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很快統一天下,李淵也不差,為何曹操終其一生仍難統一呢?

鄭曉奇


東漢末年,曹操可謂一位真正的風雲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個性多變。他上馬能領軍,下馬能治民,拿筆能寫詩,舞劍能殺人。曹操胸懷寬廣,愛憎分明,足智多謀,英明果敢,所以他既是權貴,也是明主,有許多文人武將為他效力甚至效命。

曹操、劉邦、李淵都是中國古代傑出人物的代表,劉邦和李淵很快就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而曹操一生追尋的理想,到死都未能實現。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 曹操居功自傲,唯我獨尊。

戰勝烏丸,平定遼東後,曹操的實力和聲望達到了一個高峰。這個時候,他是繼續謙恭養望,積蓄實力,還是橫行無忌,惟我獨尊呢?很明顯,曹操選擇了後者。本來曹操是以東漢中興之臣的面目出現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來是站在正義的一面,弔民伐罪,討伐不臣,和之前的權臣何進,董卓,袁紹都不一樣,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歸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個中國,尤其是取得中國當時最富饒,最核心的地區後。按理說應該是佔得天時,但實際不然。曹操任丞相後,橫行朝野,目無天子,欺君罔上,還大修土木,供自己享樂。在天下還未統一,人心還未穩定的情況下,擁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愛國自詡的儒家士大夫們的憤怒。因此曹操雖然擁有強大武力,但政治基礎並不雄厚。


二、曹操是軍事家,不是戰略家。劉備與他交手多年,向來被動,以走為上。到了建安十三年的劉備已今非昔比了,諸葛亮不僅能說服孫權抗曹,還能與之訂立平等的外交聯盟。這樣保證了劉備不像過去那樣只能成為地方軍閥的附庸,而擁有了爭奪自己地盤的資格。劉備本已到窮途末路,卻突然反敗為勝,佔據荊襄,聯合 孫權,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

其實如果沒有劉備的參與和定盟,曹操只面對孫權一個強敵,赤壁即便失敗,後或可再度找到機會取勝,然而當三股力量彼此牽扯互相制約時,要打破平衡就殊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來孫劉兩家就快為了荊州大打出手,張魯一投降曹操,兩家馬上劃分了勢力範圍,掉轉槍口。

劉備回師蜀中,而孫權以 十萬精兵進攻合肥。曹操後來專門贈送名貴的雞舌香五斤給諸葛亮,“以表微意”。這時候想來挖牆角,為時已晚。想來當年煮酒論英雄時沒除去劉備,也不至於三分天下!曹操悔之晚矣!


雲煙有痕


講個人能力,第一奸雄曹操真能比得過漢唐兩位高祖嗎?論天下形勢,稱霸中原的曹操是否比偏居漢中的劉邦、獨據山西的李淵更有利?說時間機遇,漢末是否比秦末、隋末更容易出蓋世帝王?

說清楚這三個問題,大概答案就出來了。

一、劉邦、李淵、曹操三人的性格及個人能力的比較

因為史記的記載,很多朋友都認為劉邦只是個流氓無賴。因為李世民篡改了唐朝開國的歷史,大家習慣把李淵看做開國之君中最無能的一位。而曹操,因為有千古第一奸雄之名,讓大家都覺得他是能力極為出色的人。

星火辰不否認曹操很出色、很能幹、很奸詐,但綜合各種因素來比較,從綜合能力上說,曹操並不比他的競爭者劉備和孫權更厲害。他的勢力比劉備、孫權更大,對劉備,他是佔了出身大大高過劉備、起點大大高過的劉備的便宜,而對孫權,他是佔了北方人口比當時南方更多、北方鐵騎戰力比南方更強的便宜。

而劉邦,相比於他的對手項羽,除了出身不如項羽、勇猛不如項羽、戰鬥指揮不如項羽,在戰略、內政、後勤保障、用人等各個方面都大大超過了項羽。即便是被人們看扁的戰鬥指揮,在劉邦的前期也不算弱,到他後期拿下黥布時更不在話下,論指揮打仗,當時除了項羽一人能把劉邦打得四處逃竄,其他大多數勢力都不是劉邦的對手。

而李淵的能力,因為李世民的刻意遮掩,被大大弱化了。可以說,李淵的戰略眼光、組織能力、外交能力超強,直接指揮作戰表現得不明顯,那是因為他其他方面能力超強,根本無需他自己上陣廝殺。其實,李淵的指揮力是有體現的,要不然他表弟隋煬帝就不會把在河東、晉陽一帶鎮壓民變,以及防備突厥的重任交給他了。

總體來說,劉邦雖然出身平民、性情無賴,但是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而且百折不撓,一些朋友片面的以為劉邦的天下是他耍流氓騙來的,卻不知道他在打天下的時候,渾身上下受傷幾十處,貫通身體的就有好幾處,他這帝王也是百戰得來的。劉邦的能力是很強的,有些能力甚至是直覺一樣的天賦,如張良所說的:“沛公殆天授也”,是曹操所不具備的。

論知識文化,貴族出身的曹操肯定比劉邦有優勢,然而,曹操學得再多,也比不過劉邦天賦上的東西,這就是天才了。譬如劉邦的性格從不猶豫,因此鴻門宴上雖然危機四伏,卻逃過一劫,後來從漢中攻取三秦、和項羽議和後又追擊項羽都很堅決,幾乎不錯過重要的機會。而曹操呢,性情多疑,這就讓他失去了大量轉瞬即逝的機會,譬如攻下漢中張魯後,他沒有及時進攻剛剛入蜀的劉備,失去了一統天下的良機。後來,反倒讓穩定下來的劉備奪取了漢中。

至於李淵,不敢說他的能力就比劉邦更強,但是李淵的奸雄味其實比曹操更強,這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大唐創業起居注》,他奪天下的每一步都經過精心籌劃的,絕不偶然。李淵的厚黑本領,恐怕在曹操之上,更何況,他的出身、起點,遠超劉邦,連曹操也比他差一大截。論出身、起點,三國時候的袁紹也不一定比得過李淵,何況這個人實際非常能幹。

二、三個人所面對的天下形勢,都是王朝大亂後群雄紛爭,論地理條件劉邦和曹操都很不利,李淵卻是居高臨下掃蕩中原

秦末、漢末、隋末,雖然都是王朝大亂、群雄崛起,但是其中的差別還是很明顯的。僅僅從三次群雄的成分來看,秦末既有平民、更多是六國的沒落貴族,而漢末則幾乎都是豪強大族,隋末又是既有平民、更有隋朝的一流貴族。秦末,平民的劉邦統一了天下,漢末除了自稱漢室宗親的劉備,佔絕對優勢的還是袁紹、曹操這種大豪強、大貴族,最後由大豪強的司馬炎統一了天下,而隋末,是大貴族的李淵統一了天下。論最不容易,其實是劉邦。

劉邦爭奪天下的開始很不利,因為他項羽封到了漢中,那裡的好處是相對安全,因為蔽塞,但壞處是要攻出去很難,而且當時人口稀少、經濟落後。但劉邦趁項羽收拾東方齊國、無暇西顧時,及時拿下了關中,這種形勢就扭轉了。由此可見,劉邦把握住了極為關鍵的機遇,而項羽讓秦人非常痛恨的三個秦將當三秦王也犯下了很大的錯誤。

相對來說,佔據中原的曹操,論進攻,他的地理條件就要好得多,但論防守,曹操被群雄圍在中間,就很麻煩了。因此,曹操也曾數度陷入危機中。但曹操很幸運,他南面的劉表沒有爭奪天下的志向,他西面的關中諸將自己在關中、隴右打得一片混亂,他東邊的陶謙也算不上什麼厲害人物,一個想偷襲他的江東小霸王還被刺而死,官渡之戰中他可以全力對付他曾經的老大兼盟友——袁紹。可以說,打敗袁紹後,曹操的局面就很好了,可他顯然在南征時、西征時都犯下了決策錯誤,而且是戰略決策錯誤,導致他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良機。

李淵取天下,其實是歷代開國君主中最容易的,甚至星火辰認為,他比篡位的隋文帝更容易。一方面,他出身高貴、勢力強大,另一方面,他自己才能突出,幾個兒子也個個厲害,再一方面,他佔據著攻取關中極為有利的晉陽一代,恰恰隋煬帝還跑江都去了,等於把關中拱手讓了出來。李淵拿下關中,又佔據晉陽、河東,當李世民打敗薛仁杲後,其實李淵的大業已經成了大半。

所以說,論形勢,曹操比李淵要差遠了,因為他在四戰之地,要拿下強大的袁紹,幾乎就得耗盡他的心力,更何況他在赤壁之戰前、在漢中之戰後,都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劉邦雖然最初不利,但他很快佔據了關中,這種不利被他迅速扭轉過來。

三、從時間機遇上說,劉邦和李淵都比曹操更容易成就帝王大業

無疑,從對手上說,劉邦的對手很強大,是楚霸王項羽,但是跨過了項羽這道坎,劉邦比曹操更容易成就帝王大業。為什麼?因為人心,當時天下都恨秦朝的統治,劉邦正可以開時代之新。秦始皇雖然是第一個皇帝,但劉邦才是穩固皇帝制度的關鍵人物,直到漢武帝時代,皇帝制度被完全確定、此後延續了兩千多年。

李淵也是如此,他的對手對他來說,還真不算強大,而他接手的正是被天下人都厭煩、痛恨的隋朝,因為他的帝王大業顯得理所應當。

而曹操呢,“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四百年的漢朝天下雖然有很多很大的問題,但還是被有些人所懷念的,因此在曹操內部都屢屢出現反對他稱帝的聲音,由此他統一天下的步伐實際上是被掣肘的。

綜上,曹操性格、能力不比劉邦、李淵強,又在戰略上兩次犯下大錯,他天時、地利、人和實際上都不如劉邦、李淵,無論從主觀上、客觀上,他難以達到漢唐兩位高祖的成就,這是很正常的。


星火辰


天下一統,關鍵是兩點:力和勢。

所謂“力”,就是個人的實力或者能力,擴大一點就是所在集團的總體智慧和實力;所謂“勢”,就是當時的趨勢和人心所向。

無論是劉邦還是李淵,當時身邊都具有一大批賢臣良將、謀臣猛帥。從歷史來看,劉邦手下有“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還有陳平、周勃、樊噲、曹岑、灌纓等一大批能臣猛將,成了當時最閃耀的星星,無論是當時秦王朝還是還是劉邦的對手項羽,其實從“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角度都沒劉邦做得好。

秦朝的章邯在前期還是很英明神武,後來遇到項羽直接被活埋20萬部下;項羽成匹夫之勇,個人能力確實很強,卻沒有調動手下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自然無法跟劉邦爭雄。

再說李淵,前期有個文武全才且高具戰略眼光的劉文靜,還有像裴寂這樣的謀臣,還有像“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樣的豪華陣容。

那是不是曹操就沒有呢,肯定不是。曹操當時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頂級謀士,有于禁、張遼、張合、樂進、徐晃等五虎上將,還有曹洪、曹仁、夏侯淵、夏侯惇等宗室成員。但曹操為啥不能統一呢,當時與之並立的劉備的益州集團和孫權的江東集團,實力也是不差,而且都還能用能任賢,成為三分鼎力之勢。

劉邦和李淵能夠一統天下,跟當時的天下大勢分不開。

秦王朝一統六國後,大一統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而且天下人早已厭倦兵戈向爭,特別是秦二世在位任用趙高這樣的奸臣,造成朝綱紊亂,苛捐雜稅繁多,嚴刑峻法、老百姓生不如死,都期待修養生息,這樣有利於劉邦集團能夠乘勢而為。

同樣的李淵在經歷過隋朝繁重的勞役和對外擴張戰爭的深入,特別是修建大運河和三次徵高麗戰爭,老百姓早已苦不堪言,也希望得到一個相對輕徭薄賦的和平時光,自然呼應了李淵的政策,也成就了李淵的帝業。

曹操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氛圍,很多人還是很懷念和忠誠於大漢王朝的,當時的天子漢獻帝自己還是想有作為,但是沒有權利,雖然中間出現衣帶詔事件被曹操殘酷鎮壓下去,但是也在曹操心中烙下陰影,特別是當曹操得知身邊很多重要謀士如荀彧都還心存大漢時,知道在他有生之年稱帝是不能的,也就沒法號定天下子民,所以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積累人望和資本,把這個留個自己的兒子去完成,才會無奈說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


所以從“力”和“勢”兩個方面就能很好理解,劉邦和李淵可以快速一統天下,而曹操不可以一統天下的原因啦!


杜哥說史


曹操胸懷大志且智謀超群,論個人能力不遜於劉邦和李淵,但為何劉邦和李淵都能夠很快統一天下,而曹操傾盡畢生卻只有半壁江山呢?

首先說一下劉邦,劉邦雖然出身平民,但卻處在了秦末戰亂時期,在陳勝吳廣的影響下,平民階層煥發出了磅礴生機,展現出來了強大的革命力,這就為劉邦等人的崛起創造了機遇。

而平定暴秦之後,劉邦面對的敵手主要是來自西楚國的項羽和六國貴族後裔,而劉邦此時卻佔有川蜀天府之國,而後又攻佔關中平原,在軍事戰略上搶佔先機,不僅有了足以與東方各國抗衡的物質基礎,還佔據了地理優勢,漢軍一旦出關,則可效法當年的秦軍,居高臨下席捲東方,而東方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就在軍事戰略上陷入了被動局面。

此時劉邦的主要敵手,西楚霸王項羽則在忙於協調各國秩序,東方各國陷入戰爭之中,不僅極大的削弱了項羽的實力,還把西楚國和齊、趙等國的關係不斷搞僵化,後來被韓信逐一消滅,等於是孤立了項羽,所以項羽之敗,一是不佔地利,二是缺乏人和。

再說一下李淵,李淵比劉邦要幸運的多,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皇親國戚,在起事之前就佔據了天時地利,有人有錢,還握有重要的山西河東之地,同劉邦一樣,也是在王朝末期乘勢而起,最終一統天下。

李淵起兵之時,正值隋煬帝遠離關中,坐鎮江南之際,這時全國上下內亂紛紛,尤其以中原地區最亂,多路義軍把隋煬帝及其主力王師牽制在了中原地區和江淮地區,以至於西北關中守備不足,李淵撿了個漏,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關中平原,控制了隋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

在隋朝滅亡後,一統天下戰爭主要是由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完成的。李家憑藉著關隴集團強大的財力與軍力,面對李密、王世充、竇建德等小割據梟雄基本上是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舉攻破,所以唐朝的統一也是在於地利人和,以及對手的弱小。


而曹操所處的時代環境與劉邦、李淵不太一樣。雖然曹操的水平不差,曹魏的國力也不弱,但是卻遇到了兩個吳蜀強國,而且吳蜀和秦末、隋末大勢已去的局勢不一樣,這兩國不僅沒有衰落的跡象,反而人才輩出,發展蒸蒸日上,由此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而且各國都佔有天塹屏障,曹魏在戰爭儲備不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具備同時滅掉兩國的實力下,很難像劉邦、李淵那樣能夠率領大軍一鼓作氣拿下蜀或吳,而如果單線作戰必然受到另一方的攻擊,由此穩定了的三角鏈,這是短期內無法打破的格局,並不是僅憑曹操個人之能便能夠扭轉的。


納蘭談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劉邦時期和李淵時期與曹操時期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劉邦時期處於秦朝末期,天下烽火併起共討秦朝。李淵時期處於隋朝末期,天下義軍群起而攻之。但曹操時期呢?曹操時期雖然也同樣處於漢朝末年。同樣也是群雄並起。但是群雄並起並不是為了推翻漢朝。而是互相之間為了爭權奪利。相反漢室還依舊存在,是名義上天下共主。所以說劉邦和李淵與曹操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前者國家崩潰。後者國家名義上還依舊存在。



我們都知道劉邦起兵造反是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大亂之際。所以說當時朝廷已經是引起了眾怒。而之後所有起義軍包括劉邦在內的所有軍閥勢力,其目的都是為了推翻秦朝政權。也就是說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的。自從相遇鉅鹿之戰擊敗秦軍主力後。秦朝基本上就屬於名存實亡了。後來劉邦攻取關中之後,也就標誌著秦朝滅亡。秦朝滅亡項羽分封諸王后,各諸侯王因為利益開始互相吞併攻伐。此時天下是無主的。所以誰能笑到最後誰就擁有整個天下。諸侯們自然拼命的互相吞併了。這也是為什麼秦朝末年戰亂時期會很快結束。劉邦會很快一統天下。


李淵時期也同樣如此。隋煬帝時期楊廣由於自身的策略錯誤導致隋朝崩潰。隋朝天下大亂後,李淵也趁勢起兵反隋。李淵的造反只是一個序幕。自李淵開始,隋朝貴族基本上有實力的都參與到了造反大業當中。後來隋將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敗殺死了隋煬帝。之後隋恭帝楊侑繼位。李淵起兵攻入長安後廢除隋恭帝楊侑自立為帝建立唐朝。而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之後。隋朝就徹底滅亡了。之後李淵等一眾軍閥開始互相征戰。最後李淵獲勝,唐朝取代了隋朝。

而東漢末年非常的特殊。雖然從黃巾之亂開始漢朝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群雄割據的時期。但不管漢朝如何勢衰。漢朝依舊存在。後來的董卓亂漢,關中諸侯討伐董卓。實際上都是因為利益之爭。諸侯聯合討董失敗後漢朝就陷入了諸侯混戰的時期。諸侯之間互相吞併擴張。但不管他們如何擴張。在他們上面還有一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這個人就是漢獻帝劉協。所以說不管曹操勢力如何龐大。曹操只是一個臣子。如果曹操在李淵時期,以他佔領北方的勢力後就足以稱帝了。但漢末時期就完全不可能了。如果曹操敢篡漢自立,到時候不僅自己名不正言不順。另一方面還要面臨天下軍閥群起而攻到局面。這也是為什麼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稱帝。一方面是他不願意。另一方面是條件不允許。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1.從討伐董卓開始,曹操一生征戰三十多年。可以說,這麼長的時間完全可以平定亂世。但曹操卻沒能做到。主要原因是,平定三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單憑曹操一人之力是不行,雖然他手下還有許多良才猛將。三國時的亂世極其複雜,除了戰局多變外,人事關係也很微妙。

2.曹操自身也有許多缺點,正是這些缺點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曹操得罪了不少人,惹了不少麻煩,也耗費了不少人力、物力、精力、財力。比如曹操比較好色,看到別人的老婆就據為己有。再者曹操性格曹操,殺楊修,殺華佗,不得人心。



3.三國時期,前有四百年的漢朝基業,後有晉朝,晉朝後又有了亂世。四百年漢朝基業不是說沒就沒的。經過赤壁之戰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足鼎立可以說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那麼,要想打破這個局面,就得有股強大的力量來破舊立新。但是,破舊立新的過程又是何其艱難!一個諸葛亮就讓曹操頭疼了。更別說是其他各種力量了。曹操勢力強大,但對手也絕對不弱!蜀漢有五虎上將,東吳有黃蓋、甘寧等人。

4.赤壁之戰的失敗,直接導致了曹操一統三國的絕佳時機。赤壁之戰,曹操慘敗,元氣大傷。之後,曹操再也無法組織這麼大規模的戰爭。蜀漢和東吳聯合,也讓曹操無從下手。



挾天子以令諸侯失去了政治基礎

1.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自己的如意算盤,一開始就失去了政治基礎。有很多人反對曹操,雖然不敢言,但在心裡都對曹操憎恨至極。所以說曹操從一開始就失去了人心,擁護他的人實際上沒有幾個。

2.曹操父子權力慾望極大,利慾薰心。曹操從一開始就在心裡種下了個人慾望。後來,隨著戰爭的進行,曹操把這種慾望不斷擴大,甚至凌駕於集體之上。所以說,他的個人主義終將在歷史的大潮中失敗。


我不是史大郎


個人認為曹操耗盡一生僅僅分的三分之一的天下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對手實在是太強大,其二是大環境過於複雜,而劉邦和李淵相對來說,面臨的這兩個問題沒有曹操的面臨的這麼嚴峻,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曹操要面對的可不是一兩個梟雄,前有董卓,袁紹等人,後有劉備,孫權等人,這種情況下要想統一天下真的是難。


我們可以先來看下,劉邦和李淵奪天下時候的情景,劉邦起義之時,身邊有蕭何,樊噲等人相助,後來身邊有張良,陳平,韓信等人,這樣的配置相對來說還是厲害的,而且和劉邦競爭的最大對手是項羽,個人以為項羽雖然說武力值高,但是在政治謀略上卻不怎麼樣,比孫權和劉備等人好對付多了。


小破孩的吃瓜時光


1

曹操統一明不正言不順

曹魏集團至始至終都揹負竄漢罵名,這也是曹操有生之年偉能稱帝原因之一

曹操成也挾天子敗也協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曹操前期能夠獲得巨大政治資本,能夠以天子名義去征討各諸侯,但天下百姓好糊弄,那些忠心漢室的大臣卻不好糊弄,他們當然知道曹操篡漢,所以始終不歸順曹操

既然協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就說明的大漢皇帝還是有名義上的權威 天下諸侯也名義上承認大漢 雖然都暗自發展勢力 但卻沒有人敢公然脫離朝廷自立為王 因此漢雖衰但未亡,人心仍思漢,因此曹操當時的行為確實是不得人心逆天而行


2

三國時期首次出現南北對峙局面

放眼春秋戰國到秦末漢初 各種大小戰爭絕大部分都發生在北方 北方是各種勢力角逐中心,長江以南被稱為南蠻 是各大勢力不屑於要的底盤

三國之前諸侯間的爭霸基本都在北方,南方多為小諸侯小勢力,佔領北方 南方基本就望風歸附,春秋戰國時期 整個南方就一個楚國稱的上大國 秦始皇滅了楚國 整個南方都收入囊中, 楚漢爭霸時 劉邦項羽都在北方 劉邦滅了項羽 原本被項羽分封在南方的諸侯也自然歸附

曹操統一了北方 如果放在之前是完全具備統一天下的可能 但是西漢 東漢末年北方多戰亂 部分厭倦戰爭的人逃往南方 荊州 揚州一帶 使南方不在是蠻荒之地 而是被打造成魚米之鄉 比如荊州 物產資源非常豐富 富裕程度不亞於北方 因此南方也具備了和北方一爭高下的硬性自然條件


3

中興漢室口號依然有市場

曹操最初也提出驅逐董卓整治朝綱口號,這在當時無疑是個大忠臣表現 因此前期 忠君愛國的荀彧也為曹操效力 一心匡扶漢室的劉備也曾跟曹操合作過,甚至投靠過曹操,曹操在前期絕對是中興漢室最有希望的人,但自從協天子後從中嚐到了權力的滋味,慢慢地開始變化 從晉升丞相到加封魏王 距稱帝僅一步之遙 曹操竄漢野心昭然若揭 此時以劉備為首的漢室繼承人聯合東吳孫權多次打退曹操進攻,曹操統一天下道路被阻


雖然劉備各孫權勢力都不及曹操,但東吳有長江天塹阻斷南北交通,而且東吳幾任大都督能力都不弱,曹操征服東吳比較困難

再看蜀漢,雖然實力較弱但外有秦嶺等高山險阻 內有天府之國沃野千里 戰略防禦性極強 如果蜀漢政通人和內部不出現問題 曹操很難通過武力征服蜀漢

因此東吳和蜀漢防禦性如同銅牆鐵壁 從外部很難用武力將其征服,只能通過內部瓦解 時間證明是對的,直到曹操去世始終未能統一天下,直到司馬昭父子時代才統一天下 蜀漢和東吳滅亡共同特點是內政混亂 輕信宦官 君臣離心 主將不合 才被司馬氏輕而易舉消滅


所以說曹操所在的時代不具備統一條件 天時 地利 人心都不允許他統一 曹操能統一北方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月影青霜


要看時代的環境,劉邦統一之前是短暫的秦朝,李淵統一之前的隋朝也很短暫,短短的20年的前後都是戰亂,人心思定。其次,這兩個階段,原有地主豪強被打壓,自己毫無實力,所以劉邦和李淵收穫的是人心思定,每個人沒有可以依附的對象,只要出現一個最強者,大家就不願意打下去。窮兵黷武者不可能獲得天下。

曹操面臨的環境恰恰相反,東漢的豪強勢力非常大,所謂的部曲可能跟隨了主公數代,利益和感情捆綁在一起,比如袁氏兄弟門生遍天下,各自有忠於的勢力,就像家族企業一樣,如果沒有外部危機,內部爭鬥不已,一旦有外部危機,大家就會團結在一起。所以用武力是無法征服的,用感情來打動更不可能。

所以古代有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大的規律,不是人可以改變的。


homehouse


因為天下人心向漢,天子年幼但仍為漢帝,況且還有漢室宗親劉備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