,是需要一步步来的。此时孙权连个王的名号都没有,直接称帝更无法服众。

所以孙权向曹魏称臣,让曹丕大喜,封他为吴王,未来吴国的国号算是有了。

三、孙权的如意算盘

虽然孙权没有曹丕刘备那样说的过去的称帝理由,但是面对帝位,有些时候不需要高大上的理由,他的称帝野心当时就显露出来的。

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僣意。”

孙权听说曹丕刘备先后称帝,立刻找来精通天象的行家,问他们自己所处的地方星气如何。古代讲究天人感应,星象可不是随便看的。

明显孙权也有称帝的意思了。

但是最终孙权“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为由先称王,并决定与刘备断交向曹丕低头。

孙权打的是如意算盘,《三国志》也说的非常明确:

“欲先卑而后踞之,为卑则可以假宠,后踞则必致讨,致讨然后可以怒众,众怒然后可以自大”。

他想的是以低头假称臣积蓄力量,盘踞江东不听曹魏命令让曹魏产生不满而讨伐,激起江东百姓的愤怒,以便他趁机壮大。

看看他的计划不可谓不高明。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

到了229年,当刘备、曹丕早就化作黄土,孙权终于称帝了。

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
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
权生於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他在继位诏书中为自己找到了称帝的理由汉室气数已尽,曹丕是“夺神器”的孽臣,曹魏政权死非法的。“汉氏已绝祀於天”,孙权根本不承认刘备的蜀汉政权是汉室的延续。

这样一来,天下无主,各种祥瑞降临在他孙权身上,他不得不听天命,成为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