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常盼飞


如果曹丕、曹睿两代皇帝任何一位能多活十年,也不至于有司马懿夺权;如果曹丕、曹睿两位皇帝没有选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也不会有司马家纂位;如果曹爽再聪明一点,不是那么蠢的话,也不可能会败在司马懿手下。

但是太多的如果也无法时光倒流,虽然司马懿出来做官是曹操强迫的,但这并不能怪曹操,曹操征僻的名士人才可多了,就连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和兄长司马朗都在其中,可偏偏就是这个司马懿,夺了曹魏江山。



不能因为曹操将司马懿拉出来做官,就得让曹操来背曹魏灭亡这个黑锅,司马懿能够纂夺曹魏江山,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皇帝都有关系。

曹操时代的司马懿低调得就像一只夹起尾巴做人的狼,对曹操表示得相当的忠诚、低调,对工作表现得相当负责、卖力,即使曹操发现了司马懿鹰视狼顾的形象,总不能就凭感觉就杀人吧?



曹操如果想杀一个人,就会私下里考察、观察这个人,可是司马懿这个人,不露一点儿破绽,是个天生的伪装高手,而且司马懿颇有才能,为曹操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比如汉中平定张鲁劝曹操乘胜进军,比如襄樊之战劝曹操联合东吴共同打击关羽。

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到丞相主薄的官职,相当于曹操的秘书,曹操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也就在这个时候,据《魏略》记载,曹操曾经对曹丕说过要防备司马懿之类的话。



曹操虽然发现了司马懿有雄心壮志,但没有发现司马懿有半点不敬行为,曹操能杀了心高气傲处处揭曹操短处的杨修,但无法杀一个没有任何实际威胁到曹家统治的证据,杀人也是需要理由的,曹操没有找到。

但是曹操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将司马懿调到曹丕身边当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就是太子曹丕的侍从官,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既然曹操怀疑司马懿这个人,为什么把调到将来的皇帝身边做官呢?



估计还是司马懿有才能,曹操也是个爱才的人,曹操想给曹丕选几个将来能辅佐皇帝的大臣,却没有想到,无意将司马懿推上曹魏的权力的巅峰,这个责任必须曹操来负!

当然了,曹操也不是神仙 ,不可能算到自已的儿子曹丕只能活到40岁,更不可能算到自已的孙子曹睿只能活到36岁,曹魏两代明君寿命一个比一个短,到第四代时,已经青黄不接,不仅皇帝年幼,而且宗室衰微,而曹魏势力最后的拱卫者曹爽更是个不争气的纨绔子弟,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司马懿被调任到曹丕身边做侍从官时,开始与曹丕关系越来越密切,司马懿由于才能出众,善于隐忍,而得到曹丕的重用,同时司马懿与吴质、陈群、朱烁一起成为曹丕最重要的四个智囊。

曹丕时代的司马懿一直受到曹丕的赏识和重用,但曹丕时代从来没有给司马懿独自掌兵的机会,曹丕出征,司马懿留守后方,曹丕打仗,司马懿调集粮草,曹丕去世,司马懿成为托孤四重臣之一,司马懿在曹丕时代,差不多就是萧何和荀彧的地位了。



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成为曹丕托孤四重臣,曹丕的这个安排还是非常合理的,两位宗室,两位士族,相互制衡,权力制约。

也许曹丕没有想到自已只当了六年皇帝就要去世了,也许是曹丕并没有将曹操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中,总之,曹丕没有特别压制司马懿,反而让其成为托孤重臣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司马懿这只老狐狸藏得深。



如果说曹操没有掌控好司马代魏源头的话,曹丕的行为让司马懿离权力中心更近了一步,而曹睿就直接让司马懿成为硕果仅存并且已无人抗衡的托孤大臣了。

曹睿时代,名将调零,宗室衰微,老一辈能够领军的除了司马懿,就没有其他人了,司马懿除了有才能,还特别能活,熬死了曹魏所有老一辈的将领和优秀人才,到了只剩司马懿一个人才的时候,那就是那个无法制约的权臣了。



曹睿时代,在荆州前线防备东吴,斩杀孟达的是司马懿,在西南前线抵御蜀汉,对峙诸葛亮的是司马懿,在东北前线,一年内平定辽东,斩杀公孙渊的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光芒掩盖了其他所有的魏臣,直到曹睿去世。

曹睿去世前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这个错误比曹操和曹丕所犯的错误都要大,就是选了司马懿这个身经百战的人精与曹爽这个初出茅庐的雏儿搭档作为托孤大臣,托孤大臣一定要能力相当才能制约,你选一个很强的人和一个很弱的人做搭档,不是明摆着强吃弱吗,没有多久,司马懿就吃掉了曹爽。



但是真正促成司马懿夺取曹魏江山的原因,还是司马懿及其子孙心中那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道德仁义的丢弃,为什么诸葛亮一生忠心而司马懿狠毒奸诈呢?只能说司马懿这种人,天生就是为了权力而生的,为了权力而死的人。

司马懿的野心隐藏在一幅慈眉善目的外表之下,没有人能看透人心,即使最高明的皇帝也不可能看穿臣下的心意,尤其是善于隐忍的老狐狸,曹丕也看不透司马懿,但曹丕作为皇帝,有权让一个自已看不透的人处于权力的边沿而不是中心,这才是曹丕的责任。



而曹丕没有听从曹操的忠告,其实也不能完全怪曹丕,在司马懿这种深藏不露的人面前,曹丕无法看透,再加上司马懿表现出来的那种低调、隐忍,让曹丕无法怀疑司马懿,并且曹丕也没有想到,自已居然只活了40岁,他爹曹操可是活了66岁呢。

寿命也很重要,无论是曹丕还是曹睿,只要多活十年,就没有司马家什么事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从何说起?我似乎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曹操有嘱咐过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事实上,司马懿在曹操生前并不是十分突出,他和曹丕相差不大,而且曹操生前,文臣武将众多,似乎也不缺司马懿一个。


怎么说呢?司马懿的崛起,是在曹丕篡汉后。那时候魏国刚建立,老一辈的曹魏功勋,要么死的死,要么老的老,朝廷需要一批新鲜血液。而司马懿出生豪门贵族,其父亲更是朝廷重臣,身为儿子的他,在官场上当然是平步青云了。只不过老爸并不是曹操的嫡系,这也间接让司马懿在曹魏并不显得十分突出。直到曹丕称帝后,司马懿才得以入朝为官。

当然了,也不是说曹操不重用司马懿,那时候曹操少一个司马懿不少,多一个司马懿不多,他需要给曹丕留下人才。所以在曹操称魏王后,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以辅佐世子曹丕。

什么概念?那可是天子近臣!曹丕登基后,司马懿自然备受重用。只不过这当中也有一丝猜忌,有可能跟那句“三马食槽”有关吧。即使这是个谣言,但是作为帝王,很多东西由不得你信还是不信。为了权力,什么东西都要抹杀。

但是,曹丕始终猜不到寿命则是个重要的东西。司马懿活得久啊,曹丕仅仅在位七年,就因病驾崩了,而司马懿却活得好好的。一直到曹丕的儿子曹睿登基,司马懿还是其辅政大臣,这地位杠杠的。

人才嘛,即使有些野心,也还是用一用的。但是有时候天命如此。


青史回声


在三国中,司马懿的阴忍、权谋无出其右者,再加上曹操、曹丕、曹叡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能力差,到了年幼的曹芳一代,司马懿家族玩弄曹氏于掌股之间,最终在曹芳祭拜父亲曹叡的时候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三族,夺取大权。

曹操出生沛国谯县,汉相曹参之后,本姓夏侯,父亲曹嵩过继给了宦官曹腾,汉灵帝时任太尉。

曹操早年博览群书,诸子百家著作及军事典籍多有涉猎,对当时时局有独到见解。

曹操广泛结交名士,获得名士桥玄赞誉,清议权威许劭评价曹操“和平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在20岁是举孝廉步入仕途,逐步展现政治军事才华,特别是官渡之战后,统一北方,天下大势逐渐明朗,这时,河内氏族司马懿看清形式,一改初衷,同意出来辅佐曹操。

曹操在世时,知道司马懿有经天纬地之才,不用,有损自己爱才之命,重用,又怕司马懿做大不好控制,于是只让司马懿担任担任小官,只做为谋士使用。


曹操在世时,时常敲打司马懿,听闻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想检验之,就命令司马懿在前面走,令其反顾,面反向而身不动,如同狼和狗的头一样能旋转180度,是奸臣之相。

曹操曾经做过一个梦,三马同食一槽,曹操很窝火,因此对世子曹丕说“懿非人臣,必预汝家事。”对太子而言,家事即国事,不可谓不严重。

由于曹操处处压制司马懿,司马懿心知肚明,于是改投曹丕门下,暗中帮助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每与之谋,辄有奇策。”曹丕也是玩阴高手,两人臭味相投,早把曹操的告诫抛之脑后。


曹丕重用司马懿,有以下几点:

一、司马懿和曹丕很早就合作,有感情基础。

二、司马懿确实有才,没有司马懿的出谋划策曹丕不可能继承大位。

三、面对朝臣势力、宗亲势力、曹丕希望重用司马懿增加自身实力,抗衡其他几股政治势力,保住帝位只在自己一脉之中传承。

四、面对东吴特别是诸葛亮的进攻,只有司马懿能够抗衡。

五、自己有充分的自信,能用司马懿就能控制的了他。

可惜自己的身体不重用,39岁就死了,临终前安排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共同辅政,平衡宗亲与司马家族势力。

谁知司马懿身体太健康,那几个老臣都熬死了,最后只剩下自己。


曹睿继位之后,司马懿大放异彩,平定辽东、抗衡诸葛亮,官拜大都督,军权在握。

司马懿把曹叡熬死之后,面对幼小的曹芳和大将军曹爽,毫不畏惧。终于一击而杀,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曹魏。


品读春秋001


曹魏失国,究其源头,在于曹操征用司马懿入府,开辟了司马懿家族最重要人物参政的道路。但是曹操征辟司马懿,是表达一种对待世家的怀柔态度,只是限制性地使用,并不信任司马懿,也未给其重权。导致司马懿家族崛起,最终做大的是曹丕。

曹操猜忌司马懿,并警告曹丕小心司马懿坏了家事,但是为何曹丕还是重要司马懿,最终导致了曹魏失国,并称为了魏晋南北朝历史走向黑暗化的先导呢?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与曹丕的“友好”关系的建立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曾对曹操的征辟证明拒绝过,后来曹操下达了强硬的征用命令,司马懿才被迫入仕曹操府中。司马懿开始以谋士的身份参与政治,但实际权力并不大,在整个曹操时代,司马懿的地位远远低于同时代的其他智谋型人物。

但是司马懿是一个不甘蛰伏的人,有曹操这么个强势且对自己充满了戒心的老板,显然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取权势,于是他选择了曹氏下一代的核心人物曹丕。

司马懿参与曹丕争夺太子地位的活动,史无明载,这主要是源于陈寿写史时所面对的政治形势,也可能事关机密,无资料可查。陈寿作为亡国之人,在撰写《三国志》之时,司马氏已经代魏立晋,所以在这样的政治形势下,笔者有理由相信陈寿并不敢直接在书中记述司马氏的家族崛起的过程。

但是司马懿必定在曹丕夺嫡的整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说是曹丕夺嫡的第一智囊也不为过。司马懿不仅代表着他个人,同时也代表着身后的河内郡大族。在曹丕的阵营中,早已形成了一股世家大族势力,代表人物即司马懿。司马懿全心全意地为曹丕夺嫡奔走,不仅仅与曹丕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关系网,这套关系网以曹丕为核心,而之间的连接者是司马懿。

曹丕夺嫡需要世家支持,他用司马懿,是因为在曹操时代的诸多政治人物中,敢于直接投资下一代的,也只有这些世家了。司马懿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是曹丕和司马懿的各取所需。

曹丕称帝后重用司马懿的原因

在曹丕称帝的七年时间里,曹丕同司马懿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请看司马懿的仕途发展轨迹:

黄初二年(221),司马懿为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224),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黄初7年(226),曹丕去世前,司马懿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明辅政。”

曹丕把司马懿纳入他的统治集团中心,其实除了在夺嫡过程中与司马懿建立起来的一种“友好”关系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源自曹丕对兄弟,乃至整个曹氏家族的猜忌。曹操对兄弟的猜忌,不仅仅是因为曹操曾一度偏爱曹植的缘故,更多的是担心重演西汉初期七国之乱。

在不信任本家人的情况下,曹丕重用司马懿作为其政治上主要帮手,是一种对曹氏家族的一种压制,也是一种对朝堂势力的制衡。因为曹丕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发展估计失误。曹丕虽然也属于政治强人,但与其父比起来,他的政治才能就要逊色一些。曹操用司马懿,是表达一种对待东汉世家大族的态度,以获取他们对自己的政治支持,毕竟曹操的起点比较低,当时还是汉室天下,取代汉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大,曹操还需要他们的支持来获得朝廷的绝对控制权。但是,曹操需要他们支持,并不代表会信任他们,更多的是对这些大族的猜忌和打压。我们知道曹操多用寒族,用人不拘一格,首重于才,这于自东汉以来垄断政治重视出身的世家而言,本身就是对立的。

曹丕显然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政治远见,没有对世家大族有足够的认知,重用司马懿,其实就代表着世家大族在曹丕时代重新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心。司马懿集团,说到底就是曹魏集团内,曹氏集团以外世家大族集团的一个集合。

同时,在曹操这个军事强人去世之后,曹魏集团缺乏突出的优质军事人才,出现了一点后继乏人的情形,司马懿作为曹丕时代,为数不多的权谋家和军事强人,是曹丕很难放弃的。如果继续让曹真为首的曹氏家族壮大,这是曹丕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无奈他只能选择司马懿,因为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

总而言之,曹丕与司马懿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而言,是曹丕已经无法如他父亲一般主导整个曹魏的政治生态,他的权威没有曹操那样强,需要更多的权谋手段,扶持势力来达到朝堂的制衡,而在军事上,他也不如曹操太多,所以才最终导致了司马懿“阴谋诡计”的得逞。


坍塌的历史观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没有两把刷子肯定的不到乔玄的评语。他具有拨乱反正的雄韬伟略,有慧眼识人的乾刚独断。有用人不拘一格的深谋远虑。这么厉害的人物看司马懿肯定看的透透的,这不仅仅是梦到三马同槽的荒谬,也不是司马狼顾之相的迷信,他把人看到了骨子里,知道司马懿不是谁都可以驾驭得了的,这家伙真有本事,不甘居人下的野心透露的蛛丝马迹,瞒不过一代奸雄。都是他妈千年狐狸谁也甭玩聊斋。只要不让他摸到实权,司马懿一点辙没有。

曹孟德临死的时候,不让重用司马懿,就怕他给了司马懿权利,就像鹰喂饱了就飞了,不仅不能为你所用,还牵你的眼睛,被他玩弄掌股之间,你没他道行深,办不了他。可曹丕没听进去,认为曹操多虑,而司马懿确实为曹丕稳坐江山卖了不少力气,出了不少好谋策。有功就得赏,有能力就得用,虽然猜疑,可离了司马懿谁逗诸葛亮啊。玩火的无奈,让曹丕为难,以后的以后,曹丕死了让宗亲牵制司马懿,可晚了,他们家人才凋零和司马懿斗,不是一个档次,最后曹家最后的大将军曹真也被会装傻的司马世家给干掉了,为三国归晋的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貔貅落宝


茶余饭后说三国。其实,站在历史的时间轴线上去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绝非常偶然的。它有其酝酿、萌芽、生长、发生的链条过程。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细节、真像被历史的尘埃遮挡罢了。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其一种兵伐杀戮过来,跟着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能力大小,德性怎样,曹操心知肚明。曹操在世的时候,文臣武将很多,司马懿没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城府深的司马懿正好避开了爱才、惜才,又慧眼识人的曹操。所以,他得以身家性命相安无世。

那么曹操弥留之际,或者生前为什么要再三告诫他的继承者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或者不可委以重任呢?

我们来看看司马懿的性情及真身:

1、谨小慎微。由于司马懿的老子在前朝为官时,得罪过曹操。所以,司马懿在曹操面前是毕恭毕敬,顫顫惊惊的。他害怕曹操算旧帐。同时,他又抓到了曹操爱才、惜才的特点,我能力,用不用是你的事儿。但我一定在你的帐下不犯错误,或者没有犯过致命的错误。这样,你曹操拿我没什么办法。

那么,在隶属关系上,你曹操还是我的顶头上司,我尊敬你,敬畏你,你老板的位置、老板的权威绝不能挑战。

实际上客观而言,与司马懿同代的文臣武将中优秀的实在太多,真还轮不到司马懿发扬光大的时候。曹操帐下的谋臣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等等,个个都是妙计安天下的奇才。论武将有张辽、曹仁、徐晃、于禁、典韦、许褚、曹洪、夏侯惇、曹彰、乐进、李典、张郃等等。

正因为曹操一抓手下一大把谋臣武将,而且又被不看好的情况下,所以,司马懿只有悄悄地夹紧嘴巴,埋下头来好好学习,安心静气地修练。

2、深藏不露。尽管司马懿善于隐藏,善于伪装自己。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即使他不伪装,不隐藏自己,因为曹操眼里不揉沙子,他也得不到实质上的重用。

所以,于其无利可图,倒不如韬光养晦。熬成了老资历,保养好身子骨,只要吃饭的家伙还在,只要暗地里家族人丁兴旺,这就是能搞事儿,搞成事儿的资本。这就是最大的胜利。

从当时的三国局势而言,曹操带着组团战队的死党是从刀光剑影中过了多少回鬼门关,才得以打下一片天地的。署国有刘备集团,刘备集团谋臣有一流的谋臣诸葛亮,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吴国有周瑜、陆逊、吕蒙等。

三国鼎立,可谓各踞一方,都虎视中原,且实力不俗。所以,这种情况下,曹操也面临着对局上的战略态势上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重用放心的人,且才能出众的人。

3、韬光养晦。那么,司马懿在韬光养晦不是什么事都没做,也做了给自己铺后路的事儿。就是暗地里帮曹丕出谋划策,夺继承权。可以说,司马懿是瞅得准,谋略得当。险中布出的一枚棋子。

曹丕成功继位后,即使不重用他司马懿,也不会像曹操那样,令他司马懿成慌成恐地忌惮。实则,司马懿不仅算得很准,还赌赢了生前身后事。

曹丕执政后,跟着曹操打天下的那帮文臣武将,因年龄关系相继退出了舞台。这时,曹丕环顾朝野,能够带兵与诸葛亮抗衡的,实在选不出理想人选。与曹操一样面临对局战略态势压力的曹丕,只有将眼光放在了熬成了老资历的司马懿身上。

曹丕在心理也盘算着。他老子曹操叮嘱他的话,不可重用司马懿一定是有道理的。但这个老家伙司马懿,不仅身上找不到污点,而且还帮自己继袭权力成功。对内要树权威,对外要讨伐征战,帅位不可能没主。于是司马懿坐等,也等到了该他出头之日的好日子了。

4、埋头苦干。曹丕在权谋、权术上完全继承了他老子曹操的优点。所以,在如何用司马懿方面,他有一套科学的方案和预案。内部卫队的掌兵人只能是曹氏家族的人。外部挂帅征战,看得起你,让你司马懿出头露面。

在这种有监督,恩威并举的情况下,司马懿不是傻子。他只有老老实实地服从,并且只有抓住现有的权力,尽最大努力的去埋头苦干,好好表现,才能证明,你曹丕用我是对的。我对你曹魏政权是忠心的。

5、权力欲望。曹丕也算短命。活不到40岁,就赶着去见他老子曹操汇报工作去了。留下他的儿子曹叡20岁时继位。这时的司马懿算是效忠曹魏政权三代人了。也是铁杆的三朝元老了。但曹丕交待后世的托孤大臣,还是有防止司马懿做大的预案。

加之曹叡前期执政也算优秀,司马懿还是安心辅佐着曹氏政权。为曹氏集团而统兵在外与署、吴撕杀。客观而言,这时的司马懿的确表现了臣子的忠心。可惜的是曹氏的执政者都短命,曹叡也是在30多岁的时候一命呜呼了。

留下8岁的小仔儿曹芒继位。司马懿作为顾命大臣,同样是遭权力限制的。与他同任顾命大臣的还有曹真的儿子曹爽。曹叡时期的顾命大臣曹真,是曹操帐下的大将,又是曹氏宗亲。所以,对于这位同僚司马懿是尊敬的。

辅佐8岁的小仔儿,也就罢了。和自己不是一个辈分的顾命大臣曹爽太荒淫无度。同时,自己都熬到这把老骨头了,还被犯忌。司马懿自然内心是火大和不服的。同时,为了避祸,司马懿要么领兵在边关,要么就是装病不出。

当他的儿子执掌了兵权后,背后出奇谋的还是他的老子司马懿。司马懿最终以稳、准、狠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作掉了曹爽。司马懿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控制了朝权。而他的儿子司昭,也就水道渠成地废掉了曹氏集团的后续接班人。

客观而言,不是司马懿一定要反,也不是司马家族一定要反,实在与曹氏集团选不出优秀继承人有很大关系。

总之,历史上托孤的儿皇帝势弱,受顾命大臣掣肘,甚至位置被夺的不计其数。司马懿及司马家族的招数,是常规的手段。短命的曹魏政权,短命的司马氏的晋政权。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执政的前朝都算开明。而继承人的后期昏招,或者继承人难以堪当大任,毕竟一江春水要付东流。


绿野165123487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没有两把刷子肯定的不到乔玄的评语。

他具有拨乱反正的雄韬伟略,有慧眼识人的乾刚独断。

有用人不拘一格的深谋远虑。

这么厉害的人物看司马懿肯定看的透透的,这不仅仅是梦到三马同槽的荒谬,也不是司马狼顾之相的迷信,他把人看到了骨子里,知道司马懿不是谁都可以驾驭得了的,这家伙真有本事,不甘居人下的野心透露的蛛丝马迹,瞒不过一代奸雄。都是他妈千年狐狸谁也甭玩聊斋。只要不让他摸到实权,司马懿一点辙没有。

曹孟德临死的时候,不让重用司马懿,就怕他给了司马懿权利,就像鹰喂饱了就飞了,不仅不能为你所用,还牵你的眼睛,被他玩弄掌股之间,你没他道行深,办不了他。

可曹丕没听进去,认为曹操多虑,而司马懿确实为曹丕稳坐江山卖了不少力气,出了不少好谋策。有功就得赏,有能力就得用,虽然猜疑,可离了司马懿谁逗诸葛亮啊。玩火的无奈,让曹丕为难,以后的以后,曹丕死了让宗亲牵制司马懿,可晚了,他们家人才凋零和司马懿斗,不是一个档次,最后曹家最后的大将军曹真也被会装傻的司马世家给干掉了,为三国归晋的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只怪曹丕太短命,他要能多活几年,司马懿不一定敢反,曹丕的政治手段还是可以的,可惜英年早逝


邂逅泽泽


所以只能压制他,限制他。曹操在的时候做很好,曹操这个人能吸才也能镇才,所以才能发展到怎么大的势力。相当于曹操,曹丕还是差了一点,不够大气、格局不大!不过对于创二代来说,他比刘备孙权的儿子好太多了!

总的来说就是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老满的网名


这种话都说后世唬鬼呢!

首先,曹操不一定说过这种话。曹操要是真的那么看不上司马懿,完全可以在临死前把他贬掉,这是完全有条件的。

其次,司马懿篡位是后来才做的,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憋着坏。是后来的形式一步步给他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司马家的野心,开始司马懿还是很忠心的。

最后,曹丕用人不是只有一个司马懿,还有曹真等等,怎么会想到司马懿活的那么长,结果最后掌了权


故纸汇


谁告诉你曹丕不听?

曹丕并没有重用司马懿,因为没有给司马懿兵权。但是对付诸葛亮的时候启用了司马懿,这时候虽然给了兵权,但是司马懿不敢明着反。击退诸葛亮曹丕也收回了兵权,让司马懿回家种地。

虽然偶尔会用,还是一直提防司马懿。到曹睿这一代,彻底想抛弃司马懿。无奈没有司马懿根本打不过诸葛亮。最后还是要用。

司马懿真正谋反,是借用了曹爽篡权,自己的名义是替魏国除内贼,最后确实没有一个人可以制衡司马懿,司马懿自己反而掌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